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51-6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51课
1.什么是非梵行?
所谓的非梵行,是指下到梵行居士、上至比丘,对成年女人、幼女、旁生或者非人作不净行,以及一般在家人在非处等作不净行。
2.什么是大邪淫、中邪淫、小邪淫?
大邪淫是指对母亲、阿罗汉尼、尼姑等作不净行,这属于近五无间罪。中邪淫是指不仅对别人的妻子作不净行,而且对自己的妻子在白天、斋戒日、妊娠期间、不愿意的情况下行淫,或者在佛像、佛塔、佛经以及上师所在的地方行淫。小邪淫是指具足上述邪淫的一分,这也有不同程度的许多种类。
3.邪淫的等起是什么?
经论中说,以贪心、嗔心、痴心都可引起邪淫。一般来讲,大多数邪淫都是贪心引起的。有些邪淫是嗔心引起的,如对怨敌的女人行淫,或者为了侮辱某人而对其行淫。还有些邪淫是痴心引起的,如有些外道论典中说,女人如鲜花等任何人都可以享用;在佛教界,有些人因为愚痴,也以密宗为借口作不净行。
4.现在有些人以密宗的双运为借口作不净行,你是怎样看这个问题?
密宗根本没有开许过任何形式的邪淫。虽然密宗有双运的修法,但是从密法兴盛的藏地来看,自古以来,只有像莲花生大士那样的少数持明者行持过双运,除此之外,藏地的绝大多数修行人都严格秉持别解脱戒。在藏地,任何一所寺院都不允许普通人进行双运。如果不具足双运的条件,却大胆行持双运,这纯粹是在造恶业。如果是真正的成就者,密宗固然开许他们行持双运,但实际上这也是相当困难的。《时轮金刚》对此讲得很清楚:“凡夫人不能做瑜伽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做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做佛陀的行为。”有些人连世间的高尚德行都不具足,却妄称是瑜伽士、成就者,连弟子的法相都不具足,还大言不惭地自称是上师,然后以密法为借口做出许多下劣的行为。不要以密法为借口毁坏佛法。
5.邪淫有什么果报?
邪淫的异熟果报极其可怕。总的来说,根据动机的强烈程度,邪淫者会相应地堕入三恶趣:以下品贪嗔痴之心行邪淫会堕入旁生;以中品贪嗔痴之心行邪淫会堕入饿鬼;以上品贪嗔痴之心行邪淫会堕入地狱。
邪淫的感受等流果是:即便转生为人,妻子也会被他人强抢,或者妻子不称自己的心、性情恶劣、喜欢偷盗,或者夫妻关系不和睦,等等。
邪淫的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变成贪心强烈的众生,而且与前世一样喜欢行邪淫。
6.《法苑珠林》中提到邪淫有哪十种罪过?
1)常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与他妻行淫者经常担忧被其夫所杀。2)夫妇不睦,常共斗诤。3)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4)不守护身,妻子孤寡。5)财产日耗。6有诸恶事,常为人所疑。7)亲属知识所不爱喜。8)种怨家业因缘。邪淫者经常会结怨仇之业。9)身坏命终,死入地狱。10)若出(从地狱出来)为女,多人共一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
7.断除邪淫有何功德?
如果能完全断除邪淫,现世会受到众人称赞,来世会转生人天善趣并成为种姓高贵者,生生世世喜欢持戒……有此类的无量功德。对在家人来说,完全断除不净行有一定的困难,但无论如何应该断除邪淫,要尽量过清净的生活。佛经中说:“不去他妻旁,断除邪淫行,知足于自妻,此士转善趣。”意思是,若能做到不与他人的妻子行淫,断除一切邪淫,知足于自己的妻子,这种人将转生到善趣。即便部分断除邪淫也有很大的功德,生前邪淫与持戒混杂,死后交替享乐受苦。
第52课
1.什么是上人法妄语、大妄语、中妄语、小妄语?
上人法妄语是指本来没有见到本尊、鬼神等却说已经见到了,本来未曾获得证相、神通、授记等却说已经获得了。大妄语是指对上师三宝恶语中伤、无理诽谤,或者欺骗上师、父母等严厉对境。中妄语是指为了诱惑别人而说欺人之谈。小妄语是指见到了说没见到,本来知道却说不知道,以添枝加叶而说谎,甚至开玩笑时说妄语。
2.说妄语有何果报?
妄语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以上品烦恼说妄语将堕入地狱,以中品烦恼说妄语将堕入饿鬼,以下品烦恼说妄语将堕入旁生。
妄语的感受等流果是:即便转生为人,连父母都不相信他的话,本想说实话却成了说妄语,口齿不清、结结巴巴,口中发出难闻的气味,不管到哪里总会遇到妄言欺骗者,自己的所作所为全是徒劳无益。见到却故意说没见到的人将转生为盲人。
妄语的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欢说妄语。
3.说实语有何功德?
说实语者将远离妄语的诸多过患,获得暂时与究竟的诸多功德。暂时而言,不妄语者犹如鲜花和蜂蜜一般令众人舒心悦意,此人将成为众人信任之处,宛如纯金一般可贵。佛经中说:“一切如意宝中真正的如意宝最稀有,一切灯盏中真正的明灯最殊胜,一切亲友中真实的亲友最可贵。”究竟而言,说实语者将顺利地转生善趣或者获得解脱。如佛经中说:“为他利不欺,为己或因惧,不说妄语者,彼士转善趣。”《正法念处经》中说:“实语得安乐,实语得涅槃。”此外,断除妄语还能获得佛的谛实语相。
4.看了狐狸欺骗群兽的公案,你有何体会?
这个故事有许多启发意义:说妄语者最终不会有好下场。某些浅见之徒出于某种目的而说妄语,虽然一时能蒙蔽一些人,但最终会一败涂地、自取灭亡。
狼看见狐狸的毛色美丽便心生羡慕,有些也是如此,见到别人穿一件漂亮衣服就羡慕。狐狸因为狼对自己恭敬,便心生傲慢进而说妄语,有些人也是如此,当别人对他稍微有点恭敬时,便心生傲慢进而自吹自擂。其他野兽听到狼吹捧狐狸,不加观察便随声附和,很多愚人也是如此,听到对某人的赞叹后,不加观察便群起附和。狐狸母亲的劝诫很有道理,可是狐狸不听劝告,最后落到可怜的下场,同样,老年人阅历丰富,他们的劝诫很有道理。年轻人应该接受老人的教诫。
第53课
1.现在有些人说:“我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我要到地狱度化众生。”请结合大德的教言和公案评论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地藏经》中说,要前往地狱,“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可见,要到地狱界,不是依靠威神力,就是依靠恶业力,如果是登地的圣者,以神通力到地狱直接度化众生,但如果是以业力转生于地狱的凡夫,连自救都无暇,哪里还谈得上救度他人?
法王如意宝曾说:“有些人发愿死后到地狱救度众生,这是自不量力的说法,如果连救度人间苦难众生的能力都没有,要到地狱里救度众生就更困难了。”有些人之所以这样发愿,也许是认为救度众生很容易,其实,救度众生并不像他们想得那么容易。我们去放生时,即便用尽了全部力气,也不敢说能从屠夫手里救出几头旁生,要从阎罗狱卒手中救出地狱众生就更难了。以前法王如意宝多次发愿:去世后首先往生极乐世界,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到等持、神通、智慧等无量功德后,再回到娑婆世界度化无量众生。作为后学弟子,我们也应跟随法王如意宝来发愿。
论典中说:“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附枝。不能远去。”同样的道理,凡夫未得无生法忍,也不能离开佛陀。有些人认为自己境界很不错,觉得不需要往生极乐世界,可以直接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这些人不能过于自信了,虽然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凡夫人暂时会出现一些修行境界,但这是不稳固的,很容易退失,保险起见,还是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常随阿弥陀佛。
2.什么是离间语?什么是大离间语、中离间语和小离间语?
所谓离间语是指挑拨他众关系的语言。
从后果的严重性来看,离间语可分为大离间语、中离间语和小离间语。大离间语是指破和合僧,即挑拨佛陀和眷属之间的关系。如今不会出现真正的破和合僧。与之类似的是挑拨高僧大德和眷属之间的关系。中离间语指的是破坏寺庙之间的关系,或者破坏四位僧人以上、八位僧人以下的两群僧人之间的关系。小离间语是指在关系融洽、友爱和睦的僧俗男女两人以上,或在邻里之间、夫妻之间说东道西、搬弄是非、制造不和,使他们产生怨结、发生争斗。
3.离间语有何果报?
异熟果是相应堕入三恶趣。离间语的等流果是即便转生为人,也会眷仆不和,而且不愿意住于一处,心态很不稳定,始终飘来飘去的,无论前往哪里都会遇到说离间语之人,而且生生世世喜欢说离间语。
《正法念处经》中说:“何人两舌说,善人所不赞,生处常凡鄙,在于恶处生。”如果任何人说两舌,善人都不会赞叹他,此人将转生于卑恶之处,如出生在不和合的家庭,或者身处不和合的团体中。《华严经》中说:“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说离间语会让众生堕入三恶趣,即便得到人身也会感受两种等流果:一是眷属不和合,就像地狱的众生一样互相嗔恨,二是眷属极其恶劣,方方面面都不如意。
第54课
1.请例举《十善业道经》中的断除离间语的功德。
《十善业道经》中说,断除离间语有五种功德: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2.解释教证:“恒时若断除,离间拆散友,喜爱调和者,彼人生善趣。”
意思是:如果恒时断除挑拨离间,不拆散亲密的朋友,欢喜做调和他人关系之事,则此人今生被众人喜爱,将来也会转生于人天善趣。
3.什么是恶语?
恶语是指刺伤、扰乱他人心的语言。
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来自上师的批评?
上师在传授窍诀教言时,为了调伏弟子的相续说粗语是合理的。阿底峡尊者说:“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意思是,殊胜的上师要直截了当地指出弟子的过失,殊胜的窍诀要一针见血地击中要害。弟子应该虚心接受上师的批评。如果上师是成就者,他的任何批评和攻击都有殊胜的密意,只要弟子有信心,就会从中得到加持。
5.解释教证:“舌如彼炽火,心则如其薪,恶言如猛焰,焚烧诸众生。”
《诸法集要经》这个教证的意思是:人的舌头就像燃烧的火一样,不调柔的恶心就像薪柴一样,这两个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会出现焚毁众生的恶语猛火。
6.恶语有何果报?
恶语的果报都是不悦意的。其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如《正法念处经》云:“常说善妙语,舍离垢恶语,垢恶语污人,能令到地狱。”其感受等流果、同行等流果亦不妙:即便得到人身,也将转生于恶劣的环境,听不到一句悦耳之语,恒时心情烦躁,遭受众人的憎恨,经常担惊受怕,犹如野兽一样忐忑不安,经常遇到恶友,而且生生世世喜欢口出恶言。
第55课
1.看了牛主比丘的公案,你有何感想?今后你将如何行持?
千万不要把僧众和高僧大德比喻成动物,否则果报极为严重。公案里,因为对圣者说一句恶语,结果在许多世转生为牛,可见因果有多么可怕。在我们身边,不知道谁是圣者,所以以后大家说话一定要小心,否则很可能在许多世中感受恶趣的果报。
说恶语的过患非常大,将生生世世堕入三恶趣,即便获得人身也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在说了恶语后,如果没有及时忏悔,一定会堕入三恶趣,如佛经云:“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从恶趣出来后,还要感受往昔的余业。
《正法念处经》中说:“恶口第一恶,说已到地狱。”《法华经》中说:“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因此,今后我们说话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说恶语,对任何人都要尽量说爱语、善语,否则,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修行的功德,那即便只是骂别人一句,也可能会在百千万年中感受地狱的痛苦。如果自己以前说过恶语,要好好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要想真正往生极乐世界,首先要懂因果,如理取舍因果,并忏悔以前造的恶业,在此基础上再精进修持净土法。注意取舍因果。
第56课
1.什么样的人容易说恶语?
一般而言,那些种族高贵、相貌端严、青春美满、地位显赫、财产富足、广闻博学的傲慢之人容易以恶语侮辱他人。当然,有些人的学问、财富等并不圆满,但因为人格太低劣,也经常说各种恶语。所以,这主要还是看人的素质。
2.学习了两位比丘辩论的公案后,你有哪些方面的认识?
本来辩论是学习佛法的一种方法,通过辩论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能遣除对正法的怀疑和邪见,所以佛教特别提倡如理如法的辩论,但如果以贪嗔之心进行辩论,并且辩论时口出恶语,则过患相当大。辩论佛法虽然是好事,可以遣除相续中的增益和损减,但千万不要在此过程中造口业!
3.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面对其他宗派大德的不同观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各大宗派的祖师都是佛菩萨的化现,他们的究竟密意没有任何相违,只是为了强调自宗的不共观点,才在显现上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因此,作为后学者,千万不要随便诋毁其他宗派的祖师。实际上,只要是真正的圣者,他所抉择的观点肯定是正确无疑的,若想以凡夫的狭隘分别念进行破斥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有些愚笨的人不知此理,经常诋毁其他宗派的高僧大德,造下了严重的口业。
4.解释教证:“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宝积经》这个教证的意思是:如果想获得解脱,就要恒时具足正知正念,不寻求他人的过失,也不举发他人的罪过,远离粗语、悭吝等恶业。
第57课
1.学习西哦色嘉比丘的公案后,你有何感想?今后你应如何取舍?
恶语的果报都是不悦意的,而且是长久感果,其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在恶语之中,取恶名的罪过也是极为严重的。
不应该给别人取恶名,慎护身口意行。反观自心,犯过类似错误吗,给别人恶口或外号过吗,精进发露忏悔,并且发誓以后不给他人恶口起外号等。
2.学习珠辛吉的公案后,你有何感想?今后你打算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父母是严厉的对境,辱骂父母的果报非常严重,如果以恶心辱骂父母,甚至在即生中就会感受现报。要恭敬自己的父母。佛经中说,父母的恩德难以回报,因此有良心的人要尽量以佛法或财富来回报父母的恩德,即便做不到报恩,也不要用恶语来谩骂他们。做子女的一定要体谅自己的老父母,即使对他们做不到什么,但说一句安慰的话,以慈爱的目光看一眼,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关心父母。平时做完任何善法都应该把善根回向给父母,在有因缘的情况下,适当地和父母沟通。
延伸:《弟子规》中讲到孝养父母的四种方式:一是养父母之身,就是要在父母身边承侍他们;二是养父母之心,就是要经常说一些让他们开心的话。三是养父母之志,就是子女要过得好。四是养父母之智,子女通过善巧方便引导父母增长智慧。
第58课
1.学习“嘎雪连角”和“萨热歪嘴”的公案后,你有何感想?
动物也有情感,如果以恶名称呼,它们也会不高兴。当然,在初劫的时候,由于众生的福报所感,旁生也会说人的语言,如果对它们以恶名相称,它们能直接向人表示抗议,现在由于众生的福报微薄,旁生无法直接和人沟通,但我们也不应以恶名称呼它们。
2.断除恶语有何功德?请列举《大方等大集经》中的远离恶语的十种功德。
《大方等大集经》中说,远离恶语有十种功德:一者得柔软语,语音柔软不刺耳。二者捷利语,说话流利,不结结巴巴、吞吞吐吐。三者合理语。四者美润语,沙哑的声音很难听,别人听到就想捂耳朵,若远离恶语,则语音不沙哑、优美润泽。五者言必得中,说话能说到点子上,不是说了半天,谁都听不明白在说什么。六者直语,即说话公平正直,无有谄曲。七者无畏语,即在大众中发言无有畏惧。八者不敢轻凌语。九者法语清辩。十者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3.解释教证:“断除诸傲慢,恶语伤感情,何者说柔语,彼士转善趣。”
如果能断除傲慢,杜绝以恶语伤害他人的感情,恒常说柔软的语言,这样的人将转生到善趣。
4.解释教证:“若能不恶口,是名大丈夫,人中端正者,一切皆乐见。”
不恶口者是人中的大丈夫,也是人中的端正者,一切众生都喜欢见到他。
第59课
1.请列举《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提到的七种绮语。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提到七种绮语:一.斗讼竞诤语,宣说斗争、诉讼、竞争的语言。二.恶咒术语,如对婆罗门的论典和咒语以爱乐心受持讽诵。三.苦所逼语,为痛苦所逼迫而发出的语言。四.戏笑游乐语,戏笑、游乐、歌舞、影视方面的语言。五.处众杂语,在大众场合说世间的杂语。六.颠狂语,犹如心识不正常者发出的迷乱的语言。七.邪命语,为得到名闻利养而说的五种邪命之语。
2.请解释什么是绮语。
所谓绮语是指未经观察、信口雌黄的无关之语。从狭义来讲,吃喝玩乐等与佛法和解脱无关的语言属于绮语;从广义来讲,不仅如此,连妄语、离间语、恶语也都包括在绮语中。按喇拉曲智仁波切的观点,所谓绮语是指未经观察、信口雌黄的无关之语。《阿毗昙心论》中说:“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
3.在念诵或闻法时夹杂绮语有何过患?你有没有这样的行为?今后你打算如何行持?
在一切绮语中,以在闻法或者念诵仪轨、咒语时胡言乱语、东拉西扯的罪过最为严重。在闻法诵咒时,若夹杂闲言碎语、喝茶、吸烟,则罪过与舍法罪相同。在念诵时本来就应该止语,这样念诵的功德才大,如果夹杂闲言碎语,功德就不大了。
如果在念诵经咒时讲故事,谈论历代王朝、军事、抢劫、商业,评论女人的好坏和财物的贤劣,或者闲扯古今中外、沟头沟尾等形形色色的无稽之谈,这就是所谓的“乱言之口如恶库,信口胡说争讼因。”依靠这些绮语会产生贪嗔的分别念,进而断送自他念诵的善法,这样过失非常大。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清楚:我们在听课或念经时,如果旁边有人说一些无关的语言,则自他的心都会被这些语言所转,最终自他的善根都会被毁坏。
第二问,根据各自情况回答。
修行人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平时没事时不要话太多,如果非要说话,应该说与佛法和解脱有关的语言。平时做完善法,都要以这些善根发愿:愿我的相续中一刹那也不产生世间的分别念,愿我的所作所为悉能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愿我早日产生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愿我生生世世不害任何众生,愿我的善根尽快成熟并利益到众生,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三宝的光明,等等。
4.绮语有何果报?
因为绮语是以贪嗔痴而产生的,所以其异熟果报是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如佛经云:“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其等流果是即便转生为人,也会令众人不喜,如疯子般言繁语杂,心烦意乱,谁也不相信他的话,生生世世爱说绮语。佛经中说:“(绮语者)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信,二者语不明了。”现在有些人说话别人不相信,语言也没有条理,这就是因为他们前世绮语说得太多,这些人如果继续说绮语,来世还会感受这些不悦意的果报。《正法念处经》中也说:“多集绮语句,能令心意乱,破坏于梵行,妨碍涅槃道。”意思是,多说绮语会令心情烦乱,破坏自己的梵行,障碍自己获得解脱。
5.断除绮语有何功德?
断除绮语者生生世世会转生于贵族之家,受到众人拥戴,说话前后连贯,语言不会有过错,能言善辩,与正法不相违,所说之语犹如蜂蜜一般相合众人心意。
如《大智度论》中说:“若欲广多闻,为人所信受,是故当至诚,不应作绮语。”断除绮语可获得广闻博学和为人信受的功德。《大集经》中说断除绮语有十种功德:一、天人爱敬。二、明人(即智者)随喜。三、常乐实事。四、不为明人所嫌,共住不离。五、闻言悉能领受。六、常得他人尊重爱敬。七、常乐阿兰若处。八、爱乐贤圣默然。九、远离恶人,亲近贤圣。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其他经中说:“设若能断除,无义诸绮语,恒时讲正法,彼士转善趣。”
第60课
1.什么是贪心?
贪心是指贪图他人丰富的财物、强大的势力、勇士的魄力、智者的辩才、美丽的容貌等,并想:若有办法让我拥有这一切,那该多好啊!都是对某种对境有欲求心。
2.产生贪心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教证说明。
产生贪心是因为没有智慧,不明了所贪对境的虚妄本质。《宝积经》说:“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正念无贪著,余烦恼亦尽。”意思是,因为不知道有漏法的本质而产生非理作意的邪念,由邪念而产生贪著,由贪著而产生烦恼;如果了知有漏法的本质,就会产生知足少欲的正念,有了正念就不会产生贪著,没有贪著则烦恼也不会再产生。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上师的财产?
上师是严厉的对境,假设依靠上师谋取了少许利润,后果也将像服用毒药一样。邬金莲花生大师说:“上师财如哈拉毒,谁若享用则丧命。”哈拉是一种剧毒的毒药,只要食用少许便会立即死亡,上师的财富也是如此,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享用或者偷盗少许,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如此,浪费上师的财产也不合理。《事师五十颂》中说:“上师财物护如命。”因此,我们不能浪费上师的财产,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上师的财产。当然,我们也没必要走到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在为上师发心的过程中,连上师开许的财物都不敢享用,这也是没必要的。
4.贪心有何果报?
贪心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即便幸得人身,也是相貌丑陋、贫穷可怜,虽有财富也易毁尽,而且由于贪欲作障而使心中所愿一无所成,生于恶劣的环境,常成为具贪心者。《华严经》中说:“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
5.解释颂词:“世间财如山,一切皆无常,云何为财物,如是作恶业?唯有愚痴者,能作如是恶。”
世间的财富即便多如山王,也像秋天的白云一样无常,为什么要为这些无有实义的财物造恶业呢?只有那些愚痴无智的人才会为之造恶业。
6.断除贪心有何功德?
首先,断除贪心者能转生于善趣,如佛经云:“城邑或静处,他人所属物,不生贪心者,彼士转善趣。”其次,断除贪心者转生于善趣时,若转生到天界,会成为不同于其他天人的富裕者;如果转生为人,则钱财稳固,谁也不会对其产生抢夺之心,而且钱财富足,始终花不完。不贪者不仅来世不转生恶趣,成为财富丰裕者,甚至即生中也有获得功名富贵的。
祈祷如来无量光
我发无上菩提心
一切善根皆回向
成就往生祈加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