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138课 二
癸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分二:一、相之差别;二、果之差别。
子一、相之差别(重视他众和重视自己的差别很大):
若施何能享?自利饿鬼道,
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在布施的时候,很多人顾虑到:“如果布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么?”这种自私自利心是吝啬的饿鬼道。“如果自己享用了,给众生布施什么?”这种利他的菩萨心肠,则是人天善道之法,将来可转生于人中当转轮王,或生于天界获得自在天、帝释天等天王的果位。
在修行时,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低位,把别人看得很重。来了一个乞丐的话,应像米拉日巴尊者所说:“当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在饭馆里吃饭时,把最好吃的东西给乞丐一块,这才是真实作布施的行为。但是很多人非常吝啬,害怕把东西给了别人,自己享受什么,所以就舍不得布施。
吝啬的人可麻烦了,吃饭的时候也不掏钱。我听说有两个吝啬的人,吃饭时都认为对方掏钱,一直等等等,不愿意出钱。如果特别悭吝、不愿意布施,这是堕落饿鬼道的主因。以前莎士比亚描写过夏洛克,巴尔扎克描写过葛朗台,欧洲文学史上有四大吝啬鬼,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吝啬,一点点都舍不得享用,假如我们也变成葛朗台的话,那是非常可悲的。古代有个人特别吝啬,临死时盯着油灯的两根灯芯,死不下去,他小妾告诉众人:“我知道老爷在想什么。”然后把灯芯取了一根,他就安心地咽气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害怕油用得太多。
作为大乘佛教徒,倘若也是这样吝啬,对生生世世都不利。佛陀时代有个人特别吝啬,口口声声说“给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一次有人供养佛陀拉达水果,他见后立即飞跑过来说:“给我、给我!”佛陀说:“你先说‘我不要’,我再给你。”他迫不及待地照说了,给孤独长者见状,劝他不要接受施主供养佛的食物,给了他五百嘎夏巴作为交换。后来佛陀说:“我今日让他说一句‘我不要’,待山王如来出世时,他将以此善根得到解脱。”
所以我们一生中应该种下一个善缘,有些大老板、有钱人,钱多得不得了,但让他上供下施作功德的话,一点都舍不得。我遇到过一些人,钱是非常非常多,但自己舍不得用,也不布施给别人,一直包着、藏着,这种行为将来定会堕入恶趣,感受饿鬼的果报。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些资财受用,就马上布施给众生,而放弃自己享用,如同母亲一样,自己舍不得用,全部都留给孩子,那这个功德非常大。佛陀在经中说:“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如果真能行持布施,菩提果位也不是很难得。
释尊的公案中记载,他在因地当梵施国王时,他的国家有12年旱灾,国库里的粮食都布施了,只剩下3斗给国王自己享用。(具体数目,各个历史的说法不同。)后来有一位独觉来乞食,国王对他生起很大的信心,心想:“如果我自己享用了,给独觉供养什么?”便将仅有的食品全部供养给独觉。以此发心力和独觉的加持力,顿时天降珍宝雨,解除了饥荒,使人们摆脱了困境,国家繁荣昌盛。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功德也非常非常大。你们还记得吧,米拉日巴尊者和惹琼巴在康区时,因为惹琼巴相貌端严,当地的姑娘们都愿意供养他。惹琼巴的处境非常尴尬,觉得上师功德那么大,却没有人供养,反而东西堆到自己身上,如果继续留在上师身边,对他老人家纳受供养成了障碍,因此一定要离开上师。米拉日巴不同意,一再挽留他,拉着他的衣服告诉他不要走,可是他挣脱了。(惹琼巴的性格,从传记中也看得出来,是比较刚强难化的那种人。)尊者说:“你现在违背了上师的教言,以后肯定会遭受违缘的。”
后来他到了拉萨,确实出现违缘,还俗与一个拉萨姑娘成家了。二人生活极为贫困,姑娘有一颗珍贵的松耳石交给惹琼巴保管,她天天到外面去“打工”。一日,米拉日巴尊者想知道惹琼巴在做什么,就幻化成乞丐去看望他。(其实作为上师,就算弟子还俗了、离开了,有时候也会想他的。)正巧妻子出去了,惹琼巴见乞丐可怜兮兮的,不知是上师的化身,对之生起了大悲心,家里无他物可施,就把那颗松耳石施给他了。当时米拉日巴心想:“我的这个弟子虽然身体还俗了,但是悲心没有退失。”
阿吉拉回来后不见松石,与惹琼巴大闹了一场,(现在人吵架不需要说太多,一句“你很穷”就可以离婚。前段时间藏地有两个人,刚刚结婚,马上要离婚,为什么呢?很多“专家”分析,只因为一句话——“你家很穷!”可能他们吵架时,阿吉拉也说:“你惹琼巴很穷,乞丐来到这里,凭什么把我的松石给他?”)为此惹琼巴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重新跑回上师身边。
当时,米拉日巴尊者准备给弟子灌大顶,要求每个弟子必须供养一个珍贵的财物,没有供养不许参加灌顶。惹琼巴很苦恼:“我原来财富非常多的时候,上师从来没向我要过供养,而今天什么东西都没有,上师却偏偏要我供养,现在怎么办哪?”正当他痛苦不堪之时,尊者从曼茶盘里拿了一块松石说:“如果像惹琼巴这样供养的话就可以。你们看,惹琼巴供养了这么好的松石!”惹琼巴恍然大悟,对上师生起了不共的信心。灌顶后,尊者让他马上返回拉萨,跟那个姑娘在一起。惹琼巴很不愿意,他在一支道歌中唱道:“我原来不愿意呆在上师身边时,上师非要我呆在身边;我现在愿意呆在上师身边时,上师又不让我呆在身边。”据说他去拉萨以后,把那个姑娘也度化了。可见,有些人即使身体还俗了,大悲心也不会舍弃,愿意给众生作布施。
智悲光尊者的大弟子无畏盔甲,来到藏地时因违缘也还了俗。很多人不知其密意而作各种诽谤,但他以在家人的形象,度众事业也非常广大。其实真正有无伪的大悲菩提心的话,纵然还俗了也能够利益众生。不管处境怎么样,只要能利益他众作布施,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推荐阅读:佛教各派圆融无碍——入行论138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