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胜利道歌讲记I》学习笔记|结构梳理、重难点分析、名词解释
脉络
导
图
简略分析
一、 初义
(一)题目:胜利道歌·天鼓妙音
(二)顶礼句
二、论义
(一)劝修密法
1、修无上密法之功德;
2、修密法之因缘;
(二)发菩提心
1、发心之理;
2、发心功德。
三、后义
展开分析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下图幕布原文)
重难点分析
1、本课重点:劝修密法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讲了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等三主要道。无二慧分为显宗法和密宗法,《三主要道论》讲述了显宗中观的无二慧,而本论在显宗中观的基础上,讲了密宗无上大圆满的无二慧,这是修行人值得追求的殊胜境界。
这样的大圆满境界依什么而得呢?依菩提心而得,《入行论》讲了,没有菩提心的话,上上功德无法证悟;菩提心依什么而得呢?依出离心而得;出离心又依什么而得呢?依靠贤善人格。
要成佛的话,一定要修无二慧,无二慧又依靠出离心、菩提心、做好人。这几个窍诀涵摄了一切法,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修行应当以此为方向。
2、本课难点:发心之理
“为沉恐怖轮回众,获得永乐之佛果,当负利他之重任,舍弃爱自如毒食。”
为令沉溺于恐怖轮回中的众生,获得永远安乐的佛果,我们当承担起利他之重任,舍弃如毒食般的自我爱执。
本课教证
1. 《佛说大净法门经》云:“时文殊师利言:菩萨不以除己发者为是出家也。所以者何?其能断灭众生欲尘,使修精进,乃是菩萨之出家矣。”
意思是:当时文殊师利说到:菩萨的出家不一定要剃光头,而应为了利益众生精勤修持佛法,尤其要舍弃自己,这就是菩萨的出家 。
2. 《心性休息》云:“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
意思是:有些上师纵然聚集了如蛆虫般众多的眷属,也只能将自他引入恶趣,没有多大的意义。
3. 《金刚帐续》云:“不动信解行六月,金刚持地能获得。”《庄严誓言续》也说:“不动信解六月中,获得金刚持果位。”
意思是:如果具有恭敬心、信心,在短短六个月中精勤修持,便可获得金刚持如来的果位。
4. 《般若经》云:“入多由旬荒道人,见牧牛人交接林,思乃临近村城兆,得安慰无盗匪惧。”
意思是:迷路的人徘徊在道路中时,一旦看见牧牛人,就知道临近村落了,自己要离开迷途的畏惧了。同样,我们遇到殊胜的善知识和密法,犹如鱼儿已上钩就要拉上岸一样,很快便会获得解脱。
5. 《入行论》说:“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
6. 《入行论》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意思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全部是从利益他众的菩提心中产生。
名词解释
末法时代
正法绝灭之意。指佛法衰颓之时代。【《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现空无二
到时候,犹如虚空当中显现日光,空中有明、明中有空,也即是现空无二无别的境界【《窍诀宝藏海》法王晋美彭措 传讲 索达吉堪布 口译】
非天
阿修罗,因阿修罗的果报似天而非天。【《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爱好战斗、与天为敌的一类众生。【《藏传佛教辞典》V1.1 】
本尊
本有而于出世间为最胜最尊,故名本尊。又于诸尊中以其尊为本而尊崇之,故名本尊【《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灌顶
灌顶就是一个高层次的授戒。比如授比丘戒、比丘尼戒时有一个仪轨,授菩萨戒时也有一个仪轨,同样,授灌顶时还是有仪轨。更确切地说,受灌顶就是受密乘戒。如我们去受大幻化网灌顶,幻化网有五条根本戒、十条支分戒,我们首先要看能否做到这些戒律的要求。如果目前能够做到,就去接受这个灌顶;如果根本无法做到,就不能去受,否则灌顶后会犯戒的。凡是灌顶都是授密乘戒,只是戒条各不一样,有多有少。【《慧灯之光》慈诚罗珠堪布著】
法眼净
指具有观见诸法真理而无障碍、疑惑之眼。与清净法眼、净法眼同义。经中常载有佛陀说法,令诸会众等远离尘垢,证得清净法眼的事迹。【《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主编】
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指对无生空性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此后不会对无生法门生邪见。【《金刚功德经》索达吉堪布 口译】
验相
由修持所生的功德。【《藏传佛教辞典》V1.1 】
般若法门
也即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以现而无自性的方式来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般若。大家还应了知,通过修行般若法门能遣除让一切众生漂泊在轮回中的实执。【《般若摄颂浅释》 索达吉堪布 著】
发心师兄:定解G08 定解B23 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25 定解B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