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5)
辅导05
降妖除魔
の
密部宝典
往期链接: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摩诃拘絺罗
辩才第一的尊者,是舍利子的舅舅。他曾经叫长爪梵志,从小喜欢和姐姐辨论,虽然姐姐非常聪慧,但他总是占上风。自从姐姐怀孕后,他就辩不过了,心想:一定是因为这个胎儿的缘故。他担心胎儿降生长大后更辩不过而受到羞辱,于是发愿读外道十八部经典,没有学完不剪指甲,于是称长爪梵志。
当他精通所有外道经典,回到故乡准备与外甥辩论时,才知外甥出家了。别人告诉他:你外甥八岁时已经精通所有经典,十六岁时已辩才无碍,辩论没有失败过,他现在依止大瞿昙释迦牟尼佛剃度出家了。他非常不高兴,于是去找佛陀辩论。
因为他的胜负心太强,对佛陀说:如果我输了,你就斩断我的头。
佛陀问:你想辩论什么?
他说:我以一切不受为宗。
佛陀说:你的不受是怎么一种不受?所谓我法等都是了不可得,是不应受而不受,还是应受而不受……
佛陀三言两语便令他哑口无言,他觉得自己执著的宗派不合理。于是拿着刀来到佛陀面前说:取我的头罢。
佛陀说:我不会取你的头,你就剃除头发皈依我,修习正道就行。
《增一阿含经》:“得四辩才,触难答对。所谓摩诃拘絺罗比丘是。”他本就非常善辩,皈依佛陀后成为辩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说法第一的尊者。他以父母的名字结合而取名。父亲名富楼那——满愿,母亲是弥多罗尼——慈悲之意,由此叫“满慈子”——满愿慈悲之子。
父母的名字结合在一起而取名是印度的传统。上师说此传统在藏地可能不行。比如上师的父亲叫“优波”,母亲的名字叫“仁措”,上师如果叫“优波仁措沃”——优波和仁措的儿子,感觉有点怪怪的。藏地的风俗是一个人去世,大家就不叫他的名字了,否则谁叫亡人的名字会以为要给超度,不然亡人的神识听到呼唤马上要来了,没给超度也不大好。并且一个人去世,跟他同名的人要改名字。所以大家也不会用父母的名字。
《增一阿含经》:“能广说法,分别义理。听谓满愿子比丘是。”富楼那尊者在讲经说法方面能应机施教。他不仅能讲如来藏空性,还能在不同行业的人面前,讲他们能听得懂的语言,非常了不起。
须菩提
解空第一的尊者。又叫“空生”、“善现”。他出生后家里仓库中的财宝突然空了,所以叫空生。但没过多久仓库的财宝又显现了,所以叫善现。
宋朝的《虚堂和尚语录》中记载一个故事:有一天,须菩提在岩洞中闭关,天空突然降下花雨。须菩提问:“是谁降下的花雨?谁在赞叹我?”梵天出现:“是我降下花雨赞叹你。”须菩提问:“为何赞叹?”梵天说:“你解说般若波罗蜜多第一,讲得极好!”须菩提说:“我不曾说过一字一句,你为何赞叹?”梵天说:“你一字未说,我一字未听,此乃真般若波罗蜜多,我因此而赞叹!”
须菩提尊者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从天上回到人间时,无数妙衣天人陪伴左右,转轮圣王携众人恭亲迎接。正在山洞中补衲衣物的须菩提也准备前去拜见,他站起身,当右脚接触地面时忽然想到:释迦牟尼佛到底是谁呢?是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或是地水火风?逐一剖析最终发现这些都不是佛陀,一切都是空性的。想:既然佛陀是空性的,也就没有必要去拜见了。于是继续缝补衲衣。
当时莲花色比丘尼变成转轮王身相及其他大国王大施主们见到佛陀时,佛陀告诉大众:第一个见到我的是在山洞里缝衣服的须菩提。因为他见到了真相,所以第一个见到佛。
《增一阿含经》云:“若于礼佛者,当来己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真正的礼佛就是彻证空性实相。
优波尼沙陀
优波尼译为“尘性”,指由剖析微尘之性而开悟证道。
他是怎么依靠微尘之性开悟证道呢?思维一切万法的本性。假想身上的一根毛,用智慧之刀将之首先竖析四分,再取四分之一分,再剖析成十六分;又取十六分中的一分,再剖二十五分;又取十五分中之一分,剖为一百分;又取百分之一,剖为一千分。最后剖析为无分微尘(名邻虚尘)。最后从无分微尘获得色相为空而开悟。
这就是依剖析微尘的方法获得开悟的尘性——优波尼沙陀尊者。
经云:“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 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陀。”
而为上首
以上举了六位比丘作为上首——资格最老,功德最大或道行最深,坐在前排,为声闻众之首、最初代表。
二、缘觉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以上是声闻众,这里是缘觉众。
缘觉也叫辟支佛,有缘觉和独觉两层含义。
缘觉是悟十二缘起而觉悟;
独觉是于佛出世时于深山幽谷中独自修道,看花开花落,春看百花开、秋睹百叶落,由此觉悟。
无学
证得四果无学,定性声闻。指小乘里证得涅槃的圣者,不用再学了,达到究竟了。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最初发心的二乘学者还有无学等,即由声闻众还有无量的弟众——包括辟支佛、获得无学道的声缘及初修道之行人——刚刚发起修道之心、准备观因缘法、破惑求道之人。
同来佛所
他们一同来到佛所。云集的目的是听闻佛法。当时正好是结夏安居圆满之日。佛陀制戒出家人安居时不能到处游化外散,一方面要专注一处修行,另一方面因夏天炎热,虫子多,到处行走会踩死小虫。所以因慈悲而致、因缘集聚,在4月15到7月15为僧众结夏安居之时。
三个月的安居圆满后,在7月14、15、16三天为自恣日,大家各自检举自他过错,互相警惕、改过自新。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恣的含义。自恣就是自知己过、自行陈述,如果自己不知自己有过错,就由大众陈述并检讨。
休夏自恣
结夏圆满就是休夏。自恣之日,大众僧与佛聚在一起。佛要应供,然后有了讲法的因缘。
三、菩萨众
菩萨众有两大内容:自恣先集众,闻音后至众。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不仅声闻缘觉,还有十方菩萨,他们从各处而来,主要目的是恣觉心疑。
咨
咨:请问
决
决:决断。
大家因为三个月的安居修行,各自心中有不同的疑惑。于是云集此处,参加法会,祈问佛陀。
钦奉
钦奉:敬奉,无有违背之意。依止佛陀的心。
慈严
慈严:慈悲兼具严肃——如来的功德。
将求
将求:马上要求,欲求。
密义
密义:密因了义。如题目中所讲,密因了义之实相是本经的所诠义,即所求之法。
十方菩萨以恭敬心、奉从的心,来听慈悲又威严的佛陀宣说密严了义的《楞严经》。即听闻秘密之义、密因之义、不修之本,殊胜应持如来之密严功德。
小结
【钦奉】表达菩萨依止佛陀的心。
【慈严】表示如来的功德。
【将求】求法的表示 。
【密义】所求的法是什么。
总之,菩萨、声闻及缘觉大众聚集在一起。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敷座宴安
敷座宴安:就在说楞严法会时,如来展开坐具,恬静慈祥地安坐,令人欢喜。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佛陀为楞严会众所有的人讲述最深奥的如来密因。在说法的筵席中,所有听众都清净其心、清净其身,没有人心不净、被烦恼染污。大家准备听闻未曾听闻的密要法门。十方弟众声闻菩萨为遣疑惑,请佛安座宣讲正法。
法筵
法筵:佛法之筵席。
清
清:一方面指清净心,另一方面有遣除之意——遣除罪过染污,还归清净无染的心性。说明宣说深奥得未曾有的法可清净我们相续中的垢染。佛陀清净法音的特点是——可清净众生的六尘垢染、三业染污。
迦陵仙音, 遍十方界。
佛陀以什么样的音声来讲法呢?
迦陵,即迦陵频伽鸟,翻译为妙声鸟,“仙”美妙,“音”梵音。迦陵频迦就是妙声鸟,还未出壳时就会鸣叫了;出壳后声音更加和雅,令人听后愉悦欢喜,所以被称为仙鸟。
佛曾为忍辱仙人,也名大觉金仙,所以形容佛的声音好像迦陵仙鸟一样美妙,令人喜悦;同时佛的声音,遍满十方世界,只不过有缘的众生才能听见。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上有迦陵频迦的样子,我们通过思维可了知佛音具遍处、无边无际的功德。
有一次,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想试佛的声音能达多远,就用神通力飞越恒沙国土去,结果发现佛的音声仍如同近闻一样无有边际;后来到了东方佛国,其国众生身体十分高大,几乎有十余丈高,饭钵约有马路那样宽,目犍连就用神通飞到钵的边缘上看他们吃饭,众弟子问其佛:‘为何这条细虫,它的头好像人头一样?’佛说:‘你们不可轻视他,他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呢!’东方佛便问目犍连:‘为何来到这里?’目犍连答:‘要试佛的声音有多远。’东方佛说:‘佛音无穷尽,不是你所能测度的。’目犍连听后只得飞回本国。所以佛陀的法音遍十方界。绝非声闻缘觉等普通人能寻找到边际的。
我们现在如果想在大众中传递声音,没有音响等设备就不行,而且只有一个方所才能听到。远到一定距离,声撕力竭别人也听不到。但佛陀的声音遍十方界,是大神通自在之相。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恒沙
恒河是印度最有名的大河,它的发源地是雪山顶的阿耨达池,由此称为为天堂之水。不管是印度教,还是普通印度人都认为恒河是母亲河。恒河宽有四十余里,其沙特别细。沙粒不可尽数,所以形容菩萨众的数量也是不可尽数。
无量无边的菩萨以文殊菩萨为上首。文殊师利叫曼殊室利——妙德之意,其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又叫妙吉祥,因为降生时有十种吉祥瑞相;又称妙首,以智德深妙、恒居众首。是过去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北方为欢喜摩尼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名普现。他以各种神通神变能知佛的密意,可成为大众代表、众僧上首。
课后思考题
1、列举声闻众六位上首分别是谁?他们的名字来由是什么?有哪些功德特点?
2、什么叫缘觉辟支佛?
3、僧自恣日又叫佛欢喜日,又叫盂兰盆节,什么叫盂兰盆节?因缘如何?佛陀的声音为什么比喻成迦陵频伽鸟的声音?
【注】《楞严经》的研究学习报名,暂时截止。
文字 | 宝贝组合
排版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