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众生根基意乐千差万别,要懂得善巧方便
颂
词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
“同是人,类不齐”:同样在世为人,但品行高低、性格贤劣、贫富贵贱各不相同。如《君规教言论》所言:“泱泱大国之中有,各种各样贤劣士。”在佛教中,佛陀之所以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也是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千差万别,故以善巧方便应机施教。
不仅佛教如此,儒教圣贤在教育弟子时,也是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弟子的不同性格作不同的引导。比如,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平时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可见,智者对不同的两个人,所作的调教截然不同。就算他们犯的错误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样,但也因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异。因此,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优秀的人很稀少,甚至还会被取笑。
“流俗众,仁者稀”:在不同类别的人当中,跟着潮流走的凡夫俗子占大多数,而具有仁德、具有智慧的人少之又少。麦彭仁波切在格言中也说:“成百上千人之中,具大功德仅少数。”这个规律,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我们上学读书时,一个班四十多人,能考上大学本科的,只有寥寥数人,考上专科的稍多一点,落榜的则占大多数。在我们学院也是一样,一个班即使有五六十人,但要从中选出法师或辅导员,也相当困难,去年我们在一个班找两三个辅导员,选半天都选不出来。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素质高的人只占极少数,素质低的人到处都是;佛教团体中也不例外,学佛的人虽然多,但大多数只停留在形象上,即使偶尔深入一点,也离不开常见、断见等邪分别念。因此,对于高尚之士的行为,大部分人不理解也是正常的。《道德经》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等人听到“道”后,会觉得难以置信,并大声嘲笑,如果不让他们觉得可笑,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道”了。
所以,我们的行为越受诽谤、越受讥笑,越说明这不是一般人的行境,故没必要闷闷不乐,而应当以此为荣。现在有些佛教徒说:“我磕大头时,许多人不理解,常常讥笑我。”“我吃饭前念偈颂供养三宝,有人说这跟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一样,太可笑了,愚痴!”其实这是他们不懂“道”的甚深之理,如果懂得了,就不会如此排斥了。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水平。
有些法师说:“我给下面讲经说法,大多数人都学得不好,我很失望,不愿带这个班了。”这样想不合理。因为在我们娑婆世界,这种情况是再正常不过了,倘若一个班中大多数都是智者、极少数是愚者,这才是不现实的。
包括国外很多教授,我以前在一些场合中跟他们交流时,他们也抱怨大多数人特别笨,为什么已经考上大学了,竟然还是学不会?其实这也是因为凡夫贪嗔痴烦恼重,即使他们刚开始不错,但在外境的种种诱惑下,用不了多久,智慧也会退失的。同样,出家团体中也有这种现象,有些人几年前学习、德行等令人称道,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好像得了传染病一样,一夜之间就全变了,特别可怕。
所以,在五浊恶世,真正能深入学习、永恒坚持的人极为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闻思修的过程中,一直在文字表面上划,没有感受到其中的美妙胜味,这样学习就很难持久。因此,不管学显宗密宗还是传统文化,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这些道理深入骨髓,若能如此,外面的诱惑或违缘再强,也不会让你的信心改变。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
每日箴言
戒是约束,也是防护,不管你是做老师、公务员还是经商,
原则总要守的,守好原则才能免入歧途,并有所成就。而所谓持戒,就是守护原则。
--索达吉堪布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