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 | 龙树·六十颂如理论【十一】
宗萨钦哲仁波切
龙树·六十颂如理论
第十一讲
宗萨钦哲仁波切
尼泊尔加德满都
时间:
2015/10/17
01
Autumn Viewing
·皈依戒与菩萨戒·
···
有很多人请求皈依和领受菩萨戒。由于从密续的角度来说,明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会在明天上午授皈依和菩萨戒。但是我想要告诉
大家,和许多人所想的不同,皈依并不是向某个人类、某个仁波切、某个堪布皈依——基本上不是向某个人皈依,从来不是如此。你皈依的是佛、法、僧。
我真的需要澄清,我拥有的唯一善德就是我的虔心。不过,我的虔心混杂着我对佛陀及其教法的热爱和忠诚,它们全都混合在一起;我的
虔心不是纯粹心灵上的。我为什麽说它混合了对佛陀及其教法非常情绪化的执着或忠诚?因为对佛法的纯净虔心应该使人非常心胸开阔、不带评判等等。但是就我而言,我对佛陀及其教法的仰慕让我确信这是最伟大的法道,而当我听到其他人的道途时,我没有全心全意、心胸开阔地敬重,而是很快会发现自己在寻找这些道途的差错,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征相。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我有任何的善德,我对佛法的虔心便是我所拥有的唯一善德。部分是出自于善良的发心,但部分是出自于我真的想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我乐于通过让大家可以接触教法来为佛陀和佛法服务。我乐于看见教法被翻译,我乐于看见人们学习教法,我乐于看见人们修持教法。我想要厘清的是,在我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虽说这是人性,但你可能会对某个人着迷,而不是被法道所吸引,这是你必须小心的地方。
我确实学习了一些佛法,但我不是我这个世代最好的学生,我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看《丁丁历险记》上。然而我必须说,相较当前这一代
的仁波切和祖古们,我们那一代做得不错。尽管我们成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人人都忙于构筑一个栖身之处——我说的可不是什麽奢华的住所,我说的就只是一个有屋顶、能关上门的地方。
02
03
Autumn Viewing
·了义与不了义·
···
接下来讲偈颂,不过我想要先多讲一点了义和不了义的教法。各位所读诵的《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被认为是了义的教法。换句话说,关于空性、无相(藏 mtshan nyid med pa)的教法,几乎都是了义的教法。
总体而言,非常概括地说,可以把佛陀的教法分为三类:首先知晓何为不善,其次了知无我空性,最终完全了证一切见地。有些教法,尤
其是佛陀早期的教法,是为了断除不善的一切。给予这类教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出于当时即刻的需求,因为如果一个众生投生在His Holiness,缩写 H.H.,通常被译作「法王」。
例如阿修罗道或饿鬼道之类的地方,他甚至连对空性感到迷惑的机会也没有,他没有机会对空性产生兴趣。基本上,如果你是一个动物,那你脑子里唯一想的是接下来吃什麽、接下来在哪里坐下或睡觉。动物没有地址,没有可以锁上门的地方——或许宠物狗有地址,但是如鱼、虾等动物,牠们没有可以回去或涉及的
地址,牠们也没有存放物品的储藏室,没有银行,没有保险,牠们只求生存。牠们也没有品德操行,它们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睡觉,我想牠们也和自己的父母睡觉,对吗?因此牠们哪有机会讨论和思维缘起呢?牠们有那么多的痛苦,那么多的不确定性!牠们毫无因、缘、果的概念。
而对于其他的道,即使我谈论他们,你们大多数人也毫无概念,因此也没有必要谈论。谈谈天道可能会比较有趣。他们有自动吸尘器,还有自动的草坪洒水设施。他们的房子里有冰块,啊,还有洗碗机。其中很多人有非常棒
的房间,可以看见非常美妙的景观,当然还有英式花园和下午茶。当然,还有汽车!你们去过圣塔莫尼卡吗?那里的问题也一样,那里有许多人住在有冰块、有冰箱、有各种设施的房子里,他们完全不觉得有必要思虑缘起。众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陷入轮回中。
这就是我说的「即刻的需求」,事有先后,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先让他们离开这种散乱。怎麽做呢?藉由「首先知晓何为不
善」,即驳斥并去除不善,因为「不善」或者说「恶」会给你带来这种苦。因此,佛有很多早期的教法以及很多其他的教法都是注重于破除恶念恶行。这些是我们所谓的「不了义」的教法,是出于某种暂时的、即刻的需求。
因此,法道上的行者仍然有更进一步的目标 ;基本上,这第一类教法并不是终点。接着,破斥和断除「我」——包括我执、自我的概念——的教法,这类教法即是我们所谓的「了义」教法的开端。那些破除各种包袱、各种抑制、各种见地的教法,肯定是了义教法。而这种教法变得非常、非常精细微妙的,就连「一切如梦如幻」这样的说法,虽说它是了义教法,但却不是最高深的了义教法。
04
05
Autumn Viewing
·显空不二·
因此,非常重要的是你必须知道:中观学人从不违反因、缘、果的法则,从来不会!——我必须对此做些澄清:除非他们想要教导弟子
「一切皆幻」,否则他们从不违反相对的因、缘、果。例如月称因为挤画中牛之奶而备受赞誉,那又是怎麽回事?那是混乱脱序。又如大成就者毗汝巴拒绝让太阳落山,因为他承诺会在太阳下山时付钱,但他没钱可付,于是他别无选择,只好不让太阳下山。这时你会问「这是怎麽一回事?为什麽月称要挤画中牛之奶?为什麽大成就者毗汝巴能让太阳不落下?」当一个人了知一切事物既有显现又是空性时,就不会陷入大小、形状等等的各种二元分别中,就不会看见有画中牛和真牛等区别。
例如,有眩晕症和没有眩晕症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接近悬崖或高处。象是有些人不怕鬼,而假设你怕鬼,各种声响、各种影子都会让你
感到害怕,你就没法了解那个不怕鬼的人怎麽能够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安然入睡。这是我们所谓的了悟显空不二。总之,中观学人了知:一切显相同时也是本俱不存在的。而这样的
人永远不会因为常见或断见而变得散乱。关于这一点,衮钦龙钦巴有一个非常美妙的教授,谈论众生如何受到这些边见的吸引。例如,你我会受到这朵花的存在所吸引。如果有人说「桌上没有花」,我们不会把这个话听进去。同样地,你和我也受到「没有骆驼在我面前睡觉」这个事实的吸引。
如果有人说「你的面前正坐着一只骆驼」,你不会接受这个话。这是生生世世堕入边见的一种习气。而这种习气变化多端。每次看到西方游客,我总是感到不解。现在比较少了,但是早些年时,每当我看到西方旅客带着大照相机到庙里看到猴神哈努曼时,我总喜欢观看他们的表情,纳闷他们有什么想法?一只猴子是神,他们一定觉得非常惊奇。这就是落入那种边见之中。
这就象是藏族人可以接受马头明王的马头,但是如果我告诉藏族人有一个长颈鹿头的本尊,他们会觉得「不,这种事情不存在。」还有对在座的大多数人,包括西方人在内,如果我说佛陀是白种人,你能接受吗?他是一个白种人,蓝眼睛的雅利安人、波斯人。如果我告
诉你,大部分有着金色头发的密续本尊实际上都是雅利安人,受到高加索人种的影响,我想你会难以接受。例如普巴金刚有金发,有些金刚瑜伽母的头发是褐色的。实际上,大多数本尊都不是黑发,而是金色或褐色头发,还有些是红发。这是落入分别「对」与「错」的习气。
但是有些事情已经变成一种文化,我们甚至不去质疑,象是佛陀坐在莲花上——这怎麽可能?莲花如此脆弱,佛陀一坐上去,莲花就被压扁、挤坏了。但是莲花仍然完好无损,而你不会问这些问题。有时候是莲花和日轮座垫!太阳那麽炽热,莲花会立刻被烧毁才对。有很长一段时间,当我看到中国的佛像时,甚至会感到难以接受——我觉得太胖了。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中国人完全搞错了,要知道观音菩萨可是个男的。真的,我以前真的这麽想。这就是二元分别,这就是落入常断二边。
我会就我的亲身经验告诉大家这个观音是男是女的故事。我第一次知道观音是在尼泊尔,大概是 1970 年代末期。我喜欢看图画书,基本上花一个卢比能买几百本书,非常便宜。在那些中国印行的图画书里,有一本是画得非常美丽的《西游记》白描绘本。那时我的英文很糟糕,但是我能够明白书中多次提到观音菩萨时,说的是天女观音,因此当时我想「当然了,共産主义的中国人,他们哪里懂得什麽观音?他们完全搞错了。」多年后,我在菩提迦耶随侍祜主顶果钦哲仁波切,并且在做供
曼达、绕佛塔等等之类的修持。
这是千真万确的,当你经由供曼达等修持积累福德之后,你会更加理解佛法,这绝对是真的。有一句经文说「随类调化相应相示现,尊圣观自在前敬顶礼」,还有「所显非真宛然
而显现」,这些语句是我从非常小的时候就开始念诵的,但是一直要到我二十多岁在做这个曼达供养的时候,我已经念过这么多遍的这些话语才突然鲜明地浮现出来。「随类调化相应相示现,尊圣观自在前敬顶礼」——我们顶礼观音菩萨,祂以不同的身相和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人显现。
然后我领悟到「当然如此!我从前认为那些中国人不了解观音,那是完全错误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这句「所显非真、宛然而显现」,这一句非常之重要。正因为它并非真实存在,因此能够以无数种方式显现。
06
07
Autumn Viewing
·通过缘起了知空性·
由谁了知彼,谓见缘起生;缘生即不生,一切智所说。
现在,如果有人纳闷:「既然理解事物并非真实存在真的能够驱除所有的烦恼,那么要如何获得这种理解?如何才能达到那种了悟?一个
人应该如何趋近或发展这种对空性的理解?」希望理解空性的人应该学习缘起。唯有有通过理解缘起,才能了知现象的真实自性。这个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了。
有人可能会好奇:「但是,缘起不也是『生起』吗?怎麽能说缘起意味着『无生』?」所以龙树在此又重复说道:当我们说缘起的时候,是在主张某个事物并非真实地生起。我们不是说没有一种宛然的、表面上的生起;确实有外相上的生起。因此,这个「不生」是真正的「不生」。当我们使用「生起」一词的时候,我们谈的是宛然的生起,也就是依缘而起。
这又是几天前我们已经谈论过的:「若从缘生即无生,于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缘说彼空,若了知空不放逸。」27如果一个现象是依因缘而生,意味着这个现象并非真实地生起;凡是依赖因、缘的事物,其自性都是空性;了知空性的人是具有正念的人。这是佛说的。
缘起亦非真实存在
为倒知所伏,非实执为实;执着诤论等,次第从贪生。(49)
那些不了解缘起的人——意指具邪见者之人,或者说那些认为有现象真实存在的人,换句话说,即认为这个现象不是缘起之人,这样的人
不可避免地会贪执或固着于现象。不仅如此,这种认为事物真实存在的思想体系或观念,会令人们认为自己的感知正确、别人的感知错误,从而导致争执。
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一点。中观学人在这一偈和下一偈中说的是:「即使是『缘起』这个用语,也只是为了方便沟通而讲。我们是出于悲
心而使用缘起这个说法。我们中观派并没有说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缘起,因为那是自相矛盾的。是的,我们不主张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空性。」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吗?相较于执着空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空性,如须弥山般巨大的自我也不算什麽,即便那个执着只有芝麻子的大小。你们如果有人不习惯这种哲学教文,可能会觉得这一偈和接下来几偈太过理性思维,但是它很重要。学习哲学的学生则会觉得这里讨论的内容很有趣。 《无热恼请问经》。宁执我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
这里的问题是,中观学人是否有他们自己的论点或主张?两个哲学家在争论时,通常两方都有各自的论点或主张,然后就此争论。这有点
学术性,所以大家需要忍耐一下。尤其是中观应成派学者,他们会说「自宗无承许」——中观应成派学者没有自己的论点,他们不主张任何观点。而在相对层面上,中观自续派则是有所主张。这有点复杂。所以,中观应成派和对手辩论时,往往是使用对方的逻辑。他们有一些辩论工具,我们不必一一详述,不过基本上,Prāsaṅgika(应成)其实可以翻译成后果——基本上就是说,如果你这么主张,就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因此,根本的问题在于,如果你问一位中观应成派学者「缘起是你的究竟见地吗?」他们会说「不是。」理解吗?是的,这有点让人晕头
转向。基本上,缘起并非真实存在,因为它是自相矛盾的!之所以会有关于缘起的整个对话,主要是为了破解相信有一个真实生起的论点或主张。彼诸圣者等,无宗无诤端;诸圣既无宗,他宗云何有。
我们再多讲一个偈颂,几天前我们对此也稍微做过一些探讨。因为中观学人没有他们自己的主张,因此中观派所做的争论不是为了自身的
利益而图谋建立什麽,它主要是为了破斥他宗的主张,而他宗也并非真实存在的。
END
Autumn Viewing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