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9 | 新时代,心的教育 Back

智慧之旅9 | 新时代,心的教育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2-04-16





2011年6月10日晚,老师应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会的邀请,到该院进行为主题“新时代需要的心灵的教育”的讲座。因10日晚的讲座极为精彩,同学们意犹未尽,在强烈的请求下,老师于11日上午增加名为“解疑除惑,教学相长”的座谈,与华师大哲学系的全体硕博研究生再次进行交流对话。




华中师范大学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同年11月20日,邓小平同志应邀为我校题写“华中师范大学”校名。


 
校训: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

“惟求实而可以创新,惟立德方能树人。”



华大精神:忠诚博雅 朴实刚毅

忠诚博雅:忠心而致诚,博大而高雅。它显示了一种修养、气质和精神境界,意味着博采众长、兼容并包。

朴实刚毅:质朴而坚实,刚强而弘毅。体现的同样是一种品质、修养,讲究的是一种气度和内在的阳刚之美。“朴实”是对华师人淳朴、实在、踏实等品质的概括;“刚毅”则反映了华师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在困难和逆境中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






心智哲学的当代领军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指出“50年前语言哲学被认为是第一哲学,现在这一位置由心智哲学所取代”这是因为,心灵哲学的研究带动和涵盖了其他许多哲学分支的研究。正是在前有的研究之上试图积极参与这一国际性的学术大竞赛而设立了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富有活力的朝气。
 

  • 高新民教授

中心负责人,国务院津贴享受者、国内知名心灵与认知专家,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关注心灵与认知问题,进行了深入扎实的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发展现状、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非常熟悉,并取得了一系列前期成果,多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曾荣获“金岳霖学术奖”、“湖北社科奖”等重大学术奖项。曾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哲学类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已出版此领域学术专著6部。



老师从事慈善事业的根源


悠悠寸草,虽没有苍松翠柏的高大挺拔,但只要根植于大地,只要还在接受阳光雨露的哺育,就一定会将春意散播开去。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假如大量人才的生活取向和价值观,都建立在金钱和物质上,建立在外在的发展上,从来也不注重内心的道德,那他们的未来令人堪忧。

 


肩上的责任


藏地非常伟大的学者岗波巴大师,曾告诉我们,好老师的条件归纳起来有三点:


第一、少贪欲,不会整天为了名利地位,不替学生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第二、不具智慧,老师若没有深䆳、敏锐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教导学生;


第三、有关爱心,老师时时处处要关心学生,毕竟自己是过来人,熟知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故应该对学生循循善诱,告诉他们以后该如何工作、如何生活?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关键的是什么?……在灌输智慧的同时,理应给学生教些特别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明白方方面面的道理。

 


怎样开展教育


“诸有具智人,心不随境转”具有智慧的人,心不会随外境而转。


慈善不是金钱,而是人心。


多存善心,多做善事是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彼此关联的社会中,帮助他人也就是成全自己,了达这一点对你们的将来,真的非常有用。

 


何为教育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定义“教育”—“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可见,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


作为一名老师,务必要注重心灵教育,自己也要言传身教,以美德去感化他人。希望我们这一颗善心,这一刻的心灵交流,能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增添一分色彩!

 


应关心更多人的福祉


如果你经常关心社会、关心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环保、节约能源、关爱弱势群体等,自己的好运也会自然而来。


假如你关心的问题越大,做事就有了长远眼光,事业的成功率也会越高;反之,倘若你关心的范围特别狭隘,焦点始终都围绕自己转,自私自利特别强,那干什么也不会有一番成就。

 


何为善


动机和结果比起来,善的动机更重要。佛教中也讲:“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意思是说,心善的话,前途光明;心恶的话前途黑暗。还有《功德藏》中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善恶的差别,唯以内心的动机来区分,不以外在的行为来辨别。


善和恶的标准,关键是以心来衡量。假如你的心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想利益众生,这是最好的一种善。


造恶会招致痛苦,行善会获得快乐,这也都是一种必然规律。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