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07. 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
脉
络
梳
理
1、世人对前后世持三种不同态度,确定“人有没有前后世”非常重要;
2、通过一些国际著名的学者专家的研究,以及历史上的投胎转世实验,和利用催眠帮助人回忆起前世等,来证明前后世的存在是有确实可靠的依据;
3、当以严谨、客观、公正、开放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未知的领域,不能以我看不见前世后世,就不承认它的存在;
4、以正见摄持,承认前后世,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意义。
1、“人到底有没有来世”,这个问题很重要。
(1)如果真的没有来世,会如佛陀所言:“不见后世,无恶不造”。人们会为所欲为,所做所为就会变得非常可怕。
(2)但来世若是存在怎么办呢?
2、教诫要真正确信前后世的存在。
(1)不要耽著一些名相,最重大的切身问题,反而忽略了;
(2)人的来世非常漫长,漫长得无法计算,每个人不能不为后世做任何准备。
3、对前世后世存在与否应持公正、客观、自由的态度。
(1)文献记载
1)汉文中有一些相关文献;
2)藏文、英文中的资料更多。
(2)不同态度
1)藏地:普遍承认前世后世的存在;
2)汉地:多数人不承认前世后世的存在。
4、归纳对来世存在的三种态度。
1、客观看待用科学研究方法来证明佛教所存在适用性和局限性。
(1)因为受环境、教育的影响,人们从小就盲目相信人只有一世,莫名其妙来到这个世界,又莫名其妙离开。
(2)尤其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19世纪庸俗唯物主义的相继问世,给人类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
2、目前没有任何人、任何依据和理由能证明前世后世不存在。
(1)上师以自己修学、研究、思考、辩论佛法20多年的经历,阐述前世后世的决定会有;
(2)学术界对根本的问题 ——人类来世存在与否的研究,的的确确特别不够。
3、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应遵循的准则。
(1)应以严谨的探索精神来认知世界的真相;
(2)对于绝对存在的东西,若讲不出任何反驳的理由,就应接受,而非毫无理智的矢口否认。
4、举例一些国际著名科学家的研究来证明前世后世确实存在。
(1)史蒂文森博士研究的转世现象
1)研究人背景。史蒂文森博士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生物化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也是国际著名的轮回研究专家。
2)如何研究?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从印度开始,然后到斯里兰卡、巴西、黎巴嫩等国家,后来又在欧洲,搜集了数千个轮回转世案例,并进行了详细调查。
3)成果。
①1966年,他从所调查的大量案例中,选取了最有说服力的二十个案例,出版了一本书叫《二十案例示轮回》,当时在美国引起极大轰动;
②2004年,他写了最后一本书叫《欧洲典型的转世案例》,这本书也非常出名。
4)研究态度。他从39岁涉足轮回转世研究,终其一生以客观、谨慎的态度对来世的存在进行求证和探讨。
(2)塔克尔博士坚信人有来世
1)背景:弗吉尼亚大学的塔克尔博士,在史蒂文森博士未去世前,就跟随他一起研究了几年转世现象,并于他退休后继承了这项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塔克尔博士对前世的态度从半信半疑转变为深信不疑。
2)现实案例:美国四岁男童准确回忆前世经历。
①以理说明意识不是由物质产生的,以量子力学的理论,说明意识存在于物质之外,借此对转世现象做出解释。
②以喻说明,大脑不是意识的来源。以电视信号的传送比喻说明大脑并不是产生意识的来源,因此转世是存在的。
③上师引用法称论师在《释量论·成量品》的教证,印证塔克尔博士的观念,阐述心识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
④以上世纪40年代美国发生的一件无头鸡的真实事例,来破斥“意识是大脑的产物”的错误说法。
3)上师劝诫
①作为科学工作者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发现自己的观点漏洞百出,则应该承认,而不应固执己见,这样肯定是不合理的。
②若汉地也有搜集转世这方面资料的人或组织的话,相信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若能在这方面深入研究,必定会对人类的未来很有意义。
(3)历史上投胎转世实验
1)为了度化外道,月官论师向外道证明存在转世,以口含珍珠,额前朱丹做记号转生,使外道信服皈依了佛教。
2)泰国女子带护身符转世为妹妹的孩子。
(4)催眠对来世存在的佐证
1)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魏斯医生,曾写过一本书叫《前世今生》,这本书目前已发行了200多万册,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成为国际畅销书。
2)最初魏斯医生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他治疗凯瑟琳的过程,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3)案例:
①凯瑟琳当年27岁,患有多种恐惧症和忧郁症;
②在催眠疗程中,魏斯医生一个指令“回到你症状开始的那个时间”,使催眠中的凯瑟琳的意识回到了公元前1863年;
③她有着与现在不同的身体和名字,她记得自己当时死于洪水,而她的孩子,则被大水从她的怀中冲走…………
④在这次治疗之后,凯瑟琳对溺水和窒息的恐惧消失了。
⑤在以后的治疗中,凯瑟琳又回忆了十几个栩栩如生的前世,重新经历了造成她今生各种恐惧的久远原因。随着她回忆的前世越来越多,没有使用任何药物,她的一个个病症也相继痊愈了。
1、探索未知领域应该舍弃的态度。
(1)人类总是不情愿接受新观念,即便已累积了相当多的证据,他们也连看都不愿看一眼,因为这抵触了他们原先的信念。
(2)倘若没有任何理由,光说“我不承认,因为前世后世看不见。”那就实在太浅薄了,毕竟我们看不见、听不到的东西特别多。
2、以教证说明智慧,要有正确的信念引导。
(1)有些人智慧十分超群,但如果没有正信引导,这种智慧也叫邪见。
(2)佛经云:“信若无解,信是无明;解若无信,解是邪见。”即信心若没有以智慧来辅助,很容易变成盲目的迷信;智慧若没有以信心来摄持,就会成为一种邪见。
3、破斥世间人的错误观点。
(1)以一老太太反驳三位博士认为没有前世后世的“科学”观点的案例,说明:
1)所谓的科学,也并不是裹足不前的,而需要对未知领域不断探索。
2)假如科学对某些现象暂时解释不了,就一概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这反而是不科学的。
3)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轻易否定一切。
(2)破斥针对魏斯博士的那本《前世今生》,有人反对说:“催眠可以回到公元前1863年吗?哪有这么长的时间!”
1)要知道,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认知的范畴十分有限;
2)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也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倘若一味地用这些去衡量所有事物,认为这些就是正量,那圣道又有什么用呢?
3)有些人,对自己不理解的,就统统嗤之以鼻,这非常不合理;
4)单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就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这又岂是智者所为?
(3)辩论现在很多人认为心识依靠身体产生,身体死了,心识也就消失了的可怕谬论。
1)说实在的,假如身体真能生心,那人死以后,尸体是完整无损的身体,为什么不能产生心识?
2)假如说因为它不具足一些外缘,那这些外缘又是什么?身体归根结底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假设身体可以产生心识,那外境的地、水、火、风中,为什么不能随时产生心识?
3)这里面有很甚深的一种逻辑,表面上看来似乎简单,但实际上必须要长期学习,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深意,而不是听了一堂课,或者学了一部论典,怀疑立刻就荡然无存了,马上承认来世存在,不是这么简单的!
4、举例一位完全不相信前世后世的知识分子,经过多次辩论、学习、思考,最后完全相信的经历,上师教诫作为学者,应该秉持的治学态度是什么?
(1)既然找不到前世后世不存在的可靠依据,而前世后世存在的依据,不管是回忆前世的案例,还是佛教的教证、推理、公案,以及现在科学家的各种论述,都有许许多多,不胜枚举,对此还不承认,那不是特别愚笨吗?
(2)一个人的正确见解,可以通过正确途径来培养。
(3)希望能花些时间去反复研究,而不要盲信权威的说法。
(4)对于没有依据的观点,你可以反驳;如果有依据,则不妨好好思维。
(5)同时,多翻阅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
(6)对自己所不了知的道理信口开河,会如莎士比亚所说:“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7)能跟佛教界多一些交流,肯定会受益良多。
5、全面认识自己的生命,关心周围人的困惑,懂得前后世存在的现实意义。
(1)现在很多人每天披星戴月地拼命挣钱,人生短短几十年,就这么无有意义地打发了,实在是可惜;
(2)如果对人生不了解,对佛教不了解,对真理不了解,根本不知道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帮助众生、回馈社会;
(3)如果整天只为了“我”的快乐,“我”的家人奔波,那你再有钱,有地位,有才华,也没有多大意义。
(4)希望通过这种提醒,让大家看清社会的本来面目,可能事先就会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准备。
1、若是有了承认前世后世的基础,那么,往生净土就不会遥不可及。
(1)俗话说:“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只是在嘴上念念佛的功德,不是很关键。
(2)关键是什么呢?就是心里要信仰阿弥陀佛,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3)有了信愿,然后长期修持,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往生净土。
2、为何要往生极乐净土?
(1)极乐世界的安乐与庄严,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2)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再怎么快乐、再怎么幸福,实际上也离不开痛苦。
3、佛教精神是人们所需。
(1)所以,现在人特别需要佛教的精神,尤其是藏传佛教。
1)藏传佛教其究竟教义与汉传佛教并无二致;
2)但之所以在汉地、在国外非常受欢迎,主要是它有比较直接的修心窍诀和利他行为,可以直接回馈社会。
(2)以开放的心态来认识佛教领域,研究生命科学,这对每个人和对社会来讲很重要。
1)果想维护社会安定,人们肯定要有因果观念;
2)要好好了解佛教的真谛,才能真正往生极乐世界;
3)如果真想学佛,就应该具有正见,不能只停留在形象上;
4)而若想获得正见,首先要对佛教的道理,花一定的时间系统学习、系统研究,这样最后才能明白其中奥义。
5)以正见摄持自己,真正懂得前后世存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指日可待!
编写:定解 F12 审核:定解 F01 插图:圆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