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系列五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经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辩经中的注意事项
【辩论不周遍】
在座的各位要想研究佛法,用现代的各种手段来研究、分析是可以的。大圆满和禅宗的差别, 主要是安立在心上, 单凭论典的学习和辩论,是很难通达的。就像刚刚教授说的,在我们喇荣,大圆满法主要是依靠实地修持的,辩论场上是不会辩大圆满的,这是不开许的。这不是说它有什么问题或是要隐藏什么,如果依靠传统的窍诀修持,慢慢会知道其中的密义。
—— 节选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演讲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经
学佛需要理性
我是学藏传佛教宁玛派的。
历史上,宁玛派辩论不多。后来贝诺法王在印度的朗卓寺开启了宁玛派辩论的历史。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经过多次观察,决定在喇荣佛学院也开设辩论课程,每天进行一个多小时的辩论。
也许宁玛巴的寺院因此受到一定影响,如今很多大大小小的宁玛寺院都有辩论。当然,格鲁派和其他宗派的辩论就更多了。
如果参加辩论,也不能辩着辩着就对别人不高兴。我看过很多居士的辩论,我说:“你们这不叫辩论,叫吵架。”说着说着,双方就不说话了,从此再也不联系了。心里都在想,这个人太坏了,一直说我的过失。的确,辩论的时候,对方会用最尖锐的理论来驳斥你,所有围观的人也都在说你,如果不是宽宏大量的人确实会很不好意思。
所以,若能经常参加辩论,到最后一定会心胸宽广。有些佛教徒特别容易生气,也许有两种原因,一是可能安忍修得不好,另一个可能就是没有在正规的辩论场所中受过相关的训练。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经
三相推理中的合理推理
因明三相推理中最主要的几个概念一定要明白:“不成”是因在所诤事上不成立;“不定”是因和所立之间没有同品周遍或者异品周遍的关系;“相违”指所立和因之间完全矛盾;“成立”是三相都成立。
只有最后一个是合理的推理。比如,有人说某某人是坏人,因为什么什么。他的理由完全找不到任何不成、不定或者相违的过失,那他的观点完全可以成立。
现在法律判刑的时候,也要举出很多理由,与因明这样的推理论证有些接近。但是他们的方法并不完整,如果严格按照因明的逻辑来观察,不一定很圆满。
除了前面讲的三相,因类学中还有些不同的说法。像《成量品》中的一些观点,个别大师就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所立法和所诤事的因,需要成立在它们的总合法上面等等。
2005年,我翻译过麦彭仁波切的《因类学》。在《因类学》以及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里,都有关于“因”的一些分析。但是如果没有进行过真实的辩论,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经
要辩论还是要实修?
在座各位,以后在学习因明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因为藏传佛教因明学,并不是讲一两堂课就可以通达的,一定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和修行,才能圆满。
现代佛教徒非常需要一定程度的理性思维,同时还要经常结合现在人的心态和世间的状况进行思考和推断,以此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样佛教才能立足和发展。而作为非佛教徒,也需要正面了解佛教,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佛教特别简单。
其实,许多非佛教徒判断佛教的某个事情不合理,用的都是一种相似因,或者说不合理的依据。比如有人说,前世后世肯定不存在。为什么?因为谁都没有看到之故,或者因为我不相信。
他的立论之中,“前后世”是所诤事,“肯定不存在”是所立法,依据是“我不相信”或“谁都没有看到”。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不相信,肯定不存在!”你不相信难道就真的不存在吗?不一定。你所理解的事情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如果说“谁都没有看到”,那么不成。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可以回忆前世。这样和他辩论,最后对方也会无言以对。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对佛教的判断,只是笑一笑,没有必要回答,回答他们也听不懂。而且有些人根本不讲道理,虽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但是一直固执己见。真正的辩论,一定要讲出充分的理由。因与所立之间,必须有严格的无则不生的关系。如果稍微有一点漏洞,另一方马上就要反驳说“不一定”。符合这样的标准,才可以成立为真实的辩论。
短短的时间中,我大概地把藏传佛教著名的三相推理介绍给大家,作一个法供养,希望你们能思维一下其中的意义。在座也许学过,也许没学过。如果听得懂,觉得有一点意义,可以记在心中。如果没有听懂,或者觉得没有意义,将它付于东流也无有不可。
——节选自:2013年11月28日台湾华梵大学演讲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经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图片来源 | 网络
欢迎关注求学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