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6)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金刚句 : 佛性 / 九个譬喻(续)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第八日 / 前言
昨晚我读无着菩萨及蒋贡康楚仁波切等伟大上师们的释论,了解到,即使在这些年之后,在作为佛教徒四十二年之后,我的确轻忽了「污垢可以移除」与「证悟是可能的」这些字句的力量。或许我们应该说「是可以证悟的」,因为每当我们谈到「可能」,就同时带出「不可能」
总之,「污垢可以移除」和「证悟是可能的」是多么棒的字句。它们包含非常丰富的意义,尤其当我们说污垢可以移除及染污是暂时的、外来的,这个概念令人惊叹。实际上,「污垢可以移除」此一观点就构成了佛教的法道。它是佛道的整个精髓。它是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咒、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所有这些都含括其中。这个面向是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研读的内容。
我知道有些人感到有点气馁,因为你们听到像是「一绺非和合的头发早已存在」等所有这些陌生的概念。但基本上,只要记着离系果、舍除的结果,以及污垢可以移除、染垢是外来的,那么你研读《宝性论》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祈请、皈依、领受加持和灌顶,所有这些概念都是基于「污垢可以移除」。污垢不是你,它是外来的、暂时的。若不是如此,祈请文就成了怨言,加持与灌顶就会是和合的、变化不定的;基本上,你会很难获得它们。加持会像你的内衣一样,迟早得脱掉并换上另外一件,然后有那么一会儿空档,你必须赤裸着身体。那就不好了,对吧?
知道我们是如何讨论人权的吗?我想我们讨论的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权力本质;不仅是人类,而是所有众生的权力本质。如果我们对此有充分了解,那将种下启发我们修持佛法及热忱精进的种子。因为外壳、蜜蜂和泥模非常的坚固、精密,并且存在已久,所以若不是因为污垢可以移除,我们可能几乎认为污垢是我们的本质。
129
宣说众生无始来,具有烦恼客尘垢,
无垢自性清净心,无始不离而安住。
130
贪欲嗔恚痴随眠,猛厉现行及习气,
见道修道不净地,清净地之所断障。
131
如是九种障垢相,依于萎莲等显示,
以随烦恼所缠覆,差别之相无有数。
132
贪等九种障垢者,概要略说如次第,
萎败莲花等九喻,依彼真实而宣说。
我们仍在持续讨论这九个譬喻。昨天有人提问,这九个譬喻是否按照任何顺序排列,这里我们将会知道它们确实有个顺序。虽然包覆佛性的烦恼无穷无尽,弥勒把这些烦恼归纳为与九个譬喻相对应的九个类别,然后渐次解说这些遮障如何遮蔽「界」或佛性。
这九个类别依序如下:
(四)第四个譬喻指的是明显可见的三毒,实际上是它们把你丢进轮回里。非圣者,亦即仍在道上的世间众生,他们借着修持丑陋观、无常观等法门,清净这些染污。
(五)第五个譬喻指的是非常微细的习性,这种遮障通常会制造心理之相,比如阿罗汉的微细之相。这种染污由较为殊胜之证悟者的法道所清净。
(六)第六个譬喻是会阻碍众生看见现象本质的遮障,即我们所说「在见道[1]上所弃除的遮障」(藏tongpang,见所断)。
(七)第七个譬喻所指的遮障须由修道(path of meditation)上的圣者来弃除。
(八)第八个譬喻所指的遮障存在于一至七地,于八至十地时被净除。
(九)最后一种遮障出现在八至十地之清净地,须以如同金刚般的对治法来弃除。
接着,这九种遮障以九个譬喻来说明。
133
以彼等垢令凡夫,罗汉学人及具慧,
如其次第四一二,复二成为不清净。
刚才依序解释的九种遮障,可对应道上四个不同的阶段,而归纳为四种类别:
一、第一类遮蔽那些如同婴孩般的凡夫,它含括前四种遮障。
二、第二类遮蔽声闻乘与辟支佛道的阿罗汉,它包含第五种遮障。
三、第三类遮蔽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与修道上的菩萨,它包含第六与第七种遮障。
四、第四类遮蔽初地至十地的菩萨,包括较低的、「不净的」前七地与最后三清净地。这个类别包含第八与第九种遮障。
134
譬如淤泥水莲花,初敷荣时人欢喜,
后萎悴时人不喜,欢喜贪欲亦如是。
现在要广泛详尽地讨论这些遮障,从第一个莲花譬喻开始。
当你看见一朵初生、新鲜的莲花,它是喜悦之源;然而当它枯萎、衰老时,你在其中再也找不到喜悦。同样的,当潜藏的贪爱逐渐显现时,正如从新生莲花中获得喜悦一般;当此欲求的对象不再新鲜时,喜悦亦随之停止。
这是描述贪欲如何驱动我们的一个很好的譬喻!很难再找到比这更好的譬喻了!
学生:那种喜悦不是爱!
仁波切:你确定最近没有谈恋爱?
学生:我和所有的人谈恋爱!
仁波切:那就是爱,而且是类似悲心的爱。其实你说的对,爱众生的喜悦完全不同于这里所谈的贪爱的喜悦。因为如果莲花永不枯萎,那就不是贪爱,它不像迅猛增长的潜藏贪爱,当对象不再具吸引力时就会停止。怀着爱与悲心,你的喜爱会持续增长,而且永不停止。
135
譬如爱命之蜜蜂,极其扰乱刺螫击,
如是生起嗔恚故,内心产生诸苦恼。
在第二个蜜蜂与蜂蜜的譬喻里,当蜜蜂出于嗔恨而螫人时,牠不但让别人感觉很痛,自己也饱受痛苦。这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愤怒以及潜藏的嗔恨是如何显现,也描述了一个人是如何因此而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导致自他都受苦。
136
譬如稻等内果实,外为皮壳所包裹,
如是现见如来藏,痴心蛋壳所覆蔽。
在第三个譬喻里,稻米完全被榖壳所遮蔽,因此你看不见内在米粒的任何一面。同样的,当烦恼遮蔽你,你无法看见佛性。那是潜藏的愚痴。
137
譬如粪秽不合意,如是具贪诸有情,
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厉现行如粪秽。
在第四个譬喻里,秽物及尘垢是令人厌恶的东西。同样的,那些住于欲界的众生享受或使用众所欲求之物,但这有许多过患,它导致痛苦与苦受等等。因此,这个譬喻中的尘垢象征贪、嗔、痴三毒的明显或活跃之状态。
138
譬如财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宝藏,
如是众生自生智,无明习气地所覆。
第五个譬喻里,地面遮掩了宝藏库,所以穷人对其一无所知,因而无法享用宝藏。同样的,那些住于我们稍早谈过的习性型态或说「习气地」(藏bhumi of bakchak)[2]的众生,他们还不知道那无穷尽的宝藏库,即佛性,存在于如同地层般的遮障之下。
139
譬如芽等渐生故,种子皮壳即破裂,
如是由见真实性,断除见道诸所断。
在第六个譬喻里,当果实发芽、逐渐形成枝干,而后长成一棵大树,它自然地由内向外破除了果实的皮或包覆。同样的,当菩萨到达「见道」,自那时起,他的智能逐渐成长,并自动瓦解烦恼的包覆。这是为何称它为「见所断」。
140
依与圣道相连属,摧毁坏聚见核心,
修道智慧诸所断,宣说犹如破坏衣。
已达「见道」果位的菩萨逐渐拆解最主要的遮障,亦即对于会坏损之物的执着;这是指我们通常执着于五蕴的方式,如同我们稍早谈到的手的例子。手会衰败,但我们对它的执着彷佛它不会衰败一样。经历「见道」并正处于「修道」的菩萨,将拆解并清除宛如破布一般的染污。破布很容易拆解,它们不难应付。当然,此处讨论的是对治的功德(断德)。
141
依于七地诸障垢,犹如胎藏之障垢,
如同远离于胎藏,无分别智成熟般。
七地及以下的菩萨具有如同妇人子宫(胎藏)般的遮障。这需要努力,而且还没完全见到佛性。然而一旦证得最后三地,如同转轮圣王般的无分别智将毫不费力地生起。
142
随逐三地诸障垢,当知犹如泥土染,
巨大智慧之自性,金刚喻定所摧毁。
这最后三地、这三个清净地的遮障,好比泥模,无需大费力气就可以打破。针对这些薄弱的染污,有个非常强大的对治之道,即「金刚喻定」。
「注解」:
[1]
见道为五道之一。五道计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2]
藏文bakchak意为「习性」、「习气」或「业的印记」。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