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在名言中,见闻觉知不会毁坏。
(藏文中此处有科判三,但前文中无有,请观察:)
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
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
唯识宗提出质疑:假设自证不存在,自己不能了知自己,那么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了知的一切名言诸法,会不会全部不成立了呢?(因为这些法都是依明觉之识而安立。)
中观宗说:我们所破的自证,在胜义中不存在,但名言中是存在的。现量的见、闻也好,比量的觉、知也罢,它们在名言中的显现分,并不是我们破除的对象。我们破的是妄执这些为实有的分别念,它才是今生来世痛苦的根源。不论是唯识宗、禅宗、净土宗,谁认为实有的东西存在,谁就是我们遮破的对象。
《般若经》云:“从眼根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如梦如幻。甚至胜过涅槃的法[2],亦如梦如幻。”实执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帝洛巴尊者曾说过:“显现未缚贪执缚,断除贪著那洛巴。”对我们的见闻觉知,没有去执著的话,不会把我们束缚在轮回中,但如果去贪执,觉得眼睛看到的色法特别好看,很喜欢它,就会把你紧紧束缚。无垢光尊者也说:“不破山之显现,而破山之执著。”如山般的显现是正常的,修密法时也有明点、佛像、金刚链的甚深显现,这些我们并没有破。要破的是什么呢?就是对这些显现的执著。不管是对本尊的执著,还是对众生的执著,都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这些一定要破除。
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讲义中说:“寂天论师根本不破除名言中的自证,若连名言中也要破,他就不会说‘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了。”名言中的回忆前世、回忆昨天,虽然是一种觉知,但这种觉知根本不破。
可是现在有些人特别可怜,他专门写一些文章说宗喀巴大师不承认自证分,有极大的邪见,而此邪见的来源就是寂天菩萨和月称菩萨,把两位菩萨也判为邪见者。为了证明自己正确,他还引用一个《入楞伽经》的教证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其实这个偈颂的意思是,真实的自证远离能所二取,这种境界极为甚深,只能给佛子宣说,不要对愚痴的凡夫开演。而根本不是建立自证的一种能立。
有些人不懂什么是唯识宗、什么是中观宗,只知道寂天菩萨在有些论典中不承认自证,就把寂天菩萨作为他的批判对境。我有时候想,这些人若是登地菩萨,那我可以忏悔。但如果他没有登地,像我一样是凡夫人,以后不好好忏悔的话,造业实在太大了。月称菩萨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根本不知道,只看了一两个论典就信口开河,这些人的胆子未免太大了!
这种现象,基本是在汉地出现的,藏传佛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也有具邪见者,但我翻阅过大量古大德们的论典,也看过许多非常精彩的辩论,他们对寂天菩萨和月称论师都是公认的,从来没有人直接说他们是邪见者。充其量只是说一说:“月称论师的论典中有没有自证分,明不明显?”“寂天论师在论典中承不承认自证分?”
这些人的文章我看了之后,很想见一见他们,但有没有缘分也不知道。他们对胜义谛和世俗谛都分不清,什么地方破、什么地方不破也不知道,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的究竟密意和安立方法,更是一无所知。看他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但连教证都用错了,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只是在显露自己的愚痴。
凡夫人骂圣者,在末法时代可能会越来越多,若不制止这种人,真的是圣凡颠倒了。如果他们说我不对,我的邪见如何如何,那我肯定乐意接受,因为我也知道自己很笨,了解的经论非常少,所以对别人的批评,我一点也不生气。但历史上公认的圣者,如圣天、月称、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用这些语言来说他们,我只能用一种叹息来表示,没有更多的语言来形容。
有些人对唯识宗怎么承认的、中观宗怎么承认的一窍不通,竟然说中观应成派是最低劣的见解,连《阿含经》的内容都不懂,就像说博士生不懂一年级的课程一样。跟这些愚者辩论,恐怕只有靠拳头了,语言是没有办法的。有些人就像疯子一样,对教证也不懂,对理证也不懂,逻辑推理也不懂,科学原理也不懂,自己随便看一点书,就否认浩如烟海的深广佛理,只会让别人觉得可笑。寂天菩萨不会生邪见,月称菩萨不会生邪见,但你的邪见来源需要调查,肯定有一个像你那样的上师!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下面是破假相唯识宗。
寅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
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
你们字面上一定要会解释。这里的表达方式跟《中观四百论》差不多,“非”、“异”太多了,有时候不太好理解。
假相唯识宗说:“幻境非心外”,幻化般的山河大地、瓶子柱子、人事万物等,并非是心以外的法,这些外境不是以成实的方式存在。(不论假相唯识宗、真相唯识宗,都共同承认外面没有真实的外境。)“亦非全无异”,外境也不是与心完全相同,因为心不可分割,而外境有各种形象、颜色、分类,如果心与外境一样,心就会有很多了。他们认为外境就像眼翳者前的毛发,是以暂时的迷乱因所显现的幻象。《量理宝藏论》第一品中说,毛发就是自己的心,但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不是心,心犹如无垢的水晶球,没有任何垢染,而外境是一种迷乱的显现。所以,按假相唯识宗的观点,外境不是心以外的法,也不是心自己,而是如同空中的毛发。(其实说到底也是一个三品物体。)
中观宗破析:“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若许心识实有,而外境非实有,那么外境与心怎么不是他体呢?若许心境“非异”,二者无别,则心也应该像外境一样现而不实了。
这个推理比较简单。因为外境要么与心无别,要么于心外独立存在,如果说它既非与心无别,也不是独立存在,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一经详细的观察,假相唯识宗的观点不成立,但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论典中却赞叹它,这是什么原因呢[3]?因为它在认知名言万法、断除贪执方面有特殊的教言。其实如果真正去观察,外境不能说与心无二无别,因为心没有颜色形状,而外境却有种种显现;也不能说在心外真实存在,因为经得起观察的外境,微尘许也不可得。因此,外境可以说是像毛发一样,这种说法在名言中非常合理。
但再进一步观察的话,唯识宗最大的缺点,就是承认心识实有。麦彭仁波切讲过:“唯识宗其他的过失倒没有,对于它的观点,中观宗也非常赞叹。但唯一的过失是什么呢?就是承认一个与外境不同、根本不破的心识存在。按照《般若经》的观点,没有一个法是不空的,如果认为心识不空,那它就成实有了,与外道所许的实有的大自在等没有差别。”
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在名言中,外境犹如现而不实的毛发,不是与心一体,也不是心以外的东西,这种观点对断除贪执有很大的作用。但在胜义中,假如认为还有一个心识存在,则是我们在这里所破的对象。
希望大家在闻思过程中,千万不要对前辈大德肆意诽谤,学习正法成为堕入恶趣之因。有些人认为,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圣者,就像普通的世间人一样,根本不了解他们的超胜智慧。要知道,寂天论师、月称论师、龙猛菩萨,并不是凡夫人所能遮破的对境。假如你学习二十年左右他们的论典,到时候可能会后悔得不得了,想拿宝剑割自己的舌头。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个公正者,倘若你是一个疯狂者,什么话都说得出来,那我们也不愿浪费笔墨和心思。
现在有些人的过分言论一定要制止,如果他精神有问题,或者有其他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但若是真有智慧的人,就应该先掌握相关论典的一切道理,然后才有权利驳斥对方。否则,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你最后会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的。
因此,各位今后在辩论时,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造口业。法王如意宝到晚年时,经常说自己在年轻时,辩论得比较多,虽然没有故意诽谤过任何大德,但无意中难免有不恭敬的地方,所以显现上一直在精进忏悔。上师这样提醒以后,我们五明佛学院不管是藏族还是汉族,在不造口业方面相当注意,尤其是学了《百业经》之后,大家更是倍加小心。但现在有些人不承认前后世、业因果,只是从学术的角度上进行辩论,因而什么都不在乎,造恶业也无所谓。但你是一个佛教徒的话,绝对不能舍弃佛教的基本道理,否则,即使你表演得再精彩,智者在背后也会讥笑的。
我们获得一个人身非常困难,这个人身就算不成为解脱之因,也不要成为恶趣之因。所以大家在辩论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大德们超凡入圣的智慧。如果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妨先跟我们辩论试试,对诸佛菩萨最好不要造业。假如你觉得唯识宗的道理不能破,那就应该先精通唯识宗的观点,我们虽然不太精通,但大概内容还是了解,双方从逻辑推理或因明辩论上探讨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当然,若非佛教徒,我们就不说了,毕竟世间上的邪说邪见太多,我们也无法一一驳斥。但如果是佛教徒,则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缘分,不然,失去以后就很难复得了!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2]这是一个假设句。胜过涅槃的法本来不存在,这样说只是为了强调名言中万法皆如梦如幻,没有一个例外。
[3]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也不是心,稍稍接近实空的观点,它相当于唯识与中观之间的连接纽带,因而从层次上讲应当位居于上。”
推荐阅读:忆念是什么?——《入行论》158课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