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另解】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品德、才学需要效法,可物质方面的享受,我们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较贫寒,衣服、饮食、房屋、财富等不如别人,心里也没必要忧愁。
现在有些学校,该比的学问和品德,没人竞争;而不该比的吃穿,人人都互相攀比。我虽没上过大学,但在读书时,学习气氛也不太好,学生们天天比谁的衣服好看、谁的衣服高档,谁吃的花样多、谁吃得昂贵,似乎这些才是他们人生的主要目标。现在的社会更是如此:一顿饭动辄花费几万块,一件名牌衣服甚至超过上百万,这样大家就觉得了不起。但这个臭皮囊吃得再好、穿得再贵,依然免不了生老病死,攀比这些完全是愚者之举。
在晋朝,石崇曾与王恺(晋武帝的舅父)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世所罕见。王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然后一笑置之:“别心疼,我赔你就是。”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个个皆高三四尺,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抚然自失。
如今,攀比行为在偏僻地区的牧民、农民中也蔚然成风,比如在节日里,他们会比身上的衣服如何高档、装饰品如何华贵……听说在深圳、北京等大城市里,比富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甚至有些行为特别过分、令人咋舌。
其实这些都非常不好。人活着的关键在于德行和学识,一个人只要品学兼优,生活再贫寒也不可耻。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他虽然家境贫穷,可却安贫乐道、敏而好学,孔子教他一种道理,他马上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孔子对他寄予厚望,但可惜他32岁就死了。对于颜回的德行,孔子曾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吃饭时用一节竹筒当碗,喝水时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极为简陋的巷子里,别人看他那么贫穷,都替他忧愁,可他却不改其乐,还是非常达观。
佛教中有些高僧大德也是如此。例如,慧林禅师,一双鞋子穿了二十年;通慧禅师,终年一衣一服,衣服补了再补,不论冬夏都穿同一套,不像现在人一样,天天换来换去。
所以,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人们确实需要自我反省。尤其是学生,不要一味追求时尚、贪图享乐,而应在智慧上、德行上进行比赛。在我们智悲学校,我就要求孩子不仅在学习上要互相竞争,德行上更要争先恐后,谁的德行好,就给谁发奖,以此鼓励他们对人格的重视。
在古代,人们讲究八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其中虽没有佛教的甚深因果,也没有深奥的空性意义,但做人的基本架构已全部具足了。所以,包括出家人在内,人人都应学习古代的优良传统。要知道,这些知识是现在学不到的。我看过很多小学、中学的课本,里面有些内容是在教孩子如何奢侈、如何享受,对人心不但无益,反而极为有害。也许是编者智慧有限,他自己喜欢什么,就认为孩子将来也需要这些,却不明白只有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才对他以后真正有帮助。
古人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最初过节俭的生活,以后有条件了,奢侈起来很容易,像有些人,小时候生活贫困艰难,饱受了种种痛苦,现在长大后有钱了,怎么享受也经得起;而从奢侈的生活步入俭朴,就相当困难了,有些人从小一直娇生惯养,始终被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在呼风唤雨、一呼百应中成长,但后来自己突逢变故,一夜之间变得贫困潦倒、不名一文,需要为以后的生计而奔波时,他们往往极其脆弱,有的甚至会自杀。
当然,人生的无常变迁,很多人可能还没感悟到。但我们作为出家人,即便遇到这些,对此也没有那么执著。就我而言,刚出家时算是一种苦行,生活虽然艰苦,可在上师座下闻思修的那段日子,至今仍然非常怀念。与那时候相比,现在尽管各方面条件好多了,但我还是向往过去的美好生活,并不留恋现在的地位、财富,更不会为它而患得患失、忐忑不安。所以,修行人对“俭”与“奢”所带来的苦乐,与世间人还是有点不同。
其实,一个人若受过良好的人格教育,对他一生都特别重要。当然,有了完善的人格后,还应让他接受佛教的教育。虽说现在世间有各种宗教,大多都提倡博爱、平等、真诚等理念,可是单靠这些,解决生死大事有一定困难。所以,不要认为只学基督教、儒教就可以了,甚至有人出家以后,还认为它和佛教一样,这完全是没有深入闻思所致。因此,各大宗教哪个深、哪个浅,大家一定要搞明白。
总之,修行人也好,世间人也好,在生活上最好不要攀比,对房屋、衣服、饮食等,也不要特别耽执,唯一关心的应该是自己的德行和学识。以前爱因斯坦就是如此,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宴会。因为他穿着与平时一样,有同学嘲笑道:“你父亲的生意是不是很不顺利?”他坦率地说:“父亲的生意是有些不顺利,但也不至于买不起一件衣服。”另一位同学哈哈大笑说:“既然买得起,何不买一件,打扮得更体面一点呢?”爱因斯坦却十分严肃地说:“我认为作为青少年,不能只知向社会索取,而应该思考怎样为社会做贡献!”一句话说得那些同学无言以对。
当然,佛教中更有令人感动的故事。尤其是很多高僧大德,从小以身作则,在利益众生心念的推动下,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完全超越了世间很多名人。
所以,人活在世上,最有意义的就是无私奉献、以不求回报的心态帮助众生,这是大乘佛教的究竟宗旨,也是每个发了菩提心者的行为。然而这样的发心与行为,要在人格的基础上才可以建立,否则,你连个好人都做不了,还敢说大话“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恐怕是有点悬。
因此,在座的道友们,从现在开始,应在做人的基础上,依靠善知识的教言及传承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默默发愿:“哪怕能对一个众生有一点点利益,我也要尽心尽力去做。”有了这样的发心,做任何事必定会顺利。因为一切失败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只要去除了这种心态,以利他心做什么都会成功;即使不成功,也绝不会有任何过错。
感谢您的阅读,《弟子规另解》连载中,敬请继续关注......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