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9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违缘此起彼伏时该怎么办?
对有智慧的人来讲,魔是无法左右的。记得《般若经》中说:“有菩萨着魔,有菩萨无魔。”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些会着魔,有些不会着魔。对此,无垢光尊者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解释道:有智慧、有精进的菩萨,因为通达了空性,安住于无我境界中,魔众不会有机可乘;而无智慧、有精进的菩萨,由于没有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对此魔众可侵扰损害;无智慧、无精进的菩萨,是魔众最欢喜的类型,根本不会制造违缘。所以,没有智慧、不精进闻思修的懈怠者,做什么事都顺顺利利,没有任何障碍,可是一旦他精进起来,各种违缘往往此起彼伏,这说明他有精进而无智慧,此时若披上无我的盔甲,魔众便无计可施了。
有了恭敬心和欢喜心,闻法才有利益
不管你亲自在上师面前听课,还是通过电视等方便手段接受佛法,首先要有无比的欢喜心和恭敬心,有了这样的心态,无形中佛法对你会有真实助益。否则,表面上在闻法,实际上是无所谓的态度,那获得的利益也不大。所以,平时接受佛法的时候,不能离开恭敬心和欢喜心。
携带法宝、使用转经轮都是转法轮
当然,转法轮的方式并非千篇一律,有时候让众生把法宝带在身上或者念诵,也是一种转法轮。比如,我要求大家经常携带《般若摄颂》,事先没有说的话,你们就不懂,认为携带法本不属于转法轮,但我强调了以后,你们就懂了。同样,使用转经轮,很多人都会,但我刚开始没有讲,你就不一定知道。所以,开示真正的因果取舍,这是极为切要的。
和密法结缘功德非常大
虽然要完全通达密法中本智的涵义,可能有一定困难,但与之结上善缘的功德也非常大。里面引用《宝积续》的教证说:如果把密法带在身上,则此人与金刚持如来的化身无别;如果尽量念诵密法的咒语、经文,就能现前它的真正意义;如果书写续部或密法的道理,那他有享用如来言教的善缘。
对密法生信可提前现前圣果
密法的见修行果极为深奥,即使你不能彻底通达,但只要起信心,对密法的法本和仪轨,始终以恭敬心来接受,这种功德也不可思议。如《了义集续》云:“于此生信而受持,一切诸佛皆加持,获得无尽福德藏,今生成就来世果。”意思是说,倘若对密法起信心而受持,所有佛陀都会对你赐予加持,如此可获得无尽的福德宝藏,即生也能成就来世之果。比如,原本你再过百千万劫才能解脱,但依靠密法的加持力,提前便可现前圣果。
还有《虚空广界续》中言:“何人若对了义的密法生信,通达符合教理之义,即使微尘许也没有修,但所得果位就是佛果。”所以,有些人比较懒惰的话,只要听到密法教义、得到密法灌顶,其功德也无法衡量。
真正得到灌顶并非易事
昨天有位法师跟我说,他今年传讲密法的续部,但真正得一个灌顶很难。我开玩笑说:“你学习续部这么长时间,现在对自己得不到灌顶生起定解了是吧?”不过他说的也没错,得一个灌顶真的很难,因为对上师有很多要求,弟子也要具足很多条件,随便拿个宝瓶在你头上灌点水,水倒是能得到,但密宗三昧耶戒的戒体能不能得到,这还值得观察。
法入心了,修行才不会退失
总之,对于上述的内容,大家要再三思维,佛法不是口头上说说,只有找到了感觉,给别人讲、自己平时修才很容易。倘若没有找到感觉,修起来会很累、很痛苦——上师不让出门,你一直呆坐在家里,出去怕被管家逮住,在家又呆不住,坐一会儿,什么感觉都没有……这样真的很受罪。但如果你一直安住于法义中,时间会过得很快,闭关两个小时一眨眼就过了,而且自己有很大收获,由于法真正融入心了,即使再过二十年,这些定解也不会退失。否则,你今天闭关坐坐,表面上的修持明天就没了,这样修行不好,还是要多想一想道理!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9-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违缘
指违逆于吾人身心之事缘,如盗贼、水、火等灾难。又作逆缘。与“顺缘”对称。又指将恶师、恶友等遮难(障碍)与诱惑,及诽谤正法等逆事,视作入道之缘者。
——《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四谛
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
——《佛学大辞典》
十二缘起
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
——《佛学大辞典》
贤劫
过去之住劫,称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称为星宿劫;现在的住劫称为贤劫。现在住劫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贤劫。
——《佛学词典》
独觉
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俱舍论十二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又曰:“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为独胜。
——《佛学大辞典》
转法轮
指佛说法。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碎一切的烦恼,谓之“法轮”,故佛说法,度众生,即叫做“转法轮”。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教期
佛教存在的期限。显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法流传十个五百年共五千年之后消灭。普派说:佛法住世,前后四时共五千一百零四年。
——《藏汉佛学词典》
续部
密宗经典。共有四部:即事续、行续、瑜珈续、无上瑜珈续。
——《萨迦世系史续编》
仪轨
(术语)记密部本经所说佛菩萨诸天神等念诵供养仪式轨则之书。谓之仪轨。原为龙树所诵出,最为广博。不空善无畏自其中抄出而传译之者,即今之仪轨也。宋元以下之大藏经中载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三昧耶戒
又作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秘密戒、三世无障碍智戒、无为戒。略称三戒,即住于三三平等之理,以本有之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万德为行相之秘密真言戒。此戒能成就如来清净之智,三世诸佛由此证得菩提。故又称三世无障碍智戒。其戒相为不应舍正法、不舍离菩提心、不吝悭一切法、莫不利众生行等四重禁。此戒系密教修行之指针,真言行者必须受持,入坛行灌顶之前先受此戒,方得入坛。
三昧耶本具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故此戒亦有四义:(一)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于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二)本誓,以三平等之理为缘,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永不止。(三)除障,由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之恶业罪障。
——《佛学大词典》
本课教证
1、《般若经》中说:“有菩萨着魔,有菩萨无魔。” (1册P317)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些会着魔,有些不会着魔。
2、《宝积经》的教证解释道:有智慧、有精进的菩萨,因为通达了空性,安住于无我境界中,魔众不会有机可乘;而无智慧、有精进的菩萨,由于没有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对此魔众可侵扰损害;无智慧、无精进的菩萨,是魔众最欢喜的类型,根本不会制造违缘。所以,没有智慧、不精进闻思修的懈怠者,做什么事都顺顺利利,没有任何障碍,可是一旦他精进起来,各种违缘往往此起彼伏,这说明他有精进而无智慧,此时若披上无我的盔甲,魔众便无计可施了。(1册P317)
原文:“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羼底波罗蜜多,精勤修学,行菩萨行者,不为诸魔、魔众、天子之所扰乱,又亦不为异道邪论所能摧伏。”
——《大宝积经》
3、龙猛菩萨云:“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 1册P318)
所谓的五种他圆满,即如来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自己入于佛教、善知识慈悲摄持。
4、《妙法莲华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 (1册P320)
5、《大般涅槃经义记》亦云:“一佛出世难,二得人身难。” (1册P320)
6、《大悲经》云:“阿难,何故名为贤劫?阿难,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一一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而赞叹言:奇哉奇哉!稀有稀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名此劫号之为贤。”( 1册P322)
在此劫形成之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大海洋,海中生出千朵千瓣莲花。净居天的众天人以神通观察其原因,得知在此劫中将有一千尊佛出世,他们不禁感叹说:“如今此劫可谓是贤妙之劫。”于是便将此劫取名为“贤劫”。
7、《俱舍论》云:“中劫即从无量岁,直至人寿十岁间,最终上增为一次,彼等寿即八万间。” (1册P322)
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又从十岁增至八万岁之间,算为一中劫。住劫共有二十中劫。通常而言,佛是在住劫人寿下减时才出世的。
8、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往昔初劫普严劫时,先生王佛的圣教中已广弘密法,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圣教中也有密法出现,再经过千万劫以后,到了华严劫时,与现在的我姿态一致的文殊师利佛出世,他将广泛弘扬密法。因为只有这三劫的众生才堪为密法的合格法器,其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密法,因为众生不能作为密法法器。” (1册P325)
9、《了义集续》:“于此生信而受持,一切诸佛皆加持,获得无尽福德藏,今生成就来世果。” (1册P326)
倘若对密法起信心而受持,所有佛陀都会对你赐予加持,如此可获得无尽的福德宝藏,即生也能成就来世之果。
10、《虚空广界续》:“何人若对了义的密法生信,通达符合教理之义,即使微尘许也没有修,但所得果位就是佛果。”( 1册P326)
编写师兄: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9-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