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索达吉堪布】死的时间也没个定准,,那唯一能决定的是什么?(附殊胜日提醒) Back

【索达吉堪布】死的时间也没个定准,,那唯一能决定的是什么?(附殊胜日提醒)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11-19

本日藏历火鸡年十月一日,阳历 11月19日。

禅定胜王佛节日,作何善恶成百倍

死的时间也没个定准。假如死的时间能决定下来,我们知道自己还有几年才会死,就可以合理安排剩余的时间,规划每天修几座法、念多少咒语,可是这个也定不下来。  

 

那么,唯一能决定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生命有减无增,一直在不断流逝。如寂天论师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中阴窍诀和其他修法中也比喻说:如同一个人坠入万丈深渊,紧急中抓住一把草,可旁边有黑、白两只老鼠轮番啃这些草,眼看着草就要被啃断;下面还有猛兽张开大口在等待着。正在这时,他看到上方的蜂窝里滴下蜂蜜,甘甜清爽,于是忘记了自己身处险境,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蜂蜜。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寿命像所抓的草一样特别脆弱,昼夜流逝就像黑鼠和白鼠在交替啃草,死后所堕入的恶趣犹如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然而,眼看着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来世的命运令人堪忧,人们却仍沉迷于如蜜汁般的五欲妙乐中,这是极其愚痴的行为。    

 

所以,大家一定要多思维死亡无常。很多人经常为未来勾画宏伟蓝图,包括来学院的一些居士,也总是说:“我现在不空,要先离开学院去上班挣钱。等过了四五年,我再来学院出家,好好修行。”结果一回去之后,因为出现了各种无常,这种愿望往往中途夭折,要么自己死在了外面,要么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故。    

 

前不久,我们去朝心宝山的那天,来了个刚从青海医学院毕业的藏族小姑娘,她以前看过《入行论》及其他法要的光盘,对佛法生起了很大信心,觉得人身特别难得,不愿意再混在世间中,非要到喇荣来出家。她母亲也跟她来到我面前,同意让孩子出家修行。我当时见她们态度诚恳,就没有拒绝。她们见我同意了,就欢天喜地地回去了,准备筹钱在这边买房子。    

 

但前两天,她母亲突然哭着给我打电话,说她女儿本想尽快出家,但在医院检查身体时,发现得了晚期癌症,不能过来了。她女儿也给我通电话说:一方面她自己很高兴,能在临死之前听闻佛法,现在面对死亡也没那么恐怖了,但遗憾的是,她一直想在喇荣当个出家僧,不过这辈子没有这个因缘了,只有发愿下一辈子在我座下出家。她还有一个愿望是,她曾在学院看见一些老觉姆的鞋破破烂烂,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也提到过( 详见《妙法宝库19—旅途脚印》之《老尼》。),所以这次若有人给她一些钱看病,她死后准备把这钱寄过来,让我给这些老觉姆,或者救济一些贫困的人,她愿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我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还是有点难受,毕竟她只有26岁,无常的降临实在太快了。但她不顾一切过来的话,一是路途太遥远,二是她父亲不同意,因为她父亲是个比较有名的医生,要求她尽快做化疗,虽然这病无药可救,但还是要作一些努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发生的无常非常多,然而很多人没有把它当回事,总认为示现无常的是别人,自己永远不会这样。尤其是以前没学过佛的人,或即使学了佛、但没有特别深入的人,无常观可以说比较欠缺。因此,通过这次闻思,希望大家好好思维这个道理,看看外面的山河大地、春夏秋冬是不是刹那变化?内在的信心、悲心,或贪心、嗔心是不是瞬息万变?包括自己最珍爱的身体和生命,是不是也没有恒常稳固性?这方面一定要仔细观察。正如前辈大德所说,要把双手放在胸口,敛神闭目想一想:“我在这个世间还能活多久……”但可惜的是,千千万万的人从没想过无常之理,他们只顾眼前的利益,盲目追求今生的享乐,最终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很多人应该反省一下。    

 

这个世界上,生缘可谓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如圣天论师云:“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在我们每个人周围,火灾、洪水、毒害、地震、险地、野人、猛兽等死缘层出不穷,看看每天的新闻报纸,时时都在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种种灾难,人类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威胁。除了这些自然灾害,人类自身的四大不调,也是不可忽视的致命之因,如佛典中言,人类疾病有404种,魔障有8万种……可见,危害生命的死缘多之又多,而生缘却微乎其微,即便是人们视为生缘的衣食、药物,有时候也会成为死缘。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积累资粮有几种对境,一是像佛陀那样的功德田,二是像父母那样的恩田,三是像可怜病人那样的悲田,我们若能以强烈的意乐,长期依靠这三种田来造善业,其福报功德是相当大的。


——索达吉堪布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