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ZCKB】《释量论·成量品》20 (上) —— 内心达到了这种状态,修行就会快速进步。 Back

【ZCKB】《释量论·成量品》20 (上) —— 内心达到了这种状态,修行就会快速进步。

文殊密语 2021-08-0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敬请关注

山谷明月

/

/

/

#02

《俱舍精钥》 006



#03

【四位恩师珍贵传承】除疫莲师观修法


【现代地藏感应故事】梦中感应


#01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20

(上)



上集回顾

【ZCKB】《释量论·成量品》19 (下)

本集讲记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20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释量论·成量品》。

 

《成量品》主要是安立佛陀为殊胜的量士夫,为了让我们对于佛陀是真实的导师产生信心,就需要学习相关的道理,尤其是针对我们分别念的很多推理。这些通过分别心推理出来的真实道理,可以遣除我们的邪见,当然佛法修行到了究竟,是完全超越了分别心的。但因为现在我们修行的状态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标准,为了迅速的获得,或者总有一天达到证悟心性的缘故,前期的准备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让心入道,安住在和佛法有关的殊胜理证当中,我们的内心当中的很多分别念,在修行当中也会产生一些违缘障碍。虽然违缘障碍来自于方方面面,但是在轮回当中自己的心上有很多习气分别念,都会对我们的修行作障碍,这些心上的障碍对我们的修心、证悟心性会造成一定的违缘,对于这方面的障碍,还是需要通过了知真实的道理来遣除。

 

这里面有很多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修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眼光就瞄准了高法大法,对于一些基础的法要、理论性很强的推理,有时不感兴趣,有时学不懂,或者了知了一些比较高深了义的法之后,自己觉得这是增加分别念的,对我们来讲没有用。我以前也讲过,在我们没有真实证悟实相之前的所有修法,其实都是分别心,即便我们现在在修大圆满、生圆次第,或者禅宗等法,在证悟圣地之前的所有修行不用分别念修用什么修呢?无分别智没有现前,不用心去修,道也不可能自主显现。在此之前,所有的修行其实都在增长分别心。只不过在缘这些教义观修的时候,要看分别心是随顺于解脱道,还是随顺于轮回。

 

这方面我们要做个分别。虽然都是分别心,但是有一种分别心是随顺于轮回的。比如对于身体、轮回安乐的执著等等,而另外一部分分别心,比如缘佛陀是不是导师,佛法是不是真实的正道,前后世是否存在,或者缘中观所讲的万法空性等等,这些分别心就是随顺于解脱道的。解脱道当中,有些是随顺于解脱道的本体,有些是随顺于解脱道的分支,这些都和解脱道相关。现在安立的这些,主要是我们的心在真实地相应于心性之前入道的方法,就是说怎样让我们的心入道。

 

入道有很多种,比如入道的第一步,学习过大圆满前行都会知道,共同前行学完之后的第一个修法就是皈依。皈依是对于三宝产生真实的信心,通过这种信心来皈依的誓言、决心,宁舍生命不舍三宝,这是我们修道的一个坚实基础,也是修道的第一步。








汉地大德在翻译皈依的时候,有些翻译成皈命。为什么叫皈命呢?我们完全是用生命去皈投、依靠的,不是说办个皈依证,或者每天磕几个头,念一些皈依偈颂,而是真正来讲,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生命来作皈依的。在这个情况下,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但是绝对不会舍弃皈依,这就是为了突显它的重要。

 

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虽然说皈命三宝,如果对于三宝的功德,或者三宝是不是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皈依的这一点,没有很清晰的认知,如果遇到了一些诱惑,比如我们在学习皈依戒的时候,不管是别人奖赏你,有人说,要是舍弃三宝,就给你一千万。你想,我的房贷还没有还完,一千万正好用得上,或者看到车、房子就可以买了,有可能别人的一些奖赏就让自己舍弃三宝了,或者别人威胁你,如果不舍弃三宝,就把你关到监狱里,或者杀了,遇到生命攸关的事情也会舍弃三宝。皈依三宝的价值和真实世间上的奖赏惩罚二者比较起来的时候,因为他们没有觉得有这么大的价值,所以轻易就舍弃了。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也很有可能当我们的修行顺风顺水,或者生活工作都很顺利的时候,似乎信心很坚固。遇到了利益冲突怎么办呢?这时就要考验我们修行的决心了,你到底是舍弃三宝,还是舍弃世间利益呢?如果我们没有真实的产生定解,在修行过程当中,违缘不知道什么时候无声无息地就来了,出现在我们生活工作当中,这时候需要做很多艰难的取舍。如果我们真实地通过学习,了知了佛陀这位导师的分量,懂得正法、解脱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对于这些问题非常清楚,真实地产生了毫无动摇的理论,通过真实的根据产生了定解,这个时候我们的皈依、皈命就很稳固。不管别人用什么威逼利诱,反正我始终会用所有的生命去皈依,把它真正作为我们离开痛苦,获得安乐,救度一切众生最根本的法,这时我们皈依的心就会非常稳固。如果有了这种稳固的皈依心,再去作发菩提心等修行。

 

如果我们第一步不观察的时候好像很圆满,就像有些好风景只能远看,走近看什么都没有,我们的信心也是这样,大概看下来觉得都有信心,遇到了事情,仔细观察分析的时候,可能我们的信心就会千疮百孔,完全经不起观察。如果是这样的信心,我们修道不是说没有希望,但是有点遥遥无期的感觉。如果我们真正了知,通过自力把这些该通达的通达了之后,能不能够成为以后修道的坚实基础,就会显而易见,一定可以成为我们修道的坚实基础。

 

我们首先对于三宝产生坚不可摧的信心之后,才能进一步的说我的上师是三宝的总集。既然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三宝是怎么样的?你对三宝都不知道,或者没有产生信心,对于三宝总集的上师,还是一个总的概念而已,完全没有一点点的感觉。我们平时说上师是三宝的总集,或者上师是三世佛的化现,首先要对于我们的导师佛陀、三宝总集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皈依三宝之后皈依上师,如果对于三宝的功德,以及它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这一点坚信不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说皈依上师,或者说上师是三宝总集,这时的信心就是很真实的。



这个时候你要修上师瑜伽的能力也就不一样了。因为前面我们皈依三宝,或者自己没有产生坚固的信心、誓愿力的缘故,所以我们在观修念诵的时候,也是难以真正地震动我们的相续,或者没有这个基础上修一些上师瑜伽,也会显得比较空洞。我们有时有没有信心呢?看起来好像有信心,也很热情一样,这不是真实的信心,或者经不经得起观察,这时不能观察,一观察就出问题了。就像中观的世俗谛一样,你不观察就有,一观察就没了,成了空性,不可得了。我们的信心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要把自己的信心训练成那种经得起观察的信心,就像中观应成派的胜义谛一样,不管怎么样就是那样的,永远不会变化。当然这种状态也不可能是无因无缘的。一方面需要有一个深厚的善根,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支持,有时候也很困难。

 

大恩上师经常讲,很多搞学术的人有可能把《释量论·成量品》的词句搞得清清楚楚,但是他们没有福报、善根支撑的缘故,还是生不起信心,所以我们要有一定的福德,平时要尽量去做让自己的福德善根增长的事情,对于放生、修行等这些让自己的善根稳步增长的法要,我们都要去修行,还要不断地发愿、回向,让自己的善心尤其相应于解脱道,并且不断增上。

 

我们对于善根不能满足,对于积累世间的财富,我们到了一定时间就要满足了,差不多够用就行了,不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无休无止的投入其中。世间的事情到了一定时间就要终止,而对于福德、善根的增上永远不能停息。因为真正的成就佛果、圣道需要无量的善根,或者我们暂且不谈成佛登地的善根资粮,想要真实的信心不退,让我们真正对三宝产生非常稳固的信心,也需要很大的善根福德支撑。我们不管是究竟的必要,还是暂时的必要,不间断地去增福累积善根都很重要。前面我们讲,对于善根的增上,我们不能满足的。虽然世间的事情可以满足,但是对于佛法的修行、福智的增上不能满足。

 

我们要经常性反观自己,因为自己的修行不到量,不好的心态也会频频出现,有时也控制不住。什么样不好的心态呢?就是我们对于佛法的修行容易感到心满意足,觉得修了这么多年可以了,比如加行修了一次应该够了,而对于世间的财富快乐永远不满足,这就是一种颠倒。

世间的财富还是需要依靠以前的善根福德,即便是得到了,死时又抛弃了,自己一个人的神识独自趋向于后世,你在今生当中打拼得到的所有东西,再不愿意也要留在后世,下一世要重新再来。我们对于这些利害关系,比如世出世间轮回和解脱的福德、受用等等,容易处在一种颠倒的状态,这方面也需要学习上师们的教言来不断地观修、调整。







我们知不知道这些利害关系呢?虽然大概也知道,但是不深刻,有时就会忘记,有时即便没有忘记,也是随随便便给自己找个理由,然后就过去了,明明知道这是肯定不对的,但是理由要找肯定找得到,随便给自己找个理由之后,又继续开始去追求世间八法。对于出世间的法找个理由就不做了,然后继续做世间法。佛法今天不做,明天也不做了,对于闻思修行、福德智慧的培育方面非常容易满足,但是对于世间法永远不满足,这也是颠倒。我们就要扭转这种状态,对世间的法要逐渐满足,对于福德方面不能满足。

 

以前我们也讲过,佛陀老人家的功德已经不能再圆满了,达到了究竟,但是因为他无始以来修学福德和智慧资粮习气的缘故(当然佛陀只是对于我们示现,真正来讲佛的相续不会再有像我们这样有漏的习气了),因为他在三个无数劫中,不断地去追求福德和智慧,所以成佛之后对于想得到福德的心还是没有停止。阿那律尊者的眼睛曾经短暂地失明了一段时间,他的袈裟破了,想要摸索着补衣服,穿不了针。他说:“谁对福德是没有厌倦的,能够帮我穿针?”他刚刚自言自语地对空中发出悲叹之后,就有一个声音说:“我是对福德没有厌倦的。”他一听是佛陀的声音。佛陀说:“我对福德不厌倦,我来帮你做。”佛陀老人家的功德已经圆满了,为什么还会这样呢?佛陀的不共法当中,就有一个是对于福德永远不满足。

 

既然佛陀他老人家都是这样不满足,我们也没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稍微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了,我们有什么资格说自己这样已经足够呢?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真正有了一种对于善法不厌足的心态,善根就会迅速增上;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产生差不多了的心态,修行可能就要开始刹车了,陷于停滞的心态会出现,也类似于一种恶兆。世间有世间的恶兆,对于修行人来讲,如果产生对于闻思修行、福德智慧的培育觉得可以了,这也是修行方面出现的一个恶兆,我们要想方设法地遣除,比如修金刚橛、大威德等方式把我们恶劣的心态遣除,或者通过遣除违缘的方式遣除掉。

 

当我们世间当中出现一些违缘恶兆的时候,会去找大德打卦,告诉说你要修什么回遮法、降伏法,把违缘遣除掉,我们对于遣除外在的违缘都很上心,虽然对于修行中可能出现的违缘、恶兆也上心,但是这个程度远远不如遣除世间违缘的想法上心,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改变。

 

刚刚讲了这么多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对于修行产生的帮助,尤其是我们想要比较有质量地修不共内加行的皈依,以后在这个基础上修上师瑜伽,或者让我们的信心更加纯净坚固,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




刚刚我们讲了这么多,一方面要积资、培福,并且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否则这些有可以就会成为我们对于三宝产生不共信心的障碍;一方面也要学习这些正理,多管齐下之后,因为已经具足了产生清净信心的因缘,所以清净信心的果就可以在我们的内心出现。如果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没有具足产生清净信心的因素,清净的信心也没办法生起,这样的因缘法则,在这上面绝对可以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来。

 

这一点对我们来讲,当然很重要了。因为我们学习是要成佛的,我们是要皈依三宝,是要以佛陀为导师,以法作为我们的正道。我们要皈命导师佛陀,这个皈命就是真实地了知解脱道和世间道的利弊之后真实的皈依,把佛陀当成我们解脱的导师,而不是说孩子要高考了赶快去烧个香,或者现在有个违缘出现了,赶快去拜个佛,这不是把佛陀当做引导我们解脱的导师,而是把佛陀当成一个解决世间问题的神。这就是没有了知佛陀出现在世间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觉悟。

 

如果我们真正学习了教理之后,世间的利益和我们的心获得觉悟的利益二者比较起来,根本没有可以比性。我们现在的福德和智慧还没有真实成熟,成佛或者心的觉悟和世间的追求二者也不具有可比性。我们觉得世间的利益远远高于解脱的利益,在没有真实地了知实际情况之前,世间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解脱方面就是赶个时髦,皈依或者参加一个学会,觉得大家都在学我也应该去,有一种赶上潮流的心态,或者找个依靠。其实佛法的真实义不是这样的,完全能够引导我们真实地趋向于解脱,而且是能够永远离开痛苦的方便。

 

如果我们不学,对这些产生不了信心,没有了知真实的道理,我们皈依、学法,或者参加金刚萨埵F会时,以什么心态来指导我们在学修呢?我们比较的时候就会很清楚了,现在我们对于佛法的认知,从佛法和世间法的利益二者之间的比例来看,如果我们对世间法的看重远远超胜于佛法,以这种状态来修,基本上就会变成世间的因。我们要产生纯粹佛法的利益,或者清净的善根,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对于世间和解脱道的看法,最后我们就会达到像刚刚讲的一样,世间的利益和佛法比较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也会像很多大德一样,明白世间的利益像瓦砾、土石一样,没有什么价值,而佛法就像纯金、钻石的利益一样,如果内心当中真正达到了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再去修行就可以快速地进步。







我们现在进步缓慢的原因,就是对于解脱道本身、佛陀是我们哪方面的导师、正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无所知。现在我们学习《入行论》《大圆满前行》,乃至于学习《光明藏论》等等,这些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不清楚,就会随随便便地缺席、断课,或者舍法,没有感觉,也就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情。如果学习佛法会让自己损失几千块钱,这个很重要,钱不能损失,佛法可以损失。

 

我们频频为了世间的利益而舍弃成就的因缘,从最初的一次两次到后来慢慢习惯了之后,就会经常性这样,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对于法义和世间的利益二者之间的差别其实还是很模糊的,不是很清楚。对此我们一定要反复地去了知,如果这些理念真正地深入到骨髓时,变成我们的呼吸、血液,然后完完全全融入相续当中,我们就会知道这个法对我们来讲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佛陀当年为什么会为了四句法要舍弃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能够相似地体会得到。否则有时候悟入不了,觉得没有必要吧?似乎有点小题大做,感觉太夸张了,这是不是一个神话,真有这么大的利益吗?居然为了四句话,在自己的身体上面钉这么多钉子,然后又抛弃了王宫、王位等等,为了得到这些有必要吗?

 

如果我们真正觉得有必要,就会完完全全从内心深处生起对于佛陀的信心和真实随学大乘道的心,也会对于修道的人产生恭敬心。

 

看到这么多人都在缘清净的道修学,这时自己也会产生恭敬心,对于什么是道友的理解也不一样了。因为对于导师、法方面产生了清净观,所以对修道的道友的理解和以前也不一样了。不会随随便便地伤害道友的利益,可能更多的是保护、提携,修道方面的顺缘都会帮他具足,慢慢地在看法上不一样了,对道友就会非常地尊敬。如果把这些都做好了之后,进入密乘之后,道友方面的戒律就会很容易守持了。为什么呢?这时清净观生起来了,这个清净观是缘法生起来的,因为对法本身有一种理解,所以对于修法者的清净观也容易生起来。这不是强迫性地去观清净,而是有了内涵,内心当中具有引申出来的甚深清净观。能够知道其他的道友,虽然还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但是毕竟正在缘着这么好的法在闻思修行,这个时候观清净,或者产生包容的心态就很容易,不是说憋着、忍着,天天在想不能怎么样,好像强迫性地让自己去化解掉很多矛盾。


真正来讲,如果对于法方面产生了真实的信心,很多功德就会附带产生了。很多时候在一个地方遇到瓶颈没过去,只要把这个瓶颈过了之后,很多功德自然就会生起来了,以前怎么也达不到的状态,一旦突破了之后,一下子就可以了。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地方出问题了,虽然大概知道,但是确切的不太清楚。实际上对于修行者来讲,要得到利益,也是要对于导师佛陀、佛法,或者对于修道者等等,不外乎就是这些,修道者平常我们讲缘法修行的人,相当于是僧众,既有圣僧、出家的僧众,还有一些小僧众,比如居士团体;出问题也是在这上面出的。如果进步快,就好像上面的密码解开了;如果进步缓慢,也是在这上面卡住了,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好像一下子就顺畅了,从这个方面延伸出去的很多问题自然而然会自动解除。有很多相关的菩萨戒、密乘戒,还有和菩提心、大悲心相关的戒律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真实地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定解之后,很多功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所以对我们而言,从深层次了知因明非常重要。



有些地方也说,如果我们有信心,皈依法也可以让我们成就。为什么呢?虽然皈依法,看起来好像就是皈依,但是它的联系面很广,有很多和皈依相关的功德,当我们达到了这种状态,自然而然就会生起信心。如果有了信心,皈依法也可以变得很高深;如果我们没有信心,即便是修持生圆次第、大圆满也调伏不了自己的相续。当然我们不是说皈依完全可以代替其他的法,而是说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要素,如果学习佛法的人对于三宝没有信心,对于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也是模模糊糊的,对于佛法还停留在所谓的法就是一本经书、一部论典的状态,我们想要去真实地产生一个坚固的信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它是一个道,真正调伏我们烦恼的方法就在里面,而且它是很清净的。

 

如果完全产生了信心之后,我们就会缘这个道突飞猛进,愿意舍弃一切,然后精进地去修行;如果我们不了知利益,不知道顺着这个道走下去,到底会有什么结果,就会站在路口张望,猜想路那边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太清楚前方,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我们就不敢确定。如果我们很确定这个道的尽头就是个很好的乐园,那里有很美的风景,而且吃喝免费,肯定会跑得很快,一刻都不想耽误。如果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就会犹犹豫豫,不愿意,或者不敢去,对这个道本身来讲,我们还有点不愿意,或者不敢完全投入自己的精力、时间,因为不知道后面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去做,能够得到什么,不确定的话,因为这个原因就会令我们不太精进。

 

很多问题都是相关连的,如果我们真正通过学习因明当中所讲的,对于导师、清净的法产生了信心,或者衍生出来,附带地了知了对于修法者僧众产生信心的方式,从因明的侧面来讲,这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还有我们以前学过的《随念三宝经》,从正面讲解了佛陀具有什么功德,那是通过教证的方式给我们宣讲,这方面需要学;推理也需要学,学了之后,我们的信心就会很清净,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符合实际的情况,通过法的加持力、这些推理,逐渐把我们心中的渣子,很多的邪见、怀疑等等一步步地清净掉,怀疑等等负面的染污逐渐清净了之后,正面的信心,还有真实的修道意乐慢慢会真实生起来,而且越来越稳固,越来越清净,这方面对修道者来讲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世间人,或者福智资粮不够的修行者,可能不会这样认为:“虽然佛陀这样讲,上师也是这样强调的,但是据我观察好像没有这么重要,他们的话可能有点夸张,就是为了让我们怎么样,故意这样说的。”福德不够的世间人就会想不通,为什么很多修行人愿意舍弃世间八法去求法修道,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必要呢?如果不知道这些,永远想不通。当我们的福德智慧没有圆满到一定的程度时,没有彻底想通,就会表现得犹豫不定,到底怎么样,有时不好抉择。如果就像佛陀因地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定解的时候,没什么不好抉择的,非常容易抉择,这也是我们需要了知的相关内容。








下面我们继续看《成量品》当中的原文,也是讲到了佛陀是导师的问题当中的基础内容,就是对于佛陀成佛的第一个因,就是能够通过生生世世修大悲,让大悲心清净、圆满的问题,有些人不承认。不承认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认为轮回、前后世不存在,比如现在我们在修大悲,如果心没办法延续,没有轮回,这辈子死了之后,没有下一世,那怎么样能说生生世世串习大悲心,让大悲心最后圆满、成就佛果呢?他们觉得没办法安立。对我们来讲,不仅成立佛陀是量士夫,而且现在也要对所修的法产生信心,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通过理论来抉择前后世存在。

 

因为对方认为没有后世,心没有办法延续的因,主要是认为心是身体产生的,所以身体一灭,心也就灭了,不存在下一世的心识。我们要打破这个观点,我们说心不是身体产生的,那心是什么产生的呢?心是心产生的,产生心的因是心本身,所以心可以延续,不用观待身体。你的身体死了之后,无论烧成灰,或者抛到尸陀林喂老鹰,虽然你的身体灭了,但是因为心不是身体产生的,它有它自己产生的因,所以身体灭了之后,心还会照样延续下去。通过这一点前世心延续到这一世,这一世的心到了下一世的理论就可以建立起来。我们在这种延续性的相续上面就可以修大悲了,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把它解决完之后,还有后面的问题可以一个个来解决,这些都是通过推理来证成。

 

这里的推理百分之八九十的篇幅都是破斥身体产生心的根据,而对于心产生心方面比例不是很大。从颂词的比例来看,就是破身体产生的反面文字比较多。因为我们的邪见,大多数也是来自于这方面,如果破掉了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心识是心识的近取因,就会容易多了,所以不成比例也不要紧,不需要百分之五十对百分之五十。因为对我们来讲,最大的违缘障碍就是身体产生心,如果把这一点破掉之后,其实我们已经不相信身体是产生心的因,再通过一定的理论宣讲为什么心是产生心的近取因之后,一下子就可以接受,在观察这个问题的时候,前面讲到了自宗没有过失,对方和我们前面所讲的不相同,就是说我们没有过失,他宗还是有过失的。



巳二(他不同此)分二:不同之理及除疑。

午一、不同之理:

 

就是说对方还是有问题的,他们不像我们一样,安立的宗义没有过失,这就是不同之理。

 


若身顿生识,后定同类生。

身体之能力,何故而消失?



 

这里讲到的是什么呢?“若身顿生识,后定同类生”,这就是他宗的观点,讲完他宗的观点之后,我们再讲破他宗的观点,不同之理就从这方面安立的。前面我们讲到的自宗没有过失,主要就是讲到什么呢?不会同时产生若干个心识,也不会同时产生很多相续的问题,这方面讲完之后,对方是这样安立的。因为我们说心识不依靠身体产生,而是依靠心识产生,所以心识不可能是同时产生。分别识是次第生的,无分别识虽然可以同时,但它必定是没有分别的状态,所以主要以是不是可以产生同时若干个分别识作为多个相续的标准。

 

这样说的时候,对方对这个问题不太承许,按照对方的观点来讲,“若身顿生识”,就是说,当我们最初在母胎当中时,有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叫凝酪,受精卵刚刚形成的时候,开始是一个凝酪,然后是膜疱、血肉、坚肉、支节、鱼龟形等等,慢慢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就形成了身体。这七个阶段在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的颂词和《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注释当中。讲轮回过患人的生苦当中都有讲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对方说在母胎当中形成身体的时候,第一位就是凝酪,当凝酪形成的时候,心同时产生了,即最早第一念的心识是身体产生的。身体怎么产生的呢?在母胎的第一阶段凝酪位的时候,形成凝酪的同时,心也产生了,最初是身体产生心。第一刹那的心识是凝酪产生的,心识产生出来之后,从第二刹那开始,和身体就没有关系了,就是说第一刹那的心产生第二刹那的心,第二刹那的心产生第三刹那的心,然后一直到死之间,都是心识产生心,所以对方的观点就是为了避免多个心识同时产生。刚刚我们讲了,我们这样的安立没有过失,而你们有这个问题,对方说,我们的观点和你们一样,如果你们的观点没有过失,那我们的观点也没有过失。

 

他们的过失是什么呢?上堂课讲了,过失就是在一个时间当中可以同时出现很多心识,对方说,我们也不会。为什么不会呢?他们说,我们第一刹那的心是凝酪产生的,就是说身体产生第一刹那的心识,只产生一个心识,也没有很多心识同时产生,然后第一刹那的心识产生第二刹那的心识,第二刹那的心识产生第三刹那的心识,这是次第产生的。对方说他们也没有同时产生若干心识的过失,就是从这个方面讲的。

 

“若身顿生识”,就是说身体在第一个阶段,同时依靠身体产生了心识,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就很圆满了。为什么圆满呢?解决了很多难题、第一个维护了身体产生心,并没有抛弃身体产生心的问题,也没有心顿时产生很多的过失。因为第一刹那的心是身体产生的,这一点还是没有改变根本的宗义。身体产生了第一刹那的心识之后,“后定同类生”,不管你活多久,八十岁、九十岁,还是几个月,后面都是心识次第产生心识,这方面他们觉得和我们的承许是一致的。







我们说不一样,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其实是有问题的。怎么有问题呢?“身体之能力,何故而消失”,既然你们承许第一刹那的心识是身体产生的,身体有产生心识的能力,就是说你第一刹那的身体有产生心的能力,到了第二刹那之后,我们就是说身体的能力“何故而消失”?身体什么能力呢?身体产生心识的能力,“何故”,为什么在第二刹那之后能力就消失了?没办法找出合理的根据。

 

既然凝酪可以产生心识,它的本质也没有变,还是身体,为什么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的身体就不能产生心识了?发育成完整的身体之后,为什么就不能产生心识了?“何故而消失”,这个产生心识的因为什么突然就没了?这是怎么样的情况?它还是身体吗?什么原因导致产生心识的能力消失了呢?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找不到一个真正具有说服力的合理的根据。既然第一刹那的身体能够产生心识,同样的身体仍然可以持续性的产生心识。为什么说在产生的心识之后,它产生心识的能力就消失了?而且身体和心识之间不同类,为什么会具足这样的状态?这是没办法安立的,没有可靠的根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是心识产生心识,第二刹那之后,心识的产生不需要依靠身体,和身体没有关系了,就是说以后的生和身体没有关系,以后的灭和身体也没有关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到了死的时候,虽然身体已经灭了,但是因为心识是生灭的体系,和身体没有关系,到了最后,呼吸终止或者身体的功能衰竭,身体没有了,心识仍然存在,因为它和身体没有关系的缘故。如果往后推的话,也可以这样去安立。

 

这里面主要是说身体能够产生心识的能力何故而消失了?真正来讲,虽然对方还可以找一些相似的理由,但是真正观察的时候,没有一个真实可靠的理由。如果心识可以通过身体产生的话,前面所讲的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前面我们用了很大的篇幅,破斥了身体产生心很多的根据,这个科判中只是说,身体产生心识的功能怎么就凭空消失了,其他身体生产心的所有过失仍然存在。

 

对于这方面的理论,如果没有学习过,仅凭我们的分别念很难真实去通达。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虽然有可能没有完全产生定解,但是也可以通过这个作为趋入点,进一步去观察分析。有时只要有一点提示,有了思路之后,我们就可以沿着思路不断深入观察。有时我们完全找不到一个思路,脑袋里面很混乱,这时从哪儿思考都不知道。


但是法称论师的智慧很深,我们可能觉得还没有讲透,是这样的吗?万一对方又说出其他的根据怎么办呢?其实法称在造论的时候,是从大智者的角度把主要的方面讲出来了。然后和他智慧差不多的智者,还有学习了很长时间,有智慧积淀的人,一看的时候就会知道,主要的方面抓住了之后,其他的反驳没有什么力量。这不单单是对于佛弟子讲的,当时还有很多和法称论师辩论的外道,他们的智慧也很敏锐,只要把核心的东西讲出来之后,他们就会知道这是没办法反驳的。



我们觉得是不是还可以反驳,为什么不讲透呢?万一对方又从这个地方反驳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就没有办法抵挡了。并不是法称论师没有智慧观察,或者给我们这么粗的一个依据,有没有说服力呢?真实来讲,通过大德们很多延伸的注释,或者有时也没必要再说了,相当于把命脉掐住之后,对方没办法再做其他的反驳。根本的问题就在这儿,再找不到可靠的根据。

 

根据当时的情况,造论也不可能一个问题就长篇大论地讲,也没必要。因为法称论师和他的对手都是智者,有时简简单单地几句话,大家就明白了,就像高手对招一样,可以一招制敌。他们知道这样肯定不行,一伸手就知道,肯定打不过。

 

有时不需要讲那么多,对我们来讲,可能看不出来,为什么这样就分了胜负,我们层次还差得很远。但是可以作为一个趋入点慢慢延伸去观察思维,已经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方向,对他们来讲就是致命的。最主要的已经讲完了,我们抓住这个方向之后,再不断去延伸、不断去思维,我们的智慧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磨练不断地敏锐、深入,最后我们就会知道,法称论师讲的理论的确很尖锐,没办法反驳,这时就可以理解了。

 

午二(除疑)分二:略说及证彼合理。

 

“除疑”就是遣除对方,或者我们的疑惑。

 


未一、略说:

 

谓身灭非依,故心独自住。

为彼因得转,心续安住因,

不成其分支。



 

此处进一步讲到了身心的关系,身体不是产生心的因,心才是产生心的因。虽然心不是身体产生的,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具有作用的,这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遣除怀疑的过程当中,也说明了身、心之间的互助关系,互助不一定就是因果,可以是俱有缘。俱有缘虽然不是主因,但是属于次要的因,这方面有一定的紧密联系。

 

我们知道心必定是住在身体当中,身体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比如身体被打击的时候,其实产生疼痛感的是心识,疼痛感是受,受就是心所,心所还是心识的本性,整个心识分为心王和心所,比如眼识、耳识是心王,其他的受等等是心所法。我们快乐、痛苦的感受都是受,在《俱舍论》中讲了它是属于受蕴,受蕴在五蕴当中,第一个是色法,后面四个都是心法。如果我们感觉很痛,一般人其实是分不清楚的,就是感觉身体很痛,这是身体和心配合的体现。当身体受打击时我们会痛,这个痛就是心识。当你肚子饿的时候,很痛苦;当你吃饱的时候,也会很舒适,这些感觉是一种身识,身识和受配合起来之后就会有苦受、乐受等法,所以身体可以影响心。

 

反过来心也可以影响身体。当我们的心一想我要去某某地方,身体跟着就去了,这就是心影响身体,当你起心动念,想要去拿杯子喝水的时候,手就伸过去把杯子抓住,然后往嘴里灌水喝了,这就是心影响身体,身体影响心,这是我们现量的亲身体验。二者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里面讲了,它们没有近取因的关系,是一种俱有缘的关系。这个颂词就是在除疑的过程当中,讲到了二者的关系。






未完待续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