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心语
2 November 2018
对于特别深细的因果,阿罗汉都难以一一描述其前因后果,我们凡夫就更不用说了。现在世间上有些人,经常喜欢信口开河:“你现今所感受的一切,是前世什么什么果报。”这种现象,大家应该要谨慎。
—前行广释—
倘若详细观察,静虑也同样是以心而成就的。纵然是长期念诵密咒、身体历经百般苦行,如有些人在山洞里闭关,念了多少亿遍咒语;有些人身上不穿衣服,口里不吃食物,一直以苦行的方式修持禅定,这些不能说没有任何功德,但严格来讲,如果心散于他处,被外境所转而没有真实调伏,身体和语言的这些苦行功德不大。
彻见诸法的佛陀一再强调:如果心没有专注而只是身语上的勤作,如转经、绕塔、磕头、念诵等,这些没有任何功德。是哪一部经里说的呢?就是《摄等持经》,经中佛告诉诸位比丘,心若散于外境的妙欲,这样的苦行及讽诵无有果。《般若经》中也说:“心散乱者自利尚不成,何况说是他利了。”
不仅佛经中如此宣讲,高僧大德们也是这样承认的。《六祖坛经》云:“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里面拼命地念诵,但心没有专注的话,就像幻化八喻一样没有实义。当年有位法达禅师,他非常精进,诵了三千遍《法华经》,但后来遭到六祖的呵责,说:“你这样心不专注的念诵,就是空念空诵。”憨山大师也说过:“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亦枉然”。在藏传佛教中,修行人经常要念很多心咒,有时候在月食时,有些人拼命地喊“嗡嘛呢叭咪吽……”,实际上如果心里没有一点观想,喊破自己的喉咙也没有用。汉地有些寺院里面,整天都大声地念阿弥陀佛,眼睛也是翻来翻去,但如果心没有专注,念诵也没有多大意义。
这样一说,大家可能都有点害怕:“如果除了心专注的功德以外,念诵心咒、长期苦行没有意义的话,那我以前岂不是白修了?”这也不是。虽然颂词里说“佛说彼无益”,憨山大师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但实际上,这是对功德的微弱以否定形式来说明的。比如有些人的胆子特别小,我们就说他“没有胆子”,有些人的财力比较薄弱,我们就说他“跟乞丐一样,没有一分钱”。所以,这里的“佛说彼无益”,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就是说身体和语言的功德与心的功德比起来,身语的功德比较微弱。如果没有这样理解,有些人就会认为,这与佛经中说的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完全相违了。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除了心以外,身体的功德不是一点都没有,比如说华杰施主的前世就是一只小虫,它在无记的心态下转绕佛塔,最后也成了解脱之因。倘若除了心以外身语没有任何功德,这个公案是没办法解释的。另外,大悲商主(释迦牟尼佛前世)以清净心杀人,迅速圆满了多劫资粮,但由于身体杀生的缘故,成佛后也示现檀木刺扎脚等等。由此可见,身体和语言应该是有功德、有过失的。”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曾说:“如果种子是毒,它的果也是毒;如果种子是药,那它的果也是药。同样的道理,善恶唯一随心而安立,并不在于形象的大小。”这是什么意思呢?以前上师也解释过,身语的造善造恶和心的造善造恶,只不过是大小上分的,并不是说只有心才有善和恶,其他身体和语言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历史上精通三藏的高僧大德们口里念诵了很多咒语,身体也磕了多少万头,积累这些资粮全部都成没有意义了。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大家对业因果的关系务必要再三观察,如果没有这样,光是对表面的字句望文生义,恐怕不能真正通达佛的密意。佛经中有时候说做某件事情似乎没有功德,有时候看来又有非常大的功德,假如不善于辨别佛陀的应机说法,我们很容易产生误解。
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你这样做会堕地狱的”,好像比佛陀还大胆,其实因果的细微关系,我们平凡人以分别念不一定测得准,善恶因果有时候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比如佛经中曾记载,有个人把一个凡夫误认为阿罗汉来供养,由于他当时发心清净,后获得了供养阿罗汉的功德。所以有些人经常问我:“我原来认为那人是个大活佛,对他作了很大的供养,但现在发现他不是,我该怎么办哪?”我就给他讲这个公案,说:“也没有事吧,尽管你看错了,但当时的发心很清净,只要没有产生后悔心,应该是有功德的。以前贫女把狗牙看成释迦牟尼佛的佛牙来一心祈祷,后来也是成佛了。本来按照因明的观点,不是佛牙却看成佛牙,这完全是错乱识,应该没有任何功德,但只要心清净,有些善根也能获得的。”
此外,有些人表面上好像心很清净,但也有不具功德的情况。比如说目犍连的母亲,她为了丈夫和儿子造了恶业,后来她的儿子目犍连获得阿罗汉果位,丈夫转生到了梵天界,但她以所造业力所牵,最后堕落于恶趣当中。所以,因果唯一是佛陀的行境。
那些没有闻思过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精通,大概知道一点点,就随随便便断言“你马上会解脱的”、“你以后会堕地狱的”,言谈举止非常不如法。当然,现在学习了以后,有些人的行为应该说有改变,尽管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半年,但一些城市里的佛教徒,语言还是有明显的变化。以前一谈到佛教的因果问题,真的可谓一窍不通,现在就有点不一样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尤其对业因果的关系应该详细地观察,否则很多问题以凡夫的分别念不一定能马上通晓。在佛经当中,业是分得比较细的,有一种业产生一种身体的,如以前有位妇女对儿子生起悲心,最后转生到天界去了;有一种业产生多种身体的,如玛嘎巴尊者前世造了一个福德的善业,七次转生到三十三天;有多种业产生一个身体的,如提婆达多在多生累劫中造下恶业,最后形成一位恶性比丘的身相;还有多种业产生多种身体的,如聂德尊者以各种不同的因缘,后来不断产生不同的身体。
另外,学过《俱舍论》和《毗奈耶经》的人也应该清楚,有些业我们造了不一定感受,有些业虽然没有真正造,但也会感受的。比如经中有一种叫“作而积累业”,这种业是做也做了,积也积了,就像故意杀害众生、邪淫、偷盗等;有一种叫“作而不积业”,虽然你是造了,但实际上没有罪过,就像无意中踩死小虫等;有一种叫“积而不作业”,虽然你没有亲自做,但在阿赖耶上已经积了业,譬如自己很想杀生或者偷盗,有了这种发心,但后来没有成功;还有一种是“未作未积”,这个业你既没有造,也没有积,就像走路、睡觉等无记业。当然,这些业力的差别,很多人可能不太懂,但如果你知道了业的分类、业的差别、业的功用、业的力量,才能真正体会到所谓的因果不虚。
总之,这里佛陀以否定词来说明身语的力量很微弱,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力量,否则正如我刚才所讲的那样,身体和语言的行善全部成为没有意义了。所以,大家对业因果的关系特别要重视,并且要认真学习。
——《入行论讲记》第五十课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属智悲德育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