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1-1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Back

《入行论》1-1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01


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

戒律、俱舍、中观、因明和《现观庄严论》。


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

首先,要有一种压力。第二:应该参加考试。第三:每天最好念一些咒语或者佛号。第四:要圆满这个法的所有传承,不要半途而废。


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

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本论是何等重视。

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大概有八本。藏传佛教中,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我们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

藏传佛教有103函《甘珠尔》、250多函《丹珠尔》,各派大德所造的论典也不计其数,在这么多的千经万论中,各大教派一致公认必须要学习的,唯有这一部《入菩萨行论》。

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


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一方面可使我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



02


1.名词解释:闻法四想。

《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2.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华严经》有三个比喻:第一个是,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一个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一样,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就是这样;第二种比喻,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度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同样,没有修持佛法的人就像这样;第三种比喻,犹如光说糖如何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口头上说的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


3.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就像空中飘浮的白云一样时而出现、时而消失,面目狰狞可怕的阎罗卒一步一步向我们逼来,死亡到来时我们怎样面对?如果 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没有。所以,一定要在相续中种下佛法的善根,也即禅宗所谓的“种下金刚菩提种子”,否则,没有下功夫禅修,一辈子就算讲的再好、说的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最后临死时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有可能全都忘光了。


4.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其中善的发心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等发心是为了获得人天安乐等暂时的福报,中等发心是为了自己解脱轮回,获得阿罗汉果位,上等发心是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寻求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选择上等发心——菩提心,这样的发心非常难能可贵,哪怕在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5.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三种过失:耳根不专注的过失、心不专注的过失、3杂烦恼的过失。

六种垢染:傲慢、没有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5内收、厌倦。

五种不持:持义不持文、持文不持义、上下错乱而持、没有领会而持、颠倒而持。


6.“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不对。

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没有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并且相续中生起了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因为这颗心是千百万劫也难以得到的,用金钱也买不到,有了它,就有了菩提的种子,能从无边无际的轮回苦海中超离。而名声、地位、财富是暂时的,不离无常的本性,享用完就再也没有了,如果依靠名声、地位、财富造作恶业,那暇满人身就空耗了,非但未把它利用起来渡越生死大海,反而成了堕入恶趣的工具。



03


1.名词解释:教法、证法、善说海、随福德分善根、随解脱分善根。 

教法:指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等。

证法:指这些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

善说海:“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随福德分善根:在我们修持佛法的过程中,有些善根变成了人天福报之因,称之为“随福德分善根”。

随解脱分善根:在我们修持佛法的过程中,有些善根会成为解脱之因,称之为“随解脱分善根”。


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

《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

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华严经》中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

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只有随顺实相修行,才能尽除妄执,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满,也不成为大乘菩提之因。


3.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二者相同的是:都要依靠老师的教授。不同的是:佛法依靠恭敬心、信心而获得,若没有这些,不可能品尝到佛法的真实妙味,且学习佛法对自己生生世世都有利;而世间法只要有求学之心都可以通达,即使学习的动机不纯也没有关系,学习后最多只能对今生有利,假如运用不当,甚至会变成来世堕落之因。


4.“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 ?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首先,要调整发心。在任何过程中,始终以菩提心来摄持,始终不离利益众生的心态。即使偶尔散乱,但心态也会依佛法而转变、基本趋于佛法的境界中,而且功德也相当大。

第二,最好的皈依也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果连这一点都要放弃,那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了。


5.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的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

真正的佛教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传授之后,在自己的相续中修持,在一段时间,如果对佛法的意义一直思维,那真正的证法就存在了。

寺院多、居士多、法会开的隆重当然很好。但举办仪式的过程中,众生能不能生起智慧、悲心,或者对佛信心呢?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仪式都不好,佛教的很多仪式对众生心的利益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只有在众生的相续中生起教法的内容,这才是真正的证法。


6.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非常合理。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都爱执自己,为了我与我所爱执的对境,造作了无边恶业,多次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我执是轮回之根,而利他正是根除我执的殊胜方便,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利益众生而堕落受苦的情况,诚如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所说:“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忙碌,如今仍在轮回中感受痛苦,而释迦世尊生生世世唯求利益众生,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此的结果是已经成就了无上佛果,住于无生无死的大乐境界当中。

所以,上师要求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是令我们迅速获得佛果的捷径,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慈悲和关爱。


7.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

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若能一心持诵佛菩萨的名号,将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功德,暂时可获人天安乐,究竟能圆满无上菩提。


8.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我们如果不分教派,汉地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方便时组织一些人到各地弘扬真正的佛法,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财物供养,名声地位对我们来讲都不重要,唯一就是要好心好意的把佛法传给众生。从现代人的一些行为上来看,很多人根本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所以大家有责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04


1.经论命名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

“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

“能说之量”是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比如《中观四百论》、《事师五十颂》;

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有些经论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有些经论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杆经》、《金刚经》等等。


2.给经论起名有何必要?

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

利根者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


3.菩萨以何原因称为“勇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萨埵”为菩萨,也可以称为勇识,指尚未获得佛果的因地菩萨,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和畏怖,故将这样的勇猛大德叫做菩萨。

第二问:菩萨敢于承担,勇于面对,心怀慈悲。可以从这个角度展开。


4.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梵语。第二个原因就是来源清净。第三个原因就是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5.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可靠?

因为印度当时造论非常严谨,一般来讲,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由此可见,印度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造之论必为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所以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比较清净、可靠。


6.为了辨明三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定?这样规定的理由是什么?

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

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

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7.对整部论的内容,阿阇黎善天与那波瓦尊者是如何归纳的?

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

那波瓦尊者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身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05


1.名词解释:善逝。

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之为善逝。”


2.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

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做基本的要求。第二个条件,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个条件,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个条件,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你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3.“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

不是。

这句话中的“法身”表面上看是法报化三身里面的法身,但此处有另一种解释:以印度的梵语来说,“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布顿大师在《入菩萨行论大疏》中解释为聚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法。什么法呢?教法和证法,这就是法宝。


4.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为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为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观察修”是指将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的相续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因此,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5.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王子的比喻加以说明。

《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所谓佛子是什么呢?就是大乘菩萨,依弥勒菩萨《宝性论》中的教证,其来源有四种根本因,可以用比喻和对对比的方式加以宣说: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产生及生长液需要四种因:一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如果对大乘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三是禅乐,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这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四是对众生的大悲心,即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的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母乳喂养一样,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6.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顶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

并不颠倒。

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有点问题,对人顶礼,对狗对牦牛也顶礼,但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有了证悟或是一定的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倘若上师示现了无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甚至上师的家畜等。对自己有法恩、令自己获得利益的上师,我们看见他的住处、弘法利生的地方,也会有一种非常大的恭敬心,并能够油然升起。为了摧毁自相续中的傲慢,我们也应该经常在这些对境面前顶礼!


7.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

四大圣地:佛陀转法轮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涅槃的地方。

佛陀在经中说: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



06


1.作者写立誓句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令自己中间不会退转。


2.作者在颂词中用“依教略宣说”,对我们有何启发?

造任何一个论典、给别人讲经说法,或者自己著书辩论,千万不能离开佛陀的教义,如果离开的话,仅凭自己的想象胡言乱语造成文字,实际上对众生的利益不大。


3.既然《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在经论中已有,那我们直接学习经论就可以了,寂天菩萨造论是否多此一举?为什么?

并非多此一举。因为佛经的内容非常广泛,即使很多人想学大乘法义,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若一一去翻阅《大藏经》,恐怕也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大藏经》的内容特别多,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寿命有限,思想纷繁复杂,琐事此起彼伏,智慧也非常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达佛陀的大乘教义是极为困难的。

另外,佛经一般是根据请法者当时的提问,佛陀随即回答,内容没有一定的次第,而这部《入菩萨行论》却摄集了所有大乘经论的精华教义,并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零散的内容汇于一处,次第性地编排了修学内容,如果学习本论并深入研究,大乘佛法的教义就能完全通达。因此,寂天菩萨造论并非多此一举。


4.大乘佛子有哪三种学处,每一学处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三种学处: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

“严禁恶行戒”指菩萨在任何时候身口意都不造恶业;“摄集善法戒”指身口意如何转化为功德、善法;“饶益有情戒”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样真正利益众生。


5.寂天菩萨说:“这部论的内容经论中已有,我的诗韵也不善巧,所以造论的动机不敢说利他。”他是真的无利他心,还是另有密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另有密意。寂天菩萨说自己诗韵不善巧和无有利他心,这是谦虚的说法。他的密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让我们后学者了知,真正的佛法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关键是要有利益众生的教言在里面。

另一方面是让后学者懂得谦虚,摧毁自相续的傲慢,因为傲慢是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有了它,就见不到别人的功德和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会有满足感,从而失去了增上学问和修行功德的机会。

所以,寂天菩萨虽然在智慧、修行境界等方面非常了不起,但仍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正如贡塘丹毕准美尊者在《水木格言》中所说:“具诸功德智者,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之人,趾高气扬傲慢,无有果实之树,直立乃为规律。”


6.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法有论师也说“我们的相续根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作修行。”

不管在哪个场合,我们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黑洞或屋子里闭关,但一直胡思乱想,这也不是修行。一个人对佛法有很大信心,虽然他很忙,但仍然边走边听佛法,这也是一种修行。另一个人将门窗全部闭紧,在家里金刚跏趺坐,但心中一直打妄想,边打坐边这样想,肯定不是修行。所以,修行从表面上看不出来,自己应该知道修了没有。


7.为什么说过于傲慢和过于谦虚都是修道的障碍?

学佛有两种障碍:一种是我慢,一种是过于脆弱,自己看不起自己,也叫做自轻凌懒惰。我慢的山坡上留不住功德的水,相续中如果蔓延我慢,从此以后,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对自己的学问也会有满足之感。自轻凌懒惰,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不能学,学了以后可能不懂吧”,这种心态也不合理。有些人实在是太谦虚了,明明自己的水平不错,但如果让他们辅导,“我不能辅导,我不行”,好像没有一点勇气,这种谦虚实际上也是修行的障碍。不仅是佛教,世间中太谦虚的话,别人也是不认可的。所以,在弘扬佛法,甚至对待世间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不卑不亢——不能太自卑,也不能太傲慢。


8.请写出本论的必要等四法。

所诠:趋入菩萨律仪法,大乘佛子三种学处。

必要:依靠此论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

关联:通达论典,必须依靠本论的文字、内容,还有自己的串习和闻思。

必要之必要:通过学习,通达密意,获得大乘果位。



07


1.名词解释:暇满、增上生、决定胜。

暇满: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叫做“满”。

增上生:暂时成办善趣的人天乐。

决定胜 :究竟能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者佛和菩萨的果位。


2.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

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最圆满的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这种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依靠人身,可以播下超胜如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3.请写出八种无暇,为什么称这些地方是无暇?请分别说明理由。

非人的四种:1)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2)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4)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于禅定,没有任何意念,故也不会有机会修法。

转为人中的四种:1)边地: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点都不兴盛,在那里,人们把佛教当做神学,当做一种很奇怪的东西,甚至有些地方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还有些人,虽然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对佛教一无所知,这些人都没有修法的机会;2)佛不出世:虽然没有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没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样,所以也没有修法机会;3)持邪见者:即使转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对佛教的所作所为不相信,这样也没有机会修法;4)喑哑:虽然没有生起邪见,但自己特别愚痴,怎么听闻法也没有思维能力,这种人也没有机会修法。


4.五种自圆满是指哪些?倘若一个不具足,会对修行有什么影响?

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

1)如果未能转生人中,则修法的机会没有,世间上的动物哪怕再高级、再聪明,让它念一句观音心咒,也是念不来的;2)若未转生到佛教兴盛的中土,就连佛教最基本的取舍也不可能了知,又怎么谈得上修行呢?3)若诸根不具足,则没有方法听闻佛法,看不到电视屏幕和法本上的文字等;4)假如业际颠倒,造了五无间罪,死后马上堕入无间地狱,不可能有解脱的机会。或者以前是修行人,后来生邪见还俗了,不好好学佛,那也与解脱无缘;5)若对佛法无有信心,则品尝不到其中的妙味,无法趋入解脱。


5.五种他圆满包括哪些?为什么决定是五种,四种或六种可以吗?请说出理由。

五种他圆满: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不可以。1)佛陀出世:佛陀没有出世的话,众生虽然来到世间,也没办法了知佛法的道理;2)佛已说法:佛出世了还不行,如果没有讲法,众生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过,比如释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没,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识讲经说法的现象,那么尽管佛陀曾经说过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4)自入圣教:虽然佛已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没有过,但自己没有进入佛门的话,纵然佛法广大如大海,也是品尝不到一滴;5)师已摄受(也有种说法是具足施主等顺缘):入了佛门之后,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悲愍摄受,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取舍。因此,这五条涵盖了应具足的一切外在条件,增一不必,缺一不可。


6.从因、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

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比喻方面: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人身难得时,有时候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候用昙花难以现世的比喻,有时候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的比喻,有时候用沉香木气味的比喻。

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者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7.有人想:“经中虽说人身难得,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吧。现在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怎么会是难得呢?”这种想法正确吗?请以理分析,并说说你对人身难得的认识。

不正确。

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正如经论中所说,愚痴的人或普通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一个城市中有一百万人,里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一百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相当不易。


8.“后世怎得此圆满”,是以什么根据说后世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通达此理后,我们应怎样对待现在的人身?

《中观四百论》中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了造恶业,造恶业以后,唯有堕入三恶趣受苦,而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纵然因善业所感,获得了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通达此理后,我们应当珍惜此人身,修善断恶,依靠它来度过生死苦海。


9.《宝箧经》中讲了哪四种是我们应产生信心的对境?

佛陀、菩萨、佛菩萨的行为、菩提果这四个方面。


10.解释颂词:“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如果我们具足了暇满人身的双翅,拥有了照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目,但一味地贪著于名声、地位、财物,那就会困在罪业的牢笼中,无法解脱。


11.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犹如乌云暗夜里,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此处用比喻说明菩提心的所依之心非常难得:在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夜晚,乌云密布、漆黑一片,就像二十九号晚上一样,别人把自己鼻子割掉了都看不见,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刹那的闪电,也会显得特别明亮,能够照亮一切。同样,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过。


12.为什么说人身的价值已经远远胜过了如意宝?

如意宝只能解决今生的衣食受用,此外无法饶益自己的生生世世,而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暂时可以成办善趣的人天安乐(增上生),究竟能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佛和菩萨的果位(决定胜)。故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人身确实胜过了一切如意宝。



08


1.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我们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力量及其微弱,而罪业的力量难以抵挡?对此,你有什么亲身感受?

从所依身的暇满与所依心的善念之难得来看,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非常困难,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连不断产生。

凡夫人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时间很短,力量也很薄弱,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比如说听课的时候打瞌睡、起分别妄念,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家里的人阻挠,一些烦恼现前等等,在听一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许许多多违缘来中断你的善行。与此同时,罪恶的力量非常强大,凡夫人造恶业时,怎么样混时间都无所谓,听一些乱七八糟的流行歌曲,时间一下子就过了;在一些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上,花多少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到舞厅里通宵达旦;到茶馆等散乱的场合中打麻将、赌博,做各种各样的非法事;看电视、看电影,上网看一些不如法的内容……,对此永远是乐此不疲。 


2.一旦生起了菩提心,为什么就不会转到恶趣中?请以教证、理证分别说明。

教证:《华严经》中说: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理证:无始以来,我们正是依靠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或亲朋好友才造下了各种罪业,如果远离了对我与我所的贪执,则不会造作恶业,当然不会转生于恶趣。另外,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往昔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业会逐渐消失,大的罪业能压伏,小的罪业能根除,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所以,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3.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相续中只要有了菩提心,弥天大罪也会被遣除。

犹如老鼠看到了猫的眼睛,就会特别害怕,所以猫眼能震慑降伏一切老鼠,令它们无法堪忍,立即逃窜或动弹不得。同理,无上菩提心一旦出现,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阿赖耶识上的种种恶业,马上就可以遣除无余,如同老鼠在猫眼前不敢停留片刻一样,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业根本不会存留。


4.“无量众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顺利能或最胜乐(指佛果)。”这恐怕与现实不符吧,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为众生付出一切,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忍的苦行,这能说明顺利吗?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迅速、顺利,不需要绕很多弯路,不用像外道那样经历各种无意义的苦行。而且,有了菩提心的摄持,不管是积累资粮还是清净业障都非常快速,即使将头目手足布施给众生,由于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反而内心快乐无与伦比。


5.佛陀于多劫中思维观察,发现什么法才是对众生最有利?为什么?

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或者殊胜安乐。


6.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7.为什么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

监狱里的犯人只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可容自己活动,此外根本没有任何自由。同样,轮回也相当于是个监狱,上去最多只能到有顶,下去就是无间地狱,好像蜜蜂被关在瓶子里一样,根本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8.发了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经转变,可以称为菩萨,那一个人即使凡夫又是菩萨,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9. “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此处的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

指世俗菩提心。

因为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来比喻菩提心,金刚宝虽然可以被毁坏,但毁后能立即可以恢复,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质。如果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萨才有的胜义菩提心,那是不能毁坏的,用金刚宝比喻很不恰当。


10.论中说:“我们不清净的身体,如果有了菩提心,就会变得跟佛身一样。”若是这样,初发心的人为什么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请以理说明。

论中的观点主要侧重于菩提心的功德,是说如果相续中产生了菩提心,从因的方面就具足了佛身的相好庄严。但由于凡夫人并未断尽二障之故,所以从异熟果的方面而言,现在不可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然由于菩提心的摄持,我们不清净的身变得像佛身一样有价值,堪为人天供养处,并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圆满佛果,具足种种相好庄严。



09


1.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2.作为一名佛教徒,你对佛教的慈悲观有什么样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想

佛教的慈悲观即发大乘菩提心。首先:它的发心范围非常广大。与普通的世间利他心不同,它的范围尽虚空遍法界无量的众生。其次:它的功德也非常殊胜。依菩提心能断除罪业,成办自他一切利乐、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在获得菩提心时自己的名称及意义都会发生改变。最后:不管什么样的善根,若能以菩提心摄持,中间无缘行持,最后作回向,善根永远不会耗尽。



10


1.名词解释: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劫末火、定业、不定业。

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也就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二是缘佛果的智慧,只是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快乐,拥有财富、寿命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发愿使他们远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

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劫末火: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劫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无余。

定业:异熟果报确定无疑要感受的业。

不定业: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异熟果报的业。


2.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个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

第一阶段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刚开始时难以调伏,自心急躁、分别念迅猛、粗大,恒时处于飘摇不定之中。

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

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细小的分别念不断闪出。

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此时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

第五阶段是如“山王稳固般”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


3.“菩提心能根除一切罪”与经中讲“定业不可转”难道不矛盾吗?请以教证、理证分析。

不矛盾。

所谓的“定业不能改”,是指如果没有好好地忏悔,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定业确实不能改,一旦遇到了对治,定业也是可以改变的。

印度的《入菩萨行论大疏》 中说:“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你的罪业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点盐融入大海一样,盐味马上就会被大海隐没,同样,自己以前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量,全部能被摧毁无余。”


4.发菩提心与建寺院、开法会、救济灾民比起来,哪个利益更大?为什么?

发菩提心的利益更大。

因为发菩提心的对境是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时间是轮回未空之际对众生作饶益,以悲心与智慧无有疲厌地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痛苦,暂时给予他们身心的安乐,究竟赐予佛果。而建寺院、开法会、救济灾民,若无菩提心的摄持,只是一些表面的形象,所救济的也只是少数众生,时间最多是一生一世,给予众生的只是暂时的利益,因此二者相比起来,菩提心的利益远远胜过前者。


5.《华严经》中是怎样赞叹菩提心的?请简单举例说明。

《华严经》云:“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