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学习《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之005
第一品 法会因由
【提要】
★佛陀讲经具有哪五种圆满?
★佛经曾经有过几次的结集?
★为什么佛经开始用一时表示时间,而不用具体的某年某月?
★坐落在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王舍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有着怎样的神奇来历?
★梵文佛经也会有不同的版本吗?
★在平常日子里,佛陀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佛经的五种圆满
此经的缘起依五圆满方式宣讲,即本师圆满为三界教主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境圆满为佛法中土印度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眷属圆满为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及大菩萨众。藏文译本与义净译文皆有“大菩萨众”。后代有说此经是为小乘比丘所说,实属谬误,此经不仅宣说小乘圣义亦具足大乘庄严之意;时间圆满为佛托钵乞食之后;法圆满为本经所述般若藏甚深法义。
佛经的三次结集
“如是我闻”是后来经典的结集者所加,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经》中开许阿难等弟子结集三藏,结集时可以于卷首加“如是我闻”,表明以下的经文由结集者亲闻,中间加问答者等联结语,末后加“天、龙、人非人等欢喜信受”此类语句。所谓佛经,有佛陀亲口宣说的,有佛开许后成为经文的,亦有佛陀加持而成的佛经。佛灭度后第二年作了第一次佛经的结集,第二次结集是佛灭后一百一十年,第三次结集在一百八十年后,亦有说三百年后。关于三藏结集时间有很多说法,无论历史年代如何,经过这三次结集,三藏全部由文字表示出来并流传至今。从第一次结集来看,分别由多闻第一阿难尊者诵出经藏,持律第一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又由头陀第一大迦叶尊者诵出论藏。此处“如是我闻”显然是阿难尊者所加,而以此表明本经是由佛开许而成的经文。
「一时」的两种意思:
佛教史上,对于佛的说法时间有许多争议。有说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也有说佛陀说法四十五年,众说纷纭。经中说“一时”,一方面是因佛陀何年何月说此经无明确记载,故说“一时”而未标明具体年月;另一方面,佛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当中为不同众生宣说八万四千法门,现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故说“一时”。道宣律师曾问献供的天人:“佛灭度后去往了何处?”天人答:“尊者问哪一尊释迦佛呢?佛正在为人说法,您是问法华会上的,还是涅槃会上的,还是华严会上的,无量世界有无量释迦佛三时说法,尊者问哪一尊呢?”由此可知,此“一时”非彼一时,法无定法,佛的境界非凡夫可以分别揣度。
祗树给孤独园的来历典故
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舍卫城,是释迦牟尼佛宣说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之地,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就坐落于此。这儿也是佛陀显示种种神通变化降伏外道六大本师的胜地。
当年,一位叫给孤独的长者皈依佛陀后,祈请佛陀来舍卫国传法,并打算找一块地为佛陀建造精舍。他发现祗陀太子的林苑清净闲旷、适合静修,于是与太子商量打算买下来。
太子非常舍不得这块林苑,为了打消给孤独长者的念头,就对他开玩笑道:「你若能把这里用黄金铺满,我就答应你的要求。」
由于给孤独长者前世供养过六佛,故今生能看到地下的宝藏,具有极为殊胜的福报。所以,给孤独长者回家后打开宝库,用大象把黄金驮到那里铺地。
最后,祗陀太子为其诚心所动,就对他说:「以前我们商量卖地时,并没有说这里的树也要卖。现在这块地属于你,但这些树仍归我,让我们一起来供养佛陀吧。」
从此,这块林苑叫做「祗树给孤独园」。在这里。给孤独长者建造了一座经堂,后来,佛陀常在此处讲经说法。
1990年,我随上师如意宝前往印度时,曾朝拜过这座闻名遐迩的「祗树给孤独园」。如今,那里唯有一片废墟,既没有寺院,也没有城市,只剩下了遗址的大概模样。
当年,佛陀在此示现神变,降伏外道六师。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每年神变月(藏历一月)的一日至十五日,拉萨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我们佛学院也在这十五天中举办「持明大法会」。
梵文佛经的不同版本
藏文和义净的译本中,除了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外,还有「大菩萨众」。
此译本之所以没有提及「大菩萨众」,应该是梵文版本不同的原因。就像《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说有一千多颂,东印度的班智达说有七百颂,中印度的班智达说有一千颂,最后问了作者寂天菩萨,才知道一千颂是正确的。
印度的经文,在文字,内容等方面经常会不一样,所以大家不要一见到不同版本,就妄加断言「这是真的、那是假的」。
我个人认为,在梵文版本方面,藏传佛教与义净用的应该是一个,鸠摩罗什与玄奘用的是一个。大家在研究经典时,倘若发现不同之处,千万不要随便取舍。要知道,经典是具有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结集而成,但他们的「不忘」,也有不同层次的差别,所以,不同版本之间有差异很正常。
《金刚经》的听众有小乘比丘,也有大乘菩萨,因此,本经属于大乘的范畴。
佛陀的日常威仪
【著衣】
衣,亦名福田衣,是出家人的法衣袈裟。作为修行人,衣著应该齐整,只要不是为了打扮,威仪具足不仅不会让他人生邪见,而且可以引发世人的恭敬心与信心,使他们种下善根。佛陀如是注重威仪,后学的佛弟子也应该仿而效之。
【乞食】
佛托钵是否如凡夫一般因饥饿而乞食?并非如此。因释迦牟尼佛已圆满自他二利,成就正等觉的果位,当佛安住虚空藏等持时,世间所有的财富可以圆满获得,而且佛可以运用不可思议的禅定力,使一物变多等等,因此,佛不会因饥饿而食,也不会有不好食。比如在一次饥馑中,佛陀担心阿难尊者生在王族不能忍受饥饿,一天,佛给了阿难一粒青稞。阿难吃后,七天不觉得饥饿,也不用吃饭,阿难感觉很稀有并对世尊生起极大信心。不仅是佛的饮食,佛的身体也与凡夫不同,如《大涅槃经》云:“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也说:“如来身者,非生熟藏之所成养,亦非涕洟杂恶不净所成。如来身者,如阎浮檀金。”既然佛陀不需要饮食,为什么还要显现化缘乞食?大慈大悲的佛陀是为了与众生结缘,令其积累资粮,以及给众生宣说佛法为目的而行乞食的。如《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以此因缘,佛在众生面前显现这些平凡的形象。
现在有些人说:「释迦牟尼佛是乞丐王。」这是一种毁谤,有极大的过失。尽管佛陀确实带比丘到城中乞食,但这完全是一种示现,就像佛陀已灭尽对“我”的执著,可显现上还要说:「我的弟子」「我的施主」一样。
【乞】
佛制出家众以乞食清净自活,乞食应该“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此即佛所显现的次第乞食。乞食具足持戒、修福、降伏我慢、具足惭愧等功德。
泰国现在也是如此,早上七八点钟天还没亮,比丘就托着钵,在马路上赤足而行。此时施主们早已在十字路口拿着食物等候,看到比丘来了,高兴地排在路边,对他们一一献供。供养物除了食品以外,有时还有洗脸用具、衣服等。比丘的钵非常大,每次回来都满满的,早饭用完后,还剩下足够的食物留待中午享用。
在印度,化缘的时间一般是上午。而在佛经中,有时候也会看到比丘中午出去化缘,但这种现象在泰国是没有的。
【洗足】
吃完饭后洗脚,泰国也有这种习俗。以前希绕嘉措格西去泰国时,国王亲自为他端水洗脚。上次我们去,虽然没有这种待遇,但也是居士帮忙倒水的。
【敷座而坐】
午食后,佛自己收衣、洗钵、洗足,然后铺好坐垫端坐,住于正念之中。玄奘大师此处译文为“端身正愿住对面念”,义净三藏译为“正念而住”,每次佛陀讲法前都安住于正念之中。
修行人于日常生活中身体端直很重要,斜着靠着等不良姿势会使气脉不通畅,健康和记忆力都会受影响。藏传佛教特别重视身体端正,强调看书、听法时都应端身正念而住。
要知道,身不正则气脉不正,气脉不正,记忆力和修行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藏传佛教历来重视身体的姿势,不管是念经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求身体必须端直,跏趺而坐。
表面上看,佛陀吃完饭后,洗了个脚,在垫子上休息一下,安住于正念当中,马上就要讲《金刚经》了。
欢迎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微信号:WYBS_HK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邮箱:wybs.hk@gmail.com
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