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升起菩提心,根本无法证入空性
菩提心的本质是无限的
很多行者都想证悟空性,也有很多行者都在修空性的法门。但是,如有行者认为修行空性不须有慈悲,不须有菩提心的话,那就完全错了。一个行者如不升起菩提心,根本无法证入空性。因为“空性”,依佛理的解释,并非像空的杯子里面那种空间的空无。佛教所谓的空性是离于一切言语、离于四边(执)、八迷的。一切合于这些条件的才叫做空性。何为四边呢?即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而八迷就是龙树菩萨所讲的:生、灭、来、去、一、异、断、常。要离去这些东西,剩下的才是我们所说的空,而非把杯子倒空了,里面的空间我们叫做空。
所以真正的空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有慈悲心,且圆满时,便能证入空性了。慈悲本身就包含了无界限的涵义,它的本质是无限的。由于它的无限,所以也包含了空的本质在里面。因此我们要这样看,慈悲和空性二者是不分的,也就是二者即一。或者我们也可以如是说,方便和智慧是二者不分的。缺少方便的智慧,其智慧不具意义;而缺少智慧的方便,方便便无效用。所以行者要修持使智慧与方便合一,也就是空性与菩提心的合一。空性的了悟是由菩提心的圆满而来,这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当我们证悟空性时,我们的究竟菩提心、究竟的大慈悲心便会自然升起。
身为一个修行人,修菩萨行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或许我们无法像以前的诸大菩萨一样圆满一切菩萨行,但在日常生活里,至少我们可以对别人慈悲、对别人客气一些,这样子也是有助益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的心、我们的动机是慈悲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产生正面顺心的结果。如果我们的动机本身不纯,则无论我们做事的过程或行为本身有多好,它所产生的结果也将呈负面的居多。因此,动机和其所产生的结果是成正比的。
在密续里面,我们常谈到“真空与大乐”。很多人把大乐“大法喜”解释成凡夫的各种欲乐,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这种大乐是如何升起的呢?就是当我们升起极大的慈悲心时,所自然产生的一种极不平凡、无法言喻的大法喜,这就是所谓的大乐。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可以说,一个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是无法修密乘、修续部的法教的。
再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每个仪轨的开始,都要先做皈依、发菩提心,然后空观升起本尊——无论此本尊是自观或对观。这个步骤并非表示我们要费力造作观想,把一切东西变不见了,再从这个空里创造出一个东西来,不是的!此义表示,我们了解一切都属空性,而在此空性中,由于我们的悲心,而升起了一位本尊。所以,此观想的意义就在这里。
我们可以再一次这样说,一个没有菩提心的人是根本没有办法修密续的教法的,为什么呢?菩提心像条高速公路,任何车子都可以在上面行驶。至于我们可以多快到达目的地,那就要看我们车子的好坏了。金刚乘可以算是一辆跑车,但无论我们的车子多好,若没有高速公路,也很难能如期到达目的地。
因此,什么是空的真实义?因为有“空”,慈悲才能由其中升起,其本质是无限的;而由于慈悲本身无限的特质,因此,它也具空义。基本上而言,没有慈悲的心行,其对空的了悟也将无法真实圆满。唯有体悟“空”与“慈悲”的不异性,才能证入圆满的空性。而真实的修学方法也就在此,那就是智慧(空)和方便(慈悲)的不可分性。空、圆满、慈悲均指同样一个东西,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可以导入我们对圆满的了解,而后,它可以对我们在每一方面有极大的助益。一旦我们进入圆满的怔悟,绝对菩提心便会升起。那种感觉是来自对“空”的了解。空性也就是绝对菩提心——大悲心。因此,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敬摘录《智悲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