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14
降妖除魔
の
密部宝典
接下来对“皆由不知二种根本”做详细描述。
二、如来显发非心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没有认识哪两种根本而令众生不得自在?生死心、涅槃心。
若没有认识这两种心,修行则徒劳无益。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第一个生死的根本是众生生起的实执分别——攀缘心,以攀缘心执著诸法实有,不能认识诸法本性。所以,生死心就是众生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
什么是攀缘心呢?
能缘执著为“攀“,所缘对境为”缘“。
《维摩诘经》云:“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人们执著妄心的对境——所缘,执著心为“攀”——能取,“缘”——所取。攀缘心就是二取心。
有大德解释为“庸”,以庸浊心攀缘执著,由此迷著于六尘,忘乎真相,生起颠倒想——错把第六意识执著为心的本性。这的确太为颠倒。
上师在此处讲到难陀尊者的公案:
他在家时是个“妻管严”,一直和妻子班扎日嘎形影不离。
一天,他看到佛陀化缘时想要去当面供养,他妻子在地上吐了一口口水,说:口水未干之前你必须回来。
结果佛陀示现神变,难陀一直追赶却怎么也追不上,最后跟到了给孤独园。难陀本想供养之后速速回家,佛陀说:没事,我带你到附近一个优美的森林看看。
他们在森林中看见一只猿猴,佛陀问:你妻子和这只猿猴哪个漂亮?他觉得猿猴太丑了,自己的妻子最美丽。
佛陀又带他去天界,和天女比比较,难陀发现自己的妻子跟那只猿猴差不多。佛陀开示,如果修行善法,天界这一切美好悦意的事物都是为你准备的。他非常开心,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头,这种心态就是有所企图的。
最后佛陀又带他去地狱,他见到地狱堕落的景象非常惊恐,于是生起了出离心。自此如理修行,成为持戒第一的阿罗汉。
以攀缘心执著,会不知生死根本,不知心之本性,成为颠倒和迷惘。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识精元明”,指如来藏或最了义的阿赖耶,它能显现各种各样的缘和相。
识,为第八阿赖耶识。
精,为精明体;
识精,是第八识的明清分;
元明,是本明。
即当下第八识精明的本体是清净的,但受无始以来无明熏染,形成染污相。如来藏心受到熏染,而成了阿赖耶的自性。
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心具有涅槃和菩提的本性,这样如来藏心能显现各种各样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之相,作为凡夫人想要通达它却并非易事。
即有了阿赖耶的自性就能生诸缘,起妄相。真妄相合,出生诸缘。如铜上长了铜锈,本来清净的法,起了妄相,由此忘失本心、真心。
凡夫没有认识自己本来清净的心性一尘不染,本来具足究竟之相,却因无始以来的习气随染,很难通达心的本性,即大多都已失去了本性。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
由于众生不识本具的菩提心性、忘失真心,而遗了本明觉性。
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虽终日精勤修行但不知心的觉性,不得不流转于六趣当中。
这段指示非常甚深,如密法中直指心性。正是因为众生不断用分别识产生种种颠倒,并储存在阿赖耶中,产生各种垢障习气,如本来是如意宝,但覆盖了陈锈,看不到心的本性。
《楞严义贯》中的解释:
“能生诸缘”中的诸缘——诸缘识,即七转识(前七识)。第八识受熏转为阿赖耶后,即称为“自证分”,此自证分便立即生起“见分”与“相分”。见分即“能见分”,相分即“所见分”,也是能缘和所缘——能缘为前七识,所缘为六尘。
在取著对境时“缘所遗者”——忘记了自己的本性。用现代词表达:遗忘了阿赖识的母体。本来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根,是缘阿赖耶并执著为我。如今一直执取于外,忘记它只是阿赖耶上的习气,对外在不断缘取、忙碌,甚至应接不暇,如同孩子们长大后各奔前程,忘记了自己的爹娘一样。
前六识一旦有点能力就向外寻求,忘记自己的家是阿赖耶。一直在外奔波,忘记回归本心。很多人在禅定时都是安住在阿赖耶中,只知道回归心性的第一步,却不知安住在实相、回归的终极,还有待修行。
众生“遗此本明”,指完全遗忘了自己有如来藏心,就像自己有宝贝,天天在外乞讨捡垃圾、寻寻觅觅,这是极为颠倒的行为。
如《宝性论》中的九种比喻,也像傅大士所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我们每天抱着佛睡、与如来藏共眠,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一点呢?只要知道就可认识心性;认识不到就枉入诸趣而不自觉。这是众生颠倒堕落的状况。
对菩提心和涅槃,还有另外的分析:
菩提指证得方面,涅槃指断得方面。二者结合,断证圆满才是如来藏心性显露的精华自性。
宣化上人在注释中解释了三种菩提和三种涅槃,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觉察到本自具足如来藏心性,开显真实智慧,最后随缘方便,获得现证成佛最了义的方法。以上是表达众生本具佛性之理。(前面总说,后面是具体直指)
接下来佛陀直接呵斥阿难的妄识——这些都不是自己的本心。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佛陀对阿难说:你现在不是特别想知道舍摩他路,如何出离生死、获得如来大定吗?我来问你,你要如实回答。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这时如来举起自己的金色臂,屈五指形成拳,问阿难:你看到了吗?
阿难说:我看到了。
佛陀问:你看到什么了呀?
阿难说:我看到了佛陀出光明拳,照耀我心。即我的眼看到了光明拳,我的心得到了佛陀的加持。
佛陀生光无边包括举金色臂,都代表了佛陀的光明相。如来的手指,每一只都有千辐轮相,五指皆各有千辐轮,故称五轮指。
屈五轮指有三种说法:
一种是用五指手握金刚拳或称光明拳;
第二种是五指依次第性地蜷指做出拳头;
第三种是五指上有千辐轮相,手指握拳称光明拳。
善星比丘对佛陀生起邪见,并说:我承侍您二十年,除了您身上有点光外,其他功德我没看出来。这只是他的妄想,所以他死后堕落为花园的饿鬼,还需要佛陀救度。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说:佛陀在世时有五百个释迦族人,他们从小就看不到佛陀色身的金色光芒,却见佛陀的身体如黑炭般丑陋。
一次,他们一起面见佛陀,有的人拔头发,有的人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地说:所有人都能看到佛陀庄严无比的金色身相,我们与您是同族人却无法看见,是什么业力遮障了我们啊?他们还是有善根福报的,知道是自己的问题,不然以为是佛陀的问题。
佛陀教导他们:是你们前世邪见罪业遮障的缘故。如果现在祈祷过去佛、现在佛及未来的弥勒佛等诸佛菩萨,励力忏悔、顶礼就会好的。于是他们通过对三世佛恭敬顶礼消除业障,见到了佛陀的庄严身相。
这也是告诫后人,如果看到不净相是自己的心不清净所致。心净则国土净。
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陀问:你是用什么看见的?
阿难说:我用眼睛见的,不仅我能见到,与会大众都能见到啊。
七处征心后,阿难变得更聪明了,他不仅表达自己怎么想的,而说大家都这样。就像总有人说“我们都这样想的”。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佛陀问阿难:你现在回答我,你说用眼见我的光明拳,那我的拳又怎会照耀你的心呢?你的心又是什么?
佛陀以此直指阿难的心,来推求心性到底是什么。
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阿难说:世尊,您现在询问我心之所在。我努力地寻找、推断和观察,我想:这颗能寻找、推断和观察的就是我的心了吧?
“将”字用得好,阿难不敢确定,表示有疑问。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佛陀呵斥到:咄!这不是你的心,只是你心的影子而已。
你生起的妄想,只是分别念而已。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阿难在与佛陀一问一答中,有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味道。
上师说,阿难特别了解佛陀的心意,所以能长期做佛陀的侍者。他即使再次被佛陀当众呵斥责骂,还会继续提问。不会一次被问倒就不再问了。
阿难惊惧,马上离开座位,合掌。
他知道这是非常重大的问题:这不是我的心,什么是我的心呢?
与会大众会也因他的态度而非常认真起来。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佛陀便又安慰他:不要担心,我现在详细告诉你,这就是前尘。我们有时也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正准备吃一个很好吃的东西。长辈说:不要吃,这个不卫生!自己会马上放下。
阿难也是如此,他以为这就是自己的真心,而佛陀呵斥他,他警觉了。其实他的警觉就是我们的警觉。所以,不要再迷糊沉沦下去了。
佛告阿难:外境没有任何真实存在性,由外境引生的虚妄分别念,迷惑了你的真心。
众生从无始以来认贼作子,失去了自己本有的光明心性,而一直沉溺于轮回中。
前尘
【前尘】
尘为外境,前尘指前面的外境。依靠外境的虚妄相而产生分别心,但这不是自己的真心。
以经部宗的解释比较容易:
心在识别对境时,由第一刹那根、境、作意三者和合,在第二刹那产生识。所以第一刹那和第二刹那之间有一个前后之分——由前尘的对境,在后一刹那产生识上的行相。这样,有一个所见的相分和能见的见分。
凡夫以为见分就是真心。
佛陀说:不是,你是被相控制了。
这个相从哪儿来的呢?是前尘的对境指点出来的行相。
其实阿难代表有实宗(也包括经部宗)和普罗大众,因为这是大家对心最直接的理解。
广义而言,不分经部、有部,就是指对境在心中存留的意念和影像。比如我们心里有欢喜的感觉时,它是不是真心呢?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这就是密宗破心房的方法。
反观一下:我们不管是欢喜还是悲伤,任何心都有前缘的对境,有缘起,由此产生种种推想、分别、执取。执取和攀缘都是因为相,但执取并不是真心。
这种推想就是分别尘、虚妄相——分别外在六尘的妄想相。因为太细微,没有觉察,所以众生从无始以来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真心——我真正感受到了。
但感受就是虚妄,是自欺。不管痛苦还是快乐,所有的感受都由心而来,明白这点就不会犹豫了。
总之,感知是妄心取前尘,除此之外无有实有的感受存在。
在《入行论》中破身受心法(四念住):(1)先破没有实有的身,不管身体的支分还是全部,都没有实有的存在;
(2)没有实有的受,只是根境作意和合产生的觉知而已;
(3)没有实有的识,心识都是刹那生灭;
(4)没有实有的法,从人无我到法无我而得出诸法无我的道理。
惑汝真性,认贼为子,
失汝元常
【惑汝真性,认贼为子,失汝元常】
无始以来,众生认贼作子——把妄心当作真心,从而障蔽迷惑了自己的本性。
元,指本初意,原来如此,无任何变化——大常、大乐、大我、大净波罗蜜多的本性。
众生忘记自己有珍宝,反而向外寻求,最终感受生死轮转之苦,这是多么颠倒的现象!
以上讲述了迷失自己本心的颠倒状况。
课后思考题
1、没有认识哪两种根本,修行则徒劳无益?为什么?
2、什么叫攀缘心?
3、为什么说凡夫想通达真心并非容易之事?
4、为什么说依靠外境的虚妄相而产生的分别心,不是真心?经部宗如何承许识的产生?
往期链接(请直接点击文字)
文字 | 宝贝组合
排版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