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不放逸能令众生获得无死的甘露果位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菩萨,我们依靠七支供等加行、龙猛菩萨或无著菩萨两大传承仪轨来受持菩提心的正行、让自他生起欢喜心的后行,已经获得了非常殊胜的愿行菩提心,从此以后就应当坚定不移地守护菩提心,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并且努力做到恒时不违越菩萨学处。
此处的菩提心,是指世俗菩提心,不能舍弃这样的世俗菩提心,是本品宣说的主要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不舍弃呢?就是以不放逸和正知正念不舍弃。不放逸的话,一定要精进不懈怠,不要认为我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了,以后不用度众生了,天天都是很安闲地坐着,这样并不是菩萨的行为。受了菩萨戒以后,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行为上多考虑众生,多做一点利益众生的事情,凡是有利于众生的,什么事情都要做,这在下面也会讲到,因此千万不能懈怠!
现在世间上的有些人,经常以种种借口来拖延闻思修行,什么“我现在工作很忙”、“我要考试某某论典”、“我现在如何如何”,动不动就想退心。其实学习这部论典的安排,对外面的人来讲是很轻松的——两个月只听15堂课,相比我们学院或任何一个闻思修行的道场,60天只用15个小时,这已经算是非常少了,但仍有些可怜的在家人推三就四。说到他们,我有时候非常悲伤,也非常生气,表面上自认为在学《入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学什么呀,这不叫学,只不过是应付而已!所谓真正的学习,就像我们这里,先是法师讲,法师讲完后辅导员讲,辅导员讲完后,下面还要反反复复地讲考、背诵、笔考,参加大大小小的考试,才算是学。但有些人真是特别懒惰,当然,懒惰并不意味着你天天迷迷糊糊地睡懒觉,关于懒惰的定义,过几天还要讲。现在许多人相当的散乱,凡是做一些非法事,他们就非常聪明,有时间也有精力,但是在一个礼拜中听两三堂课,就相当的费劲,经常有种种困难。有时候看这些在家人学佛,真的没有希望了,说实话,他们只不过是应付而已,表面上过关而已,实际上根本没有好好学。真正的学习不应该这样,自己欺骗自己是没有什么用的。当然,这里说的只是部分人,有些人也特别精进,但我觉得没有必要赞叹。
如果你们真想修持菩提心,就不要懈怠,同时也不能违背菩萨戒。前面也讲了,按照《虚空藏经》中的观点,利根者要防范十八条堕罪、八十条恶作罪。从肯定或修持的角度来讲,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是菩萨应学的学处。不管是应学的学处,还是应遮的学处,菩萨戒律中怎么规定的,我们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去行持。
在“略说”时,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什么叫做不放逸。所谓不放逸,就是对三门小心翼翼、谨慎取舍。《学集论》[18]中云:“所谓不放逸,即是无贪、无嗔、无痴而精进行持善法,在内心防护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福德的根本。”以此宣讲了不放逸的本体和作用。这是一种新概念,我们经常口头上说“不放逸”,但何为不放逸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不放逸的定义,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进,不放逸的作用,就是受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具有这种能力的心叫做不放逸。《学集论》中还讲了不放逸的违品——放逸,什么叫做放逸呢?就是自己的三门没有束缚、放任自流,对做善法没有兴趣,造恶业却非常擅长。
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已经受持了殊胜的菩提心,从此以后,菩提心的戒律永远也不能损坏,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以不放逸来摄持,因为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也说过:“所说一切诸善法……根本即是不放逸。[19]”因此,八万四千法门的根本就是依靠不放逸,如果相续中有了不放逸的心态,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会小心谨慎的。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行论》时也说过:“所谓不放逸,就是平时自我监督、自我提醒的一种心。”比如在说话时,看看有些话能不能说;在做事时,看看有些事能不能做;在想事情时,看看有些事情能不能想。平时自己监督自己,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谨慎取舍,这样的行为和心态就叫做不放逸。因此受了菩萨戒以后,如果你没有不放逸,过两天就可能完蛋了,菩提心就已经失去了。
另外,《菩萨地论》中还将不放逸分为五种:第一种叫前际不放逸,即是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心生追悔,发誓再也不造而如理忏悔;第二种是后际不放逸,就是改过自新之后,今后的行为如理如法,不做任何坏事;第三种是中际不放逸,是指当下所做的事情如理如法,不背离一切善法规则;第四种是前行不放逸,即以后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第五种是现行不放逸,指现在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后两种与前际不放逸、中际不放逸稍微有点差别,后者是从行持善法的角度而言的,前者则是从不作恶法的角度来讲的,反体方面有所不同。
不放逸能令众生获得无死的甘露果位,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意思就是说,修持善法、防止有漏法的不放逸,将到达无死涅槃的甘露之处,而放逸无度的下场则是死亡之处的轮回。这方面的教证是比较多的,如果我们没有不放逸,真实行持善法也非常困难,佛陀在《文殊国土庄严经》中曾说:“放逸者,声闻之道亦不能成就,更况无上菩提正道?”对那些放荡不羁的人而言,如果没有不放逸的正念,不要说声闻缘觉的果位,就连世间上的好人也可能做不到。假如所作所为就像疯子一样,连世间上最基本的人格也没有,那学佛的诚心就更不用提了。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修行人,应该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行为跟其他人是不同的,我现在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也不能作那些非常低劣的行为”,应该时刻对自己有一种约束。如此一来,变成好人也不是特别困难,否则的话,行为若想完全如理如法,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以上是放逸品的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