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 | 关于寂寞的讨论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寒冷的季节因你的关注而更温暖
提问环节
NAXIESHI
十三个问答带你
了解寂寞
提问一、有时候这个法道是非常困难和寂寞的,那我们在这道上要怎么样找到前行的力量?
ZHUDONGPILU
Q
A
仁波切答:我想我们对这个已经讲了一个小时了。
主持人:是不是来问下一个问题呢?
仁波切答:对,不然很寂寞。
提问二:我们怎么样推广就是佛教的正念,尤其是在世俗当(中)很多世俗的方式的正念、禅修当中,我们要怎么样提倡真正的佛教的正念呢?这两者的差别是什么?问题是说我们要怎么样来提倡真正佛教徒的正念?相对于很多非佛教徒的一些正念?
ZHUDONGPILU
Q
A
仁波切答:这个所谓世俗的这个东西是我一直搞不清楚的,是我觉得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是secular这个字——世俗的。
因为就根本而言呢,语言并不是世俗的。
不过,总之呢,我想能够见到像是内观等等价值的人来说,带着慈心和悲心。
我想你确实可以,就是先用所谓世俗的,这种非佛教徒的正念来说,来吸引别人。
做任何你需要做的,不只是拯救他们于这种永无止境的希望和恐惧和轮回当中,甚至是把他们从所谓世俗的非佛教徒式的正念当中拯救出来。
提问三:为什么我会寂寞,寂寞值不值得我去投资呢?
ZHUDONGPILU
Q
A
仁波切答:你能不能再讲一遍(问题)?
主持人:第一部分的问题是说为什么我会寂寞?第二部分的问题是说寂寞值不值得我们去做投资?
仁波切答:我想第一个问题我已经讲了很多了。
第二部分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很喜欢“投资”这个字。是的,你可以很聪明很精明,如果你够精明的话,你可以利用所有的垃圾,这其实就是某种投资。
是的现在我真的是在人类的层面来讲,因为要感谢寂寞,才会有这些美丽的诗,才会有约翰·列侬的音乐等等。
这些其实都是要感谢寂寞才会有这些东西的产出,可以很安全地说,大概百分之八十的华语歌曲都是关于寂寞的,不是吗?
我想这些歌曲百分之九十是关于寂寞,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关于什么想你啊等等的。
是呀所以这些东西可以是非常动人美妙的。
所以是的,这种寂寞感可以让你明白谁是寂寞的,然后对这些做些事情。所以你是可以对这种寂寞做一些投资的。
提问四:终身闭关是在享受寂寞,还是在解决寂寞?
ZHUDONGPILU
Q
A
仁波切答:这取决于你是哪一种修行人,对佛教徒来说,当佛教徒在做闭关的时候,意图是在于要帮助修炼自己的心。
我相信有很多人,尤其那些一开始的初学者,他们可能会觉得寂寞。
但是呢寂寞可能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虽然它可能在初期的时候会在那里。
主持人:所以享受寂寞可以说是闭关的副产品吗?
仁波切答:你是可以这么说啦。
我们早先说过,我们事实上是非常自相矛盾的,某方面我们希望是独自一人的。
但是我们又希望与人相处,我们希望自己是特别的,但是又希望是被别人接受的。
我们希望能够融合社群,有点像是我们希望有自己有大象的脚。
但是有又想要把这个大象的脚穿进鸡的鞋子里,所以我们的心是非常自相矛盾的。
提问五:在我们深入修持的时候,我们会越来越觉得跟身旁的人格格不入,非常的越来越难适应世俗世界,那我们要怎么样来解决这种寂寞或者是说受苦?
ZHUDONGPILU
Q
主动披露
仁波切:就是我们修持得越多,好像跟外在世界就越失去联系。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来自于哪里,不过如果是起自于某种觉知的话,我会说这样的悲伤是好的。
不过呢,听到这个答案回答的人,你要自己再多做一些验证,因为我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讲这个。
比如说不管你是在修什么,比如说修内观。因为这些佛教的修持,跟实相跟真理非常相关。
可以说是从鸟瞰很大的视野来看你的生命。所以一开始它是可能让你经过一个让你产生悲伤的阶段。
很多喇嘛把它称作“真实的悲伤”。其实它应该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状态,那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
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来看待生命,可以说我们是麻木的,我们会对某些事情感到兴奋,然后我们最后又因此感到失望,然后我们又会对另一个东西感到兴奋等等。
但是对于所谓的修行人,当他们的修行在有所进展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像这样的像小孩一样的人一样,他们不会只从一个角度来看待生命,他们会从很多的角度来看待生命。
那这个时候他们就不会对事情变得太过兴奋。
所以是的,你可能每周在酒吧的聚会或者说每个月的家庭聚会,跟其他朋友的一些闲聊,这些就会对你变得越来越没什么兴趣的。
但是如果你想要脱离这样的一个区域这个状态,这事实上真的是你想要脱离的。
所以你应该真的去努力,那一旦你脱离了这样子的状态的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受限于这样的游戏当中。
我们现在状况有点像是我们在玩一个游戏,然后我们慢慢地忘了它只是一场游戏,然后你就完全的沉迷其中,然后就产生了很多的情绪,然后我们可能玩输了,然后我们接下来又还是会再玩下一局。
那一局一局玩下去之后,你最后会明白说它就只是一场游戏,那其实让你玩就会玩得很高兴。
玩这场游戏赢了很高兴,但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你会变得比较有自信心。
提问六:我不了解就是要帮助别人的这种佛教修持。如果“自”和“他”是同时产生的,那就是珍视别人重于自己,怎么样可以让我变得解脱?
ZHUDONGPILU
Q
A
仁波切答: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我想这个问题比较多是在究竟的教法,了义的教法上面,胜义的教法上面。
如果你在谈究竟胜义的东西,的确就连这个所谓“帮助”这样子的概念也只是一个幻象。
“自”是一个幻象,“他”是一个幻象,“帮助”是一个幻象,“问题”是一个幻象,“解决”是一个幻象。
但是直到你真的证得这样子的状态为止,你还是受制于“我”这样的概念。
因此你还是受制于包括“他”、“帮助”这些种种概念的限制当中。
因此,我之前说过的,在胜义的层面,真的要努力揭露出所谓“我”的真实面貌。
但是在世俗的相对层面,我们要努力的进行菩提心的修持。
提问七:在各种的创伤和痛苦当中要怎么样对这个世界敞开心胸呢?
ZHUDONGPILU
Q
菩提心
仁波切答:这边我想我们在谈的是菩提心,人类比较强调于怎么样,马上就解决事情,非常物理性地立刻地解决问题,现在的问题要马上解决掉,这是人类心灵运作的方式。
如果你能做到的话,那当然应该尽管去这样做。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要解决的是一开始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缘,这个就是无明。
包括你自己人无明,别人的无明,这些都需要被解决。
这就是为什么愿菩提心在这个阶段,像是发愿是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要去做的。
我知道对很多人来说,祈祷好像就是嘴巴讲些话而已,并不是真的去解决问题。
但是,从无始以来,我们的那些问题我们一直都在试着去解决。
就像寂天说的:如果你想要让整个大地变得柔软,要找到这么多的皮革去覆盖大地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只要把皮革套在脚上做成鞋子,不管你走到哪里,这个大地都是柔软的。
所以愿菩提心,基本上就是发慈心、悲心,如果你能够更常地做到这一点,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们能够看到有广告牌,说像是慈心悲心,理解别人,同情心等等这样的主题。
如果我们能够在像是广告牌这样的地方,或者在T恤上,或者任何的广告当中能够看到更多这些的信息。
如果我们的领导人能够花更多的助力在这上面。其实他们这些领导他们需要这些,因为他们需要我们的投票不是吗?
如果我们能够这么做的话,当然和平是会有机会发生的,因为是有很多的时候,我们确实是有和平有和谐的。
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当然还有贪婪心,还有单方面的价值观,会一直去毁灭之前讲的这些。
所以现代人在,经常就是关注于立即性的解决之道的时候,我也会鼓励大家要花更多的注意力在这个祝福,也就是发愿上面。
但是这种所谓的祝福、发愿是非常有力量。因为事实上是你的心在做一切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教导大家,能够祝福别人,能够有慈心悲心,在学校能够做这些教育的话,那会起到很大的帮助的。
我们真的应该要祈祷未来我们的政治家在竞选的时候能够把祝福别人,慈心悲心当成他们竞选的一个主题,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会这么做,这其实是非常容易去做的事情。
提问八:感到非常强的寂寞感的时候,有什么非常有效的方式?因为我们非常寂寞的时候,通常就会屈服于我们自己的欲望和我们的业。
ZHUDONGPILU
Q
A
主动披露
仁波切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方法。
不知道是谁在问这个问题,如果这个人跟,我不知道这个人对佛教徒的修持是不是有些知识。
不过一般来说:当你的寂寞感是非常强烈非常尖锐,在最大的程度的时候。
如果,我会说最简单又可以实行的方法,就是去观照这个寂寞,观看这个寂寞。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奇怪。
不过情况是这样的,我们没有花足够的这个注意力在观看我们的寂寞。
我们总是不停地在观照想要解决寂寞的方法,所以在这个时候与其你观看这些解决之道。
你不如就来观看你的寂寞感,即使几分钟也好,这样做应该可以起到非常不可思议的效果。
否则如果你一直分心于解决之道,这些解决之道可能可以麻木你短暂的时间,但是你的寂寞感还是会再回来。
那再下一次你的麻木的方式就需要用更强烈的方式去做。
提问九:在这个约会、爱情的这个时候要怎么样对待寂寞感?
ZHUDONGPILU
Q
A
仁波切答:有时候我们会说两个寂寞的人才会在一起,这个很难。
我能不能跳过这个问题。
提问十:为什么在一个很大的party(宴会)之后,我们会觉得更寂寞呢?
ZHUDONGPILU
Q
主动披露
仁波切答:这就是我刚才说过的,这种让你麻木的这种解决方式,就是会这样子的。
那我们要怎么办呢?我很确定在你去参加party(宴会)的时候,你已经在计划要去下一场party。
比如说假如说今晚你去参加一场party,明天在你就是梳妆打扮要去参加宴会的时候呢。
要告诉你自己说,在这场party之后我会变得更寂寞。明白吗?这样告诉自己。
甚至我会建议你说你在参加party的时候呢,你应该要不断地去持诵这个,当然不是很大声啦。
你要想说“我会变得更寂寞,会变得更寂寞”,我想这会对你有帮助的。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来自新加坡……
仁波切问:到底有多少问题?
主持人:我们有很多的问题。
提问十一:为什么我这么害怕我的家人的死亡,是因为我害怕自己会因此变得寂寞吗?
ZHUDONGPILU
Q
A
仁波切答:肯定大概是这样子的,应该是这样的吧,谁不是这样呢?
我会说,在现在就要非常的珍惜你的家人,即使你在跟家人吵架的时候。
你要欣赏这些,感恩一切,不管你家里面有什么,你都要非常地感恩,非常地去享受它们。
像是看你的吸尘器的时候,也要想说这是我们家的吸尘器,这是我们的吸尘器。
提问十二:佛陀曾经寂寞过吗?
ZHUDONGPILU
Q
主动披露
仁波切答: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一直有这样子的愿望,想要就是编写一部电影关于佛陀的生平。
在这个一部电影里面,你的主角需要有一些弱点,否则的话就没有故事性可言了。
因为如果你的主角从一开始就是非常强壮非常强,一直到最后都是这样,那就没什么好看的了。
所以你的角色总是要有一些问题或者有些缺弱点。
在我读佛陀生平,佛陀传记的时候,尤其是从上座部的角度来看的话是非常好的。
因为从大乘的角度来说,因为大乘总是从超越这个我们既有框架的角度来看待一切。
所以对于大乘来说,一和一百万基本上是同样的意思。所以总是在一个很玄很高深的状态,这个很棒。
不过在上座部他们是非常实际的一种角度,所以他们描写佛陀的时候,尤其是在佛证道之前的,他们会说佛只是一个普通的有情。
所以做为一个作家,带著作家的这个想象力,我会想说在尼连禅河旁,菩提树下。
当他在做苦行的时候,他肯定会去想念他的王宫生活,想念他的儿子罗睺罗,想念耶输陀罗——他的王后。
我们佛教徒说他做了六年的苦行,如果他不想念原来的一切的话,怎么算是苦行呢?
因为假如只是从一个卧室移到另外一个卧室,事实上就不算是一个苦行了。
假如我们说是苦行的话,肯定是经历了一些痛苦,所以那六年他肯定会有一些想法,像是说“我明天就要回我的王宫了”这样的想法。
主持人问:那在六年之后佛还会觉得寂寞吗?
仁波切答:在六年的之后,从上座部的讲法来说,他有回去释迦族皇室,迦毗罗卫城皇宫,他甚至还上了兜率天去见他的亡母,肯定会有些想要去团圆的想法。
提问十三:我现在在上海,因为封城两周了,我就每次看这个团体消息的时候就会很焦虑,我应该要更加地觉知寂寞呢?还是应该不去管它,然后只是修持?
ZHUDONGPILU
Q
A
仁波切答:两个都要做。
我不知道要怎么说,我不知道要说愿你不寂寞呢……就像有人说的很好。
寂寞也可以是一种很好的产品,你可以投资它。我想我只能说,我希望你知道怎么样去对待寂寞,对寂寞变得很精明。
可能有很多事情是你可以做的,即使在世俗的层面,当我们寂寞的时候。
我们听一些好音乐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寂寞的话呢,我想这个音乐可能就没有什么机会被我们聆听。
不过我希望你能够花一些注意力在我之前说的这些事情上,关于“我”的这个标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这个所谓的“我”,是一个标签,它完全不是任何坚实、独立、有形可见、你可以指说这就是我的东西。
但是它又为我们带来了各种的挑战,当然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乐趣。
这是你需要注意的一个东西。佛教,精简而言,就是对这个“我”的一个学习,了知这个“我”是佛教真正的目的,这是很重要的。
我突然想到这个故事,这是非常古老的印度故事。
有两个大学者,其中一个人结婚了,他有个儿子,然后这个学者把这个儿子送到另外一个大学者那边去学习。
因为作为父亲没有办法真的教导自己的儿子,因为父子关系总是会有些矛盾,所以他让孩子去跟另外一个大学者学习。
另外一个学者教了很多东西,这个儿子就变得非常的博学,然后回家很骄傲地说我学了这么多东西。
但父亲说:“不,不,不,你还是应该回去再多学一些,那个人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教,你还不够好。”
所以这样来回很多次之后,另外一个学者,最后真的就说:“我真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教了,你应该回去。”
然后所以儿子又回家,然后这个爸爸还是说:“不,不,不,你还是有些东西没学好,你还是得回去。”
然后这个老师就说:“我知道他要把你送回来的,因为你父亲跟我,我们是从同一个上师那边学习的。
我了解你父亲,我知道他要把你送回来的,不过我现在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教你了,但是既然你父亲把你送来给我,那我要跟你说,你就这么做吧……”
这个老师有一百头牛,他就把这一百头牛给这个儿子,然后跟他说只有这一百头牛变成一千头牛的时候,你再回来,在这之前我都不要见你。
然后你不要带任何的书籍去,因为你只会跟这些牛在一起,这些牛又不读书。所以他就这样把这个儿子送走了。
然后肯定是过了很多年后,因为有了一千头牛,他回来了,就礼拜他的上师。说:“我终于学到了!”
我想这个故事是来自于upanishads(《奥义书》)
直到你了解这个所谓的“我”之前,你不是任何东西的大师。
这是没有人可以教你的,是你自己必须去证得的。
所以我想就如同禅宗大师所说:学习佛教就是学习“我”,学习“我”就是真的知道并没有一个我。
而且这不是只在知识上得到的学习,而是你在情绪上也必须证得的。
直到你真的了知这个“无我”,纵使只是一瞥,很多很多问题都会获得解决。
就连你的电饭锅的问题也会解决。我是很认真的!好,就这样子。
主持人:谢谢仁波切给
我们这个珍贵的教法,
谢谢所有很棒的听众,
在我们下次相见之前请大家保重。
—— 本文完结——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
文中内容、图片源于网络,
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掉。
敬请关注
紫莹微信①:athenatang1001
紫莹微信②:tangchiieng1001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请扫码加紫莹老师微信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