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86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86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安忍品”通过各种理论和原理对嗔心进行了分析和观察,了知嗔心只是自己的非理作意。前面已经学习了“当修安忍”大科判的内容,本课宣讲的是“修持方法”大科判下“破嗔于怨敌做四善者”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科判下的“破嗔于怨敌造罪作障者”、“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做障者”之内容。上节课宣讲破除因怨敌获得利养而产生嗔恨的情绪,本节课宣讲嗔心只是一种非理作意,自己的妄执,并进一步分析“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之“赞誉无有利乐”。

🔹本节课内容分为四部分:

1. 首先接着上一课“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的思路分析:应反思自己曾经造过的恶业,不具足的福德要通过“行持善法”来努力培植。反而打击获得利养的人完全是错误的发心和行为。

作为大乘行人,对他人获得利养首先应该随喜,不应攀比嫉妒。即使比较,也应反思自己缺乏福报、没有行持善法功德、他人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没有惭愧心去竞争利养,得不到又去嗔恨施主,那就与大乘菩提心背道而驰了。(详见颂词1)

2. 即使敌人不高兴乃至痛苦都是因为以往的业因成熟,与我并无直接的关系。

如果针对怨敌造作罪业,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怨敌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幸灾乐祸就痛苦不堪,因为怨敌的苦乐由其业力驱使,不是我们诅咒就会应验的。(详见颂词2)

3. 伤害怨敌,不但对方痛苦于我无益,我们还会因此种下今生来世痛苦之因。

我们在三宝前发了大乘菩提心,应奉行利他之善行。救度众生摆脱三有之苦海。但如果被利养地位名声等诱惑所牵,无异于被贪嗔等烦恼之渔夫所钩执,必将陷入狱篓备受煎熬。

纵然怨敌遭受痛苦我们能有什么高兴的?如果以为满愿了,是否意识到这种造作罪业的发心和行为正为自己种下痛苦之因。作为修行人,无时无刻不能忘却自己对众生的承诺。应依靠佛法甘露调伏烦恼而不是放纵三门伤害众生。我们都应警惕不要被利益诱惑而生起嗔心等烦恼。(详见颂词3、4)

4. 科判“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做障者”,首先说明于世间法之赞誉作障无害并应视为有益。进而详述任何的赞叹都不能让我们得到真实的利益。说明“赞誉无有利乐”,不必欢喜执着的追求。

在自己和亲友行善遇到违缘时,人们往往对障碍者生嗔,这是不合理的。仔细观察分析无论于世间法还是于福德善法做障碍,都不会造成实际的伤害。例如世间法的赞誉来说,阻碍赞誉不但无害还有利益之处。

本课从无害角度来讲,受赞并非能带来真正实有的荣耀,并不能带来福德、长寿、力量、健康,除了妄执,并没有身心安乐。赞誉无有利乐,实在不必盲目追求或为之欣喜;当然因为没有得到赞誉而生嗔更是得不偿失。(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竟胜,曾培福德者。




颂词1-1

消文释义

此外若有人想:既然自己没有利养,以后他人也无有才好。你非但对自己得不到利养之因——往昔所造的罪恶无有羞愧后悔之意,居然还想与培植利养之因——福德的他众攀比,这么做实不应当。(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2

本颂重点

1. 见到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得到了利益因而产生内心不快乐,这是不合理的;作为大乘佛子来说,理应明白这是因果不虚,是对方往昔造善业所积累福德的果报。

2. 自己没有得到利养,是因为往昔自己造的恶业成熟,首先应该忏悔曾经伤害过众生等等罪业。


颂词1-3

教证公案

1. 《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2. 莲池大师说:“最可怜的是怀有嫉妒心的人,最难得的是具有智慧的人。”

3.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迫离开西藏,在内蒙古等地弘法,利益了许多有情。

4. 大译师贝若扎那从印度求学归来,受到奸人诽谤被流放嘉木绒地区,显示了诸多神变及留下许多手印和脚印,度化了无量有缘众生。

5. 很多大德都曾遭受过嫉妒陷害,所以一定要认清嫉妒之过患,远离菩提心之违品。


颂词1-4

思维讨论

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业务能力各方面不如自己,但还是得到了升职加薪,自己气不过准备跳槽并且不再与对方交往,这么做对吗?

提示:这么做肯定是不对的。虽然为了升职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但只要保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态度就好,不用过于执著。同时了知同事得到了利养,是因为往昔积累的福德善因成熟,而自己往昔没有积累福德的善因。那么从现在开始,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并开始增培福德,祈祷上师三宝,行持自他相换等等善行。



(颂词2)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颂词2-1

消文释义

即便仇敌闷闷不乐,痛苦不堪,你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即使你值得高兴,但只是以想降伏敌人(盼望他们受苦)的愿望而并不能成为损害敌人的因,所以无有实义。(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本颂重点

1. 怨敌受到伤害产生痛苦,我根本得不到任何的利益。

2. 怨敌不会因为我的恶愿而受苦,反而为自己积累下无量的恶因,待业果成熟自己也将感受无量的苦果,故发心非常重要。


颂词2-3

相关教证

1. 上师如意宝接近圆寂时,在“极乐法会”的开示给后人留下了四点要求:①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②发菩提心,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③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的戒律,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杀生;④末法时代,观音心咒转经轮度化众生的缘起非常成熟,每个修行人要经常使用。

2. 米拉日巴尊者曾说:“饮食好不好,观其面色即可知晓,同样,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对治烦恼便能了然。”

3. 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4. 《法句经》中说:“意为法前导,意速意为主,如由极毒意,造作身语业,彼能令得苦,如轮断头例。”


颂词2-4

相关公案

1. 《集法句经》中“如轮断头例”公案中,乞丐因为看到国王供养佛陀而心发“如当国王,砍断所有沙门的头”的恶愿,最后被马车撵断头颈而死。

2. 以前在藏地有两位有矛盾的格西,其中一位格西破戒后另外一位格西便让侍者泡茶庆祝,其他大德听到此事后极不高兴地说:“这种以嫉妒心引发的随喜,远远超过了破戒者的过失”。


颂词2-4

思维讨论

如果不喜欢的发达国家遇到了灾难,就幸灾乐祸说风凉话,这样做好吗?

提示:

1. 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方面比不上对方,就心存嫉妒希望别人倒霉失败,这是一种小人之心,也是没有智慧和水平的表现;

2. 对方遭殃非无缘无故,而是前世的业力在这一世成熟所以果报现前,不应随喜;

3. 如果对方造恶或者受难,没有悲心而随喜,具有同等的恶业。



(颂词3)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颂词3-1

消文释义

纵然你让怨敌痛苦的想法如愿以偿,你又有什么可欢喜的呢?如果说这样一来就满了我的心愿,那么还有比此更严重的祸害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2

本颂重点

1. 上师一再叮嘱教诫我们应发下坚定的誓言: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永远也不害众生。

2. 众生的苦乐主要由前世的业力决定,并不会因为一个恶愿,就能让怨敌感受到恶果和痛苦;反而因恶愿而召祸,会害了自己。


颂词3-3

相关教证

1. 噶当派的香巴格西也曾说过:“相续中若有害他之心,此人绝不会有菩提心,不属于大乘佛弟子。”

2. 《学集论》中说:“即使众生遍身燃火,自己亦得不到指甲许的快乐。”

3. 宣化上人在美国建立万佛城,呕心沥血好几年,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但有次他在讲法时说:“有人把万佛城全部毁了,我也不执著,如果你们能安忍这种损害,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这样世界就变得和平了。”

4. 《学集论》中说:“若火烧众生,炽然皆普遍,下至爪分量,于己亦无乐。”


颂词3-4

相关公案

隋朝有两位僧人,分别是道契和德邻。德邻精通三藏,勤修戒定慧三学,性格谦善祥和,身受世人敬信。道契怀恨在心,嫉妒的心也日益增盛,后来诽谤德邻,德邻被判还俗。道契最终自食嫉妒、诽谤的恶果。


颂词3-5

思维讨论

单位里的“死对头”最近手机丢了,我先偷偷的开心一下,试观察此行为对吗?

提示:

1. 作为一名大乘佛子,终极的目标就是“我要成佛”,“成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嗔恨心、嫉妒心、杀生、诽谤等等的恶行,与度化众生完全是逆向而行。行走在菩萨道上的我们,只有通过善知识的引导、不断的串习善法、精进闻思修行,才会慢慢变成一个如理如法的大乘佛子;

2. 从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角度来说,首先:怨敌也是众生的一部分,既然我们为了利益众生,还要区分跟我关系好的或者跟我有仇恨的,那就不是佛子,完全是世间人的习气;其次,作为众生的怨敌遭遇到了苦难烦恼,对“我”来说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利益,之所以怨敌遇难“我很开心”,那也是“我”的非理作意;第三,我的“仇人”在伤害我以后遇到了苦难,也并不是因为我而受到的“报应”,而是前世的果报成熟了而已(这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综上所述,所以敌人遇到苦难对“我”没有任何的利益。



(颂词4)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颂词4-1

消文释义

一旦被烦恼发心的渔夫所投下带有愿别人痛苦之诱饵十分锐利的铁钩所擒,必定使我在众生地狱的篓里受狱卒们煎煮。(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2

本颂重点

1. 通过比喻说明嗔恨的过患:整个轮回喻为延绵不息的江河,渔夫是魔王波旬派来的嗔恨为主的五毒烦恼,五欲妙乐犹如钓鱼所用的诱饵,地狱好比小口大腹的装鱼篓,渔夫钓到鱼之后,便毫不留情地把它扔到油锅里煎炸。

2. 堕入地狱的根本因就是嗔恨心。


颂词4-3

相关教证

1. 《正法念处经》中云:“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

2. 根索曲扎在《妙瓶》中也作了详细教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千万不能以恶意作损害,也不能以恶意说别人的过失,始终要以慈心、悲心、爱心来拥抱整个世界,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众生。”

3. 善天论师说:“如同鱼儿在热沙中挣扎一样,众生在热地狱中的热铁地上受着无量烧灼之苦。”


颂词4-4

思维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小心行事守护我们的身口意三门,避免落入轮回的大河中,该如何谨慎守护呢?

提示:

1. 众生如同鱼,轮回如同河,无明五毒烦恼就像渔夫,处处给轮回大河里的鱼垂下五欲的烦恼诱饵;

2. 平时行事时一定要小心翼翼。第一、每天遇到人和事时,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第二、每天我们要在事后,或者在睡前,对一天的罪业做个忏悔,尽量不要让它过夜。



(颂词5)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颂词5-1

消文释义

赞叹与名誉的荣耀既不能成为有利于未来的福德,也不能成为今生安乐之因的长寿,又不会使自己身强力壮,也不能带来健康无病、身体舒适。(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本颂重点

分析“受赞享荣耀”的意义:

1. “非福”,赞叹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实质,并不是有利于未来的因;

2. “非长寿”,赞叹并不是长寿的因,只有不伤害众生,放生才是未来长寿的因;

3. “非力”,赞叹本身并不会成为身强力壮的因,只有布施自己的力气、帮助危弱状态的人时,才是身体健壮的因;

4. “非免疫”,健康是需要以前做过不伤害众生的事情,如放生;

5. “非令身安乐”,引用《入行论·精进品》中的颂词“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因为菩萨修持福德,而正是福德的因导致身体舒适。


颂词5-3

相关教证

1. 上师如意宝曾经引用过贡唐.丹毕准美尊者的教言说:“名誉的雷声阵阵地响起,福报的云雾渐渐地消散。”

2. 根登群佩大师说过:“高者有高者的痛苦,低者有低者的痛苦,如果不知道诸法的本性,那么不论哪一个众生都会有很多痛苦。”

3. 博朵瓦格西说:“首先成熟自相续,初发心者应当作,利他为首佛未许。”


颂词5-4

思维讨论

如果说放生是身体长寿的因,那为什么我放生了那么多的生命,身体还是不好呢?

提示:我现在放生,种下的是未来的善因;我现在身体有病,是过去造的恶果。这完全是不同的两个因果,因果不虚。恰恰是因为以往我曾经伤害过众生的生命,所以现在的我才会身体不健康;而我现在放生,才会得到以后身体健康的善果。这与是否得到赞叹,没有任何的关系,赞叹也无有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例如赞誉不能带来健康)。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84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83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