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1课-法师辅导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1课-法师辅导

第一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1版


科判梳理


寿命无常从七个方面开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上节课中讲到佛菩萨高僧大德是无与伦比的人天导师,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神通神变与度化众生的广大事业,但是最后都会示现圆寂、无常,那么我们凡夫人就更不用说了。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继续分析寿命无常,即“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有威望、有钱财、有地位、有神通、有功德的人最终也会纷纷离世,没有一个能长久活在世间。


一定要重视前行


(一)前行的重要性


上师在讲课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过,修共同加行非常重要,假如这个基础没打好,后面的不共加行很难修起来;如果不共加行没有修好,密宗更深的境界就不可能出现。


(二)高僧大德均重视前行


大圆满前行的作者华智仁波切是大成就者,是观音菩萨、寂天菩萨、萨瓦热尊者的转世,他在上师面前也是听了25遍前行,并且每听一遍都修一次加行。这些高僧大德本身的功德都是十分不可思议,但是显现上却是这么谦虚、精进,对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都非常有信心,修了这么多遍加行。上师也讲到,自己对前行也是非常重视,每次传讲之前都好好地思维过,对共同加行的感觉很强烈。我们作为后学者应该随学上师及前辈大德们,对每一个引导文,自己要真正找到感觉,在内心中到量,修行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也会生起诚挚、清净的信心。


(三)珍惜机会,修好加行


这次修加行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上师希望我们通过这次修加行,相续要有个大的转变,并对生生世世有重大利益。虽然眼前的对境层出不穷,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先修好加行,至于其他形象上的修行或行为,可以暂时先放下来。


每个众生都需要佛法的帮助


不管在天界还是人间,寿命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最终都要面对生老病死,此时唯一有帮助的就是佛法。每个众生若想真正摆脱轮回中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佛法。因此,我很希望佛法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充满每一个人的心田。从理论上观察,不需要佛法的众生,一个也没有,只不过有些众生暂时不接受而已。就像旁生,依靠它强烈的烦恼业障,我们直接给它灌输佛法教义,它势必无法接受,但它也需要佛法的帮助。


福德如山的天王也难免一死


天王即使拥有诸多福德,最终也免不了一死。《功德藏》云:“梵帝自在转轮王,无法摆脱死主魔。”帝释天皈依三宝免投驴身的公案告诉我们,死亡的时候唯有对上师三宝虔诚的信心和正法能利益到我们。死亡对我们来说并不遥远,尽管每个人都贪生怕死,但也没有办法,因为无常的本性即是如此。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面对死亡,在没有死之前好好修持正法,为死亡做准备。


具有五通的大仙也难免一死


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梵志四兄弟的公案告诉我们,众生欲求不死,终不可得。因此,我们若想求得不死,唯有真正获得不生不灭、不老不病的佛陀果位才能做到,而凡夫人是没有办法不死的。大限到来之时,不论住在何处、逃往何方,死亡决定降临,纵使佛陀也无法改变业力,更何况是世间医生了?


修行就是将无常与自身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从道理上认真思维,并且将无常与自身联系起来。如果深刻体会到了死亡无常,那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会觉得这理所当然,因为万法都是无常的,以心平气和的心态去面对,根本不可能在无常到来之时感到非常痛苦。所以,学过大乘佛法、尤其是观过无常的人,在死亡面前确实很勇敢。而一般的世间人,就算学识渊博、无所不知,离开人间时也会手足无措,出现种种悲哀的状况。


世间尊主也难免一死


从整个印度的王统历史来看,很容易了解到一切无常。在藏地雪域,许多国王都是诸佛菩萨化身,这些国王无论于世出世间方面的丰功伟绩都是不可磨灭的,但最后也要示现涅槃。汉地也是一样,很多国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但如今一个也没有活在世上,都成为了历史。


无论高低贵贱都难免一死


自然科学知识领域有成就的人物虽曾出现于世,对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但现在已全部离开。因此,我们要知道,无论有情还是无情,身份高贵还是低劣,功德广大还是微小,最后都要示现无常。


要有深刻的无常观


虽然,我们的面前时时刻刻上演无常,例如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的迁变,可相续中存在坚固的常有之心,根本不明白无常的真相。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深刻的无常观,这样才会鞭策自己精进修行。噶当派很多大德认为“无常观如果修得好,一切法皆不在话下”,原因就在于此。


通过对比了达无常,舍弃贪执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住房、受用、眷属、权势,自以为是何等何等的优越,但与上述仙人、国王等比较起来,简直就成了蜂巢一样,并且最终也逃不过无常的命运,没有什么可珍贵的。如佛经中云:“嗟乎有为法,其性皆无常,生已死随至,智者应深知。”一切有为法的本性就是无常的,有生必然有死,有智慧的人应该深深了达这一点。


十一

应随学高僧大德们的无常观


一般来讲,凡夫人无常观特别差,除非是前世善根不错的人,才会对无常有一种感觉。知玄禅师、灵裕禅师、清凉国师、如来芽尊者等高僧大德都有特别好的无常观。跟前辈大德比起来,我们特别值得羞愧。但即便如此,自己还是要有信心,对佛法应尽自己的能力去修学,恒时以无常观鞭策自己。尤其在观修无常时应该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深知一切万法都是虚幻不实、如梦中景象、无常的,从而对世间看破、看淡,真正放下、舍弃,然后发愿尽心尽力闻思修行、以佛法利益众生。如果我们也像这些大德一样,把无常深深地刻在心中,那修行就会很容易。这些大德一辈子想的都是佛法,不图名也不求利,毕生中一直认真修行,我们应该随学这些高僧大德。


十二

劝勉观修


《修行教言》中说到:“无常之身无丝毫实质,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我们这个无常的身体无有任何实质,无有丝毫恒常性、稳固性,无始以来我们依靠他生烦恼、造恶业、感痛苦,现在懂得了佛法,一定要利用它做修行的工具,精进修持最殊胜、甚深的妙法。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平时我们还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让无常的境界尽快在相续中生起,若能如此,对世间法就不会有兴趣,也不会天天找借口推脱佛法。“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死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唯有自己造的善业和恶业跟随自己,那么我们就唯一应该在生前励力忏悔往昔所造的恶业,励力修持对死亡有利益的正法,懂得世间法不重要,都可以看淡、看破,修学佛法才最重要,唯一要挤出时间修学正法,为死亡做准备。当无常的境界真正在心中生起来后,对世间法自然就会看淡,学佛也不用别人督促,自然会精进修持佛法。只有对无常生起定解,自己对自己进行鞭策,我们的修行才会真正有成就的一天。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前言


(一)《前行引导文》的功用


1、《前行引导文》可以将我们凡夫人的心调整到修法的状态,通过修行佛法逐渐地远离凡夫的过患,并生起圣者的功德,调化我们的心,是认知心的本性的一个过程。


2、每一个有情的心的本性都是像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佛功德的本性。现在众生的痛苦、无奈、焦虑等,在究竟的实相当中都是不存在的,每个众生正在感受痛苦的当下并没有远离佛功德。


3、但是由于我们分别的执著,佛功德暂时是以隐没的方式存在。要显露这样的佛功德,必须清净覆盖在上面的障碍,这个障碍的本性就是一种虚妄分别念。


4、如果这个障碍是真实的话,第一、众生就没办法遣除障碍而现前佛性;第二、如果能够现前佛性的话,也会成为佛的功德和众生的障碍并存的阶段。这样就没办法安立究竟的解脱。按照种种的教证、理证进行分析,所有众生的障碍全都是无自性的、假立的,都是一种迷乱的状态。因此要远离我们的这些障碍,通过殊胜的引导,再加上不断地努力就完全可以做到。


5、《前行引导文》中所提到的这些修法,都是让我们远离障碍,现前本具佛性的殊胜引导。


(二)次第修行


1、总说次第

1)引导文当中的第一个阶段,让我们对于迷乱的这些法产生出离的意乐,厌离当前种种的苦和苦因,生起解脱的想法。

2)后面通过五加行让我们皈依、发心、积资净障。通过一系列的修行知道我们的心是无自性的,心上面的烦恼可以通过修行逐渐消亡、分离掉。

3)最后就会知道,心充满了善业,其本性还是离戏的空性。和离戏空性双运的是佛智慧,这个要通过观修后面的正行直接去显发。

4)准备好之后,我们就会学非常深的、非常了义的教法,即密乘中生圆次第这种大圆满的教法。这些高层次的教法直指我们的心性,让我们能够安住于其中、认知它的本性,在认知本性的当下,一切微细的客尘逐渐就会远离。


2、出离心的重要性

在引导我们的心趋向解脱的过程中,引发出离心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出离心是对于今生、后世都要看破放下,要对这些产生厌离心,知道这一切是没有意义的。不管是耽著今生还是耽著后世,对自己的解脱都没有意义。


3、四个共同外加行的关系

1)我们现在学的是共同外加行,第一个是暇满难得,第二个是寿命无常。通过后面的学习又知道了轮回痛苦和业因果,把这些修法修了一圈。

2)后面的法如果知道得越多越深,对前面法的领悟就会越不共。后面的法对前面的法是补充,前面的法是后面法的基础。这四个加行之间都有关联,我们要反复去学。

3)学完四个加行并了知它们的教义之后,再修每个教义的时候,都可以通过其他的三个修法来对这个修法做补充。这个时候我们所观修的就会更充实,因为联系到了其他的修法的内容,修起来的话就会更容易相应。



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一)总说


1、世间尊主是指没有离开轮回的这些世间的尊主。色界以下的欲界包括欲界天人,欲界的人,乃至于旁生,阎罗界等等,都会有一些尊主。


2、在得到各自尊主位置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所谓的功德、权威和能力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一般的人比较向往的。


3、我们在向往羡慕的同时会忽略,实际上世间的尊主也是无常的,所以羡慕他也没有什么用。


4、思维世间尊主,要知道我们所羡慕的、追求的是没有用的,即便是在世间当中功德这么圆满的人也会死亡,所以死亡是平等的。


(二)天人和仙人不能摆脱死亡


1、寿达数劫终亦将死亡

1)我们看不到天人的死亡,是因为我们寿命太短暂了。有时候给我们的错觉,有些众生是长生不老的。但是在更有慧眼的人,比如佛菩萨的智慧眼来观察的时候,或者说上面的天人观察下面的天人的时候,这些天人虽然认为自己的寿命很长,但其实在更长寿命的人看起来,他们的寿命也是无常的。

2)这些天人越往上寿命就越长。因为越往上,他们所造的善业也就越多,寿命最长的可以达好几个劫。但其实他们仍然会死亡。

3)如果我们认为有些天人会不死的话,我们就不会死心塌地地想要求解脱。但是通过佛的遍知告诉我们,即便我们所羡慕的这些所谓的长生不死的有情,其实只不过是造了一些寿命比较长远的业,他还是要受死亡的支配。通过学习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打破认为有些世间尊主是不会死的观点。


2、威德圆满亦终将死亡

1)什么是威德

因为自己修善法的缘故,本身身体也有一种威德力。有些世间当中有威德力的人,即平常我们讲他有一种气场。福报浅的人到了这种有威德力的人跟前,就会有一种压迫感和畏惧感。这个其实就是威德。这种有威德的人内心当中有一种福德和善根,有种能力可以震住其他人。

2)如何获得威德圆满

威德圆满来自于善法的修行。在《宝鬘论》中所谓的威德是六度当中的精进。如果今生中精进的话,自然而然可以得到一种威力。有这样一种讲法,布施可以得到财富,持戒得以升天,安忍得相好,精进得威力。如果我们精进的话,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威德。或者经常帮助别人,或者放生护生,也可以得到威德。还有的人出资修破败的佛塔,给佛塔刷白漆等等,他也可以得到一些力量和威力,塑佛像绝对是可以得到威力的一种正因。

3)威德圆满不能摆脱死亡

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功德藏》中说:“梵帝自在转轮王,无法摆脱死主魔。”


3、具足五种神通亦终将死亡

1)有些天人和仙人具有五种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具有五种神通的这些天人、仙人,通过神变及威力可以逍遥自在地在空中畅行无阻。

2)这些天人和仙人通过前世的业而得到某种功能,但是这种功能本身和不会死并没有挂钩。因为这些功能并不是让他们不死的因缘,只不过是通过修行的一些特殊的能力或者有些前世的业力,在获得这种天人或仙人身份的时候得到这种功能而已。他可以依靠这个功能,让自己的五蕴的身体在空中飞来飞去,可以穿墙,可以做很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这些没办法让他摆脱死亡的命运。

3)我们修行佛法时,想追求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等等,这些是没有用的。一方面来讲这些神通通过修法不太容易得到,一方面得到了之后对我们解脱生死没有用。一旦死亡之后,辛辛苦苦修来的功能也会丢失掉,对自己摆脱死亡怖畏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4)《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

5)我们要仔细思维,第一对于这些所谓的暂时的圆满我们也不会有羡慕之心;第二通过观修这一段的内容就可以完全打破我们的幻想,即幻想有一种仙人可以通过修持某种法术而不死,这也就是一种幻想而已。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来长生不死都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佛陀的智慧早就观察到了。


(三)人间的尊主不能摆脱死亡


1、印度的尊主

1)转轮王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印度的历史非常长,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国王。首先是转轮王,第一等是金轮王,统摄四大部洲,有轮王七宝,运作起来之后,他自己不用勤作,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就可以承办。像我乳转轮王,已经统治了四大部洲,又统治了四大天王天界,到了三十三天又和帝释天王平起平坐,还不满足想篡位,想独霸三十三天的时候,生起一念恶心,就从天界掉到南瞻部洲,最后说了一个偈颂就死了。偈颂的意思是说不能过于的贪心,否则就会变成像我这样的下场。

2)众敬王

除了这些转轮王之外,很多佛教史中讲,印度圣地是第一个有了人类的,人们是从光音天下来的。刚开始大家的受用、福报都很圆满,不需要有种子。后来众生的贪欲心、烦恼越来越重,就开始出现了自然稻。贪欲心重了之后,大家就想把自然稻放到自己家里去,不用天天跑去采,慢慢就形成了房屋、仓库。然后就开始分割田地,之后又出现了偷盗的情况。这个时候大家觉得有必须要雇一个人帮助看守稻田,于是就开始选举。谁的道德好就把他选出来做公仆。那个时候是真实意义的公仆,就是帮助大家看管粮食的,给他取一个名称叫王。当国王推举出来之后,每一家人给他六分之一的财富,雇他来当国王,负责协调、看管等事情。这个就是第一代国王众敬王。

3)其他君主

后来王的权力越来越大,就演变成一种独裁的君主本体。统治南瞻部洲不可思议的君主很多,还有曾经著名的三巴拉王,三十七赞扎王等等,这些国王曾经纷纷降临于世,现在都已经变成历史。有些国王在历史中有记载,有些在历史中根本没有记载。这些国王一代代地出世,在位时都觉得自己权力很高,很了不起,但是只要他的业消尽之后就会死亡。


2、西藏雪域的尊主

1)西藏第一代国王除盖障菩萨的化身涅赤赞布,算是印度过来的,因为身相怪异被驱逐,到了藏地之后,当地的人把他奉为国王,叫做肩座王。

2)后来也出现了很多的国王:天座七王,死后都是升天的,在地上没有坟墓;地贤六王,死后主要是埋在地里,中德死后主要是埋在水里;初赞五王是名字中都带‘赞’的国王;然后非常幸福的有十三代;佛法兴盛时还有极乐五代。

3)松赞干布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修造了寺院,比如修镇肢寺、镇节寺,迎请觉沃佛的佛像到西藏等等,正法有了好的开端。在世间法上,松赞干布依靠幻化的军队,征服了上至尼泊尔、下至中国的很多领域,占领了很多的领土,其威德力也是很大的。

4)赤松德赞在位期间,迎请了寂护论师、莲花生大士、布玛曼扎等等,真实地将佛法在西藏建立起来,弘扬了正法。从政绩来上看,赤松德赞统辖了南赡部洲三分之二的领地。

5)赤热巴巾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赤热巴巾在位期间,非常恭敬修行人和僧人,继续推广佛法。在世间政绩方面,他在印度恒河岸边竖立了一块铁碑作为印度与西藏界限的标志。他让很多国家作为附属国,向他进贡。

6)他们虽然有这么大的威力,也是诸菩萨的化身,但是现在这些也已经过去了,他们早就已经去世了。他们的功绩只是在史书上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和《白史》等等,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3、其他尊主

1)汉地以前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国王,像历史上传说的三皇五帝、商、周的皇帝、秦始皇等等,还有汉武帝,再往后还有唐朝的一些英明的君主,以及明朝和宋朝的皇帝等等,很多看起来很有能力、很大财力的国王,不论是他们自己的能力,还是征服和保家卫国的能力等,但这些皇帝除了存在于历史记载中之外,都已经死了。

2)国外的也一样,无论是罗马大帝、拿破仑,还是其他人,历史上他们曾经存在过,但最后也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死去了,除了在历史当中有记载之外什么都找不到了。

3)所以,从这方面我们就要仔细地观修、观察,观察完之后就知道其实世间的尊主也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业力,成为尊主而已。尊主的位置本身没办法抵挡死亡。


(四)思维无常


1、我们思维以前这些国王、转轮王、天人、尊主的威德、财富和受用。和他们相比,现在我们牢牢执著的、放不下的这些住房、受用、眷属,若以此产生傲慢心的话,就是目光短浅,或者没见过世面的表现。我们有些时候,自以为是何等的优越,哪怕自己得不到的时候也非常想要去追求。但是,如果和以上这些先贤比较起来,自己所执著这些东西,的确不值一比。


2、这些人曾经富裕过,但是现在又怎么样呢?还是该死就死了。如果我们在放弃的时候,执著很大的话,比如我们在死亡的时候放弃会非常痛苦,那么这种很痛苦的状态,也会成为继续流转的因。所以,你辛辛苦苦得到这些东西,其实是没有用的,何况一般的人根本得不到这些东西,有很多时候是处在妄念中,没办法用自己非常可贵的、有限的生命去修持殊胜的正法。


3、所以要观想:如果我们执著,以后我们要得到这些东西,要得到帝释天王、成为转轮王、成为某某国王,得到了又怎么样?结局除了最后成为历史、传记之外,什么都没有。而且在高位的时候也非常容易造恶业,因为有集权,这方面是没什么可羡慕的。即便你羡慕这些,也是无常的,而且会造很多罪业。然后再思维:其实我们自己有限的生命追求这些东西到最后也没什么用,最后来讲还是会抛弃的。死亡到来的痛苦、四大分离的痛苦、死后的痛苦、死亡时的恐怖等等,这些用什么来抵挡呢?好好思维之后,我们对这些就会逐渐没有兴趣了。


4、要想的越细越好。虽然高级教法当中说我们不要执著,但是现在我们显然还没有到达那样的高度。如果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说我们不要执著这些,那很可能就会放弃对整个佛法的修行。我们现在内心当中的习气都是无始劫来追求的东西,它们根深蒂固,只要你放松了对佛法的追求,肯定会回头追求、执著那些世间八法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刻意地去观想,这就是观察修,在观察出离心时就是要励力地、反复刻意地观修。这个时候你就不能修禅定,不能去修寂止。必须把所有能够开动的都开动起来,然后相应这个法义,很深、很细、很广大地去思考:这些东西的确没有用。观想的法义越深刻自己才知道耽执这些没有用。这些都是无常的、都是要抛弃的,真正有用的就是修行正法。




编写师兄定解G09 定解B27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5031-定解B06-00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