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视作品都描述了人与地球的关系,甚至在地球面临毁灭时,踏上宇宙旅程,寻找新的家园。从《星际穿越》到《流浪地球》都试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地球只有一个,在宇宙中找到第二个家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流浪的不是地球,是我们
任何人都会对他所生存的环境有一定的保护意识——小至床榻、房屋和庭院,大至自己的村落、城市、国家乃至地球。
对每一个生命来说,生存空间至关重要。如果蚂蚁失去了潮湿温暖的土穴,就只能含恨离开世间,即便今天还能挖掘隧道、筑巢、产卵,但到了明天,它所寄托希望的美好家园或许就被洪水冲毁,整个种族面临覆灭。
所以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再再殷切、着重地强调,环保才会在人们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如果不这样,人们就会因为短视和永无餍足,肆意掠夺资源、毁坏自然生态,直到有一天,地球被劫掠一空,海水淹没大陆。
到那时,当我们的后代降生在这个资源贫瘠、灾害频发、环境险恶的星球,就会像被人们大肆杀戮而灭绝殆尽的物种一样,自身也濒临绝境。
我们需要清醒,改变对环境漠不关心、自私冷漠的态度,正视人类面临的严峻现状。
把地球还给一切生命
关于环保,我曾经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教授有过一次对话,其中就谈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教授说,西方环境伦理学中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它以人类的幸福为宗旨,认为环保应该以人类为中心并为人类服务;还有一种是生态中心主义,它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和人一样享有生存的权利。
从定义上来看,我觉得佛教与生态中心主义更有共鸣。佛教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我们不仅应该重视人类的生命,同时也应该重视其他动物的生命。仅仅以人类为中心的态度,是对环境的不负责任,因为人类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对环境造成了种种破坏,同时还威胁到了其他物种的生存。
大乘佛教的思想是完全利他的,它提倡关爱、保护所有生命,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宗教、学说的特征之一。这个世界上有种种不同的思想理念,而“关爱一切众生”就是其中非常高尚的一种。当我们的理念上升到不论人类还是动物都值得被保护的高度时,每个人的行为也会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那生态环境的平衡问题就无需多虑了。
哪有天灾,都是人祸
其实,大自然的地、水、火、风等四大能否维持平衡,取决于人类的行为。莲花生大士在许多论典中讲到,如果人们行持杀生等不善法,就会感召地震、雷暴、洪水、冰雹等灾害。此外,《时轮金刚》等密续更把人体比作宇宙,而人体的“小宇宙”与外界的“大宇宙”之间有一种缘起关系:当人的心灵和行为向善时,外境会变得比较悦意,人与自然之间更能达到一种平衡;相反,如果人心不善,造作种种恶业,也会体现在外境上,显现为种种灾害。
“自身的不善法会对外部世界产生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与当代科学的研究结果遥相呼应。科学家发现,人在极度嗔恨时,血液中会产生一种有毒物质,在注入到小鼠体内后能导致小鼠死亡。所以,佛教所讲的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烦恼”真的有毒。这些烦恼能导致大自然的四大失衡,这也是世间的一种缘起规律。
有因就必定会产生结果。就像种下好的种子,最终会收获好的果实一样。行持善法、断除恶行,能为自己带来安乐,也能为大自然带来平衡。
消费主义背后,是惊人的浪费
我在美国留意到,即使在白天,很多路灯也依然亮着,餐厅里还总能看到人们浪费食物。是不是美国人喜欢奢侈、优质的生活,不懂节约?对此,教授和我分享了她的观点。其实美国现在有很多环保方面的社会活动,比如提倡购买本地食品、减少浪费等等,但总体而言,这里的生活确实比较浪费。
在美国,市场经济的概念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有些地方的政治观点认为,美国拥有无限的资源,任何与消费相悖的理念都不利于美国人维持优质的生活水准。
过去二十年,虽然社会的某些层面比以前更加有环保意识,强调购买有机食品和本地食物,以尽量避免远距离运输,很多城市居民也尝试着在自家后院种植蔬菜、减少浪费,但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也明显加剧,这恐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脱不了干系。
教授认为,现在有一种消费误区:虽然大家在提倡有机、可持续、有效率的产品,但如果人们仍然热衷于购买,而不是重复使用,这一切努力其实都徒劳无益。虽然我们有绿色消费,但减少消费、不产生浪费才是最重要的。
从今天,改写未来
从业因果的角度来讲,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业力成熟的表现。如果一个众生往昔造过恶业,那当恶业作为引业成熟时,他所出生、居住的环境就不会很悦意,环境中充满污染,布满岩石、荆棘。但如果往昔造过善业,就很可能出生在比较悦意的环境之中。
既然如此,那环保是不是就没必要了?我们只能对当前的环境问题逆来顺受?也并没有那么悲观。因为现在的所做所为必定会对未来的环境发挥作用。环保这一概念也不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在那之前,人们并没有所谓的环保意识。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相应时代,积极采取环保措施,未来就会有所好转。
那该如何行动呢?一方面,我们应当努力行持善法,感召悦意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断除恶行,停止对环境的人为破坏。
虽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与过去业力有关,但未来会怎样,取决于当下。佛教并不相信所谓的“命中注定”,事实上,只要我们努力,一切都能改变。
摘自索达吉堪布
《人生格言系列:漫步在绿色的星球上》
《慧晤:环保从心开始》
地 球 只 有 一 个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