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97 * 阅读参考
1
发清净愿是非常殊胜的法行
一方面,能够起到极大的积资净障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摄持我们相续中的所有善根按照所欲求的方向得以成熟,这是依靠净土法门获得往生的一个关键点。
【延伸】信心非常重要。
净土法门对信心要求比较高。对“净土法门的殊胜功德”不是特别确定,才会生起一种疑惑心,如果没有信心,发清净愿本身的根基就没有了——虽然发了这种愿,但实际上心里并不认为自己可以获得如是功德——往生的因缘主要是靠信心,如果信心到位,则大部分修净土法门获得成就的因缘都已经具足,再附带上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这些因缘,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2
平等恭敬所有法门
凡夫的心总是带有一些贪嗔的习气,很容易沾染谤法舍法罪业。有些学净土的道友,只承认西方极乐世界,对于其他刹土以及不是西方三圣的佛菩萨有一种隐含的排斥心态。
如《极乐愿文》所讲,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要游历诸佛刹土,在诸多佛菩萨面前听闻广大法义。我们在因地修行时主修净土,对于其他的世间法远离一点比较好,但是对佛陀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应该平等恭敬,因为这些法都跟解脱相挂钩,会对我们迅速得到解脱有帮助,有因缘缘取这些教义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顾虑,这些法对修行绝对不会有障碍。
【延伸】
一般我们习惯把显宗的法叫做“法相因乘法”,因乘的次第是发起殊胜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积累二种资粮、最终成佛。
金刚乘会涉及到一些密宗的道理,也有共同与不共的次第,最究竟的九乘之巅就是无上大圆满。
3
佛陀的法报化三身
法身:没有身形,是法性的意思。“法”代表证达佛果时具有的所有功德法,“身”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指这些功德法聚集在一起,完全达到断证功德圆满的状态。
化身:一般能够示现圆寂的都是化身佛。佛陀身披袈裟的清净比丘相是化身相,生灭之相是化身刹土的特色。
报身:有璎珞、飘带、五佛冠、臂钏等十三种服饰的相属于报身相,如金刚萨垛修法中金刚萨垛本尊的相。报身佛的寿命不增不减,不会圆寂。
一般经教当中讲,从法身当中流现报身,从报身中流现化身。报、化二身主要是利益众生,是从法身自性中自然流现出的。报身佛主要度化一地菩萨及以上的清净眷属,化身佛主要度化娑婆世界当中不清净的眷属,即凡夫众生。化身佛会在有凡夫人居住的无数污秽刹土当中以各种方便、身形、相状来度化众生。
4
所见化身刹土是否清净与自身业力有关
因为观音菩萨、度母、金刚手菩萨和莲花生大士的刹土在娑婆世界,而被称为化身刹土。藏地观音刹土就是布达拉宫,汉地观音刹土就是浙江普陀山。以普陀山为例,到了那儿其实就是到了观音菩萨在娑婆世界的刹土,但是我们眼界所见的普陀山与五浊恶世的环境没有什么区别——大地坚硬,布满荆棘瓦砾,人群也是鱼龙混杂……其实这些显现与我们自身的业力有关,所谓“心净则佛土净”,虽然有些佛菩萨的化身刹土安住在娑婆世界,但也有层层境界,当自身业力清净时,所见也会逐渐清净。
印度的观音刹土在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中有所记载:在地势比较高峻危险的岩谷。山顶上有池,水由澄镜流出,形成大河,环绕山二十匝而趋入到南海。池的侧面有石质的天宫,观自在菩萨经常在这里。想见菩萨的人,会不畏艰险,不顾身命历水登山,但是真正能够达到山顶的人还是非常少。有些人去不了山顶,但是他具有很虔诚的祈祷心,菩萨有时候会在他面前示现为大自在天或涂灰外道的形象。有些道友会觉得:“为什么观音菩萨不在这些有信心的人面前示观音菩萨本来的身像?”其实这跟众生业力有关系——祈祷者目前的福德因缘和业力只能让他看到菩萨是一种自在天或者涂灰外道的形象,如果自相续真正清净,他就能够看到观音菩萨本来的样子。
5
应精进修行往生净土
贤劫的一大劫相当于极乐世界的一天,每个大劫分为成、住、坏、空,各有二十个中劫。与极乐世界相比,我们的寿命就像蝼蚁或者花丛里面的小飞蛾一样短暂,但是有些人总觉得自己还能活很久,每天只是忙于各种琐事,在这么短暂的人生当中,想修行却又不精进,还耽恋世间的很多事物,修行机会就又少了很多,非常可惜。
从方方面面来看,娑婆世界确实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太短暂、太无常、太污秽、太多烦恼、太痛苦、太复杂,极乐世界的清净刹土才真正是有生命质量、值得我们驻留的地方。我们不要太过于耽执娑婆世界这种无常的、短暂的、像闪电一般的生命,也没必要纠结在一些琐事上面,真正精进修行净土得以往生才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实际的。
6
袁宏道居士的公案启示
在修行过程中,要好好守持戒律、努力积资净障、念佛、培养信心、断恶行善。把同样的种子撒在不同的地方或者所施的水和肥不一样,种子长出来也不一样,这就是因缘有区别的缘故。同样,在修行过程中,如果两个人在因地的修积有区别,往生极乐世界的业力不一样,虽然总体上的果都是往生净土,但在一些细微的地方还是会有差别。
7
善巧调心
我们经常会说修行人需要以善巧方便来调心,不能够生硬克制,最后把自己憋得不行,烦恼还断不掉。但另一方面,如《念佛三昧宝王论》所讲:“恶欲想女,梦见于女;善欲想佛,梦见于佛。”我们也不能任何时候都随顺自己的心念,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还是要有界限的区分,如果令自己高兴的是放逸散乱之事,为了让心愉悦不强迫自己,又不用正知正念来归摄自心,那就彻底放松在轮回当中了,这也是有问题的。
因此,对于经教中讲到的一些修行窍诀或者调心方便,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简单地依文解意,以此作为自己懈怠、懒惰或者放逸的借口。无始劫轮回以来,我们凡夫人已经习惯了散乱在令自己悦意的外境以及五欲妙的受用中,但真正要修行时还是要逆水行舟,有时确实有必要调整自心、克制自己种种不好的分别念,以正知正念来对治这些习气。
8
有些人厌离轮回,很想去往极乐世界,但又不想违背自己在轮回中度化众生的愿力,非常纠结。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这属于一种比较实执的想法。获得了佛菩萨的功德后,就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只有一个身体,去了北方肯定就不在南方,而是可以同时在无数刹土当中有无数化身,并且自己的本体也可以在清净刹土中不间断地听经闻法。以“千江有水千江月”可以相似地说明——天月始终在天上挂着,只要有清净的江水,成千上万乃至于上亿的月亮都能够在水中显现,这就是一种缘起力。
9
往生需要自力他力相结合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办都需要内因外缘,自己一点资历都没有,想单靠外缘往生,就像土里没有种子,再怎么给予充足的光、温、水、肥也无法开花结果。凡夫人的修力确实不到位,只要自己有诚心、精进和意乐,在能力范围之内好好修持,好好培养对净土的信心,在临命终时再借助道友助念、上师加持等助缘,就好像种子、阳光、水土因缘具足,就很容易往生。
10
理解原文
【通常而言,虽有发愿能否得以实现要根据贤劫恶劫的说法】
贤劫发愿容易成熟;恶劫属于众生业缘现前的业力之地,因缘不好,发愿不太容易成熟。
【延伸1】学会发愿。
课后回向的《愿海精髓》,其中愿未来的九百九十六尊佛示现十二相成道或者八相成道的时候,或者是广转法轮、利益有情的过程当中,我都能成为辅助佛陀事业的随行者而伴佛左右。这是非常殊胜、不可思议的一个愿力,我们一定要再再发这样的愿,这样每一尊佛现世时能够实现在佛前听闻妙法,然后以随行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方式,成为佛陀度化有情的一种助缘。
【延伸2】精勤培积福慧二资,可以避免转生于暗劫。
转到暗劫,说明自身业力没有清净、资粮不够,资粮积累到位就不会转到暗劫。我们不应考虑转到暗劫怎么办,因为转到暗劫就已经没办法了,而应为了避免转到暗劫培积福慧两种资粮。
《俱舍论》中讲到“佛法隐没之后我们就处在暗劫当中”,但如果资粮到位,没有等到佛法隐没我们就会解脱。如果娑婆世界处于“圣教空世”期(如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隐没,弥勒佛未出世的空档期),虽然也在明劫中,但是在这个空档值遇三宝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人寿慢慢缩减,人的福报越来越弱,环境也越来越浊,那时候可能连形象性的佛法都会慢慢消失。此时如果自己福德够,就可能会转到其他刹土的娑婆世界当中继续做一个修行人。因此,培积福德是最主要的,有福德的人不必有这么多担心,好好修行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11
德巴施主公案警示
我们平时在修行过程中,千万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发愿一定要小心谨慎,尽量发善愿,任何原因都不要发恶愿,特别是对还在行持善法或者有闻法功德、修行功德的道友发恶愿,过患更加严重。不要生起很强烈的嗔恨心而发狠毒的愿,如果当时的心态特别强烈,就很容易促使这种恶愿成熟,对自身不会有任何利益。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