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十三 | 修持的三个步骤 Back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十三 | 修持的三个步骤

動物樂傳心 2023-02-0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转化的工具


有句古老的佛教谚语是这么说的:“鸟需双翼,才能飞翔。”其中一边的翅膀,就是了解痛苦、佛性和空性等等的教义,也就是前面章节谈到的“相对智慧”,透过分析体验来了解事物。


但是,“相对智慧”只是转化之道的起点,我 们 必 须 “应用”才能融人自己的生命。应用就是“方法”,是鸟的另一边翅膀,也就是工具或步骤,将 “相对的智慧”转化为超越主体与客体、自己与他人,或善与恶 的 “真正解脱体验”。



阿难给我们的启示


从 “阿难的故事”带来的启示,我们就会清楚知道结合“智慧”与 “方法”是很重要的。


阿 难 是 佛 陀 的 堂 弟 ,后 来 成 为 佛 陀 最 亲 近 的 随 从 。阿难竭尽所能地让佛陀有最舒适的环境,不 管 佛 陀 到 哪 里 ,他都设 法 让 佛 陀 有 好 的 饮 食 和 休 息 环 境 ,他 不 会 让 佛 陀 受 到 一 点风 吹 日 晒 。阿 难 的 记 忆 力 也 很 好 , 能 逐 字 背 诵 佛 陀 的 教 导 。阿 难 曾 经 请 求 佛 陀 :“无 论 您 向 谁 开 示 ,请 让 我 在 一 旁 聆听 。” 


当 然 ,佛 陀 同 意 了 他 的 请 求 。阿 难 只 有 一 个 小 缺 点 :他 能 够 复 诵 佛 陀 的 教 法 ,但 是 ,他没有花很多的时间练习。不 过 ,他 的 另 一 位 同 修 大 迦 叶 ,不 仅 听 闻 教 法 ,也将所学 放 入 实 修 ,后 来 ,他 证 得 了 与 佛 陀 同 等 的 解 脱 和 明 光 。佛陀 圆 寂 前 ,指 定 大 迦 叶 为 他 的 主 要 传 承 持 有 者 ,也 就 是 说 ,这 个 人 不 仅 可 以 传 递 “教 法 ”,也 能 够 传 递 真 正 解 脱 的 “体悟 ” 给别人。佛 陀 接 着 说 :“在 你 之 后 , 阿 难 就 可 以 成 为 我 的 主 要 传承 持 有 者 。” 大 迦 叶 接 受 了 佛 陀 的 指 示 ,但 是 他 心 想 :“阿难很 少 实 修 ,我 要 如 何 才 能 帮 助 他 呢 ?”他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心 中 浮 现 了 一 条 妙 计 。佛陀圆寂之 后 , 用 现 代 话 来 说 , 大 迦 叶 “开 除 ” 了 阿 难 。“请 你 离开 。” 大 迦 叶 说 ,“因 为 佛 陀 在 世 时 ,你 不 尊 重 他 ,你 犯 了 许多 错 误 。” 


阿 难 很 难 过 ,心 想 :“佛 陀 在 世 的 时 候 ,我 是 重 要 人 物 ,现 在 大 迦 叶 居 然 要 开 除 我 !”于 是 ,阿难离开了,他 前 往 印 度 另 一 个 地 区 ,那里有许多 人 听 过 佛 陀 ,他 们 也 想 要 学 习 更 深 入 的 教 法 。阿难开始在那 里 讲 学 ,他 的 弟 子 们 实 修 了 他 所 说 的 教 法 ,许多人因此证得了 自 心 的 解 脱 — 直 接 、清 晰 觉 性 的 体 验 ,但 不 改 变 体 验 者 的本 质 ,这是佛陀证得的境界。然 而 ,阿难还是没有努力实修。后 来 ,阿难的一位弟子,在 禅 定 中 看 到 阿 难 的 心 ,他知道 阿 难 还 没 有 证 悟 。于 是 ,这 位 弟 子 对 阿 难 说 :“老 师 ,请您 禅 修 !您 还 没 有 解 脱 。” 


阿 难 立 刻 变 得 忐 忑 不 安 ,心 想 :“连 我 弟 子 的 成 就 都 超越 我 了 。”最 后 ,他 坐 在 树 下 ,开 始 修 持 他 学 过 的 教 法 ,最后证得了解脱和随之而来的喜悦。开 悟 之 后 ,他 明白了大迦叶当时为 什 么 要 “开 除 ” 他 。不 久 之 后 ,他 回 去 见 大 迦 叶 。大 迦 叶为阿难的开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并正式认可阿难是佛陀教法的第二位主要传承持有者。




修持的三个步骤


根据最传统的佛教典籍的教导,要证得解脱,需要三个步骤:听闻、思维和禅修。前两个步骤,跟现代教育原理没有太大的差异。


一、听闻


听闻,主要的意思是,由老师口述给学生听,或是自己从书上得到的新知识或启发。我 在 巡 回 讲 学 途 中 遇 过 许 多 教 职 人 员 ,他们认为听闻是初级学习阶段,相当于将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例如乘法运算表、文法规则或驾驶守则。


二、思维


这是修持的第二个阶段,听 起来好像很神秘,不 过 ,主要是指深人思考从阅读和听闻而来的教导,并探究这些教导是否能正确用来理解和反映生活事件。有 些 事 情 并 不 需 要 投 人 太 多 思 维 ,比如九乘以九等于八十一,或 看 到 “停 ” 的 交 通 标 志 就 必 须 煞车 ,停下来看看有没有行人要穿越马路或有车子靠近。不 过 ,如果是比较大的事件,例如思考你的生命是否受到各种程度的不安或痛苦的影响或牵制,就需要多费心思。 


思考这类较大的问题,可 以 从 简单的问题开始:“我现在自在满足吗?我现在坐在这张椅子上,头上有天花板的灯,耳朵可以听到周遭的声音,我觉得舒适吗 ?”你不需要伟大的分析,也不需要冗长的检视。这个步骤是:检 验 “你在当下此地活着” 的感觉。下一步,你可以继续问,经常或偶尔让你注意到的念头和情绪是什么?你是不是有时候会后悔过去的决定?你对于最近碰到的某人或目前个人或工作上的责任,是否感到生气或愤恨不平?这一类的问题并不涉及道德考虑,只是单纯地从一开始,就让我们去思考自己是否体验到理智、情 绪 或 身 体 的 不 安 :你的体验 ,是不是呼应了四圣谛。“我觉得不舒服吗?” “我觉得不满足吗 ?” “我想要从生命中得到更多的东西吗 ?” 拟 问 题 的 时 候 ,不必在意用字遣词。你所要观察的,就 是 我 老 师 说 的 “个人体验的直接或清新的本质”。


三、禅修


这是第三个修持步骤,要我们一开始就以单纯、不带批判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身体、理智和情绪。就 佛教传统而言,不带批判地 观 察 ,就是禅修的基础。


当然,许多文化已经发展出各自禅修的特定形式,每个修持都符合各自的文化背景。不 过 ,由于我所受的训练都是佛教传统的修持,所以我无法解释其他传统和文化的修持细节。随着佛教传扬到其他国家,许多伟大的佛法老师将佛陀的修持方法淬炼得更为完整和精确。其 实 ,这 些 修 持 方 法 的 基 础 ,就是不带批判地观察自己的体验。“二 十 年 前 ,我干了 一 堆 糊 涂 事 ,后悔也没有用,当 时 我 只 不 过 是 个 孩 子 !” 如果你能观察这样的念 头 ,那也是禅修。这 个 练 习 ,是单纯观察体验中生起和消失的念 头 、情绪和身体的感觉。


这就是修持。



多年前,有一位西方人来到智慧林。这座寺院的住持是尊贵的大司徒仁波切,他也是藏传佛教最有影响力的老师之一 。当时他正在指导禅修和空性,这位西方男士大概是在禅修课的时候不专心或打睦睡。可是,当大司徒仁波切开始讲授空性的时候,他突 然 聚 精 会 神 ,并 且 心 想 :“我需要摆脱‘我 ’。如 果 摆 脱 ‘我 ’,我 就 会 了 悟 空 性 ,我 就 能 够 解 脱 ,我就不会再有问题,不再有痛苦。


所 以 ,从现在起我不要再说 ‘我 ’。”当他告诉大司徒仁波切他的解决办法之后,仁波切告诉他 :“这么做是没有用的。‘我 ’并不是问题。如果要了悟空性 ,你 必 须 观 察 ‘我 ’的根源,也就是无明、执 著 ……” 但是 ,这位男士无法接受仁波切的建议。他真的相信自己的速成法,比佛陀教导的任何旧方法都要更快速有效。所 以 ,他 开 始 不 说 “我 ”,他 本 来 应 该 说 “我要上床睡觉”,现 在 他 会 说 “上 床 睡 觉 ”。如 果 他 要 去 附 近 的 小 镇 比哈 ,他会 说 :“去比哈。” 他 这 样 做 了 一 年 后 ,整 个 人疯了。他没有体悟到空性,也没有斩断苦因的根源,他只是假装自己是不存在的。


我不知道他离开智慧林之后变得如何,但是他的速成法显然行不通。事实 上 ,他的问题反映了大家普遍对佛法的误解— 如果要解脱,就必须摆脱现 今 常 被 提 到 的 “自我”。我最近才知道,弗 洛 伊 德 原 本 所 说 的 “心 的 意 识 层 面 ”,被误 译 为 “自我”  “心的意识层面” 包含了决定、计划和分析讯息等等,这些功能携手合作去平衡我们在孩童阶段烙在心中的贪婪与瞋恨的本能倾向、记 忆 、思 想 和 习 性 ,以及发生在周遭的 情 况 与 事 件 。在 弗 洛 伊 德 的 原 著 中 ,他 谈 到 这 些 功 能 就 是“我 ”,也就是从这个微妙的平衡行为中产生的“我 ” 的感觉,后来 的 翻 译 用 “自我”来取 代 ,这 是 为 了 让 2 0 世纪中叶的科学界更能接受弗洛伊德的见解。这些年来,自我和自我有关的名词累积了很多坏名声。


也许有人会说:“噢 !他是很自大的人。” “对 不 起 ,我只不过是很自我中心。” “自我” 的负面含意,已经蔓延到佛法许多的典籍和翻译 。然 而 ,就 佛法而言,当 我 们 去 体 验 和 运 用 “我 ” 或 “自我”的感觉,本来就不是错误或负面的行为。 “自我” 纯粹是一套功能 ,协助我们在相对实相的领域中行驶。我们也许会责怪自己拥有了手和脚,当 执 著 手 脚 或 自 我 是 联 结 体 验 的 “唯 一 ” 方 法 时 ,我 们 就 会 遭 遇 困 难 ,这 种 困 难 就 好 像 我 们 只 能 用 手 脚 去 体 验 事物 。多数人应该都同意手脚不是自我,可 是 ,就算切除了手脚也不是自我,因 为 身 体 其 他 部 位 也 不 能 代 表 整 个 我 以 及 我 们 的 体验 。


同样的,虽 然 “自我”、 “我”或 “自我的感觉”存在于更细微的层次,但是,我们并不需要隔绝或切除它,却可以视它为一个或一组工具,帮助我们联结体验。





用心看着心


当然,我们不可能明天早晨醒来时,就突然跟自己说:“噢!今天我要看待生命中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互为缘起的暂时聚合。”智慧必须经过实际运用,才能融人个人的生命。多数人都坦承自己有某种程度的不安或其他情绪,我们的体验多少受到了自心的影响。但是,我们倾向卡在那个当下— 不是试图改变我们的心,就是被念头、情绪、压力等完全掌控。


 第三种选择,是佛陀提出的方法:单纯地看着各种的念头、情绪等等都是自心无限潜能的各种展现。换句话说,就是用“心”看 着 “心,,。在佛教传统中,这 就 是 “禅修”的基本定义。


 我们之前提到,“禅修”的藏文是“巩”,意 思 是 “逐渐熟悉”,透过禅修,我们逐渐熟悉自己的心。“心”就好像我们跟自己和周遭的关系:过于紧密,以至于一开始很难发现。我的一位老师说:“看着心,就像没有镜子而想要看到自己的脸。”你知道自己有一张脸,却不太清楚自己的长相。我们对脸的印象不断改变,因为受到我们的心态、情绪和习性的层层障碍的影响。


同样的,我们清楚自己有一颗心,然 而 这 颗 心 被 “想 法 、感觉和感官知觉”、对 于 “想 法 、感觉和感官知觉” 的想法和感觉、对 于 “念 头 、感觉和感官知觉的想法” 的想 法 、感觉和感官知觉等等层层堆叠,就像高速公路的连环车祸,心的特质因此变得模糊不清。“我一定要听这堂空性课,我听 得 不 够 认 真 ,我永远学不会。其他人好像都在听讲,他 们也都听得懂,为什么我听不懂呢?因为我的背在痛,而且睡眠不足,但那应该不会影响才对啊?究竟上 ,我的心是空性的,我的背痛是空性的,但 是 ,我无法体验这种感觉。我觉 得 这 些 都 不 是 空 性 的 。” 


在 这 些 念 头 之 间 ,又生起了完全不相干的念头:“我的手机放在哪里 ?” 或者回想起某件事 :“十年前我说的那句蠢话,到现在还是不敢相信自己当时那么说。” 或产生强烈的渴望:“我现在就想吃一块巧克力。”这颗心一直在运作:分 辨 、评 估 和 根 据 评 估 再 次 分 辨 ,根据新的或心中琢磨过的特性又重新评估。我们会发现自己沉迷于其中 ,这就好像我们很自然会从窗户看到繁忙街道的来往车辆。就算我们住的那条街来往的车子不多,我 们 还 是 习 惯 去 看 点 什 么 ,观察窗外的天气:下雪了吗?下雨了吗?天空是多云还是晴朗呢?我们从每一扇窗户去观察家里的前院、后 院 、车道和邻居。因 为 “从窗户看出去” 以 及 “根据所见事物来定义体验” 的习气,导致我们不明白其实是窗户让我们能够看到景色。心转向内看着心时,就 像 是 看 着 窗 户 而 不 是 注 视 窗 外 的 风 景 。


这么做时 ,我们会逐渐了解窗户和窗外的景色是同时发生的。如果我们从 窗 户 的 某 个 角 度 看 出 去 ,我 们 可 能 会 看 到 路 上 行 驶 的 车 辆 、云 、雨 等 等 ;如果再从别的角度看出去,就 会 看 到 一 些 不 同 :云比较靠近或比较暗沉,车子和人比较大或比较小。我们如果退后一步看着整片窗户,就会了解 这 些 有 限 的 、有角度的观点,只不过是宽广的全景的不同面向。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提出许多修持方法,帮助我们退后一步观察自心。本书接下来会介绍三种最重要的基本方法,无论你是不是佛教徒,你都能在任何时间、地点练习这些方法。在这之前,我们先检视一些基本的指导原则,这样应该会有帮助。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