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没有味道的原子,组成了有甜味的糖 Back

没有味道的原子,组成了有甜味的糖

理想地球论文大赛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03-09

文 / 冯源

来源:2016理想地球大奖获奖论文



心理学七大学派中格式塔学派与佛教中的空性思想关系最为紧密,这个可以从格式塔学派的一句经典名言中窥得其意。这句经典名言就是“整体永远大于部分之和”The whole is other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简单而通俗地说,当部分和合在一起成为整体以后,一定会多出来一个莫名其妙的、其他的、另外的东西,这个东西在分解整体以后,是找不到出处的。此思想与《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常吻合。


关键词:格式塔学派;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空性



01

心理学中格式塔学派简介

格式塔学派Gestalt theories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由魏特海默(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形状、形式”。Configuration,意思是“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代表格式塔学派的一句名言就是“The whole is other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翻译成中文就是,整体永远大于(翻译也理解为:“多于”、“异于”)部分之和。


这个学派的成立,基于反对当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提出的构造主义学派的思想,冯特认为所谓心理现象,如同物理现象一样,只要细分下去,找到心理现象的分子结构,将此基本元素研究清楚,便可以掌握所有的心理现象了。于是他认为心理现象中的基本元素构成就是感觉。


格式塔学派认为即使将感觉研究清楚,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心理现象研究清楚,为什么?


因为在物理层面看,整体也是大于部分之和的。比如,一勺糖是甜的,具有甜性,半勺如此,1/4勺如此……如此这般分解下去,到了分子的地步,甜性亦复如是。但是,若再分下去,便成了原子和质子,它们只有正电和负电,甜性了不可得。


那么化学层面看这个问题,会不会更好一些呢?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变得更加不可反驳了。比如,臭氧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它的结构是三个氧原子组成的O3,但是,请问刺鼻的臭味是从哪个氧原子带来的?显然1个氧原子没有味道,2个氧原子的结合(就是氧气)也没有味道,只有3个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才会多出来这个刺鼻的味道。想在每个氧原子的部分上,找到刺鼻味道的特性,则了不可得。


尤其到了心理学层面,像冯特那样妄图划分基本元素来研究心理现象,就更是痴心妄想了。这里魏特海默特别提出了似动现象来反驳冯特的构造主义思想。这个现象简单地说,就像我们通常看到的电影,它们本都是静止的图片,当以24帧/秒的速度放映时,则成了我们看到的电影,其间的人物、景色、都是在运动中的。他们这样质疑冯特学派:这个“运动”的心理现象,不能继续分解了,若是继续分解下去直至感觉,那么就只不过是一张一张静止的图片了,这些图片根本没有办法解释“运动”的心理现象,“运动”这个心理现象也将在分解中了不可得。



02

从格式塔学派看空性

综上所述,不难看到格式塔学派的核心思想跟佛教中的空性最为接近。因为任何整体呈现出的特征,比如刚才例子中糖的“甜性”、臭氧的“臭味”、似动现象中的“运动”,在每个分解的部分上都不可能找到其出处,“甜味”也罢、“臭味”也好,甚至心理层面的“运动”,全部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本体并不存在。《心经》也明确了这一点,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03

从《心经》中看空性

《心经》中四句核心内容,即“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其中什么是“色”?《大乘阿毗达摩集论》这样解释道:“色蕴何相?答: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所谓“触对变坏”,即可以感触的,并因其他因素影响而能使其变化、损坏乃至毁灭的东西,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五根所感受的对境;所谓“方所示现”,则是指红、黄、长、方,悦耳、刺鼻,酸、甜、苦、辣,粗糙、柔软,以及其他的抽象概念。


这里的五根,就是心理学中的五种感受器,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根所感受的对境,在心理学中指的是外界的物理刺激,比如刺激眼睛产生感觉的电磁波,刺激耳朵听到声音的声波,刺激鼻子闻到味道和舌头尝到味道的可溶性物质,刺激身体产生温度觉、触压觉的物理温度和压力等。所谓“方所示现”则在心理学中指眼睛因为被电磁波刺激,产生的颜色、光的感觉,以此类推其他四种感觉亦复如是。


所谓“空”,《大幻化网》及密宗的一些论典的解释,指的是光明离戏的法界本体。因为这里所指的空性,并不仅指单空,也不是相对于“有”的“空”,它更像荣顿大师的《心经》注释,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比喻空性的“水月”:水中的月亮就是空性,空性即是水月,空性不离水月,水月不离空性。


在格式塔学派的似动现象中,则是指前面例子中糖的“甜味”、臭氧的“臭味”、电影中的“运动”,即,电影中的运动不离静止图片、静止的图片又能表现出运动。



04

格式塔学派与《心经》的空性思想之比较

1.《心经》中的“色不异空”与格式塔的似动现象之对比

首先,《心经》中的“色”是五蕴“色、声、香、味、触”中的“色”,这里特指“十有色界”和法界中一部分无表色。而“十有色界”包含了“五根”、“五尘(与五根对应的五种外境)”。


其次,心理学中的分类,在生理层面上的五种感受器,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肌肉身体,正好跟上述五根相对应。而刺激这些感受器的物理刺激,就是对应于眼睛的电磁波等,正好跟《心经》中的“五尘”对应。正好对应十有色界的内容。


最后,对比上述佛教和心理学的分类,就可以明白,在似动现象中,十有色界中的“色”包括了三个因素:


第一,生理结构:感受器(眼根),即,人类的眼睛。

第二,物理刺激:静止的图片和24帧/秒的放映速度。

第三,心理感知:即,连续的人物景色的运动。


综上所述,《心经》中的“色不异空”,是破凡夫执著的“有”的。因为凡夫执著那些人物景色的运动,更认为那些运动产生的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因为那些故事情节产生的爱恨离别也都是真实的,从而自己会在体验电影中表现出哭、笑、愤怒、惊讶、恐惧……,其实从格式塔的似动现象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十有色界只有生理结构和物理刺激,那个心理感知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多出来的东西,本体根本不存在,犹如糖的“甜味”了不可得。那些个静止的图片怎么可能有里面的人物生离死别的真实存在呢?那些悲欢离合,也是不存在的,它们的实体只是一些图片,并没有悲伤,也没有人被杀掉。


因此“色不异空”是破凡夫境界的。


2.《心经》中的“空不异色 ”与格式塔的似动现象之对比

《心经》中的“空不异色”是破声闻、缘觉认为“人无我”的空性是实有的。


在似动现象的电影中,虽然人物景色的运动、悲欢离合的跌宕、爱恨情仇的痴缠,都是空无所得的,但是执著这种“空”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境界,也是不对的。因为不可能有一个叫做“空”的东西独立存在,这种找不到本体的悲欢离合,必须建立在那些“色”法上,就好像在电影中,虽然其中的悲欢离合本体是空的,根本不存在的,但是这种“空”也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必须建立在三个条件上才能成立,即,静止的图片、适当的放映速度和人类123米/秒的神经传播速度的生理结构。


所以,认为“空性”实有存在也是错误的。


3.《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与似动现象之分析

《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是针对有些菩萨而言的,因为某些菩萨还存有一些细微的,对“有无二俱”和“有无非二俱”两种“边”的执著。他们把色与空看成对立的两个东西,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其实,这一切本来是圆融无碍、色空不二的。


当继续观察似动现象时,刚才那些悲欢离合的所谓“实有”和“空性”是一个东西,并不是有个“有”,对立于“有”又有个“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中的“部分之和”跟那个莫名其妙多出来的“整体”是一个东西,即糖的分子构成就有“甜味”,虽然“甜味”无有本体,空而卓立。但是糖的“部分”就是糖的整体的“甜味”,“甜味”虽无本体,但是它就是“糖的部分”,除此之外也了不可得。同理,臭氧的“臭味”就是臭氧的整体,“臭味”不会在3个氧原子之外独立存在。再同理,在似动现象中,了不得可的“运动”就是那些个图片、眼睛、放映的速度等,除了这些“色”,不可能有一个单独的“空”无所有的“运动”存在,即,运动的人物景色、悲欢离合就是那些图片和看图片的眼睛,除此之外没有一个独立于“十有色界”的“空”存在。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边都破除了。


没有部分,没有部分之和,就不可能有整体,当然也不可能有那个大于整体的“空”性的东西。即,没有眼睛,或者没有电影中的那些连续的图片,甚至只是少了放映的速度,就不可能有电影,这个很好理解;同时,也没有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悲欢离合了,虽然那些悲欢离合本来就不存在。所以,没有“有”,就没有“空”;只有有了“有”,才有了“空”,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当下由“能”、“所”对立而显现,少了一个因素和条件,显现的就没有了。所以条件具备,则事物显现,条件不具备,则事物当下即“空”。


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空有不二”的。



05

结论

从格式塔主张“整体永远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中,可以部分窥看到《心经》中的空性思想,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于现代人来讲,从中也比较容易理解空有不二的思想,这个逻辑的建立,有利于凡夫理解空性,对进一步生起真正的大菩提心有帮助。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一定还有很多错谬之处,希望能得到仁人志士的斧正。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格式塔学派与〈心经〉》,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超越你想超越的,逃离你想逃离的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