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1月19日,老师走进南京农业大学,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财富与人生价值”。在演讲中,老师从理财的“财”开始谈起,分享了自己的财富观点。
老师首先认为钱并不可怕,但是人这辈子不能只有钱,老四建议我们要与财富智慧相伴,并且分享不了佛教里的财富理财秘密,同时希望我们要接受不完美,而贤善人格尤为重要。

南京农业大学(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和1914年金陵大学农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以及浙江大学的部分农学类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1年搬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1979年回迁南京,恢复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整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卫岗校区、江北新校区、浦口校区;设20个学院(部),71个本科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0个;全日制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11000余人;教职员工2900余人。
刚才主持人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否理财。其实“财”的定义有很多,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中也分为一般精神层面的财富以及更高层面的圣人财富,例如在佛教中就有“圣者七财”,分别是:信心、戒律、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现在很多人特别想理财,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但你获得的越多,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很大,而人们对风险较低的理财又不太愿意投入,这种情况大家都深有体会。其实,每个人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都非常珍贵,并且由此而形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把生命用在古今中外的学习上是非常值得的。但现在很多人并没有把生命用于学习、思考上,这很可惜。在我看来,无论从传统文化还是从佛教文化来看,钱财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钱财像毒蛇般不可触碰,否则会带来无穷危害。还有些人认为,在佛教中,穿得破破烂烂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不去挣钱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佛教的理念,一个人只要有福报,并能合理使用钱财,财富可以多多益善;如果钱财使用不当,即使钱再少也是在造恶。因此,佛教对待财富的态度是不堕两边——不堕富边,也不堕穷边,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有没有一颗知足少欲的心。佛教中有部非常著名的经典,叫《佛遗教经》,经中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意思是,知足少欲的人即使没什么钱,内心也会特别快乐;不知足的人,哪怕过着天人般的生活,也不会感到称心如意。还有一句是:“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者,虽贫而富。”不满足的人,纵然物质条件富足,但由于内心贪婪,相当于穷人一般痛苦;而知足的人即使生活贫寒,但有了满足感,也是天下第一等富人。这是佛教对财富的基本认知和定位,也符合传统文化的一些观点。《论语》中有句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大富大贵是人人都渴望的,而贫穷下贱是人人都排斥的。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追求财富也合情合理。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也就是,追逐利益和遵循道德,是人们最向往的两样东西。如果没钱,恐怕在这世上寸步难行,但你有了倾国之富后,没有道德的话,也不一定能让自己真正快乐。因此,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对财富的态度应秉持中道。大多数人认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看他财富多少。如果钱很多,那是非常成功的,反之说明他混得不好。其实,人应该追求的,不一定只有钱。丰子恺在他的漫画书里说:“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然而,多数人目前只停留在物质追求上,追求精神层面的寥寥无几,崇尚宗教和哲学等灵魂层面的更是凤毛麟角。不知道你们农业大学的情况如何?国内不少大学只要是跟钱有关的专业,比如金融、经贸、会计,招生报名就特别火爆,而历史、宗教、政治、哲学等专业非常冷门,乏人问津。所以很多老师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得不放弃自己之前所学的专业。我曾经遇到一位老师是宗教博士,他讲的宗教课特别好,但他对我诉苦道:“在国内,我很难招到报名宗教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都去学金融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好多大学生就业后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另一方面,父母亲友对你的人生指导有一定影响,他们都会建议你选个热门的专业,这样工资就挣得特别多。然而,在西方有些国家却截然相反,学习宗教、历史和哲学的学生特别多——不过,这几年听说也变了,报金的学生多了不少,人们对金钱也越来越渴望了。在座的各位可以想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除了赚钱,是否还有其他可以追求的?人若只用金钱来衡量自己成功与否,除此以外,无法享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实际上是很可悲的。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是人心的贪欲越来越重所致。我看过一个叫《蛇尾》的故事:有一种贪欲很强的蛇,当把周围的食物吃光后,便开始吞食自己的尾巴,直至吃尽自己的身体。其实,我们人类也是如此,贪执周围环境的各种资源,什么都想不择手段地得到,这样到了最后,很可能是自身难保。不过,当人的贪心疯狂膨胀时,任何东西都很难让他停下来。昨天有个人跟我说:“现在不去做点投资是不行的。如果把一辈子的钱只存在银行里,可能连一个卫生间都买不起。虽然明知投资有风险,但不这么做又能怎么办呢?”确实,这是比较现实的问题,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人互相攀比的心态在作怪。现在 MBA 的很多同学聚会时,探讨的话题主要就是“钱”:你买了房子没有?买了车没有?买的是什么车?这车性能不行,应该买更好的;这房子太小,要再宽敞舒适一点;这个花园应该修整一下…….欲望永无止境,即使一个月挣一万,也会觉得挣两万才合适;但当你真的每月挣两万时,又认为这不够花,随之想着三万、十万,甚至一百万。我看一本书里说,有个爱马仕的包卖 2100 多万,为包上镶有很多钻石。但有人仍觉得这不是最好的,因为还有一款 3000 多万的包。试想,如果有人拎着一个 3000 多万的包,那与之相配的衣服、车、房肯定更贵,否则,只有包如此昂贵而其他东西都很低廉,也不相称。物质追求到了一定程度,人的欲望就会不断扩张,心思全部放在赚钱上,不可能触及上面所说的第二、三层生活境界,这样活着非常累。我去过一些国家,发现许多人没有这样的攀比心理,在街头演奏乐器或者唱歌卖艺也很享受,当乞丐流浪汉也自得其乐。听说有个中国人认识一个流浪汉,他好心想把对方安排在饭店工作,每月还有固定工资可拿。但对方说:"难道你觉得我现在的人生不好吗?我对现状很满足,请不要限制我。”可见,不少人的人生价值,也不都体现在金钱上,因为钱多不一定就好,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它会膨胀自己的欲望,给人生带来极大痛苦。就像一些腐败分子,最终走上贪污违法的道路。如果缺乏自律,从小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引导,到了社会上遇到不好的群体时,很容易做恶事。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贪欲重的人在一起,你会增长贪欲;跟爱钱的人在一起,你会变得嗜财如命。其实每个人可以有很多爱好,像你们,有些喜欢哲学,有些喜欢文艺,但由于这个时代大势所趋,你不得不拿出全副精力去拼命挣钱。不管是汉地的大城市,还是藏地的小乡镇,很多年轻人疯狂地赚钱来实现所谓的完美由于一些媒体的鼓吹,他们觉得挣到很多钱就特别成功,又不愿为此付出实际行动,老想着能一夜暴富,就如黄梁美梦一般不切实际。我们都知道“井底之蛙”,小的水井中有一只青蛙,它只看得到头顶那一片天,直至跳出井口后,才知道还有更辽阔的天地。同样,我们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觉得追求金钱才最重要,但若放开眼界去了解世界真相,看看那些精神上非常富足的人,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人还可以选择这样活,依此得到的快乐更加可靠、踏实。如今,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贪欲也在不断增长,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知识。我去过很多大学,很多老师都在争取竞争力强的科研项目,也有些老师热衷于炒股、做生意。虽然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也会受到金钱刺激而向财富奔去。老师尚且如此,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在清净的校园中也不努力学习,整天盘算着怎样挣钱。“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看,本就不同于商人,应该一心一意攻读学业,但如今的“学生”都变味了,每天琢磨的是股票涨跌之类的问题,以至于整个大学四年的时光付诸东流,这非常可惜。因此,大家应该再三思考人生的定位。其实,有很多钱不一定真的好。钱财若没有以智慧摄持,就会变成祸害,而有智慧的财富才对自他有利。什么是“有智慧的财富”呢?合理善用金钱,并能断除执著,懂得知足少欲。佛教中有一个故事,出自马鸣菩萨编集的《大庄严论经》,经中讲有一位优婆塞,他有个朋友是婆罗门。一次有人问他:“你那位婆罗门朋友整天都在苦行,吃得特别差,穿得破烂不堪。这样知足少欲的修行人,你见过吗?”优婆塞听后,回答说:“我们可以去问他为什么这样修行。于是他们亲自去问,可婆罗门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他说:“我苦行是想将来变成国王,以享受各种荣华富贵。”优婆塞告诉那个人:“有些人表面在精进苦行,目的却是为了贪求更多,这岂能叫知足少欲?我们的国王频婆娑罗王看似穿金戴银,吃穿不愁,可是他并不执著财富,还乐于布施和分享,这才叫知足少欲。在《善生经》中,佛陀说要把财富分成四份,一份用于自己的生活,一份存起来以缓燃眉之急,余下的两份用于投资理财。此外,《中阿含经》也提到这种观点,我在中央财经大学演讲时引用过。佛教中关于钱财的分配方法,其实很好。不像现在有些人,把钱全部拿出去投资,不够还向亲朋好友去借,一旦失败了,自己的钱、亲友的钱都赔进去了,于是就欠下很多债。按照佛经的观点,有智慧的人应把财产分成四份,一半用于自身,这样的话,哪怕形势不好,自己也有稳定的财富。比如你有 100 万,拿出 25 万作为生活用:25 万一直存着,家人生病或急需钱时不会一筹莫展;然后用剩余的 50 万投资理财,也许它能变成 100 万,但这时不要贪得无厌而要赶快收手,不然,有了 100 万想着 200 万,可能一夜之间都化为泡影,甚至本钱也烟消云散。如今,有福报和有运气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好像都缺钱,不管我去哪个国家,人们都在抱怨经济形势不好。与此同时,利用网络生财的手段却相当厉害,一些狡猾的人以小利引诱,让你先尝到高利润的甜头,心甘情愿把全部家当投进去,但突然某一天,他们就彻底失联了,钱也全部不见了。网上这些赚钱方法,就像传销一样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伎俩,所以大学生们是否要开始理财的确不好说。总之,按照佛教的观点,人不能太贪。像历史上的慈禧太后,一个人控制了清朝好几代皇帝,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她特别贪婪奢侈,把国库很多钱占为己有,每天吃一顿饭都要花好多银子。她最喜欢吃的是西瓜,而且只吃西瓜瓤中心一点,一次要耗用三百六十多个西瓜,死时还要无数金银财宝陪葬。这样贪得无厌,对自身非常不利,福德很容易被自己耗光。作为一个人,还是要留些不完美,或许是财富不足,或许是感情不顺,或许是知识欠缺。我们藏地民间有一种说法:“碗有缺口是不吉祥的。”以前每当我看到自己的碗有残缺,就觉得这次出门可能不吉祥。有一次我随上师去国外,在饭店用餐时发现碗有缺口,就马上让服务员换一个。上师不解地问我为什么要换,我说:“因为碗边有缺代表不吉祥。您看,这上面有一点缺口。”上师说:“这没事。其实人生有点欠缺,是对自己有利的。”从那以后,无论我去什么地方,包括去小饭馆吃饭,就算杯子和碗有残缺,我也都欣然接受。虽然自己曾经很排斥缺口,但“谦受益,满招损”,人生太完美了不一定好。佛教认为,吉祥与不吉祥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吉祥中隐藏着不吉祥,不吉祥中蕴含着吉祥。所以,一个人和家人感情很好,事业上财源滚,社会地位非常不错,这没什么好得意的;一个人财富、感情、事业、健康样样不顺,也没必要心生绝望,毕竟好坏都是无常的,是互相转化的。我以前发过一条微博:“当你事事顺利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因为这正在用尽你的福报;当你屡屡受挫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因为依此可消除你往昔的罪业。”我们点点滴滴的福分,其实体现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落。有些人特别追求完美:“我要身体健健康康,心情快快乐乐,家庭圆圆满满,人生十全十美!”但光喊这些口号也没什么用,现实生活不一定能事事如意。也许今天你很快乐,明天就会遇到痛苦。尤其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人生智慧还没成熟,遭受失恋、失业等各种刺激时,一下子接受不了,要么得抑郁症,要么用暴力发泄,要么选择自杀,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要真正懂得人生,才能化解不必要的情绪。国学大师季羡林写过一本书,叫《不完满才是人生》,我在兰州机场还买过。也许有人不接受这种说法,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圆满无缺、始终快乐的,人生就如一条曲折之路,那些感受到的快乐,都不过稍纵即逝。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遇到什么,都应把这一切当作修行的好机会。前几年我和别人一起去了台湾阿里山,那里有些大树高耸入云、郁郁葱葱,但根部有好多难看的孔洞。有些游客觉得树洞不错,把它当成山洞坐在里面。其实人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把任何不完美当做机会,当做学习的经历,不要轻易被它击垮。不知道大家是否研究过《易经》?《易经》中有种说法叫“祸福相依”,意思是祸和福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有些人因为一夜暴富而特别风光,人人特别羡慕他,但其实没必要太高兴,自己要想想,为什么无缘无故来了这么一大笔钱;有些人莫名其妙出现了财务亏员,或是遭受众人冤枉,他不明白自己对别人那么好,为什么却落得这个下场。其实这一切的背后肯定都有因果。有一次,我去一所大学演讲,路上听到一个女孩正在打电话,她歇斯底里地大喊:“我对你那么好,你却这样对我!我不活了,要死给你看!”其实,当我这个出家人在校园里出现时,很多大学生看我的眼神就像看到了外星人,但我就这么站在那个女孩旁边,她却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应该是心情特别低落,情绪特别激动。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重平复自己的情绪。的确,未来是年轻人的时代,是很有希望的时代,但年轻人也有诸多让人担心的地方。那天有人问我为什么经常去大学做演讲,我说:“因为我对大学生充满希望,同时也存在着担忧。我很想把有些学生不太正确的人生观稍微做些调整。一个人在年轻时,能找到正确的人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从 15 到 30 岁是学真理的关键时段,一定要努力完成学业,到 30 岁时,要找到人生的立足点和真正的价值观,这样到了 40 岁就不会对人生感到困惑,50 岁会洞彻万法的规律和因缘,60 岁不会随外境而转,70 岁不管想做什么都不会越矩——但这也不好说,现在 70 岁老人越矩的也比较多。像特朗普,70 当上美国总统,之后在他任期的四年中到底会发生什么,大家都在纷纷议论。孔子提到“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人到了 50 岁要懂得因果,而在其他传统典籍里说,人到了 50 岁就“不犯大过”。其实我很希望大学生在 20 岁时就懂得因果道理,不然,50 岁才明白的话,的确是有点晚了。如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50岁前就能通达人生真相,现在的学习、知识、不断规范的德行变得越来越圆满,那今生中的一切都应该让人很快乐。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佛教也常讲“精勤不如积德”,其实有时候勤奋不如积德来得好,否则,没有福报却想赚大钱、做大事,确实有一定困难。世间许多现象都遵循客观规律,因此,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重要一点就是:人生需要有智慧来陪伴,而且这种智慧要与福德相匹配福德,主要来自于贤善的人格。法王晋美彭措对人格的培养非常重视,无论对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有信仰者还是无信仰者,经常强调人格的重要性。法王如意宝诸多著作中有一部非常著名的《教诲甘露明点》,书中讲到,做人要做好七个方面:第一,心地善良。不管是什么人,都不要损人利己、恶心害他。如果想侵吞别人的财富或是伤害别人,确实不能称之为善良。第二,无有狡诈。这个时代,不精明狡诈的人虽然会被欺负、占便宜,但我们仍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故意欺骗、诱惑、损害众生。第三,性格温良。有些老师与所有同事的关系都不好,有些学生与所有同学的关系也不和睦,这就是性格不好的表现。大家都会害怕这类人。如果一个班里的某些人大家都怕他、讨厌他,这也是性格不好的缘故。一个性格温良的人,谁都会喜欢和他做朋友,同样,某人在社会上若特别招人喜欢,这也是因为性格好。所以,具备温良的性格对自他都很重要。第四,要有远见。做人不要鼠目寸光,要对事情高瞻远瞩,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事。有些学生因为年龄和智慧还没成熟,可能把事情看得长远有一定困难。但作为老师,应该能做得到,不管是教书也好、育人也好,应该有一种登高望远的智慧。第五,人格稳重。我们把稳重分为:身体稳重、语言稳重和心稳重。身体要稳重,不管自己在哪里,都不要特别三心二意。现在有些企业招到的大学生,今天来上班,明天就消失不见了,又跑去别的地方应聘了。有些人坚持了三天的工作突然就要放弃,今天换这个行业、明天换那个行业,这就叫做身体不稳重。心若不稳重,就会情绪很波动,高兴了就像天人一样笑得特别灿烂,痛苦时又哭得天崩地裂,周围的人都对他退避三舍。然后语言不稳重是什么呢?体现为说话不算数,一会儿说得特别漂亮,一会儿又把之前说的都推翻了,根本什么都实现不了。现在有些人语言着实不负责,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做一个身语意都稳重的人。第六,包容之心。人在世间要有一颗包容心,若能如此,自己会过得很快乐,不论发生什么都可以接受。有些人总为种种小事而计较,什么情况都不轻易说“行”,你开车时他说“不要往这边开”,吃饭时又说“不能这样吃、要那样吃”,对什么都要指手画脚,过于干涉别人的生活,连孩子吃一口饭的饭量大小都要叨叨。人和人之间的关心固然重要,但这种关心也需要建立在包容的基础上。所以,不管对于什么人,都要豁达大度,待人宽厚。第七,具足世出世间的智慧。智慧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世间的智慧,就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不管是专业智慧还是一般智慧都很重要,没有智慧的人寸步难行,这点大家都有感悟。出世间的智慧,是指在佛法上的修行,包括人文教育更深层的研究,超越自然现象的一些更深领域。现在有很多对更深层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大学生群体,其实这也是超世间的一种智慧。如果具足了这七条,就可以称为贤善人格。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都具足贤善人格,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价值。对于财富,我们既要有物质财富,更要有精神财富。如果精神财富特别富足,那无论处于什么环境、经历什么事情都会保持开心,并能将这种幸福持久下去。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WPS”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