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6课 Back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6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教 证 和 教 言


教言1

帝洛巴尊者曾对那若巴说:“显现不会把你束缚,执著才会把你束缚。”

意思是:世间上最可怕的就是贪执,如果没有舍弃贪执,在轮回中根本没办法解脱。(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2

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幻师所化色,象马车种种,显现皆无有,诸法如是观。”

意思是:幻化师变出来的大象、骏马等事物,正在显现的当下,其本体就是空性,我们对一切法都应如是观想。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对有漏的美好现象就不会贪执了。(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3

阿底峡尊者曾说:“贪嗔境现时,视为如幻化。”

意思是:显现任何贪嗔对境时,理应把它当作幻化,不要去执著。(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4

《入行论》说:“不执悦意物,彼为真妙物。”

意思是:不贪执世俗悦意之物,才是最殊胜的事物。(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5

佛经也说:“如女梦中见,儿生复死亡,生喜死忧伤,诸法如是观。”

意思是:一个少女梦见生了孩子很欢喜,最后死了很痛苦,但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同样,怨恨的敌人对我攻击,我对他生起嗔恨心,彼此针锋相对、不共戴天,这类事情也全部是幻化。(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6

寂天菩萨云:“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

意思是:愚人所执著的谛实法,全部都不存在,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7

朗日塘巴格西说:“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意思是:如果能够解脱贪执,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被世间八法所染污。(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8

寂天菩萨也说:“身财及果德,施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

意思是:将身体、财物、善根无条件地施给众生的心,大乘经典中说,就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何时能生起这种境界,即是证得了一地菩萨。(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9

博朵瓦格西曾说:“从一针一线等开始修学布施,逐步串修,最终就能做到对任何物品均不耽著而施舍。”


教证10

《经庄严论》中说是“不求之布施”。

意思是:不求果报的布施最清净。(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1

佛陀在《般若摄颂》中说:“破戒自利尚不能,岂有成办利他力?”

意思是:破了戒的人,唯一的去向就是地狱、饿鬼、旁生。这种人连自利都没办法承办,想帮助别人、救度一切众生简直可笑。(摘自《胜利道歌》讲记)


教证12

佛在经中也说:“吾趋涅槃后,戒为汝导师。”

意思是: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后,以戒为师,戒律在修学当中非常重要。(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3

《别解脱经》云:“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

意思是:戒律对趋入善趣、趋入解脱非常重要。(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4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里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意思是:大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样,戒律是一切功德得以产生的根本,有了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摘自《胜利道歌》讲记)


教证15

《赞戒论》中说:“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意思是:要成为弘法利生者或真正的修行人,没有闻思修行的功德不要紧,但一定要具足清净的戒律。(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6

《入中论》云:“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

意思是:假如你执著“我是清净的比丘,250 条一点都没有染污过,我多了不起啊”,这样想的话,你就是戒律不清净。《宝积经》里面也说了,若执著自己持戒清净,这种人就是第一破戒。(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7

《大智度论》云:“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

意思是:即真正的戒律清净,须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来摄持。(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8

寂天菩萨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意思是:所有的罪业当中,嗔恨是最可怕的,所有的修行里面,安忍是最有功德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修持安忍波罗蜜多。(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9

憨山大师曾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意思是:在茫茫的红尘中,忍辱柔和实际上是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有了这样的修行教言,我们随时都可以调整自己,处处修持安忍波罗蜜多,随缘度过一生的时光。(摘自《佛子行》讲记)





 名词解释 


悉地 

三密相应而成就妙果,梵语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谛实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页云:谛实者:谓诸法真如。【《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天趣

(界名)六趣之一,与天道同。【《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遮遣

术语)法被遮止遣去,不使存立也。如心外之法,遮遣为空。【《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商主

未在词典中找到正式解释。

该词与“商人”有关,应该可以理解为“商人之主”,商主堪为商人的庇护者。

一些语境:

1、释迦牟尼佛曾为一商主,名财马车商主。他有次生悲心而与五名商人同入大海取宝。途中不幸遭遇狂风恶浪,船只受损严重。正当商人们恐惧万分时,商主安慰众人道:“无需担心,如船只毁坏,你们均可拉紧我,我定能让你们摆脱海中险难。”——《释迦牟尼佛广传》

2、要到宝洲去,必须依靠善巧的商主,同样,自己到达解脱洲获得佛果,也依赖于上师善知识。——《前行实修法》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5课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4课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3课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