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显密佛网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03 Back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03

堪布益西彭措 显密佛网 2018-04-24


下载本课音频及讲记文本,请点击文章底部的“阅读原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二、修菩提心次第 三、发起之量 四、仪轨受法

初中有三。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的道理分四:一、菩提心生起的因缘;二、修菩提心的次第;三、发起的量;四、仪轨受法。

一、菩提心生起的因缘有三分内容:一、从四缘发心的道理;二、从四因发心的道理;三、从四力发心的道理。

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所谓从四缘发心,第一,如果见到诸佛诸菩萨不可思议的神力或者从可信之人那里听闻到如是事实,依此而心想:诸佛所住的菩提、诸菩萨所修的菩提有这么大的威力,所以我也要得到这样的菩提。这是第一种。

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

第二,虽然没有这样的见闻,但是由于在法师处听闻,依靠无上菩提法藏的介绍,信解了佛智而发起想求证菩提的心,这是第二种。

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

第三,虽然没有闻法,由于见到菩萨正法将要息灭,就这样想:这么殊胜的正法久住世间,能够除灭无量有情的大苦,我为了使菩萨的正法长久安住,因此一定要发心,由此发起取证菩提的心。这是第三种。

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见难发心而发其心。共为四种。

第四,虽然没有见到正法将要息灭,然而见到恶世中人们都是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妒、悭吝等,就这样想:在这世上即使对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够发心的,都还很难得,何况对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先发心,其他人一定会随学。见到难发心而发其心,这是第四种。

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

发心的情形或者内心的行相,论中说到就是对于大菩提发欲证取的心,所以是指发心想证菩提。用一句话来概括,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想求证菩提的心,或者说求菩提的愿心。

由何缘者,初由见闻希有神变生希有想,念“我当得如是菩提”。第二,谓从说法师所闻佛功德,先生净信,次于此德发欲证心。第三,谓由不忍大乘圣教迁灭,于佛妙智发欲得心。此中由见圣教不灭,则能灭除有情大苦,亦缘除苦而发其心。然其发心主要因缘,是由不忍圣教寝灭,若不尔者,则与下说依悲发心有重复过。第四,由见此心大利,极为希贵,正由此缘之所激动,便于佛所发欲得心。

由什么缘而发起的呢?这有四种。

一、由于见闻诸佛菩萨稀有神变而生稀有之想,心想:我也要得如是菩提。

二、从法师处听到佛功德,先生起净信,然后对于此功德发起欲证之心。

三、由于不忍心大乘圣教衰灭,对于佛的妙智慧发起欲得之心。这里是由于见到圣教不灭就能灭除有情的大苦,也是缘着除苦的心态而发心的,然而发心的主要因缘是由不忍圣教寝灭,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和下面所说的依悲发心有重复的过失。这里说到,虽然有不忍圣教灭和缘苦两分因素来发心,但主要因素是不忍圣教寝灭。

四、由于见到大菩提心的大利益,极为稀贵,由于这个缘所策动,就对于佛果发起欲得之心。这是指他见到了菩提心极其稀有、极为殊胜、具有大利益,所以特别想求证。也就是通过比较,看到世人都是非常邪恶的心态,对出世的二乘菩提发心取证都非常难得,它是很高尚的心、稀有的心,如果竟然能发心取证无上菩提,那实在是太稀有了!他正是看到了发心的大利益,所以一心要求证到大菩提。这是由第四种缘而发菩提心。

又此发心,由于菩提发欲得心而为建立,非就所为而为安立。

再者,发菩提心是由对于菩提发起欲得之心而建立的,不是就所为上安立的。

接着要阐述一个大重点,对于佛功德修信心是不退入小乘的根本因缘。对此分两点来证成:一、不对佛功德修信,不能遮遣在成办自利上认为寂灭就已完足的心;二、这种认为自利上寂灭就已完足的心,不是不须遮遣。

一、不对佛功德修信,不能遮遣在成办自利上认为寂灭就已完足的心

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则于佛位不希证得,不能灭除于办自利执惟寂灭为足之心。若由修习慈悲门中,见于利他须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于利他中执惟寂灭为足之心,不能遮前满足执故,又无余法能遮彼故。

要灭除小乘成办自利、执著寂灭为足的心,唯有对佛功德修信,以其它不能遮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对佛功德修信心,那就对于佛位不会希求证得,这样不能灭除在办自利方面执著寂灭就算满足的心态。另一方面,如果在修慈悲的这一方面,见到利他需要大菩提,从而想求证佛果,这是能够遮遣在利他方面执著仅仅寂灭为足的心,却不能遮止前面自利方面执著寂灭为足的心。再者,又没有其它的方法能除遣那种执著,所以是需要依靠对于佛功德修信,而在自利方面来取证佛果,才能遮遣自利方面以寂灭为足的心。

二、这种认为自利上寂灭就已完足的心,不是不须遮遣

又于自利执惟寂灭为足之心,非不须遮。以于小乘惟脱生死,惟有一分断证功德,其自利义不圆满故。又此虽脱三有衰损,然未解脱寂灭衰故,又经宣说圆满自利是佛法身故。故于佛德净修信已,则能观见。

再者,在自利方面有寂灭就足够了的心态,这不是不必要遮除的。原因就是,小乘只是解脱生死,只有一分断证功德,在自利义上不圆满的缘故。再者,虽然小乘圣果脱离了三有的衰损,然而未解脱寂灭衰损的缘故。再者,经中宣说圆满的自利唯是佛法身的缘故。因此对于佛功德净修了信心之后,就能观见小乘在自利一分也未圆满,从而发起想求证佛果的心。

况云利他即办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为不退小乘最大因缘。

何况说到利他就是成办自利,如果不得佛果,也是决定不行的。这就是不退小乘的最大因缘。

又前所说初二发心,曾未见说慈悲所引,诸余经论亦多仅说:见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发心。又说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故此二中,虽一一分亦应预入发心之数。

菩提心的安立有两方面:一、以智慧所引发起求证菩提的心;二、以慈悲所引发起利益有情的心。这两者当中有一分也算是发菩提心,但如果两分都具足的话,称为圆具德相。前面所说到的四种因缘发心里,前两种发心,没有见到由慈悲所引,这也算是发心,也就是其它的经论也多有说到,仅仅见到佛的色身和法身功德而引起想成就佛果的心就叫发心。再者,又有说到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也称为发心,因此这个欲求菩提和欲利众生的两分发心,任何一分都应当算是发菩提心。这样就解释了发菩提心的相状,在求菩提和求利他上有一分就算。

那么什么是圆具一切德相的发心呢? 

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即于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故。

所谓圆具一切德相的发心,仅仅见到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想得到佛果的心还不算满足,就算在自利上也见到成佛必不可少而引起想得菩提之心,这就是求菩提一分上的圆满德相。再者,这也不是舍弃利他这一分德相,也必须是为了希求利他的缘故而求菩提。为此《现观庄严论》里说,发心为了利他而希求正等菩提,这里说到双求菩提和利他的缘故,这是圆满德相。也就是所谓的发心既有求利他的一面,又有求菩提的一面,而求菩提的方面又有为成办自利求菩提,又有为成办他利求菩提,这样具足的心就叫圆具德相的菩提心。

二、从四因发心者,谓种姓圆满,善友摄受,悲愍有情,而不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而发其心。

第二、从四因发心,指种姓圆满,得到了诸佛菩萨善知识等的摄受,对于有情心起悲愍,不厌患生死难行(指在极漫长的时间里有各种猛利无间无缺的生死大苦,却能够堪忍而行,没有怯弱、厌患。)。

三、从四力发心者。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昔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而能发心,是名因力。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修善法,名加行力。依此四力而发其心。

第三、从四力发心:一、由自己的功力欲求大菩提,此名自力;二、由他人的功力而希求大菩提,此名他力;三、往昔曾修习大乘,现在暂时闻到诸佛菩萨称扬赞美就能发心,这叫做因力;四、在现法中由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审谛思惟等长期修习善法,这称为加行力。依靠这四种力而发心。

《菩萨地》说:依上总别八种因缘,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又由依止此诸因缘,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发心者,名不坚固。

《菩萨地》中说到,依于上面总别的八种因缘,如果是由自力或者由因力而发心,叫做坚固;由依止这些因缘,如果是由他力或者加行力而发心,叫做不坚固。

下面宗喀巴大师依据浊世的情形劝导学人要真实地修菩提心。

如是善知总诸圣教及大乘教将近隐灭,较诸浊世最为恶浊,现于此世,应当了知,至诚发心极为希少。当依善士听大乘藏,谛思惟等,勤修加行,非惟他劝,非随他转,非为仿效其规式等,当由自力至诚发心,树立根本,以其菩萨一切诸行皆依此故。

要善加了解,总的诸佛圣教、特别的大乘圣教到了接近隐没的阶段,与其它的各种浊世相比,这是最为恶浊的时期,在现在这个阶段应当了解,至诚发心的人非常稀少,所以我们应当依善知识听闻大乘法藏、审谛思维等,再加上勤修加行,也就是要作各种的加工努力,不只是由他人劝发,也不只是随他人而转,也不只是仿效一种规式或者仪式、方式等,应当由自己的力量至诚发心以树立根本,因为菩萨的一切万行都依止此菩提心的缘故。

总而言之,在已经确认了坚固和不坚固的四心以后,根据当代的状况我们应当力求自力发心。这个自力又要知道,在现阶段需要通过加行力,之后要达到坚固,也就是在现前很难见到真正的诸佛菩萨显现神变或者称扬赞叹,宿世修习大乘的善根也较薄弱,这是末世有情共同情形。所以我们就应当非常努力,在现前的因缘里依止善知识,听闻大乘法藏,听闻以后还要审细地思维,又要勤修加行等等。这样争取由自己的力量至诚地发起具相的菩提心,以树立大乘道的根本。为什么这是关键呢?因为它就像大乘这个大厦的地基一样,或者说万物都要依止大地一样,一切菩萨诸行都要依止菩提心才能建立,所以在这个根本上尤其需要努力。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30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31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32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1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02


小提示

回复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讲记


长按二维码中心logo-识别二维码关注



新浪微博@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新浪博客@益西彭措堪布的博客

www.xianmifw.com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