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84 * 阅读参考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84 * 阅读参考


1


第三种特殊十善——持戒

一般情况下,持戒指守持居士戒以上的别解脱戒,此处指在断除邪淫的基础上守持梵净行。

一般来说,大部分守持梵净行的都是出家人,出家男众甚至都不以贪心眼看、触碰女人,出家女众也同样,碰到并不犯根本戒,主要是为杜绝一切扰动人心的可能。

作为在家居士,如果已经了有家庭,平时守持梵净行肯定比较困难,守八关斋戒时可以做到。居士五戒中的不邪淫指不能与夫妻之外的对境有不净行,正常夫妻生活可以,否则难以得到解脱。有些人学佛之前行为比较开放,会沾染罪业,学佛以后要励力忏悔,尽量减轻淫欲,如果修力增上,淫欲自然会减轻乃至断除。了知这些道理之后,一方面不能从此之后再也不理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与对方形同陌路;另一方面也不能让教言像耳旁风一样在耳边一扫而过,依旧贪心炽盛。


2


涅珠达与萨迦贤守持净戒公案重点——以发愿力摄持,努力修出离心,一定会成为贪欲鲜少之人

缘于前世的发愿力,涅珠达与萨迦贤对对方没有丝毫的贪染心。同理,我们平时闻法、念佛、顶礼、转绕、朝拜神山、对殊胜的上师三宝作种种善法功德等,要经常如是发愿:“愿我生生世世烦恼微薄”、“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出家受持清净戒律”、“愿我早日能够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并度化一切众生”等等,发如是愿,感如是果,这样我们后世就能变成一个贪欲鲜少的人。

凡夫修行人在未断我执之前,贪心无法从根本上断尽,但是要尽量压制,如此会成为修行的顺缘。所谓“同行等流果”,就是指前世的习气会留存于今世,习气很难改,虽然我们的愿力很殊胜,但是愿的力量要能完全超过自身的习气才行。否则,这一世天天串习贪心,在阿赖耶识中不断加深它的习气,后世能否转为贪欲鲜少之人仍未可知。因此,初学者应以适当方式尽量克制自己的贪心,结合我们的殊胜愿力,以及对轮回欲染、五欲受用的厌离,如果真实的出离心能修得比较稳固,来世一定能够转成贪欲鲜少之人。


3


法王如意宝提出的佛教三大要点

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守持清净戒律是自相续产生戒定慧三学功德的前提和根本——有戒才能生定,有定才能生慧,有慧才能得到解脱。

闻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闻思属于了知以及树立定解的层面,闻慧、思慧、修慧是到达彼岸的唯一途径,但需要有清净戒律作为基础。

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结果。大乘修行人以利益众生为本。我们在修习净土法门的过程中应以大乘菩提心摄持,这样才能真正在相续中种下生生世世利众的善根和因缘。


4


解释教证

如颂云:“伪装释迦子,犹如黄豺狼。”

释义:如果出家人不守持清净戒律,以贪心贪爱异性,这样就属于假的释迦佛子,如同黄豺狼一般,会对佛法有很大危害。

【延伸】真正大乘菩萨的出家是指舍弃自利的心。


5


对一分学处也不要轻视,而应守护

①居士戒能守几分守几分,不要随便承诺。

如果因为环境问题,某条居士戒不一定能守住,就先不要受持,能守几分算几分,如果受戒时很冲动地认为自己无论如何要受持全分戒条,之后守不住就会有破戒的过失,因此,一定要考虑清楚,不要随便承诺。

②不应轻视学处。

有些人认为“戒律守不守无所谓,不必那么执著”,这是一种邪见,对学处带有轻视心,过失非常大。学处是很严肃的事情,能守一定要守。

佛教的具足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有好几百条,其中有一些支分戒,如果守不住,那是自己的问题,不能认为守不守都可以,佛陀并未这样开许,我们就没有资格认为这条戒守不守都可以。因为自身烦恼等各种原因,导致自己守不住这条戒,应该自我惭愧,好好忏悔,要把握好这个原则。

③以殷重心守持所护之戒。

佛陀非常善巧地根据众生的根机、意乐,以及所处的环境等现实问题而制戒。对于在家人,佛制戒并不多,而且允许不受持全分(指居士五戒),对于实在守不住的戒条可以暂时不受,以后因缘具足时再受持,而对于自己已经承诺的这些学处,乃至一分都不要轻视,不要认为“破了就破了吧,我念金刚萨埵心咒就可以”,这种想法也是很大的邪见,好好守持戒律很重要。


6


别人相续中具有一分善法也应生起欢喜心

俗话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世间人都明白的道理。对学佛者来讲,哪怕别人相续中产生了一丝一毫的善根功德,我们都应该要生起欢喜心,而不能不屑一顾,只有生起欢喜心才可能诚心诚意地随喜。


7


《三宝感应要略录》公案重点——学习经论、守持戒律,两者并重

持戒属于戒学的范围,经论的闻思是在自相续中生起定解乃至修行功德,最终还是要依靠修行的功德才能成就,如《中观四百论》所讲:“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仅守持戒律可以往生人天善趣,但是没有见解是得不到涅槃的。上师引此公案并非教诫要取一舍一,而是一方面要好好学习经论,另一方面要好好守持戒律,两者并重。


8


破一分戒律也要感受苦乐交替的果报

①八关斋戒必须守持全分,违犯一条也要感受果报。

八关斋戒的八条戒都要守,不能只守其中几条,否则得不到戒体。如果违犯了其中一条,即便其他七条仍坚持守持,也是破戒。但是不能因为破了其中一条戒,就破罐子破摔认为 “反正已经破戒了,其他的也不守了”,其他几条还是应该坚持守持,这样破一条戒会有不好的果报,但是守住的这几条戒,还是会有相应乐果存在。

②受持长净斋戒(见《极乐愿文大疏》)的贫穷婆罗门,因破一分斋戒,转生天界后被取恶名为“破斋戒天子”的公案。

“长净斋戒”是指能够令善根增长、清净的斋戒,其中,“长”指增长,“净”指清净。

③业障深重的老妇破戒的公案。

A.公案中是按照藏传佛教的八关斋戒传承,下午是不能喝水的,而汉地的八关斋戒只要下午不吃东西就可以,可以喝清水(矿泉水、白开水)。

B.老妇人后世转生为太子,属于引业(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比较好,但是缘于满业(圆满有情之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之善恶业)很差,导致长相丑陋、情绪不稳定。


9


第四种特殊善业——说实语

①开玩笑也要尽量少说妄语。

以开玩笑的方式说话没关系,但是不要说虚假的语言,这是修行人的原则。

②说真实语≠说话直。

认为无论何时都要说话很直才叫真实语,是理解有偏差。说话直是一种缺乏善巧、情商不高的表现,不考虑对境能否接受,也不看场合是否合适,这是一种过失。说真实语也可以很善巧,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说话也属于真实语的范围,因为毕竟没说假话。所以,说话要看场合、看对境,以婉转的方式与他人沟通。

③弘法利生需要实语的威力。

如果一个人往昔乃至今生很少说妄语,那么他的语言威力会很强大,说出来的话别人都能信服。有些高僧大德讲的法都是经教中我们很熟悉的内容,并没有采用新颖的方式进行讲解,但因为他的语障特别清净,他的话很容易被弟子众接受,甚至在弟子众心里可以起到仿佛亲自修行过一样的作用。如果上师语言威力大,讲经说法起到的弘法利生的效果就会很好,能够帮助很多人行持善法,功德不可思议。


10


第五种特殊善业——化怨

①化怨与随喜心直接挂钩。

佛教徒之间经常会互相说坏话,看不到对方的优点,看到的全是对方的缺点,所谓“心净则国土净”,说明这些人的眼界已经非常不清净了。应该经常反观自心,反思自己的修行到底如何。

②化解怨仇需要善巧方便。

化怨是一门学问,需要有很多的善巧方便,要能够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并且能够善加利用,还要懂得别人的心思。  

③化怨关键——远离从来不说他人功德,总说他人过失的习惯。

一方面,如果能够不说别人的过失,自然能够远离离间语。因为当我们在他人面前说另一个人的过失时,会让听者对另一个人生起反感心,可能自己并没有离间别人的意乐,但是已经起到离间的作用了。这么做不是因为利众的必要,只是因为自己的分别心比较重,经常看别人的过失。另一方面,如果要想化解两人之间的怨恨,必定要在两人面前说对方的优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眼里已经能看到对方良善的一面了。  

④不要说激化矛盾的语言。

 一旦他人有冲突,千万不要讲火上浇油的话——“你怎么那么傻,这样好吃亏!”这种话会让他人更加放不下这件事情。世间人大部分都是扮演这个角色,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挑唆,让别人越发怒火中烧。我们作为修行人,要尽量地去平息,不能再去助长矛盾和冲突,因为这些都属于自性不善业。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83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82 * 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