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净心修法(麦彭尊著)修不净观1 Back

净心修法(麦彭尊著)修不净观1

堪玛团队 利众堪玛 2023-08-21

  上次讲到了修身体的修法,有的同学在问观修头顶的那个字,如果不会观想这个字,可以不管,核心是要观明点从男根女根向上汇入头顶,这是要点,那个字能观更好,不能观就这样观。

  下面给大家分享麦彭尊著作的静心法要,由于原文很长,我们就分节来分享,今天是第一节。

观住轮番净心法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三有轮回诸过患,由自心力烦恼生,

非理作意烦恼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此者分三:如何修持,彼于相续中生起之量,彼之必要。

今初者、如何修持:

尤为引生贪心境,以意明观于目前。

彼者可分为五蕴,首观色身诸相状,

血肉骨骼髓及脂,皮脏诸根与支分,

便溺虫发指甲等,所有不净之诸物。

地等诸界之聚合,各各复分多种类,

彼等所有存在法,究竟析至微尘性。

一一次第分辨时,观思何者可生贪,

除此零散不净物,所谓之身别无余。

不净之身如幻轮,脉骨粪便之聚落,

犹如水面之浮泡,见此性已正念住。

彼念相续消失时,受想行识各自性,

析为异体亦伺察,犹如水泡与阳焰。

芭蕉幻事现见时,彼亦毫无贪执处。

知此正念之相续,未散之际善护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续当移观余法。

如是不净之诸物,毫无精华之蕴聚,

虽生不住刹那灭,对此应当正思惟。

往昔所生无边法,一切世间今已灭,

以至现未亦复然,所作性故哀伤因。

一切众生定死亡,死缘忽至亦不定,

三有所现一切法,迁变性故当思惟。

总之诸行皆无常,各自具有异相状,

相应尽力以慧观,次第明观而思惟。

何时所贪蕴聚境,现见犹如闪电云,

与水泡般摇动性,至此意念之相续,

未散之际思此理。复次众多聚为蕴,

各蕴每一刹那间,皆为痛苦之本性。

纵现乐亦迁变性,生起痛苦之因故。

诸蕴乃为苦根本,三有所生皆痛苦。

如是尽力作思惟,此皆蕴聚过患故。

凡是漏法五蕴中,应知即使针尖许,

无不皆为苦与患,诸蕴故为痛苦源。

犹如不净污泥水,火坑以及罗刹洲,

如是知此心安住。然此痛苦所依处,

异体无常蕴聚中,何者乃为所云我。

设若观察我本空,河流及雨空屋般,

如是知引定解生,乃至示散此中住。

若散失时则复然,如前依次作观察,

有时亦于无次第,种种观察任一思。

于此数数作观察,有时观察他蕴聚,

有时观察自蕴聚,有时观察诸所作。

贪著何亦如此破,总之思察此四者。

放置非理作意者,伺察之轮转不息,

生定解如伺察量,于此种种所缘中,

心能明确诸观察,应入相续不间断。

如草一一燃火般。我于往昔诸时中,

心生非理之作意,寂灭分别众相续,

此位安置观察修。设若生起疲倦时,

对治伺察无力为,诸烦恼亦尚未生,

于舍性中而休息。一旦倦消复原力,

又复如前分别察,如是伺察之心识,

正知正念而安住。设若忘失正念时,

烦恼又复再生起,见敌应持兵器般,

分别伺察再发起。如黑暗中现光明,

如是伺察分别心,纵小于恼能妨害,

大者治恼何须说。轮回有为诸过患,

如是观知有多少,无为涅槃量亦等,

当知无上寂清凉。

二者、彼于相续中生起之量:

何时修后于自他,五蕴及诸有为法,

了达异体及无常,痛苦本性与无我。

内心生起胜定解,勿须功用勤作中,

诸法见如破烂相,时能摧伏烦恼矣。

远离烦恼波浪故,此时无浊之意海,

类似圣者自在境,获得寂止三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看视心性证胜观,

此仍三乘所共许,亦为最初入门道。

三者、彼之必要:

何时缘起如幻化,诸法本来无生故,

无有法我空性中,远离一异等二边。

无二平等法界性,乃为大乘道所证。

殊胜光明之法界,亦为善逝如来藏,

了悟此性即证得,不住有寂大涅槃。

此乃胜净与大乐,大无为之恒常法,

本具功德之大我,无上般若波罗蜜。

无上秘密精藏义,俱生义之大乐界,

以致自生智慧体,此中圆满诸佛法。

彼依上师之窍诀,直接解说大圆规。

是故大乘显与密,共同前行净心道。

裂破有为迷乱网,分别观察乃善道。

首以分别观察力,制伏起惑之相状,

生起蕴空定解后,离三界之愿贪求。

此后次第诸缘相,渐近寂灭于空性,

所断对治不求故,远离偏袒诸贪执。

无贪大悲之现相,法界空中如鸟翔,

无畏游戏三有中,获得佛子圣果位。

依靠如是之圣教,寂止胜观道前行,

清净心之诸行相,已说三乘深要道。

清净心之诸行相,分别伺察愈修持,

如是如是烦恼减,烦恼如是愈减薄,

如是易于修寂止,如火所炼之纯金,

耐锤且易变众形,无贪之心亦如是。

何者天界千年中,于三宝处皆供养,

所需一切之资具,何者仅于弹指顷,

心识观念一切法,痛苦无常空无我,

经云此较前福德,无计其数而超胜。

宣说大乘四法印,八万四千法蕴者,

此二功德说同等。如是善说修彼后,

则以深广智慧藏,于千百万经部中,

精要如理修持后,无难得诣速解脱。

此说善根浊世过,尤被此患迫害众,

以离贪法甘露力,愿得寂灭之果位。

麦彭文殊欢喜者著。茫嘎拉!

甲一、初善序义…………………………………………………179

乙一、释题…………………………………………………179

乙二、作者…………………………………………………180

乙三、概述修法殊胜………………………………………183

甲二、中善论义…………………………………………………187

乙一、加行…………………………………………………187

丙一、修行处所…………………………………………187

丙二、忆念暇满…………………………………………188

丙三、明观皈依境………………………………………189

丙四、论主敬礼句………………………………………193

丙五、出过患示修法……………………………………194

乙二、正行修持……………………………………………196

丙一、如何修持…………………………………………196

丁一、异体所摄之不净观等………………………196

戊一、贪欲过患…………………………………196

戊二、对治之观修………………………………198

己一、观修异体………………………………198

己二、观修色蕴不净…………………………201

庚一、总述………………………………202

庚二、别述………………………………202

辛一、活人不净观……………………202

辛二、死人不净观……………………203

己三、观修受想行识四蕴之异体……………206

己四、摄要……………………………………208

丁二、观修无常……………………………………209

戊一、观无常的利益……………………………209

戊二、真实观修…………………………………210

己一、总说所作性无常………………………210

己二、有情无常………………………………217

己三、三有诸法无常…………………………222

己四、总结异体无常的修法…………………225

己五、安住修习上述法义……………………226

丁三、观修轮回痛苦………………………………227

戊一、观修众生三根本苦………………………227

戊二、了知五蕴是一切痛苦与过患的来源……236

戊三、安住修习痛苦……………………………248

丁四、观修人无我…………………………………250

戊一、总述人无我………………………………250

戊二、安住修习…………………………………254

丁五、开示具体修法的窍诀………………………259

丙二、于相续中生起之量………………………………266

丁一、暂时清净烦恼………………………………267

丁二、获得止观双运道:……………………………269

丙三、彼之必要…………………………………………271

丁一、成为大小乘显密修法之共同加行…………271

戊一、略说显宗般若及如来藏光明……………272

戊二、略说金刚乘中的幻化网等……………276

戊三、正义………………………………………278

丁二、修后功德……………………………………278

戊一、入于三解脱门……………………………278

戊二、入解脱果…………………………………279

戊三、成就正道法器……………………………280

戊四、校量功德…………………………………281

甲三、后善结义…………………………………………………282

乙一、论主回向…………………………………………282

乙二、署名………………………………………………282

观住轮番净心法导修

——歧路灯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 著疏

顶礼上师文殊师利!

悲智圆满引导师,真如清净法性海,

三乘一切贤圣僧,于诸三宝我敬礼。

文殊游舞麦彭尊,自在教证法藏海,

开示解脱真正道,上师怙主我敬礼。

无正知见诸佛子,徘徊歧途诚可悯,

导彼趋入净心道,仰诸圣众作开显。

为一切众生无误趋入解脱正道,究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发无上的菩提心!

本论分三:初善序义,中善论义,后善结义。

甲一(初善序义)分三:释题、作者、概述修法殊胜。

乙一、释题:

《观住轮番净心法》:从此题目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净治心性的具体修法。此题在七种立题方式中是依所诠义立题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作用者,即净心。净为净除、净治、清净之义。为什么要净心呢?法称论师云:“心自性光明,然为垢障遮。”因为众生的心

性本来清净光明,但被暂时的烦恼垢障所蒙蔽,致使本具的功德妙用无法显现,所以要用方便净除污垢。此心可从两方面理解,一为住众生位的烦恼垢心,二是究竟佛果的真如净心。即烦恼恶心需要净除,真如净心需要净治、清净,以方便去除烦恼垢障。如《功德庄严经》云:“众生之心乃分别,佛陀之心大智慧。”又如《赞心金刚经》云:“若为惑网掩,则称之为心,若离诸烦恼,则称为佛陀。”如摩尼宝珠染上污垢时,珠体仍是清净的。真如净心的体性恒时清净,但被烦恼业障所障蔽,故须修法使本来面目得以显现。

如何净心呢?这就是此法的本体,即观住轮番修法。观者,依教理观察思维,以此断除邪见,生起解脱道的眼目——正见。住者,一缘安住于正见之中,犹如行走之足。如是目足俱全,则径趋解脱大城。轮番者,即观察、安住交替进行,初时侧重观察,中间相互交替,最后侧重安住,就是常说的止观双运。对一般根基而言,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则定有偏差。

大悲世尊开示的一切法门都以净除烦恼执著、断尽生死流转、得到菩提果位为目的。莲宗十二祖彻悟禅师云:“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以此全知麦彭仁波切如是安立论名。

乙二、作者:

全知麦彭仁波切(18461912)藏地诸多教派共尊彼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莲花生大师曾授记他是“弘扬大圆满的太阳”。

麦彭仁波切自幼异于常童,对佛法极具信心,尤其

具足出离心、大悲心及智慧等大乘种姓之力,此等皆是与生俱来。在七岁这年著写了汇集显密甚深精要的窍诀藏《定解宝灯论》,十岁时能自在讲说和著述,十二岁住进寺院,被众人赞叹为“小喇嘛智者”。十五岁时,对显密明处之各种论典,一经过目便能胜解,只需教法传承,而无须他人解释。在华智仁波切前听闻《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仅五日,便彻悟其中义理,后来著成著名的《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阅读甘珠尔(经藏)仅用了三天,阅读丹珠尔(论藏)仅用了二十五天,并且忆持不忘。依止上师时,只须上师念诵传承,而不劳上师讲解。如是一切经续意疏之义,从其意海自然流出。因此在畅演经论的众多学者中,无所畏惧,如狮子王。其演讲、辩论、注疏等皆无所碍。

在亲见本尊文殊菩萨时,文殊、经函和智慧剑皆化光融入心中,刹那圆满通达了经藏,并以如幻之身,亲至文殊净土,谒见文殊菩萨。与黄教格西辩论时,格西见他即是文殊之相,遂五体投地。一次火供时,不借外火,而以智慧火将之点燃。修愤怒本尊时,大地震动,山石崩落,湖水奔溢,狂风骤起。修行阿底约嘎时,于阳光下身无影迹,体空莹澈,于墙石等碍质自由出入畅通无阻。

全知麦彭仁波切将一切甚深密藏,摄集成广大论典而为庄严,其论著共分四大类,全部收在藏文版的《雪域语狮子全知大班智达麦彭降央南迦嘉措全集》中,共计二十六函。他虽没有开取地下的伏藏,但为了特别的需要,便从其意藏中流出前所未有的如生起、圆满、窍

诀、事业等诸多甚深法要,加以弘扬,于甚深广大的意藏能得自在,因此堪称一切伏藏法要之王、伏藏导师之王。

上师蒋扬钦则仁波切曾赞叹说:“弥勒密意现量知,如文殊智达诸法,尊胜诸方同法称。”并常向人言:“喇嘛麦彭之外,于今别无学者,他博大的功德与事业如果加以记录,较般若经还多,然他不愿写而已。”

一九一二年春,全知麦彭仁波切对弟子说:“于此浊世末法之时,若说真实语,则无人听,若说诳语,反以为真实,故我从来未向人说及此事,今实言告你,我不是凡夫,而是乘愿再来的菩萨。为共同佛法的兴盛,尤其是为广大弘扬旧密的教法而来应世。但宁玛派诸弟子福德少而障碍多,受此影响,令我身染重病,故对各方的利益,尚觉未达理想。”

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全知麦彭仁波切双足跏趺,左手定印,右手说法印,无漏之意融入法界。圆寂前,东方发出巨响,表示已得法身无别之位;荼毗时,放出虹光等殊胜瑞相,舌头和双眼自聚一处,现出文殊菩萨之相,表示生起次第圆满之果相;荼毗后,舍利子充满房屋内外,表示圆满次第圆满之果相。当时,五色彩虹纵横排列,并明现许多咒语,于方圆六百里遍满虚空久久不散。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世所度弟子无数,著名的有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噶脱司等十几位,从德格诸大寺至惹恭地区所有萨迦、格鲁、噶举、宁玛各派的大德、善士、研习经论之学者,具足戒定慧的堪布,已得生圆次第定

解的密咒行者,舍弃世缘一心依山的苦修之士等不可计数,无不拜在尊者座下。其中诸殊胜心子均在励力弘扬上师的事业。

在当今世界上,弘扬宁玛巴教法、以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为主的诸多高僧大德,都主要是在弘扬麦彭仁波切的教法。法王如意宝曾说:“全知上师麦彭仁波切所著的显密诸论,在七世之内其无比善说之加持,一世比一世殊胜增上。”又说:“凡是我的传承弟子,乃至得到点滴之成就,如于三宝生起刹那信心,皆来自于传承上师麦彭尊者的加持与恩赐。所以我的弟子,皆当于全知上师生起不退之信心,昼夜精勤祈祷求加持。”

乙三、概述修法殊胜:

佛陀出世的究竟目的无非是引度无始流转生死的苦难众生,让他们远离忧患、热恼、痛苦、灾厄的轮回,获得寂静清凉、安乐、自在的涅槃。《大乘起信论》云:“佛出于世,欲令一切众生究竟离苦得乐故。”为了众生离苦得乐,佛陀精勤不息地宣说了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等无量法门。但欲真实体悟佛法深义,必须从闻思修次第而行,不能错乱。窥基大师云:“踵前贤,效先圣,尽假闻思修得证,真经十二部,纵横指示菩提路,不可不听不依行,问君何日心开悟?”若无闻而思维,只能是随着无始以来的颠倒妄见而杂念纷飞;若无闻思而修行,无疑是瞎子行路,后果可想而知;若只闻思而不实修,即如善巧的医师得了重病却不服药,坐以待毙。憨山大师云:“诵经容易解经难,只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楞严经》云:“阿

难白佛言,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所以在碰到摩登伽女时就很危险,因为没有实修、道力浅薄,难以抵对。

所以应严格按照闻思修的阶次,稳步踏实地修行,否则只是白白浪费暇满珍宝人身,增长贪嗔痴而已。《大方广佛华严经》云:“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此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又云:“得闻法已,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维,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由此可见闻思修的次序,不能随便逾越。三者之间有着严密的因果关系,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没有听闻经论教授,贸然思维不如如理听闻功德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正法念处经》云:“一切法觉,要因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解。”复云:“听法功德,出生死中,最为第一。”古德亦云:“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若有一定听闻基础,当精进作意,思维法义,将法味义理消融在自心,由此可断除增益损减疑惑等,在心中树立起坚固定解。《宝积经》云:“虽复听闻而不如理方便作意,当知是人,于彼圣道不能正行。”若前二慧具足当摒除外缘,住于静处,精进修行。《华严经》云:“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最终目的是为了真实修行, 仅依前二慧欲断烦恼甚为艰难,所以修法是至关重要的。

要修行解脱法,就必须具备正知正见,并安住其中,

否则只能是对着汪洋法海兴叹。所以树立正知正见与如实修行成为一切佛法的核心。正知正见的生起必须通过扎实系统的听闻思惟观察,经过这样的环节在理性上可以彻底遣除心中的邪恶分别,以及增益损减的疑情,正知正见稳固的在心中生起,然后把心与正见融为一味,不离正见而一缘安住。倘若正见消失,疑情复生,则无须在杂念纷呈的状态下呆坐,应再执持教理慧剑斩断一切邪恶寻思,使正见如出云之月明朗显耀,此时再安住。如是交替轮番,以至正见如山王,违品无法倾动。此乃中间之修要。最后完全安住正见,如大鹏直取龙珠。

一切众生由最初一念没有觉悟,以颠倒分别,妄立能所、错分自他,由是内五蕴身心外山河大地虚妄产生。以爱憎之心进行取舍,由是产生贪嗔痴等烦恼,更增上执自我为恒常、清净,为求安乐而枉受轮回痛苦。如《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盲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轮回根本是俱生我执,所以欲求解脱,先断我执。印度大成就者月称菩萨于《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全知上师麦彭仁波切以其广大无垢智慧撮集诸多经论中无我修法之精要,以无碍圆满的大悲心悯念我等后学,开示此殊胜教言。其内容包括不净观、异体观、无常观、苦观、人无我观、法无我观等,引导依观住轮番修习此等法要,依不净、无常、苦来净治对轮回的贪执烦恼,生起对三界轮回深深的厌患之心,断除粗大烦恼,使相续成为清净法器。

继尔修习人无我,断除三界轮回的种子,依此可获得暂时解脱果。若修习大空性则可断除一切实执的种子及习气,圆满一切功德,现前大乘圣者果位。故此法囊括八万四千法门之精要,实修窍诀开示无遗,依此而行,你将会进入解脱安乐的圣殿中。

此法普被大小乘一切根基,将佛陀、龙树、月称的密意以窍诀的方式阐扬,对俱生我的基础——五蕴,作详细透彻的观察,并数数反复串习,则在心中必然生起五蕴中根本无我、我本来就如石女儿般不存在的无我正见。由此观察会深信五蕴是业障、烦恼的产物,其体性是不净、无常、痛苦的。这样才会生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的出离心,志求无我解脱之果,并对茫茫轮回苦海中的有情生起猛厉的大悲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奉持上弘下化之伟业。依此法可净除轮回根本的我执,净治心中一切邪恶分别及三毒烦恼垢染,显发自心光明,进而修习大乘中观的如幻单空,与离戏大空,现前大般若无漏智慧,再进修无上密法则即生成就指日可待。所以是一切大乘显密法之基础。奉劝欲求解脱者如奉摩尼而珍视之,有缘者理应敬信修习。密勒日巴大师云:“菩提乃由实修得。”生死长远,痛苦无边,时光不等人,一息不来即到后世,大利未成,当勤精进修行。《佛本行集经》云:“若在少年,若在中年,或复老年,但应速求所应办者,早令得办,莫使淹迟,宜速疾作。”

甲二(中善论义)分二:加行、正行修持。

乙一(加行)分五:修行处所、忆念暇满、明观皈依境、论主顶礼句、出过患示修法。

丙一、修行处所:

吉祥的处所对初学者增上修行境界有很大的助益,所以选择顺缘具足的修行处所是修行前的首要工作。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是我们要选择的呢?一般来说,诸佛菩萨加持过的圣地,如金刚座、鹿野苑、五台山、九华山等,或者祖师大德修行成就之处最为理想。这在藏地、汉地多不胜数。

若自己的信心坚固,出离心强烈,见解稳固,戒律清净,则可断然舍弃充满忧戚、焦虑、热恼、烦闷、仇恨、陷害、嫉妒、痛苦的城市,毅然远离纷争、躁扰不安的红尘世间,趋向充满自在、安宁、寂静、清凉的深山岩洞,树下水边。蓝天上,白云悠悠,远看千峰竟秀、近听水声潺潺,香风时来沁人心脾,蜂飞蝶舞悦可心目……渴时掬饮甘冽山泉,饥时摘食香甜野果,寒时草叶覆体,经行朝露之中,禅坐明月之下。这样贪嗔烦恼自然平息,修行日益增上,真是与诸佛圣贤把手同行,不亦乐乎!

若自己以上条件不具足,虽然住于城市村落之中,也应选择没有人与非人的干扰、远离造作恶业之地,在寂静、通畅、明朗的地方,善加洒扫,于房间安置三宝所依之宝塔、佛像、经函等,喷洒香水,悬挂幢幡宝盖、陈献丰盛庄严供物。这样的修行环境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