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总义】讲解--第09课
【中观总义】讲解--第09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观总义》。《中观总义》现在宣讲的是能破的因,能破、能抉择一切万法空性的理论有共同的五大因和不共的应成四大因。前面已经讲了共同五大因当中的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还有离一多因。今天要讲的是第五---大缘起因,就是平时我们宣讲的缘起无自性或者缘起性空的道理。平时很多地方讲空性都讲缘起性空,汉地的很多传统当中讲空性的时候也是说缘起性空。“缘起性空”这个名词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为什么缘起故性空需要进行抉择、观察。缘起性空的道理对很多人来讲,是比较容易相应的一个理论。缘起性空使用的根据是缘起因,一切万法缘起的缘故是无性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下面我们来学习大缘起因。
(5)、大缘起因
是对诸法的因、体、果都作抉择的理论。
大缘起因是对因、果和本体同时抉择的殊胜理论。前面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也知道了,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或者破四句生因要不然侧重因,要不然侧重于果,离一多因侧重于本体进行观察。大缘起因即可以对因做观察,可以对本体做观察,也可以对果做观察。所谓的因是缘起的缘故,因无自性;本体缘起的缘故,本体无自性;果是缘起的缘故,果是无自性的,所以是对诸法的因、体、果都可以做抉择的殊胜理论。
出处:《龙王请问经》、《无热恼请问经》、《中论》、《六十正理论》、《入中论》等。
在经典《龙王请问经》、《无热恼请问经》当中讲到了缘起因。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经典当中,都有缘起故性空的观察方式。论典当中典型的是《中论》,使用缘起因是非常多的。《六十正理论》我们没有学习过,比较生疏一点。《入中论》当中有很多缘起因,当然《入中论》主要使用的是金刚屑因,也有缘起因的理论等。还有很多经论都是使用缘起因,下面引用几个经典当中的教证进行观察,就是前面所列出的经论是怎么讲的:
《龙王请问经》云:“何法仗因,彼者仗缘;
“何法”就是任何一个法,都是“仗因”而生的,“彼者”也是“仗缘”而生的,其实就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意思。
何法仗缘,彼者不生;
任何一个法依仗因缘产生,这个法的本性、自性就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生。“彼者不生”,如果何者是依缘而生,它就是不生的本性。
何者不生,彼者空性;
“不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就是讲没有实有生。不像前面所讲的一样,有一个实有的自生、他生等,此处的不生是没有实有生的意思。第二个不生直接就是空性的意思,“何者不生,彼者空性”,任何一个法如果没有自性生,本体就是空的自性。
何者空性,彼者无相;
此处提到了无相、空性和无愿三解脱门。首先本体空性,“何者空性,彼者无相”,如果这个法是空性的话就没有相,“相”一般讲就是相状的意思。自性或者存在的本体,称之为相状。如果本体是空性,那么就是无形、无相的本体。
何者无相,彼者无愿;
“愿”就是愿求、希求的意思。平时众生对于果法、未来、物质等有一种希求叫做愿。很多地方讲空性、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时候,分别配属因是无相的;本体是空性的;果是无愿的。我们对于果的希求,称之为愿求。果的本性是空的缘故,所以它就是无愿。我们前面说了对因、体、果都做抉择、观察,因是无相的缘故是对因做观察。本体是空性的。
对果抉择成无愿,没有希望获得的一个实有的果或者实有的所得,包括世间当中所求财富的果,或者出世间阿罗汉的果、佛果等在究竟胜义谛、空性的侧面来讲也是无愿的。既然果都无愿了,怎么样去求佛果呢?这不是一对矛盾么?虽然名言谛当中要去求佛果,但是获得佛果的方式一定是以无愿。越想获得、越执著我要获得,反而离佛果越来越远。因为真正佛果的本性是远离一切戏论,法身和色身是没有丝毫的戏论的,熄灭分别念、戏论才能现前空性、究竟的本体。
如果我们非常热切的想要获得佛果,通过很强的执著心去追求,这种心态反而没办法得到,因为这是一种分别心的状态。一方面要追求佛果,一方面要熄灭对它实有的执著,才是取得佛果的方法。在世俗谛当中要发誓成佛,但是对所得到的佛果本身如果不了知是空性的,没有熄灭对佛果实有执著的话,佛果离我们还是十万八千里,没办法得到。所以,佛果应该是以无愿的方式才能得到的,二者之间不但没有矛盾,反而是一种直接的因获得直接的果的关系。
何者无愿,彼者寂灭。”
“何者无愿”,本性就是寂灭的,或者是能够获得寂灭的自性,这个是《龙王请问经》当中对缘起因的抉择。
《无热恼请问经》云:“若从缘生即无生,于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缘说彼空,若了知空不放逸。”
如果一切万法从因缘而生,这个法其实就是无生的本性,依缘生就是无生,当然下面还要抉择。依缘而生已经有了生了,而说它是无生的,其实“无生”说明没有自性的生、实有的生,无自性生或者假立的生就是无生。
假立的生和真正的无生,理解的方式侧面不同而己。我们说这个法是假立的,和说这个法是没有的、是空的,意义本身就非常相近。所以依缘而产生的法都是假立的生,假立的生就是没有实有的生或者叫无生,也叫做空性。所以我们在宣讲、理解的时候,尽量从多个名词来进行介绍,前面提到过有些名词对某些学习者相应,有些名词觉得很抽像,不同的名词都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但是针对不同众生的分别念、根基,有些词比较容易悟入,其实无生、无自性等都是宣讲这个含义。
“于彼非有生自性”,既然是无生,对于一切因、体、果就没有一个真正产生的实有生的自性。“若法仗缘说彼空”,一切法如果是依靠因缘,一定是本性空的。只要是因缘而生的法,决定周遍是自性空。
“若了知空不放逸”,如果修行者、菩萨了知、安住了空,就不会放逸。不会因为空的缘故,什么都不做了,这个绝对不是空,绝对没有真正的了知空。了知空性的人绝对不会放逸,空性是遣除无明的智慧,有了智慧怎么可能放逸呢?处在无明、愚痴状态才会放逸,因为不了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知胜义空性的智慧很甚深,绝对能了知世俗当中的如幻。
因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二者之间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说它是“一”侧面分成了两个,说是“二”本体是一个。所以当你了知了空性,当然了知缘起,什么是缘起?缘起就是世俗当中有什么样的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果,以何因产生何果的本性就是空的。当了知了本性空,肯定能了知缘起;当你了知缘起,肯定了知它的本性空。所以只不过是两个思维的侧面不一样而己,两个法其实是一个法。
我们在了知的时候,缘起性空主要是落在了性空上面,性空缘起重点落在缘起上面。不管是缘起性空,还是性空缘起,都是从两个侧面进行不同的表述。在表述缘起性空的时候,重点是在讲性空,为什么是性空的?因为是缘起的,依缘而起的法绝对是性空。当我们说性空缘起的时候在表述缘起,这个法是怎么缘起的?本性是空的缘故,才可以缘起。如果本性已经是实有了,不可能依缘而起。法已经实有了,缘对它不起作用,所以不可能依缘而起。
依缘而起的法,说明是本性空的,只有在本性空当中才能够依缘而起。性空缘起在表示缘起,怎么样才能缘起?性空才能缘起。缘起性空是表示性空,为什么是性空?因为缘起才性空,依缘而起所以本性就是空的,从这个方面来了知的。
所以“若了知空不放逸”,了知空肯定就了知缘起,了知缘起、了知空性怎么可能放逸呢?对胜义谛、世俗谛的本性都了知,没有粗大的无明、愚痴,肯定不可能放逸的。
《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些颂词都是很著名的,频频出现在各大注释的论典当中做为教证。龙树菩萨造的《中论》主要讲缘起因,著名的颂词是讲“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我”字既可以理解成龙树菩萨,因为龙树菩萨造的论典,也可以理解成佛陀,因为佛陀在很多的经典当中早就已经讲过了,一切因缘所产生的法是无自性的。“众因缘生法”,一切因缘和合显现的法,不管是心法还是色法,或者意识面前的概念也好,反正一切众因缘产生的显现“我说即是空”。
通过观察分析,因缘和合产生的法本体就是空性的,只是一个假名而己。比如说房子是因缘和合的,众生把它执为实有,但是从圣者的智慧、从殊胜理论分析的时候,只是有一个房子的名称、假名,真实的房子根本不可得。
我们觉得难以思议,昨天在宣讲离一多因的时候,对假名的问题真正就有所了知了。昨天分析的时候,首先认为毛衣是实有的,但是当分析到毛线的时候,找不到毛衣的本质,只剩下一个毛衣的名字。其实如果它的本质已经没有了,毛衣的名字也随之会消失的。当我们在分析毛线的时候,也只存在一个毛线的名称而己。最后分析下去,连微尘都不存在,安住在空性的时候,微尘连名称也不存在了。所以暂时来讲只是假名,究竟来讲连假名也没有,只是一个表示而己,有的时候就是一个概念。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承认一切万法就是我们的一种想像、概念而己。但是通过分析,的的确确怎么寻找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法存在。我们所执著的实有法到底在哪里呢?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众生不观察、不分析的时候,认为法是实有存在的,一分析就变成了一个名称。再分析的时候,连名称也没有。所以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道义”是离开了常断、有无,如是,现即是空、空即是现,安住在中道当中。下面就是对四句话作一个解释:
(前二句:一切从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空性的法、无自性的法。
一切因缘产生的法,都是无自性、空性的。
第三句:这样的法虽然有现相,也只是假立的名字,是虚假的现象,并非真正的现象。
这样的法,在名言当中虽然有一个显现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假的,只能安立一个名称而己。有些地方讲的时候,说桌子其实只是一个名字的所依而己。安立一个名称的所依就是说,我们要安立一个名字,必须有一个所依。这个所依是什么呢?就是桌子、房子,仅仅是取名字的基础。
这里面有深意的,为什么说只是安立名字的基础呢?就是说明它本身就是假立的法,如果是实有的法,就不能说仅仅是取一个名字的基础。我们要给这个东西取一个名字,必须要有一个幻化的基,我们说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但是仅此而己,只是取一个名字的所依,只是个概念的所依,没有实有。根登群佩大师在他的《中观经要》中讲:“这一切都是概念的所依”。我们这一切概念的依靠处就仅此而己,仅仅是显现法,没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是虚假的现象”。
第四句:这一见解既没有堕入常见、也没有堕入断见,这是远离常、断、有、无等边的中道妙义。)
“义”是中道义,这样一种殊胜的见解没有堕入常边,也没有堕入断边。我们经常讲到常断的概念,到底怎么样理解?《中论》当中对常和断有非常精准的描述,这个法一直不会变化,以前有、现在有,以后也会有叫做常。
如果这个法以前有现在没了,或者现在有以后没有了叫做断。比如这个花,以前有现在没有了,是不是断呢?不是断。为什么不是断?因为所谓的断,“以前有”的意思是真正实有存在的,本身存在的法后面没有了就是断灭。
但是中观所抉择的不是以前有而现在无,而是这个法本来不存在。所以和先有自性后来没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刚开始实有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后来灭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灭,就叫做断见。
中观的“有”从来没有承许过是真实的有,所以离开常边。中观也不是断见,从来没有承许“先有后无”,首先的的确确存在后来没有了。这个法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它的生就是无自性的生,住是无自性的住,灭也是无自性的灭。我们只是抉择这个法正在显现的时候本性是空性,不是实有存在,而不是中观理论很利害破掉之后就没有了。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观察的方式就趋向于断见,所以一定要注意。
中观的理论不是把先前实有存在的东西破成没有,只是还原法本来的空性而己。不管抉择不抉择、证悟不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安住无自性。但是众生愚痴的缘故,以为是实有的,所以只是打破众生以为实有的概念。我们最后抉择空性,是不是先有后无呢?是不是首先有自性后面没有自性呢?不是这样的,本来就是无自性的。现在我们通过理论抉择,只是还原它无自性,让我们了知本来无自性的观点,所以当然不是断灭见,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了知。我们在学习中观的时候,这是比较常规的疑惑之一。什么是常?什么是断?什么是常的体性?什么是断的体性?前面我们大概引用龙树菩萨的观点来进行介绍了。
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这个颂词也是经常引用抉择空性的理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我们现在可以感知的,没有一个法不是从因缘产生的。我们现在能够感觉到的所有的法,不管是什么随便挑一个出来,没有一个法不是从因缘产生的。只要出现在我们凡夫人眼识、意识当中的法,没一个法不是因缘生,包括空性、如来藏在内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藏在我的相续当中出现的时候,是依靠我的心识而产生的一个相,有能取、所取。所以出现在我脑海当中的法,肯定是因缘生的。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没有一个法不是因缘生。大到须弥山、大江、大河、大海,小到鲜花、微尘等任何一个法,“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色法、心法、心所、不相应行,还有所谓的无为法也好,没有一个法不是观待因缘而产生的。因为没有一个法不是从因缘生,所以没有一个法不是空性的。一切依缘而产生的法,绝对是无自性的空性。下面我们还要抉择,缘起的缘故一定是性空的,这里是做一个归摄。这个颂词我们要记住、背下来,经常可以用。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下面我们要抉择缘起性空的道理,把这个颂词记住了,随时可以观察。没有一个法不是从因缘产生的,我们可以说这些产品、众生,哪个法不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因为一切法都是依靠因缘产生的,缘起的缘故无自性,所以“是故一切法”都是空性的。
《六十正理论》云:“缘生即无生,胜见真实说。”
“缘生”就是缘起而生,无生的意思,依缘生就是无生空性。“胜见真实说”,“胜见”就是殊胜的见者,佛陀、龙树菩萨等,具有殊胜见的佛、菩萨见道之后,真实宣说“缘生即无生”的道理。他们不是发明者,而是发现者。他们发现一切万法空性的本性之后,给我们宣讲。所以说“胜见”,见到万法的实相,真实跟随所见而宣说。
该论释“若见缘起诸法自性,皆不可得,以依缘生者皆如影像,无性生故。
首先描述自宗的观点,“若见缘起诸法自性”如果见到了一切缘起诸法的自性,都得不到本体。“以依缘生者皆如影像”,因为依靠缘起而产生的法,都犹如影像一样。比如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面出现自己的影像,虽然有显现,但是无自性。
镜子里面的影像是假的,但是显得非常清楚。我们一根根的头发、脸上干净不干净,在镜子的影像当中完全不混杂的方式显现。但是清清楚楚显现的当下,影像是真实的么?绝对不是真实的。同样道理,现在现实当中我们认为实有的法,也是依缘而生的影像。虽然是影像,但缘起而产生,如是的因、如是的果,也是真实一样有规律的出现。清清楚楚显现的当下,没有本体、无自性的,“无性生故”是无性生、没有自性生的缘故。下面是一个辩论:
若谓:既依缘生岂非是生,云何说彼无生,
有些人说,既然讲了依缘而生,已经有生了,“岂非是生”,难道这个不是生么?已经是生了。“云何说彼无生”,为什么说它是无生的呢?这是矛盾的。
若云无生则不应说‘是依缘生’,
如果说无生的话,就不能说是依缘产生。既然是依缘而生,就是有生,有生就不能说无生。
故此非理互相违故。
对方认为这样是不应道理、相互矛盾的。
噫唏呜呼!
月称菩萨感到很稀有,讽刺对方。
无心无耳,亦相攻难,
你好像没有心、没有耳朵一样,处在一个“无心无耳”的状态,还想给我发出太过么?
此实令我极为难处。
你发的太过让我太为难了,好像没办法回答。这其实是讥讽对方的观点,你这个问题太深太难了,好像都回答不了。又是无生,又是依缘生,我们很难回答,其实根本没有这些问题。
若时我说依缘生法,即如影像自性无生,尔时岂有可攻难处。”
前面我说是依缘而生法,犹如影像一样自性无生,影像有显现,但是没有实有的。“我说依缘生法”,不是显现的生完全没有,只是说没有一个自性的产生,犹如影像一样。难道有可攻难处么?你给我发的过失:“既然说没有生,又说依缘生,依缘生和无生有很大的矛盾。难道这里没有什么问题么?”回答:“没有任何问题。”
《入中论》云:“诸法非是无因生,非由自在等因生,非自他生非共生,故知唯是依缘生。
破完了四边生之后,月称菩萨做个归摄。一切诸法不是无因生,也不是通过自在天等因产生,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离开了这些生之后“故知唯是依缘生”,应该了知唯一是依缘而产生。
前面说一切的生只有四边生,为什么还有缘起生呢?算不算第五边生?缘起生不算第五边生,为什么不算?因为四边生都是讲的实有生,而缘起生是假立的生,所以绝对不是第五边生。破四边生的时候,对缘起生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故知为是依缘生”。
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
由说诸法依缘而生的缘故,“非诸分别能观察”,一切诸法依缘而生是假立的生,不是一切具有严重分别念者能够观察的。“是故以此缘起理”所以依靠缘起的妙理,“能破一切恶见网”能够铲破一切的恶见。认为有常见、断见、实有的自生、他生等一切恶见,都能够被善巧破除,所以缘起正理是佛法当中最为殊胜的正理。宗喀巴大师甚深的了知了缘起,造了一个很著名的论典《缘起赞》,通过赞缘起来赞佛。佛陀发现、宣讲的缘起是非常稀有的正理,能够破一切恶见网。
作为佛弟子来讲,也必须要通达缘起。世俗的缘起就是如是的因如是的果,比如苦因苦果,或者平时我们说因果报应。其实因果报应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很多非常细微的分类,可以落实到平时修行当中。依缘而起,要得到什么果必须具足它的因缘。要得到佛果,必须要具足大乘的因缘;要获得罗汉果,就要具足小乘的因缘;如果只具足轮回的因,只能得到轮回的果;如果造恶趣的因,肯定是得恶趣的果。一切世俗的缘起丝毫不爽、丝毫不错乱。
缘起理安立在胜义空性当中,一切依缘而产生的法就是无自性、空性的。虽然世俗当中如是的显现一切善恶贤劣,但是本性都是无自性的空性。了知了无自性的空性,就可以从一切的常断、有无的见解当中脱离获得解脱,所以“能破一切恶见网”。
世俗当中可以破断见和非因产生果的邪见。世俗当中有些人认为没有因果,依靠缘起的道理可以破这种恶见。了知了正确的缘起,可以破非因产生果,比如认为通过杀生等恶业可以得到安乐,这就是非因和果之间的关系。非因不可能产生妙果,了知缘起可以破斥错乱的因果。了知缘起第一在名言当中有因果,第二正确的因产生正确的果,二者必须通达。胜义当中可以破斥常见、有见等恶见。所以通过缘起理世俗、胜义当中一切恶见都可以破斥。下面讲缘起因的释词:
释词:何为缘起?
通过字面来讲,缘起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依靠缘而生的法就叫缘起。
《入中论》云:“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
《入中论》说,所有的缘起法都是以和合为相的,因缘和合而生叫做缘起。
缘起的自相为因缘和合。
这就讲得很清楚,因缘和合而产生,“起”就是生起的意思,“缘”就是因缘,依靠因缘而生就是缘起的意思。
譬如种子为因,水、土等为缘,因缘和合时,就产生果实。果实是缘起法,不是非因缘和合的孤立法。
以种子生苗芽为例,首先最主要的因叫亲因缘,种子就是最主要、直接的因,所以起名叫因。水、土是次要的叫缘,因为水土本身不具足产生苗芽的主要因缘。如果单单一个种子放在箱子里面、铁罐子里面,只有因,没有水、土、阳光作为缘,就发不了芽。只是一粒种子而己,没办法成为因。要成为因必须生果,才能叫因。有些时候说:“这个是不是因?”,我们说这不是因,只能叫一颗稻子,生果才能叫因。
种子是因,水、土是缘,有时候叫俱有缘,和因同时具足的叫做俱有缘。近取因就是最近能够取果的因,俱有缘就是必须和因同时具足的水、土等。近取因和俱有缘和合起来就可以产生果。
我们分析缘起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稀有。种子、水土、阳光因缘和合了就产生了苗芽,但是单独的因缘每一个当中都没有办法产生果。单独的种子作为因没办法产生果,如果只需要种子不需要水土,产生不了果,单独的水、土每个里面都找不到苗芽,但是把这些和合起来苗芽就出现了。说明苗芽不是实有的,依靠很多因缘。单独的因缘当中都没办法产生苗芽,一一观察都没有办法真正找到芽的自性。但是因缘一和合,果实就产生了。
因和果之间是接触而生吗?不接触而生吗?是一体生?他体生?都没有办法安立,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产生了果实。所以果实是缘起法,不是非因缘和合的孤立法,这些都是重要的铺垫。重要的铺垫了知之后,最后才可以知道,缘起而产生的法不是孤立产生的,所以是无自性的、空性的。依靠因缘产生,所以是无自性。
这些首先都要了知清楚,我们后面学习的时候,就知道没有一个法是孤立产生的,必须要因缘和合,而因缘和合的法绝对没有自性。
《显句论》云:“是故,一切法之生,观待因缘者,为缘起生义。”
一切法的出生是观待因缘的,这种生就叫做缘起生。
内有情都是由从无明到老死的十二缘起而产生的,
这个地方分了内外法,内就是内有情,比如众生。有情的“情”字,为什么叫情?“情”字就是心识的意思,以前就翻译成情,现在的翻译就是识,有情就是具有心识,也叫做众生。土石、花不叫有情,为什么?它们不具有心识,不叫有情,所谓“有情”就是具有心识的众生。内有情都是通过十二缘起而产生的,前因产生后果。
比如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是以前世的无明、行产生的,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是十二缘起的次第。从识开始到受之间是今世的果,由前世的无明支和行支作为因产生。无明就是烦恼,行就是业,通过烦恼和业产生了今世入胎的识、胎中的名色、六入,乃至于出胎的触和受等。第十一支、第十二支生---生和老死,是后世的果。“生”是指识、名色、六入这些,老死是从触、受等开始安立的。
后世的生和老死完全观待今生的爱、取、有三支。
受之后,就有爱、取、有。爱、取是不是烦恼?这二支是烦恼,相当于前面的无明。前世的无明和行为因产生今生的识、名色等,前世有烦恼和业,今生当中的爱、取就相当于无明这个烦恼。“有”就是业,相当于前面的“行”。有了“有”,就有了后世的生、老、死。这个就是简单介绍众生产生的次第,不是真正讲十二缘起。
因此,有情流转,都是缘起,离开缘起,没有一法存在。
所以有情的流转,都是依缘而起的,主要通过烦恼和业产生轮回的显现,归纳起来就是烦恼、业产生的果法。在《辩中边论》当中分为三支: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烦恼杂染当然就是无明,杂染的意思就是污染。烦恼杂染就是前面的无明支和爱、取,业杂染是行支和有支,生杂染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
外界的无情法,也是依缘而生,譬如植物以七因、六缘而生长,
外面的无情也是依缘而生的,“譬如植物以七因、六缘而生长”。
七因是种、芽、叶、茎、精华、花、果,
种子生芽、芽生叶、叶生茎、茎生精华,精华理解成养分,还有花果。
前前相续产生后后,是后后的近取因;
前前为因产生后后,前前是后后的近取因,近取因是最根本因、主要的因。当然主要的因以外,也离不开土地、施肥、阳光等缘。
六缘是地、水、火、风、空、时,地大任持,水大摄收,火大成熟,风大增上,空大无碍,时节迁变,都是俱有缘。
“地大任持”,能够有一个所依;“水大摄收”,不让它无限制的扩散,有摄收的作用;“火大是成熟”,能够让它不断成熟;“风大”是让它增长;“空大”是没有阻碍;“时节”是给它一个时间转变,这些都是属于俱有缘。比如地大是土地、火大是阳光,都是包括在里面。
特定的因缘聚合,产生特定的果法。
什么样的因缘就产生什么样的果法,同样一粒种子,放在南方的土地上种和放在北方的土地上种,因缘不一样,种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浇灌的肥料不一样,长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阳光照射时间的长短和长出植物的品质好坏、味道的酸甜也不一样。所以特定的因缘聚合产生特定的果法,果法是随着因缘转变而转变的,没有自性、实有。
如果果法是实有的,就不可能随着因缘的转变而转变。什么地方种都是一样,什么条件下种下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不变的,真正意义上的实有应该就是这样的。平时老百姓执著的这些变化的法其实是缘起,但是我们认为它是实有的。为了破实有,观察一切都是依缘而产生的,实际上无实有。
因缘转变,果也随之而转变。内外诸法都是以如是因、如是缘而显现如是果的。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缘转变,果也随之转变”,看起来很简单,但慢慢在突显法界真性。一切诸法的真实意义,就从一句一句慢慢逐渐描绘当中突显出来。因缘转变果就变,慢慢随着原文的词句去理解,果为什么会转?随着因而变,果本身是无自性的、假立的、无实有的,因为它没有自性、实有,所以因缘一变果就跟随变。果跟随因缘变,说明是无实有的,如果是实有因缘怎么变果也不变。
“内外诸法都是以如是因、如是缘”,有什么样的因、缘,就显现怎么样的果。我们修行佛法也是一样,有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缘,就显现什么样的果。因有根本的、最原始的因---如来藏,这个毫无疑问。今生当中修行佛法不共的因,比如前世的善根等算是比较浅的因。
缘就是处在什么环境当中学习,处在一个非常正规的学佛团体当中学习,这种因缘最后的果就不一样。有善根再加上传法的上师、善知识,还有一些学法的道友,他们所讲的法很正确。道友们互相鼓励、积极向上、见解和行为相同。在这个环境当中培养出来的果,当然就很善妙。
反之虽然有这样一种善根,但是遇到的缘(环境)不行,大家都很懒散,善知识讲的东西也似是而非。如果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最后得出来的果就不容乐观。
我们学佛法最后得到什么样的果,也是依靠因缘决定的。“如是因、如是缘,而显现如是果”,不单单有情流转、外面的植物生长等,其实学习佛法或者世间生活当中学习、找工作等,因、缘、果都是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理解了缘起的涵义之后,再来看大缘起因的释词:
为什么叫大缘起因?
诸法由缘起生,能成立无自性,缘起是抉择诸法自性空的理论,称为缘起因。
首先讲了什么叫缘起,此处讲什么叫缘起因,最后讲大缘起因,为什么叫大?都是有解释的,首先讲缘起因。
一切诸法依缘而起,这个是缘起。通过一切万法依缘而起的根据,就能够安立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无自性的。“缘起是抉择诸法自性空的理论”,“理论”就是因的意思,抉择一切诸法显现的时候自性空的理论,称之为缘起因。为什么叫大呢?下面讲大的意思。
她同时对诸法的因、体、果抉择,摄尽了金刚屑因等的胜义理论
她因为同时可以对一切诸法的因、体、果抉择,没有偏在因、体、果任何一方,所以摄尽金刚屑因、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离一多因四种胜义理论的因的缘故。
成为正理之王,故赞为大。
成为正理之王的原因,故赞为大。大缘起因是所有胜义因的总集,是同时观察因、体、果的殊胜理论,所以称之为“大”,合起来叫大缘起因,下面用论释来进行说明。
大缘起因:《如意宝藏论》自释中说:“显现分(有法)无实有,是缘起故,犹如影像。”
显现分就是有法,是我们要辩论、抉择的地方。心识、眼识乃至外在一切显现,都是无实有、空性的。为什么呢?“是缘起故”,因为因缘而生的缘故,所以是空性无实有,犹如影像一样。影像是依缘而生的,首先需要镜子的镜面不模糊、没有灰尘、很明净,需要外在的影像---自己的脸,还需要光线,中间有空间。这些因缘和合起来之后,影像就在镜中显现。
因为镜中的影像是依缘而生,所以是假立的,通过影像的比喻就比较容易了知。同样道理,有情、有情的身体、有情的心也是一样的,通过前世五蕴或者业和我执为因,相续当中有我执,有心识的相续,有父精母血,还有时间等,通过很多因缘就显现了胎儿,我们这个果就出现了。之后又通过其它的因缘慢慢长成现在的样子,所以其实我们也是依缘而产生的。依缘产生的法犹如影像一样,也是无实有的。只不过大家都认同影像和梦是假的,但是一直认为我们的身体是真的。
现在通过这些类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现在也是因缘和合的,最后要知道所有因缘和合的法没有一个是真实的。镜中的影像因缘和合是假的,因缘和合的我们是真的,从根据上面来说没办法这样安立。
譬如水月是缘起故,无实有。
水月的比喻,就是水中月影。水中月影是缘起故,是无实有的,它有什么因缘呢?
天月和河水因缘聚合的时候,水面上显现月影,
要显现水月,首先有天上的月亮,还要有地下的河水、井水或者任何水塘里面的水都可以。有天月、河水还需要无阻碍,天月、河水之间不能挡住,挡住就没办法显现了。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因缘,水不能翻滚的太利害,如果波涛汹涌显现也是很困难。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时候,水面上就显现月影。
以缘起的缘故,正显现的水月,没有一微尘许的实质,
因为缘起产生的缘故,它是假立的。正在显现的水月,观察它的本质,没有一点点微尘许的实质。我们在这里面找不找的到月亮的本性呢?完全找不到。除了水、光点之外,没有一个月亮的存在,怎么样寻找也找不到它的实质。
上、下、左、右何处也找不到水月的自体,不得生处、住处、去处,
找不到它的生,水月怎么生的?只要因缘和合就生了。也没有住处,好像是安住在水中,一个实有的法才有它的住处,但是真正观察的时候,它的本性没有,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住处。最后水月显现的时候,来一朵乌云把月亮遮住了,水月没了,它去哪儿了?它没有去哪儿,它没有去处本来就是因缘和合的假立显现,因缘一散它就散。
非一非多,
它不是实有的缘故,所以不是一体的,也不是多体的。
非常非断,无生无灭。
显现的时候不是常有的,不显现的时候也不是断灭的,因为它是虚幻的本性、无生无灭。所以无自性的法不存在常断,常断只是在实有的基础上才可以安立。比如这个法先是实有的,现在还实有就是常;这个法先是实有的,后面没有了叫做断。一切的常断都是安立在粗大或者细微的实有上面。
我们在学习《中观庄严论》注释的时候,全知麦彭仁波切把常断分了好几个层次,最粗大的常断见、中等的常断见、最细微的常断见。最粗大的常断见就是外道,比如胜论外道、顺世外道有非常粗大的常见、断见。中等的常断见,比如小乘刹那生灭的微尘实有存在,所以说是常。第二刹那灭,因为是实有的法,后面不存在了所以叫断。最微细的常断见就是自续派分二谛,世俗名言谛当中有显现,胜义当中是单空,这是很细的常断见。这些常断见或多或少都和实执有关,只有应成派不承许任何的实有法,所以它没有丝毫的常断。而一切万法的自性本来安住在大空性当中,“非常非断”无生也无灭。
所有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法,都像月影一般,依仗众缘和合,无而忽尔显现;
所有观待因缘产生的法,都像月影一样依靠众缘和合,没有因缘的时候不存在,有因缘的时候就显现出来。我们在了解空性的时候,需要经常结合比喻、例子对照观察、抉择。因缘和合的法是突然显现的,不是真的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来处、住处、去处等,因缘和合的时候就显现了。
因缘灭尽,又像幻化的象马,无踪无影地消失;
当因缘灭尽了,好像幻术师停止念咒,幻化的象马就地消失,没有了,也不是趋向于哪个地方。前面我们讲彩虹的比喻,显现的时候因缘和合,就在这个地方盯着它看,慢慢彩虹就出来了。隐没的时候,因缘和合越来越淡最后就没有了。所以不是有个实有的来,住的时候没有实有的住,去的时候也不是趋向哪里了,因缘一散它跟着就散了。
我们的身体、心识都是依缘而生的法,所以是无实有的生;现在安住的时候,像水月也不是一个实有的住;最后身体灭掉的时候,也不是实有的灭,因缘一散它就散掉了。比如身心和合是一期生命,只要身体和心一分离就要死了,一期生命就结束了。当然身体还可以存在一段时间,说明它的因缘还没有散掉。什么时候因缘散掉了,身体就逐渐化为灰尘,最后消失。所以生命是因缘和合的,身体和心结合在一起就存在一期生命,什么时候身心一分离,一期生命就宣告结束。身体因缘还在的时候,就存在一段时间,因缘不在了,比如烧掉了,身体就没有了。灰还存在,存在一段时间慢慢也就消散了。因此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只要因缘和合它就显现,因缘一散它就跟随消失掉了,果法的确是无有自性的。
先前没有、后面没有,中间短暂的一段,以因缘力显现,正显现时,找不到极微尘许的实有自体。
“先前没有”,因缘没有的时候果法是没有的。“后面没有”因缘散了的时候,后面的果法是没有的。中间安住的短暂显现,是在这个时间段当中因缘具足了。“正显现时,找不到极微尘许的实有自体。”即便正在显现,寻找它的自性,有没有实有存在的自性呢?其实只是单纯的显现而己,所谓实有、实无的自性都不是它的本性,没有一个实有的自性存在。
如果仔细观察而思惟,一切缘起法都无实有,和幻化没有一点差别,只是凡夫以无明耽著为实有而已。
认为一切万法前面没有是对的,后面没有也是对的,现在有应该是实有的。分析现在安住的阶段,一切万法都有生、住、灭,我们观察生是不是实有的生,如果生不是实有的,或者没有生,住就不存在。或者说生是无实有的,住也绝对是无实有的,最后的灭也是无实有的。生和灭是无实有的,中间的住是实有的,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的妄执,真正通过正理观察的时候,是没有真正的根据安立实有存在的。如果是实有存在,一定要符合实有存在的标准,但是怎么样观察都没有办法安立。如果是实有的东西,不可能有变化的。先前是这个,第二刹那变成另外一个,就不是真正的实有。不是实有就是无实有,因为变化的缘故,真正我们通过很多观察,所谓的实有就是无明、耽著。
《入智者门》中说:“观察一切所知法的大缘起因,即是抉择诸法自性不生,是由因缘集聚之后假立而产生的,无因必定不产生。
观察一切所知的大缘起因,是抉择诸法自性不产生、自性空性,“是由因缘集聚之后假立而产生的”,通过因缘集聚假立而产生,如果有因就产生,无因必定不产生,以上从正面进行观察。后面从反面再去观察,通过《中论》作为根据抉择,了知为什么有自性存在就不需要观待因缘。
而这显现的万法也是当体空、毫无自性,因缘生法本来如影像,远离常断、来去、生灭、一异自性的诸边戏论之故。”
通过因缘和合显现的法,显现的当体就是空性的,依缘产生的缘故无自性。“因缘生法本来如影像,远离常断、来去、生灭、一异”,《中论》开篇就讲了“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不一亦不异”的八不中道,离开了常断等就是安住在中道当中。
以下根据《中论》中的正理说明大缘起因:
《中论》以很广的方式宣讲了大缘起因,此处也是依靠《中论》的颂词进行安立。
一、一切有为、无为法的自性,都是观待因缘,或者是假立的,没有一法不观待因缘:
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自性,都观待因缘或者是假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切的色法、心法、心所法等起作用的有为法都是观待因缘而生。假立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不相应行、无为法不是依靠因缘产生的、是假立的,是什么假立的呢?观待有而假立的,比如不相应行是观待色法、心法假立的,不是靠因缘产生的,而是依靠某个法而安立它的自性。
没有生、住、灭的法称之为无为法,自己没有本性,所以不是靠因缘产生的。它是什么呢?是依靠有为法而假立的。依靠有生、有住、有灭的有为法的概念,安立无生、无住、无灭的法叫无为法。无为法的概念是否定了有为法而假立的,从这个角度正确了知没有一个法不观察因缘,总而言之假立的法观待了有为法,也叫做观待因缘。
有些法是依因缘而生,有些是依靠因缘而假立,这方面稍微不一样。在《量理宝藏论》当中讲,一切起作用的法是依靠因缘而生的,其它不起作用的法如虚空等,是依靠有而假立的。
论云:“非缘起之法,始终皆无有。”
“论”就是《中论》,中论当中讲,凡夫人在轮回、世俗谛当中,不是依靠因缘产生的法始终一个都没有。
一切有为法都是依仗因缘而生,不观待因缘的法绝不是有为法,如同空中的鲜花。
一切的有法为都是依仗因缘而产生的,不观待因缘的法绝对不是有为法。总的来讲,所有的有为法都是依缘而产生的。观待有为的无为也是依缘而产生的,符合有为法的概念。或者从我们思想的角度来讲,观待有为的无为法符合有为法生、住、灭的概念,可以划在大范围的有为法概念中。如果没有因缘法就不是有为法了,如同空中鲜花。
又云:“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
无为法也是依靠有而产生的,“未曾有不依”,“不依”什么呢?没有一个不依靠有为而安立的无为,所以无为也是假立的。
从没有不依“有法”而称为“无法”的法,
比如没有柱子和没有大象,没有是依靠什么呢?依靠柱子的有安立没有柱子,依有大象而安立没有大象。所以要否定一个法说它没有,一定先前有一个有的存在,至少有一个它的概念。所以不依靠“有法”而称为“无法”的法是绝对不存在的。
任何“无法”都须要观待“有法”而成立,这是说:分别心前安立的无为法,决定是观待有为法而假立的。
所谓的虚空、兔角、石女儿等无生、无住、无灭的无为法,其实都是在分别心面前假立的,观待有生、住、灭的法而安立的。比如房间里的虚空观待什么呢?是指色法和色法之间的空隙,观待中间没有其他色法的阻碍安立成虚空的概念。兔角是不存在的,一个是兔子,一个是牛角,把二者放在一起叫兔角。一个是石女,一个是平时我们概念当中的儿子、女儿,把石女和儿子、女儿放在一起,叫做石女儿。所谓的虚空、兔角、石女儿、龟毛等没有一个不是假立而安立的。既然是依靠有法假立的,其本体也是假立的。
又云:“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
真正的涅槃是大无为法,超离观待的有为和无为之后真正的空性实相。“有无是有为”,名言谛当中的有为法当然称之为有为,观待有为法的无为法也是有为法。
涅槃是大无为法,
为什么叫大呢?超离了相观待的有为、无为当中的无为。观待有为法的无为法不是大无为,而是假立的无为。真正的大无为法是涅槃,即一切万法空性的实相,不观待有为和无为而安立,超越了分别心意识的概念,叫做真正的无为法,简别前面的有为称之为“大无为”。
不属于意识的境界,它超越了相对而安立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范畴。分别心安立的有为法、无为法,都是观待而安立的。
颂词说“有无是有为”,分别心安立的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有为法。
因此,这种“有”、“无”都是观待因缘而假立,都是缘起法。
我们回到前面第一段,“或者是假立的”就是指这些。
二、有自性成立,还需要观待因缘,自相矛盾。
如果是“自性成立”实有的法,绝对不“需要观待因缘”而生,通过正反两方面去证成,一切依缘而产生的法一定是空性的法。什么是“自性成立”的法?如果有自性成立的法就不需要观待因缘,如果还需要观待因缘就自相矛盾。一方面有自己的自性,一方面还需要观待因缘,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就矛盾了。
要不然有自性成立,不需要观待因缘。如果需要观待因缘,绝对没有自性,从正、反两方面来看缘起因比较容易理解。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平时我们说依缘而起是空性的,为什么?这里面缺一个环节,需要了知所有自性成立的法,绝对不需要因缘。什么是自性成立?什么是自性实有?为什么自性实有的法不需要观待因缘?把这点了知了,再知道所有的法都是依缘产生、无自性的,就是比较圆满的方式了知了。所以第二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很关键。
“自性成立”和“观待因缘”彼此相违,
“自性成立”就是自性实有,平时我们讲这个法是实有的、有自性的、自性成立的、有自体的、有自相的都是一个意思。这个法不是空性,是自性成立、实有的,和观待因缘相违。前面讲了,任何名言谛当中的有为法都是观待因缘的,随便观察任何现在看到的花、房子、山等,绝对可以确定是依靠因缘而产生。这一点已经完全可以确定,自他承许。下面再观察,平时我们认为的自性实有和观待缘起二者之间矛盾。
也就是,一个法自性成立的话,决定不需要观待因缘;
首先我们讲一个法如果是自性成立,绝对不需要因缘。
一个法“需要观待因缘”也决不会是“自性成立”,由此成立“若依因缘起,必定自性空”。
一个法如果需要观待因缘,绝对不是自性成立,因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我们反复讲了很多次,法的自性存在、实有存在,因缘就不起作用。具足因缘,法已经早就存在了,因缘对我不起作用,这个法自性早就成立了。如果不具因缘,还是存在。所以一个自性实有存在的法,因缘和它没有任何关系,有因缘我也有,没有因缘我还有,这个就是真正自性成立的法。
一个法如果需要观待因缘,有因缘就生,没有因缘就不生,有因缘就显现了,因缘一灭跟着灭了,或者没有因缘根本生不起来。这个法的显现一定是严重地依靠因缘,没有自己的本性的。必须要依靠其他的法才有,所以自己的本性是不成立的。
真正成立自性的法,根本不必要依仗任何法,自己可以独自存在叫做自性成立,真正的实有就是这个概念。一般的人认为的实有,当然没有仔细观察,但他认为这个法不是无自性、不是空性的。那我们说既然不是空性的,应该是实有存在的,如果是实有存在,分析实有存在的概念是什么?定义是什么?分析到最后慢慢就变成了缘起,变成了无自性,变成了没有自相,变成了非自性成立。所以,只要是需要因缘观待的法,绝对不会有自性;自性成立的法,绝对不需要因缘,由此成立“若依因缘起,必定自性空”。
论云:“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
缘起法是依缘而生的,“众缘中有性”,“性”就是实有的本体、实有的自性,在因缘和合当中有自性。“是事则不然”,这种情况是不能安立的,没办法安立因缘和合当有自性。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
如果所谓的自性是从因缘和合当中显现的,“出”是从因缘当中显现、出现,这个法就叫做“作法”。“作法”就是因缘造作的法,因为是从众缘和合当中出来的,所以叫造作的法。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性若是作者”,“作者”就是造作而产生的,如果实有的自性是造作产生的“云何有此义?”,有自性又是造作出来的,根本不可能。如果有自性的法绝对不需要通过因缘来造作,只要是通过因缘造作就不是有自性的。没有因缘的时候它没有,有因缘它才有,这个法的出现是跟随因缘的有无而有无,所以本性绝对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是因缘和合造作法的,又是有自己的自性,“云何有此义?”怎么可能有这种含义呢?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什么是自性呢?真正的自性是“无作”,不是因缘所作的。“不待异法成”,“异”就是其他的因缘,不观待其他的因缘也可以独自成立叫做真正的自性。这里所讲的“性”就是自性,它绝对是“无作,不是通过因缘造作,不是观待其他的法而安立的,叫做独立自主的自性。这个地方讲的非常清楚,什么叫实有自性?“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尤其是“不待异法成”。
在须要观待因缘的万法当中,绝没有一个法有自性。
这是讲“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如果从众缘中产生,绝对没有一个自性。
因为:如果自性是从众缘中产生,则成为由他法所造作的法;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如果法的自性是从因缘中产生的,就“成为由他法所造作的”,“他法”就是其他因缘,这个法就是经过其他因缘所造作出来的法。
但自性是所作的法,如何成立是自性呢?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就是讲这句,如果自性是所作的法,又怎么变成有自性呢?即是所作,又是有自性的法,是矛盾的、绝对不成立的。
所谓有自性,即不必要观待因缘,应当一直保持它的性。
讲的非常清楚,真正的实有自性的法“不待异法成”,不需要观待其他因缘也能够成立、保持自己的自性。但是哪一个法具足自性、具足实有的条件?没有一个法能够找得到。所有的法都是依靠因缘而生的,没有一个是有自性的、不是空性的。
因此,自性是“不待异法成”,
所谓实有的自性“不待异法成”,不观待其他法也能够成立叫做自性。
不必要观待其它法而独自成立的,才叫做自性。
根本不需要观待其他的法,能够独自存在的叫做自性。
既然万法都是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故都无自性。
无自性、无实有、空性都是一个意思,所以没有自性就是没有实有的自性、自性本空。平常我们讲自性本空就是无实有的、虚幻的,虽然有显现但没有本体,随着因缘改变而改变。有因就有显现,因缘一变它就变,因缘一灭它就灭。一切万法都是这样的,没有一个不是观待因缘,所以没有一个法不是空性的。
这就是:由缘起故,定无自性。
这就讲的很清楚,因为缘起而产生的缘故,一定没有自性。
三、凡是观待因缘而生者,实际唯是无生。
凡是观待因缘而生的法,全都是无生的自性。
所谓缘起生,以胜义理论观察,实际不成立任何的自性生,唯一是无生。
所谓的缘起而生,通过胜义理论观察,实际上不成立任何的实有的自性产生,所以缘起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缘起生。
首先观察,以因缘和合而生果,无论因缘和合中有果还是无果,都不能成立生果。
首先观察,一切果都是因缘和合当中产生的,无论因缘和合当中已经有果还是没有果,都不能够自性生果。自性生果就是讲到了实有的产生,实有的因缘产生实有的果。我们分析,所谓有果是在因缘当中已经有了呢?还是在因缘当中根本没有?两个方面都不行,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实有的因缘,不可能有一个合理的安立。
本来因缘和合产生果,是一种缘起的现象,本质是无实有才可以显现。平时众生都在享受无实有的世俗中假立的因果,但是我们偏偏执为实有。如果是实有的,就解释不了众缘和合当中出生果的现象。如果果是实有的,因也是实有的,实有的果在因缘和合当中已经有了吗?还是没有?只有这两种情况,但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的。
论云:“若众缘和合,而有果生者,和合中已有,何须和合生?
如果在众缘和合当中已经有果了,何须再和合去产生呢?
若众缘和合,是中无果者,云何从众缘,和合而果生?”
如果众缘和合当中没有果的存在,因缘对它来讲有什么作用呢?众缘和合也没办法生果。
众缘和合当中,如果已有果法,则再生果不合理,因为果法已经有了,不必要再生;
这和前面有无生因当中的理论是一样的,如果果已经在因缘当中存在,再生就没有必要了。和数论外道的自生一样,果法在因缘当中已经存在,再产生就有很多过失了。
如果没有果法,又怎么能从中产生果法呢?比如每一粒沙子中没有饭,多少沙子聚合在一起也没有饭产生。
这是实有的观点,分析种子的果是什么?果是苗芽,青色的、长条的。果在豆子当中有没有呢?根本没有,所以种子当中没有果。在泥土当中有没有果?没有果。在肥料当中有没有果?没有果。阳光当中有没有果?没有果。水当中有没有果?没有果。时间当中也没有果,每一个当中都没有果。
如果是实有的没有果,怎么可能从和合当中产生呢? 比如分开观察每一粒沙子当中没有饭,把所有的沙子聚在一起,饭就出来了是不可能的事情。单独的每一个沙子没有饭出来,多少个沙子合在一起也绝对不可能有饭出来。这个问题就在于实有产生。
最早我们在学习中观的时候,也是被一个问题难住了。在讲每一个沙子当中没有饭,和合起来就没有饭的时候,有个道友就举个比喻。他说:“比如有一根五百斤重的木头,我们每一个人去抬都不抬不起来,张三去抬也抬不起来,李四去抬也抬不起来,但是二十个人去抬的时候就抬起来了,你说每一个人抬都抬不起来,为什么这么多人就抬起来了?”当时我们觉得是呀,这个问题好像是很难的。
其实这是缘起生,不是这里面所讲的(实有)生。虽然每一个人单独的力量都抬不起来,但是因为它的本性是空性的,当因缘和合的时候,果就出现了,就把它抬起来了。相当于在种子、阳光、水土当中都没有果,和合起来就有果了,这是什么情况?这个和沙子的比喻不一样。
其实我们讲的是两种情况,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实有的没有,因为这个地方破的是实有的因果。实有的种子当中没有实有的果存在,实有的不存在就是无论如何没有其他情况出现,绝对不存在。泥土等当中绝对不存在,每个单独的已经完全确定不存在的法,再和合起来还是不存在。
但是前面二十个人抬一根木头,为什么抬起来了?或者种子和水土和合起来为什么生苗芽了?因为是无自性的,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果生,但是无的果本身不是实有的,而是假立的。就像前面破有无生因的时候,本来果是先无而后有,但是先“无”的状态是假立的无,不是实有的无。如果是实有的无,就已经确实定性了,不能改变的无。这种不能改变的无,用因缘造作也是不改变的,如果可以改变就不是实有的无。
这里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平时我们所抉择的很多事,都是把名言当中的缘起加进了自己实有的概念,觉得可以解释现象的实有存在。但其实现象都是无自性的、假立的缘起,安住它的缘起去解释就很合理。一个人、两个人抬不起来,但是二十个人就抬起来了,这些“无”是假立的,缘起本来就是假立的,随顺缘起就可以解释的通。但是如果实有的因,固定没办法改变了,一个人抬不起来,二十个人也抬不起来,绝对是这样的。为什么抬起来了?不是我们这个理论不合适,只能说明你认为万法实有的理论绝对不合适。
论中又说:“若众缘和合,是中有果者,和合中应有,而实不可得。若众缘和合,是中无果者,是则众因缘,与非因缘同。”
如果众缘和合当中有果,在和合当中就应该有,但是实际不可得的。如果众缘和合当中没有果,因缘就和非因缘相同了,下面要解释这个问题。
如果众缘和合当中有果法以自性存在,应当以量从中得到,实际是得不到的。譬如,饭如果在米等中,应当见到,但米等碎为微尘也不见有饭存在,每个因缘中得不到,其聚合中也得不到。
如果众缘和合当中已经有果法存在了,而且“自性存在”,就是实有的意思,“以量”通过现量就可以得到。比如米是因、饭是果,煮饭要米、锅、水、火、时间等众缘和合饭就出来了。这些众缘和合当中,到底有没有饭的自性存在呢?如果有的话,在米当中能够直接看到饭;在水当中就能看到饭;在火当中就可以看到饭。但是把米碎为微尘也找不到一个饭出现,每个因缘当中没有,和合当中也不存在。
众缘和合中没有果法,那就和非因缘相同,都没有果法在内。
如果众因缘和合当中没办法产生果法,因缘和非因缘相同。为什么呢?因为非因缘当中也没有果法。本身因缘是可以产生果的,但是如果承许实有,能够产生果的因缘和不能产生果的非因缘相同。下面打比喻:
如果米、水等中没有饭,而又能产生饭,为什么以沙、土等不能产生饭呢?
因为米和水是产生饭的“亲因”真正的因,沙和土不是产生饭的因。如果在单个的米、单个的水当中都没有饭,但是因缘当中可以出现饭。沙和土当中也没有饭,为什么它们和合的时候没有饭?也应该有饭,因为因缘和非因缘的根据是相同的。
这里面根据是一样的,根据在哪里呢?每一个因缘当中都没有果法的存在,但是果法还可以出现。所谓的“因缘”当中没有果法,和沙土非因缘没有果法,二者是相同。米、水和火因缘和合产生了饭,同样没有果法的沙、土和水和合起来也应该有饭产生,这个过失很大。
两者同样是“众缘当中不具果法”,理应产生。
这就叫做根据相同,如果你可以成立,我就可以成立;如果我不能成立,你也不能成立,理由是一样的。如果你说不一样,拿出根据来。同样都是众缘当中不具果法,既然理由一样,一个不具有果法的因缘可以产生饭,另一个为什么不能产生呢?如果你这个可以产生,我这个也可以产生。你说我这个不能产生,你那个也不能产生。为什么呢?因为根据相同。这是抉择中观很重要的理论,掌握之后再去观察、学习就会得心应手。
以上抉择了“因缘生”不是因缘中已有而生,也不是因缘中无有而生。
问题在于它是实有的生,这些都不合理。
论中又说:“若因与果因,作因已而灭,是因有二体,一与一则灭。若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因灭而果生,是果则无因。”
首先证成:因和果是无常法。
因和果是无常的法,首先要了知。
如果因、果是常法,则无丝毫变动,不可能由因转变成果,因此,凡是因、果,一定是刹那性。
因、果一定是无常的,如果因是常有的就没办法变化、作用而生果。比如豆子要生豆芽,如果豆子是常有的,永远只是豆子,没办法长成豆芽。因为是无常的可以破坏掉,从豆子当中可以长出一个细细的豆芽。所以因是无常的才可以生果,如果因是常有的就丝毫不变动,不可能由因转变成果。果如果是常有的,要不然不需要因,要不然永远产生不了,“因此,凡是因、果,一定是刹那性”。
回到颂词来解释:
解释前面的“若因与果因,作因已而灭”。
因要对果起作用,必须果产生的同时,因也存在。而且因坏灭时,才能生果。
“若因与果因”,如果因要生果,就必须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因”,因要给果起作用。作完因自己要毁灭,是因上面的第二个属性。因要给生果一种作用,生果之后必须要灭掉,所以“是因有二体,一与一则灭”,因有两种本体,而且坏灭才能生果。
由此,在一个因上就有两种体存在,一者在果存在时,给与果作用,这样应成常法;
第一个因要生果,必须要在果产生的时候给它作用,所以这个时候因和果要同时存在。但是如果因和果同时存在,因就变成了常法,因为果生的时候它还有。如果因有的时候果不存在,因怎么给果力量,让果产生呢?这里面的生是实有的产生,如果是无实有的产生,全部不需要分析,因缘具足了就生果,只是分析到这为止。
承许实有的生果,必须要做详细的观察。因要产生果,必须对果起作用,而且生了果之后还要灭。因要对果起作用,必须果要和因同时存在才能起作用。如果只有因没有果,果像虚空、石女儿一样还没有产生,因要对果起作用相当于一个有法对无法起作用。就像我们用手抓住一个兔角去耕地一样,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实实在在的因要对果起作用,必须因存在的时候果也存在,或者果存在的时候因也同时存在,因才能对果起作用。
这样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因变成常法了,为什么?因为果生的时候因还存在,因一直没有灭变,所以“这样应成常法”。
另一者在果产生时,应当灭尽,如此成为断法。
还有因生了,果不是灭掉吗?灭掉的法就是先常,而后无。前面讲常断的体性的时候,先是实有存在,后面灭掉了叫断。因对果产生作用之后不是恒常的,它断灭了,就符合先常后灭的自性,是典型的断见,所以“应当灭尽,如此成为断法”。
一个法上存在相违的两种体性,永远也不可能成立。
相违的两种体性又常又断,怎么可能呢?是常有的又是断灭的,绝对不可能,这是很大的问题。
如果因灭尽时果出生,因没有对果起到任何作用,应成果是无因生,这也不可能成立。
“如果因灭尽”的时候,果才出现。首先第一刹那因存在的时候果还没有,果出现的时候因已经灭掉了,因一灭果就出现。如果是这样次第性的、不是同时的话,因有的时候,果还没有,因对果起不了作用。第二刹果出现的时候,因早就灭了,果不是依靠前面的因而产生的,果就成了无因产生的了。
本来应该是以前面的因产生果,但是前面分析,第一刹那的因灭果才产生,因有的时候果没有,所以没办法产生果。第二刹那果生了,因已经灭了,果就不是因产生的。不是因产生的又有果,果是怎么来的呢?就只有一个解释---无因生,但无因生的过失就更大了,这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 ◆ ◆ ◆ ◆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