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开示:高僧大德对治烦恼的情况如何?
问:高僧大德对治烦恼的情况如何?
索达吉堪布:只要能对治,纵然自己烦恼非常深重,依靠佛法的加持,也能完全变成另一个人。比如,有些人以前被贪心左右,在社会上臭名远扬,贪欲的生活一刹那也不能离开,但后来深入了解了佛教的殊胜道理,觉得所做的一切非常丑恶,从此改过迁善,归入正道。有些人嗔恨心相当严重,身上总别着几把长刀,每天找人打架,像奔公甲格西在家时一样,但后来入于佛门,修大慈大悲心,最后即使自身被人砍割,也不会生一瞬间的嗔恨。
以前的大德们在修行过程中并不是没有烦恼,从开始到最后,还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他们有勇气,依靠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治,烦恼的本体自然暴露无遗,最后它“羞愧难当”,慢慢就消失无迹了。像奔公甲(是博朵瓦尊者的弟子中,在对治烦恼方面首屈一指的大修行人),出家后尽管在山上闭关多年,但也经常跟烦恼作斗争。有一次,奔公甲到一位施主家念经。当时这家人都出去了,在空无一人的屋里,他心里琢磨:“我回山洞闭关,熬茶的话,茶叶也没有。不如趁机偷一些,留着以后住山修行时用。”他就东看西看,确定没人之后,把手伸进了茶叶袋里。正在这时,他突然提起了正念,于是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我正在干偷茶的勾当,请把这只手从手腕处砍断!”
从前,有许多施主约定去拜访奔公甲格西。当天上午,格西就在三宝所依前,急急忙忙地摆设供品,装饰得极其美观。此时,他观察自己的动机,发现心态很不清净,竟是为了在施主面前显得庄严。于是顺手向三宝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并自言自语:“你这个比丘,不要这么虚伪好不好?”帕单巴尊者得知此事后,赞叹道:“西藏的所有供品中,要数奔公甲那一把灰尘最好!”
要知道,在藏地民俗中,撒灰的对象通常是魔鬼、恶人,比如驱魔仪轨时要撒灰,关系特别不好的人离开时也要撒一把灰。而且尽管西藏并不富裕,但人们都喜欢在三宝所依前,用最珍贵的供品作供养。那么,尊者为什么说在所有的供品中,奔公甲的那把灰最殊胜呢?因为他这是在调整自心,觉得自己行为太恶劣,为了惩罚自己才做的。
在攀耶嘉地方,有一次,施主在众多格西的行列中供养酸奶。当时,奔公甲格西也在其中。他看到施主给前面的人供奉了大量酸奶,不由得心想:“这么好的酸奶,轮到我这里,可能都没有了。”(我们平时分东西时,好多人也是如此。尤其有时候我这边分些吃的,坐在后面的道友见了,就一直在想:“到我这里,肯定已经分完了。”哎,我们这里要是有个奔公甲,该多好啊!)
当萌生这样的念头时,奔公甲紧接着提起正念,认识到自己不对,于是暗暗自责:“你这位比丘,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不大,却对吃酸奶有这么大的信心。”随即把碗扣下。当供养者来到他面前时,他因为生起了恶念,就说:“谢谢,我已经吃过了,实在不想再享用。”
本来,他只想和所有比丘一样,平等得到一份酸奶,并不含有什么不善的成分。但仅仅因为有希望获得好酸奶的私欲,他就惩罚自己,全然放弃了享用。我以前看过奔公甲的传记,有时候他生起烦恼,就大声地喊:“奔公甲,你为什么天天自私自利的心这么强!”有时候就动手打自己。他与烦恼斗争的故事,还是很精彩的。汉地有些大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定要与烦恼搏斗,经常审视自己的心。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刚开始的时候都一样,烦恼特别强盛,经常此起彼伏。但只要毫不气馁长期对治,随时随地断恶从善、调柔自心,久而久之,烦恼的力量就会逐渐削弱,自相续就会完全充满善业。
从前,扎堪婆罗门时时观察自心,每当生起一次不善念,他就放个黑石子;每当生起一次善分别念,就放个白石子。最初,他天天都是恶分别念,全部是黑石子;通过精勤对治,去恶从善,到中间时,呈现黑白各半;到了最后,已全部成了白石子。
类似的公案,在汉地《佛祖统纪》中也有:西天四祖优波鞠多尊者,最初在修行时,也采用过这种办法:若生恶分别念,放一个黑石子;若生善分别念,放一个白石子。刚开始的时候,黑石子偏多,通过七天的努力,最后全部变成了白色的。之后,上师为他宣说四谛法门,他当下证得须陀洹果。
所以,我们在一切时处,皆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尽量生起善的对治,力求连细微罪业也不沾染。为了达到这一点,大家应该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及护法神,毕竟我们的心是有为法,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若能时时不忘祈祷,自己的心肯定会有所转变。
——《前行广释》
纯公益学佛平台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