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27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本课依旧于静虑品中,该品由“离俗世”和“弃妄念”两部分组成。“弃妄念”分“于欲妙生起厌烦”和“于静处生起欢喜”。本论通过“观察果报可怕”、“观察本体不净”和“观察因有害”三个方面来教诫我们对欲妙生厌烦心。之前分别观察了果报可怕和本体不净,而在“观察因有害”的科判下,我们已经宣讲了“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现在开始宣讲“与他罪相联”。也就是说,耽著对方身体,其实和其他的罪业或过患相联,“罪”可以理解成罪业,也可以理解成过患。
🔹此科判分六个方面宣讲:
1. 贪欲会导致身苦,这是第一个过患,即“获得身苦”;
2. 贪欲会阻碍我们修持解脱,断除我们修持解脱的机会,即“阻碍解脱机会”;
3. 以比喻说明过患;
4. 贪欲的过患和罪业,会导致我们“空耗暇满人身”;
5. 我们因贪欲而遭受的痛苦没有任何意义,即“痛苦无义”;
6. 贪欲导致“痛苦无法比拟”。
🔹本课共有5个颂词,分别归属在两个科判下。
1. “与他罪相联”之“获得身苦”:
①有些人为了谋利,由于愚痴和无明,通过卖身的方式获得利益,最终不但利益得不到,自己也只能随着业力飘向悲惨的境地,或不由自主地趋向后世。(详见颂词1)
②还有些人把自己卖给别人当奴仆,身不由己地受到他人的奴役,由于无有地位、无有自在,纵然遇到自己的妻子要临产,也只能让其在荒郊、树下生下孩子。(详见颂词2)
③被欲望所欺惑的众生,为了存活和谋生,怀着丧命的恐惧奔赴战场,最终成为别人的佣奴。(详见颂词3)
④为了贪欲,遭受丧身、或被竖在利戈尖上、或遭短矛刺身、或被烈火焚烧等诸多痛苦。(详见颂词4)
2. “与他罪相联”之“阻碍解脱机会”:以求财为例,告诫贪执财富之人,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将遭受积财、护财、财尽的痛苦。应该了知,财富会带来祸害(比如心思涣散),贪执财富,也将让我们从轮回苦海中解脱的日子变得遥遥无期。(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或人为谋利,因愚卖身讫,
然利犹未得,空随业风去。
颂词1-1
消文释义
有些人为了妻子、生计等出卖自己的身体,本想谋求一些利益,但最后得到了什么呢?可以说是空手而归,一无所得,只有随业风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轮回中,今生来世都极为痛苦。(源自讲记)
颂词1-2
本颂重点
1. “或人为谋利”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相和于此处的大科判,即为了贪执异性身体、享受欲妙的缘故,必须要去寻找很多资具;二是显现上欲望并不是那么强烈,但因生计所迫,只能通过卖身的方式来积攒一点养家糊口的钱,缓解窘迫的状态。无论是何种情况,从这世和前世的因缘来看,都和贪欲离不开干系。
2. “因愚卖身讫”,“讫”字有“了”的意思,即已经圆满了;还有“完结”的意思,由于愚昧把自己的身体卖掉换取利益,故称“卖身讫”。
3. 虽然想要通过卖身的方式来获得利益,但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通常情况是,“然利犹未得”,利益还没得到,“空随业风去”,自身却已空随业风而去。没有自主地趋向后世,继续去感受身体的痛苦。
4. “空随业风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想要的幸福和安乐,自己前世没有造下获取财富的因,这一世虽有行为但也无法获得,就如《大圆满前行》中所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二是死亡时不由自主地趋向后世,继续去感受身体的痛苦。
颂词1-3
相关公案
上师在讲记中介绍,《吃亏是福》一书中的一个公案:上海某学校的一个女孩子,因天资国色而追求者甚多,但她谁也看不上,一心要嫁给有钱的老外,最终被一个日本人所骗变成了一个养猪女。现代社会这种现象相当多,很多人为了钱、女人或地位,落入不能自拔的网中,此生和来生均被毁坏。
颂词1-4
思维讨论
有师兄说:“颂词提到为利卖身,实际上我们在世间生活,哪一个人不是为利‘卖身’呢?正常的工作不也是把身卖给公司或老板吗?这有什么错吗?”对此您怎么理解?
(颂词2)
或人自售身,任随他指使,
妻妾纵临产,荒郊树下生。
颂词2-1
消文释义
有些人的身体出卖给别人当奴仆后,自己一点自主权也没有,服服帖帖地任由役使,如同主人手中的工具一样。他的妻子虽然马上要面临生产,他也没有办法,只能任由自己的妻妾在荒郊、树下生下孩子。(源自讲记)
颂词2-2
本颂重点
1. 此颂主要是从成为别人的奴仆(即“自售身”)这个角度来宣讲的,它描绘了一种非常无助和悲惨的境遇。首先是毫无自由,第二是报酬低微,第三是经常要做高强度的劳作,第四,更加极端的是主人掌握着奴仆的生杀大权,轻则丢失工作,重则生命不保。
2. 此颂和上一个颂词的不同之处:上一个颂“然利犹未得,空随业风去”,是描述事与愿违的情况;此颂的“任随他指使”,体现了没有自由的苦,“妻妾纵临产,荒郊树下生”则表达了一种焦虑和无奈的痛苦。
3. 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贪欲所造成。贪欲心强的人,想要获得男女的身体,想要享受欲妙,就去自售身,最后“任由他指使”。他的逻辑是:如果不自售身,那么连妻妾都找不到,就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把自己卖给富人,就能获得一点报酬,可以娶妻生子,满足世俗欲望。但他没有去想,要获得这样一点点可怜的快乐,是需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世间人把欲妙的快乐无限夸大,而在追求欲妙的过程中,却往往对要遭遇的痛苦准备不足。
4. 现在我们虽然没有变成奴仆,但因轮回过于漫长,如果我们没有认认真真地去取舍因果、发菩提心、修正法、希求解脱,那么在这漫长的轮回中,因为贪欲而感受痛苦的情况会再度降临到我们身上。因此,作为修行人,应该有一种更强烈、更长远的危机意识。
颂词2-3
相关公案
1. 上师在讲记中讲到,以前熟悉的一个出家人,人品和智慧都相当不错,但后来因喜欢一个女人而还俗成家,两人漂泊到拉萨、青海等地,生活非常窘迫。妻子生产时,也只能租一个月租30元的房子,里面破烂不堪、布满蜘蛛网。没有钱去医院生产,所谓给孕妇的营养也只是一碗面、一个鸡蛋。想起以前出家生活的自在快乐,再想想如今在家生活过得如仆人一般,此人非常痛苦和后悔。
2. 上师说:以前汉地的慈禧太后,每天吃饭时有100多道菜肴、点心。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不惜动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后来八国联军侵入,慈禧只得抛弃一切,化装成农妇逃走。从北京到西安,她像讨饭的乞丐一样,一路上狼狈不堪。上师由此告诫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对世间欲妙不要过于希求,如果因缘具足,该得到的自然会得到。对拥有的财富,也不必太过欢喜,世间上的沧桑荣华,犹如秋天的白云时而显现,时而不现,没有丝毫稳固性。我们应该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坦然面对一切得失。
颂词2-4
思维讨论
如果按照颂词来说保养身体不合理,那是不是身为修行人就应该破衣烂衫而随意呢?
(颂词3)
欲欺凡夫谓:求活谋生故,
虑丧赴疆场,为利成佣奴。
颂词3-1
消文释义
被欲望所欺惑的愚夫,口口声声说:“为了生存,我必须要去参加战争,这样才能养家糊口。”于是一边担忧送命,一边赴往战场。还有些人为了谋利,情愿去做他人的奴仆。(源自讲记)
颂词3-2
本颂重点
1. 身、口、意的迷乱颠倒:
①心迷乱。被欲望欺惑的凡夫,首先他的心迷乱了。他不知道想获得安乐,必须要放弃欲望。他的心被无明和贪欲所迷惑,觉得只有拥有很多资具才能获得快乐,其心处于颠倒状态。“欲欺”的“欺”指欺惑、欺骗。
②语言颠倒。由于他的心颠倒了,于是由心推动的语言也颠倒了。“凡夫谓”,他说:“‘为求谋生故’,必须要去当兵。”
③行为颠倒。心颠倒的缘故,由心指挥的行为也是颠倒的,比如去杀生、偷盗等。
总之,被欲妙欺惑的凡夫的身语意三门,经常处于颠倒状态。
2. 如果我们没有调伏自己的欲望和贪欲,那我们心中所想的,和佛法所提倡的因果取舍之道和修行之道必然背道而驰。因此,我们首先要改正内心的观念,之后颠倒语会逐渐变少,身体的颠倒行为也会逐渐减少。
3. 因“求活谋生故”而奔赴战场:上师在讲记中提到,从古至今,中国、外国,真正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报效国家去当兵的人非常少,大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有的地方当兵是一种职业,当兵就会有军饷;有的地方当兵可以出人头地、积累战功后可以升官;有的地方当兵是迫不得己,要解决生计问题等等。无论是何种原因去当兵,一旦到了战场,都会深怀战死的恐惧。
4. “为利成佣奴”:尽管是为了获取利益去当兵,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成为了他人的佣奴。比如在战场上被俘,就要在别的国家当佣奴。真正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财富的并不多,即便获得财富,与其感受的痛苦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5. 总之,因贪欲心推动的当兵上战场,最终收获的都是身苦。
颂词3-3
相关教证
1. 《法华经》云:“汝等莫贪欲,贪如木鳖果。”世间上的所贪对境,其实跟木鳖果没有什么差别,木鳖果表面鲜艳欲滴,实则剧毒无比,唯有愚者才会对它有兴趣。
2. 圣天论师说:“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以习气而选择异性为生贪境,甚至猪、狗等旁生也会,所以除了极其低劣的人以外,智者谁会贪执这些呢?
颂词3-4
相关公案
康熙年间,江南有一个姓郑的小吏,虽然收入不菲,却破衣烂衫,显得穷困潦倒。一日,长官见他衣冠不整,说他有意装穷,有辱脸面,将他训斥了一顿。
他委屈地辩解道:“小人实在因家境贫寒,并非有意装穷。”
上司问其故,他说出一番惊人之语:“小人有子女36人,每月的俸禄连穿衣吃饭都非常勉强。”
长官大惊,转又训斥道:“你一个小吏,为什么娶那么多小妾?”
“回大人话,小人只娶妻一人,并无小妾,小人子女都是妻子所生。”
“胡说,一个人哪能生36个孩子?”
“小人18岁娶妻,每年均生双胞胎,如今小人36岁,故有子女36人。”
长官有点不相信,到他家一看,不得了!家里像一个大杂院,男男女女,大大小小,一屋子孩子。此事在当地极为轰动,后来禀告皇上,称太平盛世方有如此奇观。
颂词3-5
思维讨论
颂词中提到那些奔赴战场的人,都是为了获得“利”。那么,难道就没有真正的“战斗英雄”吗?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在战场上的人,不值得我们歌颂吗?
(颂词4)
为欲或丧身,或竖利戈尖,
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烧。
颂词4-1
消文释义
有些人为了自己的贪欲,或被杀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杀;或被投入大火中活活烧死。(源自讲记)
颂词4-2
本颂重点
1. 此颂依然在讲“为欲”的过患,贪欲所引发的痛苦非常之多,颂词中只是列举了非常有限的几个“丧身”的方法。
2. 这么多丧生的方式,这么多悲惨的死法,这么多身体的痛苦,其实就一个“因”——贪欲。上面讲的因为贪欲而引发的痛苦,只是在人间可见的,比较猛烈的、粗大的痛苦,而“为欲”引发的比较中等的、细微的痛苦就更多了。
3. 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只要还没有调伏贪欲,那么这种痛苦迟早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因为因果是公正的。生西法师在辅导中说:我们现在捧着书在看、在学习、在思考,好像这些人死的惨状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这些人因为以前或今生的贪欲,果报已经成熟了,而我们的还没有成熟而已。就如同一起服下毒药的人,有些毒发身亡了,有些身体里的毒暂时没有发作,我们很可能就是后者。现在不成熟不等于永远不成熟,我们要积极地去对治。
4. 在世俗生活中,我们很难保证从早到晚不造罪业,保证很清净的生活。正确的做法是:
①深深体会在轮回中的不自在,建立更加迫切的要从轮回中解脱的正见;
②尽力忏悔;
③通过念佛法门,压伏自己今生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
④尽量让罪业成为轻业,而不要让它成为重业。(被迫所造之罪相对于主动造罪,其罪业较轻。)
颂词4-3
相关教证
《赞戒论》中说:“以贪漂泊大地如饿狗,多数不成反而冻饿。”愚者为了取悦女人,想方设法求得财物,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敌上,犹如饿狗般虚度人生,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一切所愿,反而最终冻死、饿死、判死刑、关监狱。
颂词4-4
相关公案
曾经有一个船夫,经常在江上接送来往客人。某日他遇到一个巨商,因为觊觎他的财产,便趁狂风大浪之时将他推入江中。后来这个船夫成了大富翁,娶妻生子,可儿子从小就视他如仇人。他去问乩仙缘由,乩仙让他对某年某月某日、某种环境中所做之事扪心自问。至此,他才知道儿子原来就是那巨商的转世。后来他以各种因缘离开家乡,死时极为凄惨。
(颂词5)
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
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颂词5-1
消文释义
以积累、守护、耗尽财产的苦恼所害,为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财产是无边祸殃的根源,贪财散乱的人们无有从三有痛苦中解脱的机会。(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本颂重点
1. 此颂以耽著财富、金钱为例,分析其诸多过失:
①求财:没有钱的时候要去积累财富,要去找工作、要打拼,过程艰辛;
②护财:得到财富后要操心如何守护,护财的过程也是痛苦的,比如现实生活中担心股票下跌、房产贬值等等;
③耗财:财富耗尽的过程对于一个贪执财富的人来说,更是痛苦不已。
2.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包茶叶就有一包茶叶的痛苦。观察世间万象,所言极是。
3. “因知财多祸”,应该了知财富给众生带来的灾祸。当然,财富本身并不是灾祸,而是我们对财富的态度,如果贪执,就可能演变成灾祸。
4. “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因贪执钱财导致心涣散的人,想要从痛苦中脱离很困难。无财时竭力追求,得到后引发更强的贪欲,贪欲又驱使他去追求,如此恶性循环,因此脱苦遥遥无期。
5. 那么对于男女来说,如何理解“积护耗尽”呢?最初没有得到,在追求过程中会痛苦,相当于“积”的过程;得到后要考虑如何去保护她,不让他人所夺,这就是“护”的过程,充满担惊受怕;而“耗尽”则是害怕生离死别。
6. 无论贪财、贪色、贪名、贪地位,只要相续中被贪欲所控制,出离轮回就不可能,这也是“遥遥无期”的含义。
7. 法师在辅导中说,宗萨仁波切在《不是为了快乐》这本书中讲,很多学佛人,安排生活的轻重次序颠倒,往往把修持佛法排在最后一位,把世间的工作、家庭、社交、旅游、购物等排在前面,如果这样,想要从轮回中解脱是不可能的事情。
颂词5-3
相关教证
1. 《亲友书释》云:“被称为寂静调柔、财物丰足的诸位智者,因积累、守护、毁尽这些财产,也历经同样多的辛酸。”为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财产是无边祸害的根源。
2. 米拉日巴尊者说:“财初自乐他羡慕,虽有许多不知足;中初吝者结束缚,不舍用于善方面,乃着敌魔之根源,自己积累他人用;最后财为送命魔,希求敌财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诱饵,我不希求魔之财。”
3. 唐代的智则法师常说:“出门时门要锁,箱子要盖紧,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扰乱道业,整日忙碌而散乱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4. 佛陀在律藏中说:“出家人如住净室,在家人如住火宅。”
5. 《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
6. 《正法念处经》云:“贪执财物之比丘,内心恒时外散乱,彼等日夜皆无修行之机会。”
颂词5-4
思维讨论
佛法强调,前世有造布施等善业,后世才能拥有财富,没有因就没有果。这样会不会导致人们都无需努力了,因为有财和无财都是命中注定了的。我们在世间,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财富才算是如理如法呢?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