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这样做,和不自信sey goodbay
我竟然可以如此优秀
15
《从拖延到自律》
我们要分享的第一本书,书名为《从拖延到自律》。为什么选择它呢?因为现如今包括乐园宝宝在内的许多人,都存在拖延的问题,明明内心很想精进努力,可就是无力摆脱“一听就会,一练就废”,“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的丧循环。
●●●
▏▎▍▌▋▊ 星期六
拆掉思维的壁垒
训练41:别担心达不到完美的结果
拖延和懒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二者产生的心理体验:“懒”是心安理得地不做事,迷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轻松生活;“拖延”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绪,焦虑、恐慌、自责……拖延的人遭受着双重折磨,一边是任务期限的逼近,一边是由于拖拉产生的巨大内疚感。
拖延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任务完成率的降低和工作质量下降,而是让人产生内疚心理,这种对自我谴责和厌恶才是最难熬的,当一个人开始讨厌自己,就算旁人给再多的肯定都没用,这种心态甚至会成为滋生抑郁症的温床。
人们迟迟不敢开始做一件事,多半是因为恐惧,担心达不到预期,担心失败,拖延只是说明你有一点胆小罢了,并不能代表失败。过分内疚会造成精力的无谓损耗,当你把注意点和情绪全都放在内疚,就会疏忽问题本身,我们应该做的是化内疚为动力。
大多数人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是叫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以抵抗外来的压力与变化,但却很少有人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要想摧毁一个人,最快的方法不是从外在强行摧毁他,而是要让他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糟糕的、差劲的。内在的力量是强大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内疚非但是无用的,还会对人造成负面影响,小到浪费时间、消解行动力,大到摧毁一个人的人生。
作为一名幸福的专业人士,我们更应该懂得,每个生命本身就是完美的,具足一切能量。尤其是每天在做清洗瑜伽的时候,应当想象自己和一切生命都洗得白白亮亮、晶莹通透、圆满无缺……告别内疚吧,你本来就很好!无须在意他人的眼光,拖延虽然是不好的习惯,但只要你愿意做出改变,就一定会发生转机。
如果你想找一群小伙伴和你一起抱团成长,可以加入我们的优秀打卡群哦!这里没有任务,只有陪伴,每个人在群里打卡自己的小目标,所以不要有担心任务完不成的顾虑哟。
▏▎▍▌▋▊ 星期日
用自律换得自由
训练45:用延迟满足击退拖延的念头
前阵子有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有一个答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因为学习的苦是眼前的,而生活的苦是以后的。”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比如不能吃冰激凌的苦是眼前的,痰湿过重、肥胖、脾虚的苦是未来的,为什么人们会吃生活的苦呢?就是因为不能抵制眼前的诱惑。同样的,做“日拜式”的苦是眼前的,但变成彩虹的快乐是未来的,我们不能鼠目寸光,只顾及时行乐而断送了未来。
所谓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待中展现的自控力。直白地说,就是如果你能忍得住一时的欲望,就可以获得长远的利益。听起来很轻松,很大一部分人却难以做到。延迟满足不是让你放弃幸福只要痛苦,而是鼓励你用当下的一点点小牺牲换取未来的巨大回馈,这么好的事情,又何乐而不为呢?
书中也举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即美国斯坦福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将十几名年纪相仿,来自不同的家庭和阶层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把孩子们分别安排在独立的小房间里,房间里有一张桌子、一个凳子和一朵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可以吃掉这朵棉花糖,但如果能忍住不吃,等到研究人员回来时就可以再得到一朵棉花糖作为奖励。实验过程中,孩子们虽然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状态,但无一例外地感到煎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吃棉花糖背过身去,或者干脆闭上眼睛。还有的孩子表现出焦急、烦躁,甚至踢凳子、拿手打棉花糖。实验的最后,只有1/3的孩子坚持下来了。
后来研究人员继续对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长时间的追踪观察,发现那些自控力强的孩子在之后的人生中都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而那些不擅长自控的孩子长大以后,成就相对较低。所以,自控力的确会决定未来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提高自控力。
想要立刻执行任务不耽搁、不拖延对于很多人来说太难了,这时候不妨在心中拟出两种结果:
1、选择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会有什么结果。——这是我每天都会问自己的问题。一旦做出决定,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暂时的娱乐和安逸,但却能在未来的生命中获得更宝贵的东西。
2、选择做短暂又吸引人的事情会有什么结果。获得一时的快感,多巴胺的效应来得快也去得快,等到快乐散去,内心里只剩下一片虚无。所以我一直都在提倡追求内啡肽,不要一味地陶醉在多巴胺制造的假象中。
训练46:给自己设置一个合理的期望值
当身边没有其他人做参照物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呢?答案就是:设置期望值。要知道,做事情最忌讳的就是漫无目的地瞎做,如果对要完成的事情心中没有期待,随便做到什么程度都可以的话,那是不是不做也可以呢?如果给自己设置一个合理的期望值,情况就不同了,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目标。那么,“合理”的期望值要具备哪些要素呢?
1、基于现实。一切脱离实际的理论都是空谈,比如奶奶现在突然想当电影明星,就是天方夜谭。
2、比自己的实际水平稍高一点。轻轻松松就能够得到的东西不能算什么宝藏,好的目标应该是需要自己努力“踮着脚尖”才能触碰到的。“向着月亮进发,即便失败,也会置身群星之中。”当我们把伟大的彩虹目标落实在每年、每月、每天当中,一点点的向其奔赴,即使最终没有变成彩虹,变成彩云也很好啊,是不是?
3、设置你独特的期望值。不从众、不跟风,不与任何人攀比,我们要超越的只有自己。
训练47:利用擅长的事慢慢建立自信
大文豪萧伯纳在谈及自信时曾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他们仿佛能得心应手地处理任何事情。没有人不想成为一个自信的人。那么,怎样建立自信呢?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利用擅长的事情慢慢建立自信。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步骤:
1、找到你擅长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先天、或后天展现出的优点或天赋。奶奶总结了一下,我最擅长的就是胡思乱想,真的!有时候在这些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中,一些连书上都没有的妙招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2、把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光是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还不够,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你擅长的事情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擅长”这个层面,而不是精通。擅长或许会让人赞叹,但精通才最具有说服力。所以,往你擅长的事物上面倾注努力吧,把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便能形成你的独家竞争力。
奶奶没有什么独家竞争力,能分享的就是一些自己接受训练的体会:在曾经的许多年中,我每天都不得不完成一项高强度的讲考任务,我本身就是个话痨,所以讲的时候发挥了一堆又一堆……于是,我讲考的特长得到了某些重要人物的关注和刻意栽培,也给了我更多发挥的机会与空间。在这项训练中,我虽然谈不上做到了极致,但的确也收获了极大的成长。
3、把擅长的事情和事业相结合。其实,当初我创办乐园是“被迫”的,有人耳提面命地一定要求我做,我还试图反抗,结果挨了各种骂才不得不同意的。现在想来,这就是在指引我把擅长的事情和本职工作相结合,让我和有缘的生命都能走向幸福的人生。
当你把擅长的事情做得非常好了,就意味着你在特定的区域有较强的竞争力,也就意味着你在垂直领域会有更多选择。有实力的人从来不愁没有选择。而拥有“选择权”,把命运牢靠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无疑是一个人自信的最直接来源。信心与努力总是相辅相成的,从现在开始,全力以赴做你擅长的事情吧,争取把“擅长”变成“精通”。
<未完待续>
心灵乐园
充满烟火气的智慧小水滴
扫码关注
解锁更多智慧生活大礼包
更多智慧与生活内容分享
请移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