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闻吧,闻吧,空性的味道! Back

闻吧,闻吧,空性的味道!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2019-12-18



如果达到六根自解脱的境界,则无论做任何事都是修行。不是眼识证悟空性,而是眼识背后的意识证悟空性,这称为眼识自解脱。眼、耳、鼻、舌、身,本来没有分析的分别念,所有的分别念都是第六意识自己创造的,当第六意识证悟空性以后,眼、耳、鼻、舌、身就不会再造业了。


鼻识的道理也是一样。当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菩萨立即能感觉到空性。在菩萨证悟空性的智慧当中,色相二者都不存在,对色法和相的虚妄执著都无影无踪,这种状态是符合法界的,也是菩萨出定以后的状态。真空法界就是这样,没有任何色法与相,没有任何物质与戏论,这是菩萨的根本慧定。


前面讲过,“色”可以归纳为颜色和形状。“相”的范围比较广,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当中所出现的所有好与不好等对境。



舌根自性空,味界恒远离,

识空体亦然,法界理如是。

舌根品尝味道的感觉,其实就是舌识的感觉。在舌根的背后存在着舌识,它能感觉到味道的酸甜苦辣。如果没有舌识,舌根与食物相触不会有任何感觉。对证悟的人来说,这也是空性的。虽然证悟者出定以后也有感觉,但他们都能认知其如幻如梦的本质。法界的真理也是这样,在根本慧定当中,所有的感觉都不存在。


身根自性净,冷煖触非有,

法界理亦然,触处常远离。


菩萨出定以后,虽然有感受,但他已经体证到身根自性本来清净,所有寒热冷暖的感受,都是显而无实有的现象。菩萨入于根本慧定时,已经真正接触或进入到法界的状态,法界也是像身根一样,远离了冷、暖、苦、乐等所有触的感受。


意缘法称最,自性恒远离,

诸法性本空,圆通理如是。


最关键的就是这个偈颂。


意缘”,是指产生第六意识的因缘、所缘境,也叫做法。法的范围最广,包括第六意识所能想出来的所有东西。意识的所缘境远离了自性,诸法的本性是空性,心的本性既是光明又是空性,既是般若又是如来藏,显空双运或明空双运,所以他是圆通。


证悟的菩萨从根本慧定中出来的时候,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念头,但这些念头都是远离自性的,也即空性。



凡夫和圣人的差别,就在于一刹那的念头上面

凡夫的境界,大家都很清楚。菩萨或证悟者心里虽然也会产生念头,但在念头出现的同时,他立即就能凭自己的修证知道它是空性,这不是用理论推理,也不是书面文字上的理解,而是像吃糖果的人非常清楚地知道糖果的味道一样有着切身的感受。从中观的角度来说,可以确定这是一种初步的证悟;从三转法轮的角度来说,就还要在此上面加一个光明。

但显宗永远无法直接告诉我们,《赞法界颂》与《宝性论》已经用了最大的努力,说出来的也就是这些。只有密宗才会告诉我们光明是什么,而且有办法让我们直接去感受光明。介于密法和显宗之间的禅宗也有办法,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证悟。



轮涅都可以在一个念头中

其实,轮回和涅槃也可以在一个念头当中具备,一刹那的念头既是众生又是佛,既是分别念也是佛的智慧。


证悟以后,每个念头基本上是修行,当修行境界比较高的时候,可以说基本上不会造业了。


大家首先要达到这个境界,方法就是先修一遍完整的五加行,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当自认为有了出离心与菩提心的时候,就去修人无我、法无我以及四法印里面的修法,这些修法不仅仅是显宗修法,也包含了少部分密宗的修法。除了这些方法以外,再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见闻及觉知,相应法亦空,

了绝诸妄想,见闻理亦非

上面讲的见、闻、觉、知,以及心的相应法全都是空性。证悟的境界了绝了所有的妄想,见闻自身也是不存在的空性光明。
根尘起妄执,清净体源无,
迷执有根尘,根尘理非有。

“根”是指眼根、耳根等六根,“尘”是指色、声等六种外境。凡夫的妄念执著从哪里产生的呢?第一个,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眼根。只要有眼根,就会感知色法。当因缘和合的时候,没有证悟空性的众生就会产生妄执。但妄执的本体是清净的,它的本来面目或源头自来就是清净的。在有迷惑、执著的时候,就会有根、尘,但根、尘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世间并出世,空性本无差,
我法由迷起,遍计自轮回。

从空性的角度来说,世间与出世间并没有差别。

“我法”是指我执和我所执。世上的所有事物,都逃不出我与我所的框架。眼睛看到的,属于我的眼识;耳朵听见的,属于我的耳识……无论如何,这些“我法”都是从无明迷网当中产生的。“遍计”是指由我们的意识无中生有创造、假造出来的东西。“遍计”出来以后,自己就只有轮回了。

换言之,不是上帝、造物主、鬼神或其他人让我们轮回,而是我们自己制造了一个这样的世界,然后自己去轮回。

这里要注意,诸法从心起包含了两种意思:第一,三转法轮与密宗认为,诸法是从如来藏、法界或者心的本性当中产生的,自空中观则会说一切法都是从空性当中产生的。第二,一切法都是从阿赖耶识当中产生的。但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永远都不是涅槃的基础,它只能产生轮回的法。没有任何一个佛教的教派认为阿赖耶识是常住的,都承认这是无常的。

汉传佛教比较强调唯识宗,有些人也有点这方面的意思。此处有必要说明一下,在藏传佛教里面,唯识宗分两种:一种是《甘珠尔》,也即像《大乘入楞伽经》等经典里面的唯识宗,这是佛说的唯识宗,也即经唯识宗。经唯识宗的境界是很高的,实际上和中观的观点完全一样,差别在于他认为:在世俗谛的时候,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但在胜义谛的时候,也不存在任何一个实有的东西。论唯识宗就是像《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之类的论典。论唯识宗的境界则比中观稍逊一筹,其主要的错处就在于,他认为阿赖耶识是实有不空的,这与龙树菩萨或中观的见解是矛盾的。




慈诚罗珠堪布

微信公众平台


智慧照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