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78*阅读参考
1.“别解脱戒不好守,密乘戒非常好守,没有那么多要求”,这种观点是一种邪见。
居士只有五条戒,再有就是偶尔守持的八关斋戒,但是密乘戒内容非常多而且要求很严。对于密宗的特殊修法,并非所有修行人都需要行持,修行已经究竟者不需要行持,初学者又不能行持,只有一些在修行的中间过程中,修力已经很成熟的修行人,才有可能在上师的指引下行持这些特殊方便,但这些行持也是不为人知的。
从别解脱戒的角度来讲,居士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守护好居士五戒。从菩萨戒的角度来说,只要能保证不失毁根本的愿行菩提心,就不会破菩萨戒。如果得过灌顶,趋入到密乘戒,在77课讲的十四条根本戒以前前为重、后后为轻(第一条戒最严厉,其余依次渐轻),这十四条戒除了我们修力所不能及的部分,其他的无论站在密宗抑或显宗的角度,都是要该守护的守护,该杜绝的杜绝,没有太多区别。
密乘戒其实并不好守,只不过有一些人打着密宗的幌子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和贪染心,那只会是一个堕落的结果,而且还会沾染诽谤密法的过患。了解这些道理之后,居士要老老实实地守持以别解脱戒为主的种种戒条来护持自己的相续。
2. 忏悔未认识之自性罪:
未受戒律造罪业,非梵行及饮酒等,
一切自性之罪过,发露忏悔未知罪。
①本论中单独宣讲非梵行与饮酒之因。
杀、盗、淫、妄、酒、抽烟等在前面讲十不善业时已经讲过了,此处单独宣讲非梵行和饮酒,是因为当初在藏地的环境里,在家居士们容易违犯这两条。
②不受戒就能避免破戒的过失,那是不是不受戒好一些?
如果本性就是罪业,就算不受戒,违犯之后一样会有自性罪,还是会堕落三恶趣,从这个角度看,受戒和不受戒没有太大区别。
此外,守戒有守戒的功德,但是不受戒就不存在守戒的功德。我们学佛之后需要对自己的身语意三门做一种归摄,将其引向十善。
③自性罪不存在“不知者无罪”的情况。
一些在家居士、不学佛的人不太懂这个道理,总体上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但他们还是会沾染一些饮酒、杀生、偷盗、抢夺、抽烟等行为,本身会产生自性罪业,也必然要感受果报。
作为佛教徒,可以按照佛教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但不能一味地用佛教的要求去要求其他佛教徒或者非佛教徒。虽然我们知道他的行为不是特别纯善,但他们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苛责、强制性的要求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会让人生起逆反心,应善巧地进行劝诫,他们如果愿意调整,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接受不了,我们要学会包容。
④非梵行(邪淫)。
A.定义。
指除与自己丈夫或者妻子之外的其他男女之间作不净行。
B.断除对异性的贪执,应把握中道。
我们平时应过一种清净的在家生活,正常的夫妻关系肯定可以有,但是对于自己配偶之外的其他对境则不可以行持不净行。尽管现在社会比较复杂,婚外恋等情况比较多,但作为一心想求解脱的佛教徒,在这些最基本的关键点上还是要杜绝。
《念处经》云:“女人祸害根,毁坏现后世,若欲利己者,当舍一切女。”其中强调的“舍弃女人”主要指断除对女性过度的贪执。严格来讲,哪怕是和自己的妻子有正常的夫妻关系,也属于一种贪心的自性。作为在家人,如果丈夫或者妻子不学佛,你现在就变成彻底断欲的状态,家庭关系也不好维护。在家人要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把握中道的原则,在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到,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
3.摩邓女公案的启示 。
摩邓女在不修行时,把阿难追得无处躲藏,行为上比较疯狂,但一旦醒悟过来,当下就证悟了阿罗汉果。
人的根性未成熟时会是特别迷乱的状态,一旦根性成熟醒悟过来,修起来可能比其他人都要超胜很多。有时候我们看到外相上很如理如法的出家人,最终舍戒还俗,或者一个很如理如法的在家修行人,后面做了很严厉的不如法的事情。所以,不能简单地通过外相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总的原则就是观清净心,不要随便地、轻易地轻视他人,说不定所轻视的那个人最后比自己解脱的还要快。
4.能乐公案启示。
①能否获得法的圆满加持,不取决于讲者的功德。
A.讲者功德不圆满不会障碍自身修行。
有些人过度执著于讲者的功德,认为只有上师讲的法才对他有饶益,如果是一个普通法师或者在家居士讲法,他甚至会觉得受到染污,或者听法之后反而障碍自己的修行,这其实是对法的邪见。
B.只要远离讲闻佛法的过患,在任何人面前闻法都能得到利益。
本论在最开始闻法方式时讲到,讲者的原则是要如理如实宣讲、发心清净、不沾染世间八法等;闻者的要求是要断除三种过失、五种不持、六种垢染。如果远离了这些过患,在任何一个人面前听法,都能得到法真正的利益。
能乐也是这种情况,他自身造作了很严重的罪业,按理来讲确实不能直接获得解脱,但是他如理如实地宣讲佛陀的经教,座下一些修行很好的、根性很不错的弟子,缘于他所宣讲的法而得到解脱,丝毫没有受到上师本身具有严重罪业的影响。
C.闻者信心清净也能获得法的利益。
闻者如果对讲法者以及法本身的信心很清净,就完全能够得到法的收获,而不会受到讲者自相续的影响,讲者的功德不圆满或者修力有缺失,都不会对听闻者起到障碍作用。
【公案】曾经有一位老比丘不会讲法,有一位女居士给他供完斋后,双手合十求他讲法,老比丘说完“愚无所知实在是痛苦之本啊。”就悄悄溜跑了,后来女居士通过认真思维这句话而获得了初果(见第37课)。
D.讲者功德会影响对闻者相续的调摄力,但闻者的信心更重要。
我们并不否认讲法者的修证越高,讲出来的法摄受力越大,对众生起到的调心作用越大。但也不能认为“如果讲法者不好,即便他讲的佛法没有错谬,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只要讲者如理如实地把经教的意思表达清楚了,闻者的信心有多大,就能够得到多大的法的收获,法本身的功用力不会受讲者相续的限制。
②励力忏悔可以减轻果报。
能乐死后堕入无间地狱,但仍感觉在浴室中,其实感受的是如同拍球地狱之果。我们往昔哪怕是造作过严重的罪业,如果能够大力忏悔,即便最终不得不堕入地狱,还是会有很多果报减轻的相状:痛苦的时间减短、痛苦的程度减轻、推迟自己堕落的可能性、有迅速出离的相状,如拍球地狱一样,堕落下去就上来了。
③利众是能乐相续中罪业减轻最关键的原因。
能乐能从地狱中快速出来,最关键的原因其实是利众,借用佛法的力量、借用弘法利生的力量,才使得他相续中的严重罪业大幅度地减轻。
大乘道是在利他的过程中圆满自利,而不是自利圆满之后才圆满利他,大乘的本体和核心全部都围绕利众,在利众的过程中,自利不求而圆满,而且非常迅速,心里没有渴求自利圆满才是菩提心的本性。
大家一定要实际行持利益众生的方便和行为,有机会要多发心,如果能够借用自身的能力和方便来发心度众,融入到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功德累积的速度要比自己修快得多。
5.如何理解“包括梵净居士在内,如果仅仅是以贪心眼看女人也犯戒”?
此处“犯戒”是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这样的行为实际上也沾染了贪心的过患,并非用贪心看一个漂亮的女人,就违犯了居士的不邪淫戒。
6.晋朝昙翼法师公案的启示。
修到一定境界,自然会得到三世诸佛菩萨的加持,这是法性力,就像普贤菩萨化现为女子来考验昙翼法师一样。
上师化现到世间来饶益有情,所以我们不必担心“我们会不会有上师管?”、“上师知不知道我的问题?”现在该担心的是我们的修力增上得很慢,一进三退,甚至停步不前,如果真正修到了很好的状态,自然会有善知识来摄受、度化我们,引导我们往下走,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修行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善知识而出现停顿,其实这只是我们分别念的想象而已。
三世诸佛菩萨在世间的化现不计其数,只是我们认不出,他们可能化现为普通的形象,甚至旁生等。但是我们要相信,每个人的修行绝对不会被诸佛空耗掉——三世诸佛把这个修行人落下了,他的修行、根性已经走到这一步,却没有人来引导,如果有这种可能性,会有佛陀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不究竟的过失,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