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龙树菩萨《六十颂如理论》-2 |了知一切有无如幻,即得解脱 Back

龙树菩萨《六十颂如理论》-2 |了知一切有无如幻,即得解脱

宗萨仁波切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3-09-05

“「了知一切有无如幻,即得解脱」这个见地有什么意义?龙树认为:因为你不知道事物的有无如同幻相,于是你变得非常纠缠其中;你会为了某些自己认为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变得非常激动生气。因此,明白事物是缘起而生,亦即了解事物并非独立真实的存在,这种了知是一种全然的解脱。”

--宗萨钦哲仁波切

龙树菩萨的著作《六十颂如理论》是中观应成派的基本论典。他以六十颂说明缘起,是学佛弟子了解缘起和中观要义的重要论典。

2015年在加德满都,仁波切对龙树菩萨的《六十颂如理论》进行了七天的开示。经由悉达多本愿会与西游译文共同努力,已完成中文翻译稿,共13讲以下分享第二讲。

  龙树《六十颂如理论》

第二讲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加德满都

  •  翻译:西游译文

实有的定义

休息之前,我们在谈“存在”与“实相”的定义。我相信各位明白,虽然我们说“存在、不存在”或“有、无”时,会觉得这些理所当然,但其实这非常重要。我们人类所有的努力,或说人类的价值,基本上所有事情和体系,全都必须用存在或不存在等概念来定义或分类。

当然,这非常主观,不过有些事物是否存在可能不那么重要。例如,鬼是否存在?那类存在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神的存在非常重要。很多人开战不是真的为了神,而是为了神的存在与否,有些人说“神不存在”,有些人说“神是存在的”。因此可见“存在”一词十分重要。

也许大多数人不曾意识到,不过最重要的是定义“我的存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源于认为自我是存在的,因为大家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存在呀!因此,分析“存在”一词是很重要的事情。鬼存不存在,不重要;神存不存在,对有些人来说很重要;我存不存在,则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藏文里,“存在”或“有”这个词,就是“越”(yod)。关于“有”,教文里这么说:?

且生诸过处,无见已破除

应听由正理,亦破除有见


龙树在一开始如此说道:“我们已经解决了不存在(无),现在我们要对付存在(有)。”

我们说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当我们说“我存在”、“神存在”、“地狱存在”、“天堂存在”的时候,这个“存在”是指什么?

接下来是“真实的”这个词,这个形容词甚至更为重要。鬼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不是那么重要。神是真实存在的吗?对很多人来说,这很重要。我是真实存在的吗?从一般人类的角度来说:“我最好真的存在,否则我何必如此挣扎呢?”当然,龙树菩萨说他并不存在,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

从一般人类的角度来说:我们不仅想要存在,而且我们想要真实地存在;我们不仅想要神存在,而且我们想要神真实地存在;而且我们不仅想要神真实地存在,我们还想要其他人也都相信神真实存在着!

当我们对别人说“我想念你”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告诉那个人:“嗨!我是真实存在的!”当我们捏别人一下或者我们喜欢被捏的时候,其实是在确认自己的真实存在。假如你在星空下,月色中,海滩旁,即将和你的爱人做些亲密事情时,你却说:“看,我是一个幻象。”这就太煞风景了。

希望现在我已经说服各位:“存在”和“真实的”这两个词很重要。

接下来,是否能有几个人 -- 最好不要是那些资深的中观学生 -- 上前告诉我你们对“存在”和“真实的”的定义?

学生一回答:我觉得“存在”是某个处在那里的东西,或是我可以使用的某个东西。“真实的”就是“真的”,真正在那里,我可以感觉到它,我可以摸到它,它是可靠的。

仁波切答:“可靠的”,这点非常重要。所以你的定义是:在那里,你可以感觉到它,你可以使用它,它是可靠的。“可靠的”是“真实的”的定义,对吗?非常好。

学生二:对我来说,“存在”就是我能感觉或感知到的东西,“真实”的意义就是如果它是固有的存在。

学生三:“存在”就是我能看见、听见的东西。“真实的”就是当我明天醒来时,仍然能够看见它和听到它。

学生四:我只知道“真实的”的定义,对我来说,它是无可争议的确定,就是在那儿的东西。对于“存在”,我只会想到是一种显现而已。

学生五:我个人的理解是,这分成两个不同层面:“存在”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我们可以凭借自己平常的感官看见、听见或摸到有某个东西在那里;而“真实的”超越物质层面,是基于我们的客观判断,你在心里相信它在那里,不一定能被看见或听到。

学生六:对我来说,“真实的”较为情感层面,是在情感层面确认某个东西存在,是对存在的确认。

学生七:对我来说,“存在”就是有它的时间和空间,而“真实的”是用来描述这个存在。

学生八:“存在”就是我可以通过、经过的东西,像是我可以通过一栋建筑;而“真实的”是我的体验。

学生九:对我来说,存在就是感官能感知到的。真实则是不仅我能感觉到,其他很多人都认为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事实,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刚才仁波切讲了推理和举例,我觉得另一种方法应该是一种自省——比如说我们在修行佛法当中,可以用冥想或是持咒的方式,在冥想当中被一些上师所发现、通过自我体验方式得到的,也是一种真实。

学生十:我的观点是,“存在”只是我认为存在的,“真实的”是其他人也确认的。

学生十一:“真实的”意指不仅我能感觉到、摸到、看到,其他人也能感觉到、摸到、看到。

学生十二:“存在”就像是,就是我能看到它、摸到它、感觉到它、听到它;“真实的”就是每个人想的都和我想的一样。

学生十三:“真实”就是对很多人、对大家来说,不光是感觉到,而且是一种我们人类出发的定义。例如假的劳力士表,别人不讲话时,现实中也可以感觉得到,但它不是真的劳力士,而是假的。

以上各位讲的定义,都非常好。之所以说它们好,是因为都很模糊,而且都是主观的!这正是对龙树论证的有力支持,这就是为何中观是出类拔萃的。当我们说“我存在”、“鬼存在”时,大多数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些话都很主观,是自己的感觉,而且如同许多人刚才所说,是一种共识——因为很多人都同意,所以就是存在的。

讨论目标在于建立正见

因为在这种种学术名词讨论中,我们可能会迷失方向,所以我要再次提醒大家:我们的主题是建立见地 -- 我正在试图解释龙树菩萨的见地,或说是大乘佛法的见地。

接下来讲的这个,之前曾经说过,但是要再次让大家重视这点:为什么需要正见?因为如果没有正见,事情总是会把你引至失望 -- 佛教用语是“苦”,不过这里我用的是“失望”、“痛苦”这些词语。

一切皆非实有,一切有无皆幻

谁之慧远离,有无而不住;

彼通达缘义,甚深不可得。

现在,我来对“存在”做个定义。我要做的这个定义包括了你们之前的定义,也是模糊的,但是为了我们之间的讨论,至少从语言上来说,这个定义可能更精确些。

为了定义“存在”,要谈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生,住,灭。龙树对于“存在”的定义就有点类似这些。用比较世俗、粗略的语言来说,例如你的护照上有出生日期,意指你出生在某年某月某日,这就证明了你的存在!

然后,你的护照上没有你的死亡日期,所以只要你拿着这本上面有照片、戳记等等内容的护照,你就会认为自己安住或存在着。等到有一天你死了,这本护照就只是别人拥有的一个纪念品罢了。

所以,为了定义“存在”,我们通常会谈论:生,也就是创始或起源;现在在哪里,居住地址为何;做什么工作,男性还是女性等等。大家知道,护照上有性别的资讯,以前还有宗教信仰的资讯,不过现在没有了。

我要特别指出,性别一栏在尼泊尔分为:男性,女性,其他。这棒极了,我真高兴听到这件事!我非常支持这个做法,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 尼泊尔承认双性人等等的存在,他们也是存在的人类,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无论如何,现在你知道,对于定义你的存在来说,出生日期非常重要;另外,居住地址或任何其他能证明你还在呼吸的资讯,都很重要。

实际上,讽刺的是,就连你的死亡日期也是证明你存在的重要证据。试想如果有一个人永远不死,这种人一般是神话或传奇故事,证明他不是真实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得真的死了,才能证明他确实曾经存在过。

有非常多的佛教文献阐述生、住、灭这三点,但是这次我们不会讲太多的住和灭,而是主要讨论生 -- 我们不谈过期日期,而是较多地讨论制造日期。“生”非常重要,许多宗教都来自于此。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来的?很多宗教谈论神,科学家谈论大爆炸,这些全都是关于生的讨论。因此,我们谈论生,或说是出生、生起、创始,不过我们还要加上“真实的” -- 真实的出生,真实的生起。

现在回到刚才念的那一偈。对于中观学者,对于龙树来说,并不接受有一个真实的生。对龙树来说,生是一个随意而为、假名虚设的现象,只是一个造作,并不真实存在。龙树经常这么说:“因缘相聚且没有障碍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貌似生起的现象。”为了表达这一点,于是龙树谈论缘起。对龙树来说,任何自性有依、通过缘起而生者,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生起。

这个偈颂是说:很难真正理解这种缘起,谁会理解呢?那些对这种见地有缘者,例如舍利弗,他们会理解这个道理。

接下来,

且生诸过处,无见已破除。

应听由正理,亦破除有见。

之前讲过,在这一偈中,龙树说:“我们已经破除了不存在(无),现在我们要破除存在(有),请注意谛听。”于是我们开始讲解正文。

根据这一偈,我们知道这篇教文实际上是一部更广大教法中的一部分,因为至此我们尚未听到对“无”的充分破除。

现在我们再回到定义的目的为何,我们的讨论是为了建立正见。当我们讨论什么东西存在或不存在时,通常总是在欺妄下做的决定。记得我曾经说过,这些都是模糊的?

对于“真实的”这个词,刚才有人说,“真实的”这个词具有“可靠”的含义;还有许多人说,“真实的”是经由共识而做的决定,像是因为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共识。例如,鬼可能不真实存在,因为其他人看不见。然而,大家都知道,共识是非常主观的。之前那个孩子说得很好,就像他说的,见、闻、尝都是主观的。有人经验到神,遇见神,看见神,听到神说话 -- 从龙树的观点看来,这些都归于主观。

如果你问龙树,什么是真实存在的,或说什么是实有的?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事物!这是最根本的大乘见地:一切都不真实存在;存在或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幻相(一切皆非实有,一切有无皆幻)。我要强调“不存在”(无)这个词:存在或不存在的一切,都只是幻相,犹如一场梦。例如,你梦见海洋,那海洋在你醒来之后不复存在,因为你是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这个海洋在梦里的存在和梦醒后的不存在,两者都存在 -- 这里我必须再度使用“存在”这个词 -- 两者都是幻象,是虚设,是造作的。

了知一切有无如幻,即得解脱

你可能会想问,这个见地有什么益处?有什么意义?对于龙树来说,意义重大。龙树认为,因为你不知道事物的有无如同幻相,于是你变得非常纠缠其中;你会为了某些自己认为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变得非常激动生气。因此,明白事物是缘起而生,亦即了解事物并非独立真实的存在,这种了知是一种全然的解脱。

假设说,你梦见自己中了彩票,并且如果你在梦中意识到这只是一场梦,那你有两件事可做:如果你是个傻瓜,你会想“这只是场梦”,就这么结束了,这样不好;如果你比较聪明,当你梦见自己中了彩票并且知道这是梦,你会练习布施,把奖金捐给别人、盖房子等等,同时明白这是一场梦。

当然,谈论梦是容易的,但是遇到有些事情的时候,就远远困难得多。比如我们现在饿了,“已经快到午餐时间,而这个家伙还在喋喋不休!”这就成为一个问题。大约一个小时以后,你会“真实地”感觉饿了,那时你就会问:“为什么我真实地饿了,这不是个幻相吗?”现在我们谈的是一种层次高深许多的智慧。

很难说服自己这是幻相。例如,如果你试图对一个热爱自己玩具枪的孩子说:“这只是一个玩具,它什么都做不了。”这个孩子不会被说服。但是等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你甚至不用跟他说“这只是一个玩具”,他就会自动舍弃玩具枪,甚至不会多看一眼。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他就有了法拉利、劳力士或金牙,这些变成真实存在的 -- 如果把金牙搞丢了,你会发疯一样的到处寻找;要是有人刮了你的法拉利车,或者把你的真劳力士换成假货,你会抓狂。

这就是为什么龙树一再阐述“没有真实的生起”。这也是为什么龙树在最开始的时候,向佛陀礼敬并说:“你想要过得愉快吗?你想要获得乐趣吗?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了解缘起。因为如果你不了解缘起,你就会受缚其中,无法脱身。”

刚才说的都是摘要,现在来做稍微详细的解释。过几天之后,至少各位会有更微妙复杂的迷惑,那就已经很好了。

现在再对这一偈多做些解释:

且生诸过处,无见已破除。

应听由正理,亦破除有见。

这一偈解释说,我们已经破除了“不存在”或“无”,现在让我们来对付“存在”或“有”。各位可能会问,我们何时破除了无?如何破除无?

首先,我说过,这篇教文属于一部更广大教法中的一部分,此外也是在讲诸如四圣谛等教法。四圣谛的教法就是:苦谛;苦的因(集谛);苦的灭止(灭谛);灭苦的法道(道谛)。龙树在这里指的就是这些,不过这次我们不会讨论这些教法。

例如“你应该做善事,这样才有善业,你才会有更好的来生”等等的教法,也不是我们这次会讨论的内容,我们假定已经讲过这些了。

不过,虽然教文中说不讨论这些,但是作为例子,我会不时谈谈这些教法,这样各位可以做个参考。

如愚者分别,法若成实有;

法无则解脱,何因不允许。

这一偈相当简单,开始是说,若是如同凡夫的估量,事物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些人为何没有从痛苦中解脱呢?

由有不解脱,由无住三有。

遍知有无事。圣者得解脱。

认为某个事物真实存在,这不会让你解脱。认为某个事物不是真实存在,也不会让你解脱。认为某个事物真实存在或并非真实存在,即是轮回的因,是苦因。唯有超越真实的有与真实的无之后,菩萨方能获得解脱。

龙树在另一部论著中,也讲了类似的话。他说:“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2]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类似我总是喜欢引用的月称之言:“那些相信事物真实存在的人,会去天道;那些相信事物真实不存在的人,会去地狱道。”

再进一步略作阐述:那些相信善行,相信慈善工作,相信慈悲行为,相信来世、天道的人,他们会有更高的受生;那些不接受业、因、缘、来世,因此也不接受诸如慈悲行为之类善行的人,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从事恶行而往至地狱道;如果想要获得解脱,就只能通过超越对实有与实无的执着。

轮涅亦非实存

但是有人可能会想:“怎么能说没有真实的存在,或说没有真实的不存在呢?因为轮回和涅槃肯定是存在的!”下一偈回答了这个问题:

未见真实性,执世间涅槃。

诸证真性者,不执世涅槃。

同样的,龙树在另一部教文中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佛陀从未教导过需要经由放弃真实存在的轮回而获得一个真实存在的涅槃。没有真实存在的轮回,即是涅槃。”这里说的也很类似:只要你不知道“一切皆是缘起”这个实相,你就会对轮回有恐惧,对涅槃有渴望和执着;而具持“一切皆是缘起”这个正见的智者,将不会对轮回感到恐惧,也不会对涅槃怀有渴望和执着。

这些偈颂还有许多其他深义。我们从这些偈颂中学到:涅槃并不是轮回的终结。尤其要记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所有定义 -- 生、住、灭或终结。如果我们主张轮回有一个真实的终结,那么轮回与涅槃会变成是二元对立的。

例如之前举的例子,当你梦见海洋时,即使在你做梦期间,现实中也不存在海洋;因此当你从梦中醒来时,也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海洋的终结。因此,智者没有对一个真实存在的轮回的恐惧,也没有对一个实有涅槃的渴望或执着。这就是下一偈所宣说的:

生死与涅槃,此二非实有。

遍知三有性,即说为涅槃。

不存在着轮回与涅槃两个分开的实体;了知轮回的真实自性,这本身即是涅槃。这是换一种方式讲说。

龙树的学说非常实用

考虑到今天是课程的第一天,我想我们就讲到这里。这些是很难咀嚼消化的坚硬食物。不过,关于努力尝试理解龙树的教法,给大家一个提示:起初你使用词汇试图真正下定义,然后等你开始明白无论怎么定义,你的定义都是模糊的,这时你就真正开始理解龙树了。

然而,要一直记得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是为了拥有正确的见地。而我们为什么需要正确的见地?因为如果你有错误的见地,并且执着于错误的见地,你就麻烦大了。

我说的不是某些特别的麻烦,我说的是我们所有的麻烦!例如,我们该不该吃米饭?我的体重是否应该超过75公斤?我是否应该用这种洗发精?我说的是所有事情,非常多的事情,甚至像是:这些道路为什么没有建设好?类似这样的事情,包括大问题、小问题等等的一切。

从这方面来说,龙树的哲学不是那种你读了之后获得智识上的满足感,然后就可以阖上书本,不是那种完全不实用的学说。龙树的学说非常实用!

了知如幻的同时,应当积聚福德

由于在座许多人可能是佛教徒,而且这里周围有很多圣地,你可能会想去参访这些圣地,所以我必须告诉各位:绕行礼敬、供香、顶礼、供僧,这些全都可以去做。记得我说过的那个例子吗?你在梦里中了彩票,接着你意识到这是个梦之后的两种做法,你不会想做那个傻瓜。在一切皆幻的同时,供香、绕行……这些全都是缘起,我们仍可藉此积累福德 -- 当然,是如幻的福德。

最后,你会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这如幻的福德?对此,我要引用我曾经引用多次的寂天话语 -- 寂天是龙树弟子的弟子。他说:“目前你可以保有一个无明,就是认为有证悟存在。”目前你被允许可以有这样的无明。为什么我们应该有这个无明?因为我们不想受苦。“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果痴。”[3]这是寂天菩萨说的,基本上就是不要成为断见者。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注解」

[1] 偈文摘自任杰汉译之《六十正理论》,以下亦同。[2]  龙树《中观宝鬘论》,第 57 颂。[3]  寂天《入菩萨行论》第九品,第 76 颂。


- 本文版权属悉达多本愿会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