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26课 * 阅读参考
1
为避免转生低劣种姓,应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并发愿
①屠夫等之所以成为低劣种姓都与造业有关。
A.屠夫:沾染杀生。
B.卖酒者:酒会起到迷醉作用,让人神智不清,涉及这种行业会感召智慧不清明、狂乱等相应后果。
C.阉割者:比如阉割动物的生殖器,也有一些果报。
D.猎人:杀生的行业。
E.天葬师:在藏地和印度天葬师是比较低劣的种姓。
【遣疑】天葬师不都是成就者、瑜伽士吗?
就像印度八十四成就者中有以屠夫和猎人形象修行以及度化众生的,但不是所有屠夫和猎人都是成就者一样,有极特殊的大修行者会身处天葬师这种低劣种姓来打破自己的分别心、二取等,这是以一种特殊的修行方便来增上自己的修行、圆满功德,这种极少数的情况是存在,但不是所有的天葬师都是大成就者。
②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之必要。
我们虽然这一世都值遇了佛法成为佛教徒,但是自相续中是否留存一些恶业的种子是不好说的,如果阿赖耶识当中曾经造过的某一个恶业先成熟,就可能使我们来世乃至后后世转到边鄙地、转成恶劣种姓、转生到值遇不到三宝的环境里面。为了避免自己变成这样的身份,就要依靠持诵阿弥陀佛名号的力量,并发愿:如果即生不能往生,愿我在成就之前,借用佛的威力永远不再投生于那些卑劣种姓中,而转生到法王、大臣、婆罗门、上师、父辈修法等那些上层高贵的种族中。当然,力争即生往生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往生因缘没有俱全,就应如是发愿。
③法王等成为高贵种族之因。
A.法王:主要指能够护持正法的国王,一方面身份高贵,另一方面还能够值遇佛法。
B.大臣:具有相当大的势力,并且也能够护持佛教。
C.婆罗门:也是守持清净戒律的修行者。在古印度佛陀住世时期,有很多婆罗门种姓者皈入佛门修行,而且婆罗门种姓本身也要求自己一生不造恶业。
D.上师:是指转生到上师的家族中。
【遣疑】“活佛家中活佛多”科学么?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刚出生时是没有自主权的,很多以愿力没有直接转生清净刹土而直接投生轮回继续度化众生的修行人,为了保证自己一出生就能达到缘取佛法、继续串习佛法的目的,首选就是投生在修行人的世家当中,因为如果家里有一位上师,不管转成他家的任何亲戚,都一定是有佛缘的,并且能够非常方便地得到上师的教授和饶益。
当然,《大圆满前行》中依止善知识的部分讲到了四种不具相的上师,其中之一就是“如同木磨之上师”,磨就是古时候磨麦子的磨石,石头做的磨石才能把麦子、米磨成粉,木头做的磨石根本没有力量把麦子磨碎,也就是形象上具有磨石的法相,但是作用上并不具有磨石的力量,同样,有些人跟某些成就者、上师是同乡或者亲戚,但不代表他相续中绝对具有如是功德。
因此,大家不要偏激,要么对这种话一点都不信,要么就相信只要活佛家人一定是活佛,要一分为二地看。从名言的自然规律来讲,修行人家族中好修行人比较多,跟他前世的愿力有关,所以他就容易转生在这种环境,那么就会出现好修行人扎堆的现象,对这一点应该生起诚信。
E.父辈修法的家庭:自己的父辈修法,转成他的孩子一定有修法的缘分。
2
佛教中如何看待种姓的高低贵贱?
①在佛教中,种姓门第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修持正法,这是关键点。
【延伸】感恩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示现为印度王子的身份,他所处的环境种姓门第界限很严,但是佛陀成佛之后,摄受了种姓比较卑贱低劣的弟子,也因此受到很多印度人的讥嫌、不满和抗议,所以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极其不容易,但是佛陀依旧如是,在他的教法下低劣种姓者也可以到佛门出家修行并最终成就了圣果。
②佛教中并不是所有的种姓都不看重。从因果角度讲,能够转成高贵种姓者是前世的福报,高贵种姓者这一世做事的善巧方便、影响力确实也会不同于普通身份的人。
③当然,也有很多低劣种姓者趋入佛门之后成为极其殊胜的大修行人,也有一些种姓高贵者因为把握不好自己的烦恼破戒还俗。总之,转生在高贵种姓或低劣种姓跟自己的前世因缘有关系,不管种姓高贵与否,都有解脱的机会。
3
出家身份是一切身份之王,功德不可思议
①出家身份难得。
A.世间的国王、转轮王、尊主并不是特别稀有难得,可能我们前世一个小小的因缘在这世成熟就有这个缘分。前面讲顶礼时讲到,只要对着殊胜所依对境恭敬地作一次顶礼,就能获得身体所压面积往下乃至金刚大地之间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果位。前一堂课也学过我乳转轮王仅仅因为以清净欢喜心对德护如来撒了几颗豌豆,就获得了很长时间的国王身份。
B.往昔培积了再多的福德,也很难披上这身袈裟。仅从获得暇满人身来讲,前世就必须要做广大布施、受持清净戒律、发清净愿,更何况能够得到出家的机会,要求就要更高一些。
②出家身份是殊胜所依身。
出家身份像如意宝一样,依靠出家人的所依身可以得到一切所欲,可以圆满资粮、圆满功德,最终实现我们圆满成就的愿望。
③出家功德不可思议。
A.仅仅有了出家的因缘就能够断除堕落三恶趣。
佛经中说:“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
【遣疑】出家人也有性格不好、人品很差的,为什么说出家一日一夜都有如是的功德,而不说在家人如何?
出家和在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戒体不同,在闻思修三慧修行方面,出家和在家是在一个起跑线的,但是在戒体上,在家人无论如何得不到出家人的戒所依的功德。
B.出家一日一夜就可以得到非常圆满的人天福报的果。
佛曾对阿难说:“于此一日一夜。清净出家故。此善根。六欲天中。七反受福。”
出家人想得到人天福报很容易,而恰恰出家并不求人天福报,是为了希求解脱,那么直接得到的是超出三界解脱的功德。
C.出家后即便破戒也拥有很大的功德。
优钵罗华比丘尼出家得道的公案(讲记P206-207)。
了知公案侧重点在于出家后即便破戒也有很大功德,而非劝导大家随便出家,破戒就破戒、还俗就还俗,如此必定要感召三恶趣的果。
4
出家人最基本的要求什么?
生生世世具足清净戒律,获得持梵净行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要求。
5
出家人如何令戒律清净?
①发愿:
愿我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戒律的出家身份。
②祈祷:
专心致志祈祷阿弥陀佛,能够遣除自己破戒的因缘。
③念咒:
A.对作明佛母作祈祷或念礼赞文有不共缘起。
B.念《楞严咒》也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6
为什么所有菩萨在没有获得圣果之前,也是害怕在家的过患而唯一发愿出家?
在未得到超凡入圣的境地之前,出家人的身份是修行最好的所依身,违缘比较少,不会有很多琐事,出家人一辈子就修行这一件事,这是他的本分,从外在的因缘上来讲这是最大的顺缘。而如果修到圣果以后就无所谓了,彻底身心自在,没有任何顾虑,可以以出家身份来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也可以以在家身份度众。
7
解释相关教证:
①《普贤行愿品》:“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后两句意思是:愿我生生世世恒常都能出家修持净戒,净戒的受持无垢无破无有穿漏。
“无垢”是没有因无知而见闻随喜的罪业,比如一个人不知道杀生是一种罪业,因为无知见到别人杀生反而去随喜。
“无破”是没有用功加行的罪业。
“无穿漏”是没有犯根本罪。
不同经论对《普贤行愿品》的“无垢无破无穿漏”有不同层面的解释,此处仅为其中一种。
②《入行论》:“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A.释义:
《入行论》作者寂天菩萨,他的本尊是文殊菩萨,所以寂天菩萨再再祈祷自己生生世世的本尊:愿我在没有达到一地果位之前,能够承蒙文殊菩萨的恩德加持,让我生生世世都能够恒常回忆起自己的宿命,生生世世都以出家为僧的身份来修行。
“登地”指一地果位,“一地”就是大乘超凡入圣的初果。
B.常忆宿命的必要性。
a.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世,我们就能想起自己为了修行费尽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的精力。
b.最大的好处是一定会相信因果轮回是存在的,不用理论推证或者善知识开示,自然会对佛法的三世因果生起诚信,这是很好的修行基础。
8
舍利子尊者往昔因生为太子而无法出家,最后以资助乞丐出家的因缘而成就的公案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过于富贵或者过于贫穷都是出家的违缘。
②作为在家人供养出家人资具,出家人拥有了这些资具能够维持自己的修行,他所增长的任何一分功德都会有你的功德在,你的福报就会增长一分。
③给他人提供出家的顺缘、出家的资具,自身有巨大功德;相反,阻碍他人出家或者强制让他人还俗罪过也很大。
④太子并没有因是自己供养资具才使得乞丐成就圣果而生起骄慢心,反而对这位独觉阿罗汉恭敬承事,并以所有善根回向发愿,最终他的发愿善根成熟,具有了出家的缘分,在本师释伽牟尼佛的教法下得到了圣者阿罗汉的果位。
⑤我们如是发清净的愿,未来生生世世都可以有出家的机会,并且如果曾经给出家人顺缘,不造阻碍,未来世出家都没有任何的阻碍或者障碍很小,这是一种缘起法则。
9
如何生生世世获得出家身份?
①依靠祈祷阿弥陀佛。
②行持善法,哪怕守持五戒当中的一分戒(居士五戒首选的第一分戒是不杀生),都可以作为一种功德的助缘所依。
③发愿生生世世能够出家修持净戒。
一方面依靠外力--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德力,对他再再地祈祷,依靠他的加持力来实现;另一方面自己要有福报,行持断除杀生等一分以上的善业,因为福报不够,发的愿也只能成空愿。
10
生活中我们见到出家人应如何对待?
即便是一个凡夫出家人,他相续中和在家人一样有烦恼、有习气,甚至也有不如法的地方,但是出家人外相上穿着法衣、披着袈裟、剔除须发,是清净比丘的形相,贤劫千佛都是以这样的清净比丘相来示现成道的,他代表的是三世诸佛示现成道的形相,代表涅槃之相,所以出家人的身相就是一种福田,无论如何要恭敬,并且要发愿生生世世能够获得出家人的身份。
11
有生必然有死,当出现满头白发时应如何抉择?
①比较印藏汉三地的不同观念:
印度:印度的国王、施主们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便会舍俗出家。
藏地:藏地的老百姓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很努力地维持生计,到老的时候一定会把所有事情都交代给子女,唯一念佛。
汉地:汉族人越老越忙,老了以后就开始忙于家务,养孙子,买菜做饭等。
②对汉地老人的建议:
不要再去管那些琐事,即便没办法做到舍俗出家,也应该好好念佛。
作为汉人“老时具戒”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老了以后一定要有空余时间,守居士五戒,偶尔守一守八关斋戒。守持清净戒律,精进念佛,同样也可以得到安乐。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