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佛网 >>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Back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第九十二节课

本品的内容,是宣讲如何修持安忍。对这个问题,不但要在文字上搞清楚,更应该在意义上经常下工夫。正如昨天《闻解脱》中所说,佛法不要仅留在文字上,也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应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否则就成了一种口头禅。

当然,从文字上看,我们很多道友非常不错。昨天年末考试时,几百个人一起圆满地背诵《入行论》全颂(共十品,一千多颂),这种场面十分惊人。就我个人而言,也觉得非常开心,看到这么多僧众把所有颂词全部背完,真是由衷地随喜。一般在城市里或其他佛教团体中,像我们这样通过研讨、辩论、笔考,非常严格地学习《入行论》,基本上是没有的。仅仅是词句上的背诵,恐怕很多人也做不到。

前段时间,学会有些学得不错的人讲:“我们这里上等者是背前四品。”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那里下等者是背四品,中等者是背八品,上等者背全品。”“啊!你们现在全部背完了?”“全背完了。他们背这一部好像非常简单,同时还背了《量理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好几部论典。一年当中,有些人背三部,有些人背五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并不是自赞毁他,事实就是这样。当然,学佛还是跟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我看你们这么多人背得这么熟,内心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

但话又说回来,仅仅是背颂词,没有思维意义是不行的;仅仅是思维意义,实际行动中没有行持也不行。如果你将《入行论》全品背得滚瓜烂熟,像念观音心咒一样流利,但遇到敌人时实在忍不了,拿着刀子杀别人,这样的话,背下来也没有用得上。

所以,你们词句上的背诵和研究,我是认可的,也非常随喜,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将每个颂词的含义,在心相续中反复串习,真实地修持。

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从功德上讲,虽然众生与佛陀有很大差别,但众生能作为所缘缘,令我们生起佛陀的功德——身体具足相好圆满,语言具足六十种梵音,相续具足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及五种智慧等。这些佛陀的如海功德,必须依赖众生的助缘,仅以这一点,就理应供养众生。

慈悲的佛陀、殊胜的法宝、珍贵的舍利,都有引生殊胜佛法的能力,而我们周围的平凡众生,也具备这种功德,依其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等六度万行。所以我们看见敌人时,不要生起嗔恨心,认为他是菩提道的绊脚石。佛陀在经典中说:“修行遇到了什么样的违缘,都应将其转为道用。尤其是依靠众生这个对境,更能使我们成就佛果功德。”《华严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众生越多越好,千万不能离开众生。大城市里的人也不要对众生起厌烦心:“我要到寂静地方去,人密密麻麻的,这么多,实在不愿接触他们。”“我单位的人、家里的人,一个比一个恶劣,我要离开他们到清净的寺院里去。”不能这样!你既然发愿度化众生,一定要跟周围的人搞好团结。这次学习《入行论》以后,听说很多家庭过得比较快乐,原来天天闹离婚的,现在关系挺不错,原来家人不学佛的,现在看到对方的改变后,也产生了好奇心,慢慢开始研究《入行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现象,修学大乘佛法的确离不开众生,就像车轮一样,倘若没有前轮或后轮,车子没办法在路上奔驰。同样,我们修学菩提道,既要有上面的佛陀,也要有下面的众生,没有这两者的话,成佛之日遥遥无期。

当然,表面上看来,众生与佛陀给我们的感觉不相同。寺院里的佛像多么慈祥,令人一见就生欢喜心,很想在其面前求加持、求悉地。而怨敌与此完全相反,听到他的声音、见到他的样子,心里就怒火中烧,三天三夜睡不着觉。但实际上他能给我们带来真实利益,就像核桃一样,表面凹凸不平很粗糙,但打开以后,里面却有着美味可口的果仁。若只注重外表的粗糙行为,而断然舍弃一切众生,永远也无法品尝到其中的醍醐美味。

世间上的事情,有些好像是违缘,实际上是带来顺缘,而有些好像对修行有利,其实却有莫大的损害。因此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只要对方是众生,都应以慈悲的目光来看待,以温和的语言来交谈,心甘情愿做众生的仆人。世间人常说:“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才真正是每一个众生的公仆。只要翻开《大藏经》,我们就会发现,佛教徒所做的事情就是这样,因为菩提心的来源就是众生。

昨前天有个江门的人给我打电话说:“我以前口口声声讲菩提心,已经讲了几十年,但每一次接触众生时,都是用恶心来对待,没有生起过真实的悲心。通过这次学习之后,我才感觉到什么叫菩提心,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一边说一边哭,并问要如何报答恩德。我说:“这倒不要紧,报答恩德以后再说,你先好好地学习。”我看他也不像是假装的,应该是一些真心话。

总之,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宁愿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就是发大乘菩提心的补特伽罗。在实际行动中,大家也应当身体力行。

摘自《入行论广解》第九十二课

欢迎关注智悲佛网微信:微信号 zhibei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