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86 | 这样修,让四无量心得以稳固!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86 | 这样修,让四无量心得以稳固!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5-23


传讲时间:2015. 8 .2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六个问题讲轮番而修。

乙六、轮番修法:





修极稳固瑜伽士,顺逆轮番顿超修。






“修极稳固瑜伽士,”刚开始应该按照舍心、慈心、悲心、喜心的顺序来修,到了一定的时候,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易被外境所改变,慈悲喜舍的心特别稳固。

所谓的瑜伽士,很多人认为就是有头发的,或者是做一些不清净行为的人。现在,“瑜伽士”好像有一种褒义,也有一种贬义,但是,真正的瑜伽士是,对法性的意义,心如理专入的士夫。

“顺逆轮番顿超修。”修行稳固的修行人,应该先从慈心开始,一直顺式修到舍心;然后再逆式修,从舍心开始,修喜心、悲心、慈心。

之后又轮番地修,一会儿修慈心,一会儿修喜心,一会儿修悲心,一会儿修舍心。

还有一种方法是顿超而修,先修舍心、悲心,然后修慈心,等等,以中间搁置的方式来修。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修舍心后修悲心、慈心为小修;修慈心后反过来修喜心为中修;修舍心后修慈心为大修,即中间搁置,上下跳跃顿超而修。”


为什么这样修呢?因为任何一种修行要得到稳固的话,都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修。所以修慈悲心的话,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修很长时间。

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当修慈悲心,稳固菩提心。”当时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叫做恰彻却,他是30岁时遇到阿底峡尊者的,他说:“您给我讲一个窍诀。”阿底峡尊者说:“你只需要一心一意地修慈悲菩提心。”后来他不断地修行,到35岁的时候已经获得成就了,噶当派的很多高僧传里面有详细的公案。

修行、做事都应稳固

因此,这种修行一定要通过轮番或顿超等方式才能得到稳固。不管是修慈悲心等,还是做事情,稳固还是很重要的。我自己觉得,做任何事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但是应该把它做得踏实、做得有头有尾的,应该有一定的坚固性、稳固性,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作为弘扬佛法的人,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只看一些表面的修行:“我得过多少个灌顶,得过什么法,见过多少个上师……”而根本不想:“我所得到的这个法,能不能在相续当中稳固地留下来?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我怎么样好好地去串修这个法门呢?”其实有时候,修的法不一定要很多,如果对部分法修得很认真的话,也许就对你的解脱和人生非常有意义。

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一个是要关心自己的修行,要使之得以稳固;一个是要关心佛教,使之长久住世——我们也需要考虑它的稳固性。就像建立一座高楼大厦,要看它的基础怎么样能稳固。在将来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希望在座的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都经常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办个寺院、办个道场,或者建立一个共修的团队,这个时候就要看,怎么样能使之稳固,要想使之稳固的话,可能方方面面都要考虑。

全面考虑 善巧方便

我是经常这样想的,如果只是单一地、很简单地想一件事情的话,恐怕是不行的。比如说,一个道场要想存在下去,就要看它跟周围的环境和整个时代的很多方面能不能相应,这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建立一些道场、居士林的时候,要做些考虑。在考虑的过程当中,有些管理人员想得很简单:“没事,我们在这里学就可以,大家大声念佛吧,大声念!”有些人是在租的房子里大声念,结果下面的保安人员就开始提意见:“这里来来去去的人太多了……”上下隔壁和周围的人也开始提意见,那个时候就措手不及了。

我们扎的根要结实,这个很重要的。另外,现在的佛教徒要学会一种方便方法。本来这个善巧方便是第七地才能圆满,第六地是圆满智慧波罗蜜多,从七地到十地之间分别圆满方便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和大智慧波罗蜜多。在凡夫地完全能做到善巧方便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至少也要有一些基本的善巧方便。

我想,如果你们考虑得比较大一点的话,将来弘法利生的时候可能要看方方面面;如果你想到自己的修行,也要看方方面面。比如,对于自己的修行,要考虑所处的环境——我是在自己的家庭当中、处在朋友的群体当中;也要考虑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我上有上师、下有弟子,那么,我跟上师的关系怎么样,跟弟子的关系怎么样,跟道友之间的关系怎么样……现代企业把这叫做纵向和横向的管理,我很关注这个,这很有必要。

现在我们佛学院有些部门的人,对上师、管家、堪布、堪姆还是可以的,但是跟横向的部门之间就关系不好、很强势,或者是什么都不理:“我就是这个部门的,不管你们了,我就是不理的!”那暂时可能大家都会说:“那也可以,随你吧。”但后来,整个影响就已经不是很好了。所以,我们生存在这个空间当中,要关心上下,但更要关心左右和前后,这是很重要的。

人生存在这个环境当中,如果不会考虑,或者不想考虑这些,不想与他人配合或和合的话,最后可能对自己不利。比如说,如果我是一个在家的修行人,可能有父母、孩子,还有同事,这些人我都要去考虑,这样才能完成我的修行。

如果我是一个佛教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比如是一个居士林的林长,那我也会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我要关心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上师的传承问题,还有我所涉及、管辖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脉络,要把这些纵向的关系理顺;同时,我也要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怎么样。

就像开车的人,既要看前面的路,也要看旁边的路,如果你要超车,也要看怎么样才安全。不会开车的人可能会只看一边,而没有看另一边,最后就把车刮了,然后说:“这里又刮了,就是我开车开得不好,以后要好好地,喇嘛钦,喇嘛钦!”听说有一些新开车的人经常这样。

所以,管理也好,修行也好,我总觉得稳固是很重要的。民间有这种说法:“枣死三年不算死,桃活四年不算活。”意思是什么呢?枣树如果死了三年的话,实际上是不会死的,因为它的根是很深很深的;而桃树的根特别特别浅,看起来它四年之内都是很好的,还能结果实,但是到第五年的时候也可能会死的。所以,我们办佛学院等任何佛教团体的时候,要看它的根怎么样,要让根扎得非常深。

而且,大家在考虑和研究的过程当中,也要会观察。一般人只看眼前,这并不一定是很有智慧的,应该要看长远,这个很重要。原来我也学过一点开车,有一个司机让我开车的时候不要看鼻子上,要看远一点的地方,这样就比较安全,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开车是不是这样?

所以,一个是要观察和思维,自己的修行怎么样才能长期持续,建立的道场怎么样才能长远存在;还有一个就是要知道,周围人对我们的认可也是很重要的。

在获得周围人的认可方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自己的能力很强,周围的人不得不认可——我有一种独特观点的话,他们都会慢慢接受。但是,如果我的力量并不是很强,那我一方面要暂时随顺他们,另一方面,在随顺的过程当中,不要被他们洗脑、不要被他们教化,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心态和威仪,这个很重要。

作为佛教徒,我觉得出家人应该没事,在寂静的环境当中,出家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但是作为在家佛教徒的话,入乡随俗是很重要的。如果在家佛教徒跟身边的人随顺得不是很好的话,自己的修行经常会出现很大的障碍。

我那天看了一下,70%都是80后、90后,这样的人群跟以前年代的、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相比,在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上都是完全不相同的。像这群在家的佛教徒,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生存?这也需要大家思考。是完全融入社会、同流合污,还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如果要有主见,那他们现在要站在什么样的位置?

在穿着上,从佛教传统的角度讲,有一部分出家人是穿百衲衣的,像汉地近代的一些高僧,包括印光大师、弘一法师等都这样穿。其实出家人穿的衣服,颜色也不能太鲜艳,要比较古朴,很多是灰色调的,我觉得很多人应该能接受。

但如果一些在家居士也是这样,全是穿比较暗淡的衣服,头也不洗、脸也不洗,那别人看了就会想:“噢,没有学佛的时候,这个人还是很不错、很阳光的;学了佛之后,脸色也不太好看,头发也不太好看,穿着也是……”这样的话,很多人可能都不敢学佛了。

所以,有必要的时候也需要打扮一下。我们也不是整天都打扮——用三四个小时化妆,一个小时换一件衣服,我觉得这倒没有必要。但是,适当地做一些修饰,在世人面前展示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形象——比较好看一点、庄严一点、清洁一点的威仪和穿着打扮,是不是需要呢?

我也并不是说,你们佛教徒从明天开始一定要如何如何打扮,也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如果完全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在世间当中生存,可能身边的很多人都不喜欢我们了。因为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这样,很多人的爱好以及这个社会的很多状况都跟以往不太相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让人们不生邪见,为了自他的修行能长期稳固,我们在世人面前也需要随顺。

《君规教言论》里面也讲了,一旦你的势力非常强大的时候,你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点是可以的,但是你没有这种势力的时候,要先随顺别人;但随顺别人的同时,自己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佛教徒说:“啊,我是因为有信仰啊!”一方面,我也经常说,你们拿着转经轮很好,但是另一方面,大家也要入乡随俗,你要看什么样的场合当中适合用。如果大家都觉得你这样有一点问题,都盯着你,觉得你可能有点不正常的话,你最好就不要拿转经轮了;如果你拿念珠让别人觉得有点奇怪的话,那就不拿。像我们藏地,人们觉得不拿念珠倒是有点问题,但是在你的群体当中,拿着念珠就不一定合适。在手腕上套着是可以的,现在很多明星也特别喜欢这样,好像没有念珠就不是真明星一样,有这种说法。但是你如果把念珠拿在手里,一直念“嗡玛尼巴美吽”,就不一定很合适,而在我们这样的团体当中,你这样做大家都会很欢喜的。所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你要会看人们的脸色。

其实,我们人如果有智慧的话,最好能察觉周围人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要看别人的脸色,这很重要的。我可能有点夸张吧,但是我开会也好,接触人也好,都会经常观察旁边的人:“这个人在想什么,那个人在想什么……”我的眼睛一直咕噜噜地转,有时候会发现:“噢,我的行为可能不行了,我拿念珠可能让他生邪见了。”于是就干脆不拿了。我还是有很多比较假装的行为和威仪,这叫做“诈现威仪”(众笑),但是有时候也不得不做。

乙七、如是修四无量心之功德:





依此增进新证悟,较极稳固更稳固。






  “依此增进新证悟,”
通过以上这样四无量心的修法,最后我们会获得以前没有的一些境界和证悟,比如说获得神通、空性境界或者菩提心等。

“较极稳固更稳固。”如果以前自己的修行特别不稳固,今天好像还可以,明天就不行了,那就慢慢地以次第修行、以祈祷而修行。

在《三处三善引导文》的实修当中也是这样,前面每一个引导都讲了各自的修行,最后再讲一个超越的修法,叫顿超的修法,这样来修行。原来我们很多道友都修过《三处三善引导文》,很多人还是修得非常不错的。

总之,这样修之后会更加稳固。不像原来,自己的修行好像都没有什么可靠的。当然我们要长期地修,像无著菩萨的话,慈悲菩提心修了十二年,最后才生起真正的悲心,见到了弥勒菩萨,那我们凡夫人就更不用说了。有些人说:“我已经修了两三年了,修了好几年了,现在好像没有什么境界,我要下山了,我不学了……”这就是没有稳固心,没有恒心,对吧?在世间办一个企业、做一件事情也需要有种永恒的心,更何况说解脱呢?

甲九(宣说修行之果)分十二:一、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理;二、等流果之利益;三、增上果之利益;四、士用果之利益;五、修慈心之利益;六、修悲心之利益;七、修喜心之利益;八、修舍心之利益;九、赞颂功德;十、四无量心为诸佛之遗迹;十一、宣说二获得之理;十二、如是修持之摄义。

乙一、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理:





如是修持异熟果,获得增上决定胜,

转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与安乐。





“如是修持异熟果,获得增上决定胜,”我们修四无量心会有四种果,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异熟果是暂时获得人天的增上生,最后获得决定胜,即究竟的涅槃。像《中观宝鬘论》里面就主要讲增上生和决定胜。

“转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与安乐。”在此之前,你也不会堕入地狱、饿鬼和旁生界等,而会转生到欲界的天界和人间,能得到这样的利益和快乐。

我们经常讲“利乐有情”,“利”指的是让他人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乐”是让他人获得究竟的涅槃。很多人对“利”和“乐”二者分不清楚,“利乐”在藏文当中叫“潘得”,“潘”指的是让他人暂时获得财富、健康、才华、美名等世间人们特别希求的各种各样的福报;当然,决定胜或者说最终的大乐,很多人都不一定希求,但是这个更重要。

《大车疏》里面引用了一些《经庄严论》的教证,有些是第十九品里面的,有些是第二十品当中的。明年或后年,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学到这部《大乘经庄严论》,如果能学到的话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讲完,我很希望早一点讲完,每一部论典的开始我都会比较着急,希望能讲圆满。不过也没事,人生是那么漫长。(众笑)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经庄严论》中云:“行梵住智者,恒时生欲界,圆满二资粮,亦成熟众生,不离四梵住,远离其违品,放逸亦不为,难忍违缘转。”“断害菩提种,利他苦行因,本性成熟者,不久获菩提。”“大悲主仁慈,自然妙观察,具昔修习力,摧违品得四。”


刚才讲的是异熟果,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我们前面也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修慈悲心对获得人天福报和究竟成佛都非常重要。

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有等流果。

乙二、等流果之利益:





同行等流恒修彼,感受得乐离违品。






“同行等流恒修彼,”修四无量心的同行等流果是,因为以前修四无量心,所以即生当中也特别喜欢修。

释迦牟尼佛的一些传记以及《阿含经》里面都讲,释迦牟尼佛在七岁的时候就修慈悲心,生生世世相貌庄严、利乐有情等,讲了很多很多的道理。有些人可能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愿意修一些善法,修慈心、悲心一点都不会有困难,也就是说,他的这种同行等流果从小就体现出来了,在即生当中修行一点都不会困难。

每个人都有同行的等流果啊,有些人是行善同行等流果,有些人是行恶同行等流果,包括抽烟、喝酒、吸毒等。我去一些监狱的时候发现,现在最可怕的就是吸毒的人。我去了好几个监狱,那里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因吸毒而入狱的。我们出家人和在家佛教徒没有这一点的确也是很好的。现在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吧,很多人开始有这些恶习。有些人说,他从小就特别想吸毒,虽然那时也不知道什么是毒品,但是心里面一直想吸。可能他前世是毒品老板这类人吧,虽然小时候还不会叫毒品的名字,但是就很想吸,自然而然有一种反应,有一种习气。

同样的道理,我们反过来说,关于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有些人从小看到可怜的众生就眼泪汪汪,悲心油然而生,这也是同行等流果。两个人一起看杀场,一个人可能会哭的,一个人会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可以看出来。

“感受得乐离违品。”四无量心的感受等流果是远离了其违品。因为在修行过程当中,他自己没有害心、嗔恨心等,心很柔软、很平和。

有些人是很慈悲的,他本身的性格就很温和,不会今天得罪这个,明天跟那个闹矛盾,生来就远离了很多违品,也没有敌人,有些人连一个敌人都没有,修行人也是这样的。但有些人即使出了家,好像显现上也有一些怨敌,跟这个人关系不好,跟那个人关系也不好,有个别相似的出家人也有这样的情况。按理来讲,出了家就不用说了,连受了居士戒都应该远离慈悲喜舍等的违品,怨恨的敌人也是不应该有的。

乙三、增上果之利益:





转生悦意喜乐境,众生和合财富裕。






修慈心的话,你的处境会很悦意;修悲心,你转生的地方会很快乐;修喜心,周围的花果会很丰富,特别舒服;修舍心的话,会转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特别相合的地方。

那次我去澳大利亚,感觉那个地方很好。我当时想:“这些人可能前世修四无量心修得很好,因为这里的整个环境、气候,包括吃的水果等都特别特别好。”后来我跟一个人说:“你们这个地方是很快乐的!”他说:“一方面是快乐的,但另一方面,这里的物价也特别高!”

还有去德国的时候,我看到一间房子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就想:“哇,这里肯定被他们保护得很好!”我就问一个教授:“你们德国人很厉害,把这里的文明保护得那么好!你们内心肯定更有保护传统的意识吧?”但是这个教授回答:“这只不过是很少数的情况,我们德国很惨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某个地方表面上特别好的话,实际上也不一定,因为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出来的东西。

但我倒是觉得,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整个环境是很好的,不管是那里的大海,还是人们特殊的生活状况,都很让人羡慕,但是不知道他们当地人有没有这种感觉,总体上应该还不错吧。

修四无量心增上果成熟的地方就像澳洲一样,我就是这样来定位的,如果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下课的时候你们可以跟我辩论。

乙四、士用果之利益:





四无量心更增上,任运而成自他利。






士用果是善和恶不断地、翻倍地增长。修了四无量心的话,将来自利也好,利益众生也好,会自然而然成办,不是很费力的。有些人说:“我要去度众生,但是我没有路费,怎么办啊?”要度众生就很费劲、很痛苦,也找不到眷属——有些人很想度众生,但是一直不成功,因缘一直没有成熟。修四无量心的士用果已经增上的话,就不是这样的,什么顺缘都自然而然地来了,成办自他二利也不会有任何困难。

乙五、修慈心之利益:





修持慈无量心者,无嗔受用皆圆满,

获得大圆镜智慧,相好严饰报身相。





下面讲,修四无量心分别获得四种智慧、圆满四种身、断除四种烦恼,从这些方面来进行对应。我们今天只讲到这个颂词就可以了。

“修持慈无量心者,无嗔受用皆圆满,获得大圆镜智慧,”修持慈无量心的这个人,在生生世世当中没有嗔恨心,而且受用圆满,会获得五种智慧当中的大圆镜智。按照《经庄严论》和很多经典的说法是有四种智慧。这里讲,修慈无量心的人会获得大圆镜智,即令嗔恨心转依为大圆镜智。嗔恨的本体就是大圆镜智,大圆满里面也是这样讲的,《大圆胜慧》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相好严饰报身相。”将来会获得相好圆满的报身佛身相。

所以,修慈悲喜舍非常重要。后面的部分下一堂课再讲,今天讲到这里。



颂词背诵打卡



修极稳固瑜伽士,顺逆轮番顿超修。

依此增进新证悟,较极稳固更稳固。

如是修持异熟果,获得增上决定胜,

转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与安乐。

同行等流恒修彼,感受得乐离违品。

转生悦意喜乐境,众生和合财富裕。

四无量心更增上,任运而成自他利。

修持慈无量心者,无嗔受用皆圆满,

获得大圆镜智慧,相好严饰报身相。


温故而知新


85课-86课


【知识类】

1、慈心之障、悲心之障、喜心之障、舍心之障分别是什么?应如何分别遣除?

2、修持四无量心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分别是什么?


【修行类】

1、请结合公案说明,为什么修行需要恒常和专心?你打算如何做?


【生活类】

1、如何使四无量心的修持达到稳固?结合上师的教诫,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到稳固?如何在保持稳固的同时,仍能具有方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