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教育(三十一)
慧眼看教育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学校教育之
人文教育
问:我是一名教师,很希望引导学生有人格上的提升,请问在初中和高中的教育中,如何做才能很好实现这一点?
答:虽然这次佛教论坛的参会者目的各不相同,但大家心中都有一颗善的种子即将发芽。所以首先要肯定你的发心,非常值得随喜。
前两天我在青海红十字医院做讲座,也遇到一个老师,他之前在法国留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在法国或北京找工作。但最后他选择到国内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当了一名中学老师。
他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呆在大城市里可能会对人心有一些染污;第二个,他很想帮助这些孩子。
你刚才提到的学生教育,非常重要。现在的教育其实已经成了分数至上的模式,比如,父母都是问孩子“你的成绩怎么样?”人格不好但只要成绩好,大家都会赞叹你。其实,一点德行都没有的人到了社会上,恐怕只会造成危害。
想要完全改革教育,恐怕现在谁也没有这个能力,即便教育部也不一定有。但在教育中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的内容,比如《弟子规》《千字文》《孝经》《中庸》和《大学》等,或者佛教中的慈悲理念。否则,仅仅依靠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不了人生的大问题。唯有道德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可能具备完善的人格,最终实现自利利他。
因此,希望你坚持做下去。
——节选自2013年7月18日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专场问答
学校教育之
真善美的教育
问:我国有三亿青少年,其中有三千多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背后牵涉到三千多万个家庭,请问宗教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能够做点什么?
答: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他们的教育如果出了问题,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所以近十多年来,我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作为宗教徒,在社会不同的领域,尤其青少年群体的真善美的教育上,力所能及地积极做一些工作,是应该的。因为一旦帮助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信仰,以后他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不同,整个人生也会从此改变。
当然,这不但是宗教徒的事情,包括非宗教徒,或者说每一个参会者,这次回去之后有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呢?或者说,在这里几天中聆听各个大学的不同声音,最后你要带回去什么呢?
一个是,自己面对问题和痛苦时要有坚强的信念,这个很重要;第二个,在社会的任何角落,应该有帮助他人的责任感。以自身的行为,在不同领域,传播真善美的理念。
这种责任感同时也会是一种压力,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转为道用。
最后想要跟大家说:也许有些人因为这次交流,人生中会有一种奇迹的转变
——节选自2013年7月18日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专场问答
学校教育之
对大学生的引导
问:我是台湾师大国文系的研究生,我也在当老师,通常是教大一新生。我觉得大一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刚好挣脱了高中升大学的压力,内心很空虚。他们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学习不上心,甚至连作业也不愿意交。请问,老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的心不那么空虚,该怎么去引导他们?
答:这种现象在很多大学里都存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这些学生。
第一种方法,在大学的课程中,专门设立心理疏导方面的课程。你可以把自己所了知的学生各方面情绪问题收集起来,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这些进行剖析,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效果不错。
有些学生不爱学习,刚被大学录取时,觉得很光荣,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却发现事情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然后一边拿着家里不断寄来的学费,另一方面却不好好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班级中应该专门开展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作为老师,要长年累月不断地给他们讲,我相信哪怕一个学期当中,只开设七八堂课,这也会转变他们的心。
第二种方法,老师应该与这些烦恼比较重、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单独谈话。因为老师总是面对着一个集体,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跟学生交流,效果不一定很好,因为很多学生对于在公共场合所听到的语言并不是很重视。但是,如果老师特意去找他谈心,讲他存在的问题,他现在应该做什么,或者让他把自己的烦恼和痛苦都向老师哭诉,这样就为他创造一个新的平台,他心里也会有一种安慰感,“老师对我这么重视,我作为他的学生,一定不能辜负老师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态会有转变的。
我认识的有些老师,他们每天都专门安排一些时间,与自己班里的个别学生谈话,可能每次只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但他们会一个一个地全部谈完,过一段时间又再谈一次。而且他们会要求学生在一个月当中要完成某些特定的内容。这就好像是给别人钱一样,如果集中地给每个人一百块钱,那大家可能不会很重视,但如果是悄悄给对方一百块钱,他就会觉得这一百块是很特殊的,会更加重视。所以,当众赐予跟单独赐予有一定的差别。
我觉得通过这两种途径,每个学生的问题应该能多多少少解决一些。
——节选自2013年11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问答
往期回顾
(请直接点击下列文字)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一心一意
求学足迹
分享上师的金刚语
愿您得到殊胜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