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亲友书》第13课
讲解笔记
发心:定解E03
审核:定解E01
科判
本课重点
1.四轮人身重要性,是解脱修行不可或缺的,修行人一定要全部具足。
2.修行中依止殊胜的具相善知识重要性。
3.远离八无暇而精进修行。
4.出离心是修持佛法的基础,思维轮回的过患生起出离心。
脉络展开
一
辰二(别说具四轮之人身)分二:一、总说四轮;二、分说善知识。
巳一、总说四轮:
身处随圣之境地,依于殊胜之正士,
己发宏愿积大福,此四大轮汝具足。
1.释义
四轮人身是佛经的比喻,具足“身处随圣之境地”、“依于殊胜之正士”、“己发宏愿”、“积大福”这四轮人身可以快速前往解脱之道,到达涅槃的彼岸。龙猛菩萨对乐行王说:你作为一国之君,身处随同生起圣道之境——在天界、人道中或者适合修行的寂静地(依止顺境),依止殊胜大德(依止正士),自己善加发愿修解脱道(发宏誓愿),其因即是往世中曾经积累广大福德(积大福德),也就是说能令自由自在修行正法或者趋向圣道不可缺少、如车轮般的此四大轮,国王你理当全部具备。
2.四轮人身重要性
①身处随圣之境地
【相关教证】
A.《俱舍论》中说,如果对境不清净、烦恼种子没有断,再加上有非理作意,这三种因缘聚合就会产生烦恼。——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人,依止顺境非常重要,自己的修行境界要想得以稳固,外在的环境有很大影响。
B.孔子曾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特别杂乱的地方,他永远不会居住。——古德先贤也特别重视环境的选择。
C.《月灯经》说过:“若有人数劫中于一切佛前供养鲜花、薰香、涂香、神馐、舒适资具,有人以极大厌离心向静处仅迈七步,则此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
②依于殊胜之正士
一切解脱均依赖于上师和同行道友,所以,我们要依止有道心、有智慧、有悲心和利他心的正士。
③己发宏愿
行持任何一个善法,均应以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摄持,要回向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快乐,为利益众生和成就佛果而默默发愿。
④积大福
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依止殊胜上师,有机会修持无上佛道,是多生累劫中积累过广大资粮所致。我们现在仍要不断地积累资粮。
3.令一切邪魔外道无法加害
①这四轮与不离空性、不舍众生也有很大关系,若能经常行持,一切邪魔外道无法加害你,因为对誓言坚定、常行善法之人,佛陀会时时加被。
②《般若摄颂》云:“安住空性不舍悲,如说而行佛加持。”具有殊胜智慧,安住于空性境界中;以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利益众生的誓愿永不退失,具足这三个条件的人,诸佛菩萨会日夜护念加持,任何魔也不能作祟。
③具足四大轮的人,应该安住在智慧中,同时要不舍众生,不放弃菩提心。若能如此,诸佛菩萨、传承上师和护法空行会时刻加持。
④如果安住在空性中,什么违缘都没有。其实利益众生时,这些违缘都是修行的顺缘。
二
巳二、分说善知识:
依止真实善知识,梵行圆满能仁说,
是故当依诸大德,依佛多士得寂灭。
1.释义
依止善知识能使梵净行得以究竟,“梵净”是指涅槃,“行”是指道或者修持。我们修解脱道而得涅槃的过程中,所有的功德均依善知识而产生,这不是凡夫人说的,而是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因此,凡入于佛法、想前往解脱的修行人,理当以恭敬心、恒常心依止具法相的善知识。假如把善知识当作佛陀来依止,如理如实地修行,就可以获得无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寂灭果位。
2.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①【相关教证】《华严经》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
②如果没有上师,趋往菩提的漫长道路上,很可能会被违缘打败。
③若没有上师一一开示取舍之理,我们不会懂得轮回的过患、解脱的功德。
④比喻说明:譬如一个乞丐,他要去遥远的地方,路上捡到一大袋黄金,由于单枪匹马、势单力薄,不一定对付得了虎视眈眈的强盗。同样,我们凡夫人有一些信心、利他心、希求解脱的心,这些功德犹如宝贵的黄金,可在菩提路中若没有善知识的护持,很容易被烦恼的强盗抢劫一空,最终无法安然到达目的地。
3.要依止具法相的善知识
①一定要寻找具法相的善知识。
②仁达瓦大师在《亲友书注疏》中引用《经庄严论》的教证讲了善知识的十种功德,如颂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这十种功德分别是:
A.调柔:与戒相应故,诸根调柔,言行举止等威仪非常如法。
B.寂静:与定相应故,内心安住寂静,不会很粗暴。
C.除惑:与慧相应故,具有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
D.德增:上师的德行不能比弟子低劣。
E.有勇:修行极为勇猛精进。
F.阿含福:指广闻多学、教授富足。
G.觉真:上师应该要现证真如,对法性有一定的证悟和觉受。
H.善说法:上师要能传讲佛法。
I.悲深:对弟子的悲心深切。
J.离退减:在修道的过程中,听闻再深的佛法、遇到再大的违缘,也不会怯弱而生退却。
③我们依止上师时,一定要先观察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没有,那最好不要去依止。但如果已经依止了,则应该如理如法地恭敬,这是很重要的。
三
辰三、思维远离违缘八无暇之理:
执持邪见转旁生,投生饿鬼堕地狱,
无有佛教于边地,转成痴哑野蛮人,
长寿天生任一处,此等即是八无暇,
远离此等得闲暇,为不转生当精进。
1.释义
持有诽谤因果、轮回等的邪见;转为旁生;投生饿鬼;堕入地狱;无有佛教也就是说佛未出世或佛虽已出世但未听闻佛教于边鄙之地投身为野蛮人;虽生于中土,但意根愚痴、成为哑巴;转生为无想的长寿天人。无论是转生在此八处的任何一处,均无有空闲修法,因而以上这些是八种过患之处,远离八无暇处而得到闲暇之身,为了从今之后不再投生轮回必须要精勤修法。
2.八无暇
这八种情况即是八无暇,人间有四种、非人间有四种,众生无论转生哪一处,皆无有机会修行佛法。
①持邪见者:对上师、三宝、因果、轮回、涅槃等不起信解,自相续被邪见染污,对佛陀正法生不起信心,或者是持常见、断见的各种外道派。
②旁生:转为旁生的话,不管是水里、空中、地上的动物,都没有修行的机会。
③饿鬼:转生饿鬼的话,天天都饿着肚子,寻觅饮食而不可得,根本没有精力修行。
④地狱众生:地狱有寒冷和酷热的剧苦,稍微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更不要说学习佛法了。
⑤转生暗劫:无佛出世的年代,远离正法之光明,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
⑥生于边地:即使转生人间,但若于边鄙之地投身为野蛮人,则不会了知善恶取舍,将不善业认作是善业,所作所为不如法,故也无有空闲修法。
⑦喑哑:虽生于中土,但意根愚痴或者成为哑巴,这种人不堪为法器。
⑧长寿天:此天界的众生认为没有善念恶念就是解脱,一直安住于无念的禅定中,寿命长达数劫。一旦业报穷尽,出定后就生起邪见,以此邪见之因而下堕恶趣,因此不具备修法的机会。
【结论】所谓的无暇,一方面是没有时间,一方面是无力修行。因而以上这些是八种过患之处,远离八无暇处而得到闲暇之身,为了从今之后不再投生轮回必须要精勤修法。
【相关教证】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云:“吾者未生三恶趣,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远离一切八无暇。”
3.上师教诫
大家应当反反复复地思维:“我没有转生到这些无暇中,有时间听闻佛法、修学佛法,这是诸佛菩萨和善知识的加持,我不应以各种理由和借口随便放弃这种机会!”
四
丑二、(厌离一切轮回之方法——思维轮回过患)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智者于此求不得,病老死等众多苦,
根源轮回当生厌,亦应倾听彼过患。
1.释义
智者大国王啊,你应该要明白,人生的痛苦可谓诉之不尽,行苦、变苦、苦苦三大痛苦,以及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等八支分苦。国王你应深刻认识到轮回的本性,对这所有苦难根源的轮回深恶痛绝,要生起一种出离心,发誓再也不愿转生到轮回中了。我讲述了轮回的部分过患,大王应当洗耳恭听,并依此类推轮回中的一切痛苦。
2.要生起脱离轮回的出离心
①思维轮回过患
A.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三界轮回。
B.在没有得到圣果之前,永远也无法摆脱痛苦,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C.现在有些人不愿意听“痛苦”、“无常”的字眼,可是一旦出现痛苦和无常,自己就手忙脚乱,连应对的功夫也没有。
D.轮回的痛苦确实不虚,可以闻思《四百论》前四品(前四品分别断除在世俗谛中,将无常执著为常、痛苦执著为乐、不净执著为净、无我执著为我这四种颠倒。)
②【相关教证】
A.《毗奈耶经》云:“轮回具苦蕴,苦苦与变苦,行苦八分苦,终忍受具苦。”轮回中的众生,尤其是人类,所感受的痛苦不离苦苦、行苦、变苦。
B.《智者入门》也说,整个人类都被这三大痛苦所折磨,还要加上前面所讲的八支分苦。就算个别人有财富、有名声,表面上看来风光无限,但痛苦与他一刹那也没有分开过,他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其实都充满痛苦。
③发愿
大家要认识到轮回的本性,不但要认识,平时也要发愿:“从今以后,我不愿再转生到这个监狱般的轮回中了,我要想方设法从里面逃脱出来。轮回再怎么快乐,也毕竟是一个火宅,是一个火坑,所以我不愿再次转生。”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在此基础上,修菩提心、无上密法才有开花结果的机会。否则,连最基本的出离心都没有,成就对你来讲可以说遥遥无期。
五
寅二(广说)分二:一、宣说现似快乐不可信赖之理;二、宣说痛苦巨大之理。
卯一(宣说现似快乐不可信赖之理)分二:一、不可信赖之理;二、知此而教诫修善。
辰一(不可信赖之理)分四:一、亲怨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二、无有满足故不可信赖之理;三、后际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四、高低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
巳一、亲怨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
父转成子母成妻,怨敌复次成亲友,
是故流转轮回者,无有少许确定性。
1.释义
前世的父亲转生为自己的儿子,母亲变成自己的妻子,往日的冤家对头也会成为密切亲友,由此可见,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无有丝毫可以信赖的固定性。
2.亲怨不定
亲人不一定永远是亲人,到时候他也会欺骗你;怨敌也不一定永远是怨敌,过段时间也许成了你最好的朋友,即使今生没有变成你的朋友,来世也许会转生为你最可爱的孩子。
亲怨没有丝毫可靠性,这就是轮回的本性。
【相关教证】《楞严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今生的亲怨均是前世业报所感,没有一个定理可循。
【公案说明】(法本P95-96)
嘎达亚那尊者的故事
志公禅师公案
3上师教诫
在轮回的长河中,以不同业力辗转漂流,相互为亲为怨无法决定。
这个轮回没有任何可靠,大家一定要从中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