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德育 >> 请问,佛教如何看待死亡以及亲人的逝去?
Back
智 悲 心 语
《清净律仪经》:水泡无实质,财富不恒常,受用如水流,家舍如浮舟,美貌如鲜花,生命如聚沫。
— 索达吉堪布藏文化微博 —
非常感谢您的分享。我的问题是,佛教如何看待死亡以及亲人的逝去?因为我觉得,虽然我们可以努力开发内心的安乐,但总有一些因素会限制我们达到那个状态。所以,我想知道,应该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减轻死亡带来的痛苦?
当人在面对死亡时,确实不一定会快乐。
佛教从一开始,就探讨人的生老病死,因为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虽然有些国家和民族根本不能提及“死”字,他们认为这是个不吉祥的话题,故而非常忌讳。
但佛陀教诫我们,首先就应该对死亡有所准备,因为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感情是无常的,家庭也是无常的,每一个人都终将离开人世。如果平时就有这种心理准备,面对亲友的死亡,即便会有一些伤心,但应该不会特别伤心。因为你知道真相如此,生命不可能永恒不变。每个人都会死,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律。一旦我们对此产生了相当清晰的认知,不仅不会痛苦到难以自拔,而且会非常淡定。
我并非特意赞叹佛教,但我真心认为,对于包括无常、死亡在内的诸多问题,如果提前有过相应的修行准备,就能轻轻松松地面对生活的各种压力。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问答》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