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89课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我们学习到第六品分别圣道。分别圣道宣讲了这些获得圣道的补特伽罗的断证功德,也宣讲了获得圣者果位的道。
现在我们宣讲的是第四个科判沙门之摄义。主要宣讲了什么是沙门,沙门的本性是什么,沙门的方便是什么,沙门的果是什么。
前面我们讲到了“彼等各有八十九,解脱道及一切灭”,讲了很多很多种果。今天我们继续宣讲遣除怀疑方面的内容。
这是一组问答。前面立了这么多果,解脱道有八十九,灭法也有八十九,总共加起来有一百七十八种果。既然它有这么多果,为什么在小乘当中只安立了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这四种果呢?
回答,“有五因故立四果”,有五种因,五种根据的缘故,在这么多果当中只安立四种果。五种因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果前舍道”,第二个是“得胜果”,第三是“总集灭法”,第四是“得八智”,第五是“获得十六相”。具有了这样五种因,才可以立果。有些具有前面的条件,有些具有后面的条件,全部具足五种条件的不多,只有四种,所以在一百多种解脱道和灭当中,只安立了四种果。
五因第一个是“果前舍道”,在得果之前,必须要舍向的道,也就是向在得果之前必须要舍弃。在获得预流果的时候,他前面所有的这些向都舍弃了,然后安立一个预流果。安立一来果的时候也是一样,所有的一来向都要舍弃。乃至于舍弃阿罗汉向之后,安立阿罗汉果。当然只有果才有,其他的向不可能存在。
第二个是“得胜果”,必须要证得胜果。预流果属于一种胜果,再往上走还有更殊胜的果,比如一来果就比预流果要殊胜。所以他越往上,这个果越殊胜,在安立预流果之后,再安立一来果,再往上是不来果,再往上是阿罗汉果。他后后的胜果证得的时候,前前的果就要舍掉,不单单是舍向,果也要舍,因为要获得胜果,前面这种相对来讲不是那么殊胜的果要舍弃。
第三是“总集灭法”,得到总集灭尽所断的一个得绳。本身来讲灭掉一个所断,就是一个灭的得。前面讲,灭掉欲界苦谛下面的烦恼,会得到一个灭;灭掉了上二界苦谛下面的烦恼,他也会得到一个灭等等,灭是很多的,但是立果的条件必须要总集,所有灭尽所断的一个得绳。比如到了预流果的时候,他就把前面这些灭尽了所有这种烦恼的得,安立为一类──预流果[1]。前面虽然有很多种灭尽烦恼之后的得,但是到了果的时候,他就把前面分散的、次第的这样所有灭尽所断的得汇总在一起,安立一个得。比如安立一个预流果的得,这个就是总集,就是把前面十六刹那的所有的总集汇在一起。
从预流果往一来果走的时候,他有六品修断要断,其实也有很多种得。到了一来果的时候,他又汇总一个,把前面这个汇为一类,安立一来果。再往上走欲界的后三品断掉,这时候安立不来果了。再往上所有的这些阿罗汉向的最后的这个得总集成为一个,就安立为一个阿罗汉果。所以他要总集灭法,这是第三个条件。
第四个条件是“得八智”。苦集灭道四种法智和四种类智安立为八种智慧。八种智慧同时得到,比如在预流果的时候,他就可以同时得到这八种智慧。而在预流向见道十五刹那的时候,还没有获得最后的智,所以这个时候没有办法安立。到了第十六刹那的时候,八智就同时获得了,从这个角度来讲,预流果安立一个果。上面都是这样的,安立果的时候同时获得八种智慧。
第五个是“获得十六相”,他完整地获得无常、苦、空、无我等智慧的十六种相。在预流向的时候,他没办法这样安立,到了第十六个刹那的时候,这十六种相已经齐备、完整了。
通过五种因来安立四果,这么多的果当中只有四种果符合情况,所以只安立了四果。
见道十五刹那,这些因不一定全具备。后面的三种,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虽然同时得八智,完整获得十六行相,但是前面的三个因没有,没办法安立舍向道,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向,所以不可能舍向道;向当中也没办法得胜果;总集的得绳也没有,因为在向当中,是每一个单独的得,他还没有办法把所有的得总集起来。只有到解脱道,真正把所有九品烦恼断尽之后,他才总集一种得绳。所以三种向虽然后二因是具足的,但是前面三种因不具足,所以不管是十五刹那的预流向也好,还是后三向也好,都没有办法真实安立果。只有这四种情况,预流果乃至于阿罗汉果等四种果,符合这个情况,所以在一百多种果当中,单单安立了四种果。
这个也是一组问答。如果只有无漏的无间道圆满之后,灭尽各种烦恼相续的圣补特伽罗才能够安立为沙门果,那么离贪者[2]能不能成为沙门果呢?可以算,为什么呢?
“以世间道得果者”,虽然他是通过有漏的禅定获得一来果和不来果,但是其实纯粹以世间道获得一来果、不来果是不可能的。他虽然可以提前通过世间道把欲界的六品修断断掉,或者把欲界的九品修断断掉,但灭掉欲界的烦恼之后,还要回头取见道,这个就是无漏。单单灭尽了欲界的六品烦恼,叫不叫一来果呢?灭尽了九品欲界的烦恼,能不能叫不来果呢?这根本不能叫一来果和不来果。就像世间的仙人也修四禅,当一禅现前的时候,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尽了,我们说这个世间仙人能不能安立为不来果?绝对不可能。
什么情况才能安立不来果呢?必须要有无漏道。首先可以把欲界烦恼断尽,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十六刹那获得见道,没办法获得一来果和不来果。前面讲到了,如果提前断掉了六品,或者五品也可以,然后再入见道,通过见道安立为一来向,一出第十六刹那的时候获得一来果,这样的情况是有的。或者提前断九品或者六品修断,之后进入十五刹那见道,第十六刹那的时候获得不来果,这些是可以的。
所谓的世间道得一来果和不来果,绝对是沙门性,因为他要“混杂持无漏得故”,他自己的有漏得最后在见道的时候,要和无漏得混在一起进行守持的缘故,所以当然是属于沙门了,他是圣补特伽罗。
此处分析了,单单通过世间的禅定,没办法获得胜果。断尽欲界烦恼可以安立一禅,但是能不能因为断尽了欲界烦恼,安立不来果呢?绝对不行。必须要通过见道,见到四谛十六行相的本性,才可以获得一来果、不来果等等。
前面也讲过,超越证比较特殊,虽然中间二果可以通过世间道,但是必须要通过无漏的见道才可以获得本性。
庚五、梵轮
“彼名”就是讲沙门的本性。其实沙门性当中,无漏的无间道也可以称之为“梵性”。“梵”就是清净的意思,“梵净行”就是清净的行为。有的时候“梵”也安立为涅槃,涅槃的因、涅槃的行为等等。所以,这样一种沙门性当中的无漏的无间道也可以称之为“梵性”。
“梵性”如果断尽了烦恼,就可以称为“梵净”。“梵净行”就是灭除了一些很粗大的烦恼。世间当中一些外道有的时候也修持梵净行;佛法当中,有的时候修持梵净行。其实梵净行是比较清净的一些行为,比如不做不净行也是一种梵净行;把这个烦恼灭除,或者守持清净的行为,称为梵净行。
梵天也一样,必须要断除欲界的贪欲、淫欲心等,才可以得到梵天的果位。从这个方面来讲,他们的因也叫做梵净行。此处讲,通过无漏的无间道可以称为梵性,然后通过这样断除烦恼,就称为梵净行。
“亦为梵轮”,它也叫做梵轮,为什么叫梵轮呢?因为所谓的“梵”就是佛陀,“轮”就相当于轮子的转动一样。佛陀相续当中无漏的境界相当于轮子的转动一样,转动在所调化的众生的相续当中,这个就叫梵轮转动或者就叫转法轮。
平时我们看到外在的供养上师的法轮,或者在经堂上面放的法轮等,其实是一个表示,好像一个轮子在转动。什么才是转法轮呢?佛相续当中的智慧,通过讲解、传讲给弟子,弟子听闻之后通过修行、实践,内心当中也如实产生了佛陀或上师相续当中相似相同的境界。佛陀相续当中的境界转到所化众生的相续当中,就像轮子转动一样,这个叫做转法轮。
当我们看到法轮的时候,就想起当时佛陀在鹿野苑,通过传讲佛法,加持,让㤭陈如尊者等五比丘获得了佛陀相续当中的一部分的无漏无间道的境界。这个就称为法轮转动。
我们在大恩上师面前听法也是如此。上师通过传讲,加持我们,或者我们通过祈祷等很多方式,获得了全部或者部分的慈悲和智慧,这方面都称为转法轮。
“所谓法轮为见道”,所谓的转法轮称为见道,为什么见道称为法轮呢?因为它和宝轮相似。有的时候宝轮指转轮王手上拥有的金轮宝。
宝轮有迅速运行,离开一处去向另一处,金轮王和很多眷属坐在轮子上面,从此处到彼处,很快就到了;胜伏未胜伏者,有些还没有调伏的,金轮一现前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调伏了;镇伏已伏者,已经调伏的人,就镇伏他;腾空而起,降落低处等特点。
和宝轮所具有的特色相同,宝轮很迅速而行,十五刹那的见道也是特别快的。大乘当中讲有十五个刹那,见道只是一个刹那,其中具有十五个特点,从这个角度讲,称为十六个刹那或者十五个刹那。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一刹那接一刹那,中间根本没有停歇,也不可能插入其他的作意,其他的分别心都不可能插入,非常快,十五个刹那一下子就过了,获得见道果位。讲的时候,好像是首先缘欲界的苦谛,再缘上二界的苦谛,再去缘欲界的集谛等等,一个一个讲,但是证的时候特别快。
离一处而往另一处,就是舍弃前面的十五行相,然后趋入最后一个行相。
胜伏未伏者,通过这样一种无间道,胜伏没有胜伏的见断。无间道在见道当中,通过这种忍,开始胜伏没有胜伏的见断,比如苦谛欲界下面的,上二界下面的等等,通过见道十五刹那当中开始胜伏。
在解脱道,受持离得的时候,镇伏已经胜伏的,因为他所有这些在解脱道的时候该调伏的已经调伏完了,该断的已经都断了,所以到十六刹那的时候,他已经镇伏了这些见断。这些烦恼不可能再翻身了,永远不可能再起来了,这是镇伏的意思。
腾空而起,降落低处。轮子有些时候在上面,有时候在下面,腾空而起的时候是上面走,然后降落低处的时候到下面来。十六刹那也是一样的,首先是苦谛的欲界,是低处。然后上面就是上二界,他开始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断完色界无色界的苦谛之后,又下来,又降到欲界,断欲界集谛。断完之后再往上走,断集谛的上二界的烦恼。上二界的烦恼断掉之后,又往下走,就开始断掉欲界的灭谛的烦恼。断完之后再往上走,就断灭谛的上二界的烦恼。断完之后再往下来,再下来之后,就断欲界的道谛的烦恼。然后再往上走,断上二界的。他是一起一伏的。
断欲界,断上二界,断欲界,断上二界,又往上,又往下,如此反复几次之后,四谛的所有的烦恼,不管是欲界的,还是上二界的,全部已经断尽了,这就叫做迅速行等。这个就像金轮的转动,和见断当中调伏烦恼的形式是非常相似的。
“具辐等”,妙音尊者等认为,为什么见道属于法轮呢?和轮子的构造相似,最外面这一圈叫轮辋,最里面的叫做轮毂,中间的木条,就像自行车的钢丝,叫作轮辐。见道的本性是八正道[3],和轮子相似。首先轮毂是八正道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定慧三学当中的戒学,相当于核心。所有的修道是以戒学为轴心,就是轮毂。正见、正思维、正勤、正念是慧学的自性,相当于轮辐。轮辋属于定学。
定学为什么在外面呢?他可以让这些慧学和戒学不外散,相当于外面把它包住一样的,就不会外散了。
所以定学在外面,核心就是戒学,中间就是慧学。
中间的戒律是生起定和慧的所依。我们要生起禅定,像轮毂一样的轴心是很重要的,所以他的核心是戒律,因为有了这个戒律作为所依之后,你才会有轮辐,才会有定,所以是定学和慧学的所依。
定学在外面,就是让他们不外散。如果你没有定,虽然你有戒律,虽然你有智慧,他就外散掉了,他没办法把这些集中起来,安住在修道的本性当中。
如果中间没有轮辐,没有慧学的话,当然也就失去他的作用了。所以轮子的构造相辅相依,有些是从外面做收摄的,有些是在核心做所依的,有些是中间做他的本体。
它和八正道相似,因此安立为轮。
庚六、沙门果之得法
四种沙门果中哪些果是在欲界得的,哪些果是在上界得的。
第一句讲到在欲界当中可以获得前三果,即预流果、一来果和不来果,第二句讲到第四果阿罗汉果在三界当中都可以获得,欲界当中也可以得,色界也可以得,无色界也可以得。后面两句是解释为什么上面没有见道,前三果一定是在欲界得的原因。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无见道无出离”,是从理证角度去讲的;“经云此始彼究竟”,主要是从教证方面去讲的。理证也有,教证也有。
“欲界中获前三果”,预流果、一来果和不来果是通过欲界的身份获得的,不管是渐次不来,还是超越证的不来都是一样的,反正都是欲界当中获得前三果。
“末果则由三界得”,阿罗汉果在欲界当中也可以。我们看佛传,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修行者就在欲界人间证悟阿罗汉果,有些是在色界当中证的,有些是在无色界当中证的。
但是前面的三个果,一定是在欲界当中证的,要么就是人当中,要么就是天界当中。
“上无见道无出离”,为什么上面没有办法获得前三果呢?因为在色界和无色界当中没有见道,也就是说见道绝对只有在欲界当中才能产生。为什么上面没有见道,只有欲界当中有呢?因为他需要很强的出离心作为基础才可以获得见道,如果出离心不强烈,就没办法获得见道,而色界和无色界恰恰缺少这样一种出离心,所以没办法通过很强烈的动力去见道。
欲界当中有很强大的苦,尤其是人间,苦非常强烈,所以人间当中除北俱卢洲之外,比较容易见道。见道之后在欲界当中获得二果和三果。
除了理证之外,“经云此始彼究竟”,在佛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中有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无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此始彼究竟”,“始”就是欲界,最开始是在欲界得的,“彼究竟”,在上界当中得到究竟阿罗汉果。
他自己在欲界得道,趋向于色界的过程当中获得涅槃,或者转生色界马上获得阿罗汉果,或者转生之后,通过有行和无行的方式获得涅槃,这样还不行就通过上流的方式获得。
庚七、阿罗汉之分类分四:一、真实分类;二、法之差别;三、退失之分类;四、别说转根之理
前面不来果等有很多分类,那么阿罗汉果是否也有分类呢?也有分类。
辛一、真实分类
“许阿罗汉有六种”,有六种阿罗汉,分别是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安住法阿罗汉、堪达法阿罗汉与不动法阿罗汉这六种。
这六种阿罗汉,“前五以胜信解生,彼等解脱观待时”,前五种是从退法阿罗汉乃至于堪达法阿罗汉之间,都是通过胜信解[4]而产生的,所以前五者都属于钝根。“彼等解脱观待时”,他们要观待时间,从待时的角度来安立为钝根。“不动法者不动摇”,第六种叫做不动法阿罗汉,他无论如何不会动摇。“故彼不待时解脱”,前面的解脱叫待时解脱,后面的叫做不待时解脱。不待时解脱安立为利根,待时解脱安立为钝根。
这个不待时解脱“彼由见至因所生”,由见至的因产生的。
注释当中提到这六种阿罗汉的解释。首先是退法阿罗汉,其根基是六种当中最差的一种,钝根当中也是最差的一种。本身名字就叫做退法阿罗汉,退法罗汉不是绝对要退,就是很容易退的意思,很微小的因缘,也会导致他从证悟当中退失。首先是已经获得了无学果,三界的烦恼灭尽了,但是一个小小的因缘,突然内心当中又产生了修惑。他的修惑本来是已经灭尽了的,但又产生修惑,就从阿罗汉果当中退失了。
经部不承许阿罗汉的果有退失,但是有一个佛经的教证中说有退法罗汉和思法罗汉,这些都是经典当中的名字。有部宗的解释是,阿罗汉的境界会退,所以称为退法阿罗汉。经部宗解释说,不是阿罗汉的证悟会退,而是这种阿罗汉的正禅现法乐住会丢失,所以退法的法指的是现法乐住。
第二种思法罗汉,即很担忧退失这个境界,所以恒时思维死亡。他很想死亡,因为一旦死亡,他就可以趋入到无余涅槃当中,永远不会退了。
唐译的注释当中讲,很多阿罗汉会经常想自杀。我们有时候会想,阿罗汉怎么会想自杀呢?自杀好像都是欲界众生感情出问题了,经济有问题了,活不下去了,才想自杀的。钝根的阿罗汉是因为很担心自己的证悟境界退失,经常想自杀,但是有没有自杀的还不好说,想是这样想的。
其实这些圣者阿罗汉的确不害怕死亡。以前看到过,好像是富楼那尊者和佛陀对话,说去边地弘法。佛陀就问了一系列问话,“如果骂你怎么办?”“没有打我就可以。”“打你怎么办?”“没打死还可以。”“要是把你打死了呢?”“那么我感谢他,因为打死了我,就进无余涅槃,永远解脱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一旦死亡,他就可以依靠这个因缘,进入到无余涅槃当中去。所以他们把死亡当成真正的一种解脱。
现在的人认为一死百了了,人死如灯灭,就获得阿罗汉果位了。不是这样的,要是这么简单,就不需要这么精进去修行了。世间人的我执和业烦恼都没有灭尽,死了之后,想像阿罗汉一样一死百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阿罗汉不同,他相续当中所有投生三界的业完全灭尽了,投生的因缘没有了,所以他一旦死了之后,就入无余涅槃,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痛苦。当然这是从小乘的侧面来讲的。
第三种护法罗汉,他也很顾虑自己退失证悟,随后护持。为了保护自己内心当中的证悟,他很精进地修禅定和正法。
第四种安住法罗汉,他虽然遇到一些小的障碍,小的违缘,不护持也不要紧,他的境界也不会动摇。类似于一种比较稳固的境界,小小的因缘不至于退,但是大的方面还不好讲。还有一种说法,一般的因缘不会让他退失,但是他也不容易增长,他也不容易上升,也不容易下降,他就是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这个状态叫做安住法。
第五种堪达法罗汉,他本来是钝根,通过炼根可以让自己获得利根。通过炼根使证悟不动摇。堪达,即可以达到不动法罗汉的境界,所以叫做堪达法罗汉。
第六种是不动法罗汉,是利根者获得的。利根者不管怎么样永远不可能退失,所以叫做不动法罗汉。
前面五种是钝根者,是以信解产生的。
“彼等解脱观待时”,五种阿罗汉,他的心解脱、现前等持等必须要观待时间。什么时间呢?顺缘资具,无病、对境之差别等时间。这些时间如果比较好,他就可以安住,如果不行的话也容易退失的。
顺缘资具,第一、他的饮食要好,不能够吃了一顿,没有第二顿。有些利根阿罗汉不管怎么样也不会有这个障碍。但是这些钝根罗汉的饮食没办法配置得很好,有的时候吃的多一点,有的时候吃的少一点,这个对他的影响很大,有的时候没有办法现前等持,所以饮食太差了也不行。第二、他的衣服太差了也不行。本来冬天应该多穿,但是他没有多穿,稍微寒冷就没有办法入等持了。第三、观待他的卧具。他的床也必须要适合,太差也不行,他的等持也产生不了。
无病,即地方。有的时候无病就是指没有疾病,还可以解释为地方,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风水比较好,或者是比较适合修行的地方,不容易生病。如果住的地方很好,他的身体就很健康,但有些地方一去就生病。地方对他的修行也有很大的差别。
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中也讲,地方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地方看上去山清水秀,肯定对修行好,但是很不适合修行,因为很多非人等做障碍。有些地方刚开始去的时候特别喜欢,住一段时间之后,慢慢慢慢就不想住了;有些地方去的时候特别不想住,但是只要住下来,慢慢就很喜欢。所以地方是要观察的。无垢光尊者说,如果是以前大德加持过的地方肯定是吉祥的,不用观察。所以地方对修行者有的时候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还有对境方面,比如传法者。如果经常性地缘一些好的教言,他也容易生起等持;如果没有遇到很好的传法,就不一定。从小乘的侧面来讲,即便得到阿罗汉,钝根阿罗汉也要经常性地听教言。其实菩萨也是一样的,得到初地菩萨是不是就完事了?也不是。初地菩萨还要听闻怎样从地上地的窍决,成佛的方法。三地菩萨哪怕越过刀山火海,他都要去听闻。因为这些法是法界等流,听到法就很容易和法界相应。
还有如果同修很好,一起修行,一起用功,很和睦,没有什么事情,就容易生起等持;如果同修不是很好的话,也不一定能产生等持。
以上叫做“待时解脱”,因为他观待众多时间差别的缘故。如果这些做好了,就可以;如果做不好,时间不够,或者时间不吉祥等等,他就不容易产生,所以叫做待时解脱。他要观察这么多因缘,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钝根。
第六种是不待时解脱,就是不动法,“故彼不待时解脱”。他不需要观待这些,饮食好一点差一点,睡觉的地方柔软一点硬一点,没什么;听的法也是一样的,给他讲法不讲法,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差别。他是利根者的缘故,他就不需要观待这么多的因缘,所以叫做不待时解脱。不管遇不遇到违缘,他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入定,这个方面称为不待时解脱,就是利根者。
“彼由见因所生”,修道的利根叫做见至,从修道的见至当中产生的,叫做不待时解脱的利根阿罗汉。
辛二、法之差别
第一二句是讲根基。根基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从后面炼根而产生的。“四由种五从果退”,退的方式有些是从种姓退,有些是从果退。“并非是从初退失”,指退到什么界线,是不是退到凡夫?这是不可能的。最多到初果为止,就不会再退了。而且这辈子在没有恢复之前,他是绝对不会死的。就像一个健壮的人摔倒之后,马上就可以站起来,同样,退失之后很容易恢复。
“有者初为彼种姓”,这些钝根、利根,或者退法、思法、护法等根基,最初就是这样的吗?还是可以通过训练的?回答有两种。
有些是天生的,天生是钝根,或者天生是利根。最早我接触这个概念是大恩上师在九四年第一次讲《定解宝灯论》时讲到,根基有天生利根。《俱舍论》当中也承许有天生利根。此处“有者初为彼种姓”,他本来就是这个根基,就是利根者。当时举例,密宗中的天生利根就是普贤王如来,他就和其他众生的根基不一样,他一下子就证道成佛了,其他众生就没有证道,开始流转。在根基上面有天生利根和天生钝根的差别。所以在小乘当中,“有者初为彼种姓”,上师说《俱舍论》当中是这样讲的,无垢光尊者也是这样引用的。有些最初就是退法的,钝根根基,有的天生就是利根的。
第二种情况是他可以训练,首先他是钝根,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他就从钝根过渡到利根。上师在注释中也举例子,就像我们一样,我们刚开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信心也没有,智慧也没有,慈悲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后来通过上师的加持,不断地闻思修行,信心开始生起来了,慈悲心开始生起来了,对佛法的正见,对密法的见解特别稳固,绝对不会退失,这就相当于炼根的过程。
有些人一来,他的根基就这么利,他本来就不会退失,然后再遇到这些,很快就获得成就。这些善根很深厚的人到了之后,马上就可以进入状态当中。有些刚开始的时候很差很差,世间的习气特别重,但是时间长了,慢慢学习之后,得到了加持,他的内心当中很多不好的东西就抛弃掉了,好的东西就逐渐生起来了,这也是一种炼根。
当然来了之后就能对佛法产生信心,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前几世已经准备过呢?两种都有,有些天生利根,虽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但一接触佛法,一下子产生信心。还有一些就是很多世训练过,今生一下子显现他以前的宿缘。
根基有天生利根和训练根。现在这一世很可能是以前训练过,大恩上师在很久以前就调化我们,把我们的根基调化到现在,这一世又遇到老人家之后,又慢慢进一步学习,这个可能性也有。也有可能以前没有接触到,天生利根。
“四由种五从果退”,退的时候,是从种姓中退,还是从果当中退吗?“四由种”和“五从果”要和“退”连在一起看,即四由种退和五从果退。
四种是从种姓当中退失的。退法罗汉不可能再退了,他已经是最差的,退无可退。第六种不动法罗汉是不会退的。中间有四种是可以退的,从第五退到第四,第四退到第三,第三退到第二,第二退到第一。
五从果退,有五种从果退,除了不动法罗汉不会退,不动法罗汉种姓也不会退,他的这种果也不会退。退法罗汉种姓不会退,他因为最低了,不会再退,但是果会退。其他这几种,种姓有可能退,果也有可能退。
遇到一些违缘,他内心中突然产生修断的烦恼,之后就开始退失,退失到不来果、一来果,最差的退到预流果,所以是五从果退。
“并非是从初退失”,并不是从初果当中退失,初果当中是不会再退了,最多退到初果为止。还有有些通过有学和无学两道已经训练过的,也不会退失。他在有学道的时候,他就是护法种姓的,然后到了无学道的时候又是这个,有学和无学都经历之后,就比较稳固了,稳固就是已经确定下来不会再退失。后面对退失问题还会讲一些。
此颂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这六种根基是在阿罗汉的时候才有,还是在以前就有了?其实无学道的六种种姓在有学道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有学道的六种种姓在凡夫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所以是“有学异生具六种”。
不单单是无学阿罗汉具六种差别,其实在有学圣者位的时候,也具有这六种差别;有学位这六种差别其实在凡夫的时候就有差别了,因为首先有这个因,才会产生这个果。在凡夫的时候就有六种种姓,进入到有学道的时候,他也会有这六种差别,然后有学道到阿罗汉的时候,他又会出现这六种差别。
这也不是确定的,是可以转变的,后面一句讲转根。他什么时候可以转根?他把不能转根的时间拿出来,说明其他时间是可以转的。“见道之时无转根”,只是见道的时候没法转根,因为见道特别快,很快就过去了,根本就没有机会让你去转根。
除了见道之时无转根之外,在异生凡夫的时候可以转,在有学道的时候可以转根,在无学的时候,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了,也可以转根。
下面我们还要讲一些退失,今天我们暂时讲到这里。
[1]预流果是把所有的得安立为一个。
[2]即超越证的,通过世间道获得了一来果、不来果。
[3]大小乘的见道安立不一样。大乘的见道安立的是七觉支,通过七菩提分进行安立的,大乘的修道才是八正道。但是小乘的见道是八正道,他的修道是七菩提分七觉支。
[4]在修道位的时候,钝根者叫胜解,利根者叫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