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端的诽谤,试着坦然欢喜地接受
☟
我们往往心里受不得一点委屈,如果有人诽谤我们,那心里的悲愤马上逆流成河,忍不下这口气,简直要骂出来了。可是,我们是修行人,不只是要看淡这种逆境,更要学会欢喜地去接受。你或许会说为什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其实如果我们心中能树立起佛法的正见,行为也就能够跟上了。这里从几方面阐述道理。
首先要明白,我遭到别人的诽谤是自己往昔所造恶业成熟之果。如果没有往昔所造之因,不会成熟痛苦之果,安乐和痛苦都是如此。
诽谤我的众生同样被苦所逼。要知道不仅我在承受业果之苦,众生也是被痛苦所逼迫。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说:
受由怨害所生苦时,若是无因、不平等因则不生苦,要由随顺众因乃生,此因是宿不善业故。
往昔我自己的不善业,不会无因生,更不会是由错乱的因而生。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故害有情者,我理受此损。
因为我往昔对众生做过这样的损害,现在众生反过来损害我,我理所应当接受这样的过患。
还说:
《入行论》
愚夫不愿苦,爱著众苦因,由自罪自害,岂应憎于他?
因为自己所造的罪业,现在感受到了痛苦的果报,我们为什么要去憎恨其他人呢?
进一步又讲到:
《入行论》
譬如诸狱卒,及诸剑叶林,由自业所起,为当憎于谁?
比如见到狱卒、剑叶林,感受被切割、剖腹、焚烧等痛苦,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的,我们去憎恨谁呢?如果非要憎恨,也应该憎恨我执,憎恨贪、嗔、痴等粗重烦恼。
当我们觉得“凭什么我在受苦,而别人却在享受安乐”时,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看上去千头万绪、混乱无章,充满着不可思议的巧合和令人费解的事情,但其实都是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各自感受苦乐的果报,都是来自往昔所造作业的因缘,不会有丝毫错漏,这就是因果不虚。
我们应该在每次感到愤怒、委屈甚至失落的时候认真思惟,我们现在遇到的苦难都是往昔身口意造作恶业的结果。我们没有理由责怪他人,也没有必要过于自责。
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中开示说:
你若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而且还会成为一个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
我们肯定愿意正确对待痛苦,开启正面的反应。
对于诽谤自己的人,我们也要想到他们将来会因为现在所造恶业而感受痛苦,进而对他生起悲心——他将来感受的痛苦由我而生,所以不能嗔恨他,而是要对他生起悲心。嗔恨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只会增加恶业,种下未来痛苦之因,将来承受痛苦之果。
另外,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烦恼习气。也许我们觉得自己的烦恼习气比其他人少些,但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自己这个方面好些,人家那个方面好些,如此而已。
所以要管好自己,不要总是找别人的过失。我们今生的身口意造作,决定了我们来世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众生,通过精进修学佛法,可以消灭或调伏往昔的烦恼习气。否则我们将会在轮回当中越陷越深,难以解脱。
当我们处于生病、受排挤、被诽谤等逆境时,我们可以这样想:这是我的果报,是慈悲的上师加持我,让我在还有能力清净以往业障的时候去经历这一切,抓住机会去体验他人的苦,从而更快地生起菩提心。
藏地的大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和他的上师玛尔巴,还有古印度的大成就者那若巴和他的上师帝洛巴,他们之间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公案流传在世间。
上师有时会要求弟子做一些看起来和佛法无关的事,比如上师玛尔巴让米拉日巴尊者盖房子,上师帝洛巴让那若巴去乞讨……有些要求看起来很不合理,但作为弟子,因为对上师怀着强烈的信心,所以无论上师怎么吩咐,弟子就怎么做,历尽千辛万苦、饱受磨难,最后在上师的加持下获得成就。
我们如果也想得到上师的加持,也想成就佛果或临终时顺利往生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那我们就要依教奉行。尤其是在金刚乘当中,所有的成就都依赖于对上师的信心和上师赐予的加持。
当你对上师有信心时,上师的加持就会融入到你的内心当中;当你缺失信心的时候,加持就离你很远。
如果缺少对上师的信心,不论有怎样的世间世智辩聪,阅读了多少经论,可以肯定的是,你的修行是很难有结果的。
因此,不论出现任何困难时,都把它当成上师的一种加持,把它当成体验别人痛苦的方式,转化自己的内心,进而对他们生起悲心,让自己很快地生起菩提心,这也是一种修行。
《菩萨地论》中说:
又自他身所有诸行,一切皆用性苦为体,彼无知故,于我身中性苦体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体上重加其苦。
他们不了知“身所有诸行,一切皆用性苦为体”的道理,让我受苦,情有可原;我了知了这样的道理,所以不能在这些众生的身体上增加痛苦。别人诽谤我时,我应当知道别人也是受业力的驱使,为烦恼所逼迫,在不得自在、不懂因果的情况下给我造成了伤害,此时此刻我不能令他苦上加苦。
月称论师曾说:
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瞋诸有情。
这是烦恼的过患,不是有情的过患,所以我不能够去嗔恨有情,智者要善加观察这一点。如果对方烦恼现前而对我造成损害,如果我以怨报怨,那我也被烦恼所支配了;如果这时我以悲心对他,我当下就出离了烦恼,就是在修习解脱之法。
《瑜伽师地论》里也说:
如是观已,应如是学:我今于此苦常随逐诸有情所,应勤方便令离众苦,不应于彼加重其苦。
他已经很苦了,如果我们去打击报复他,他一定会产生痛苦,我不能给他们雪上加霜。
嗔恨心所引发的痛苦果报和修安忍所受之苦相比,我们应当选择修安忍。因为修安忍会令自他获利,现世、后世会获得世间利益,也会引生出世间的利益。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
难行莫胜忍。
所有的难行当中没有胜过安忍的。又说: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地狱的痛苦是极难忍受的,与堕地狱相比,修安忍的痛苦就没有那么剧烈,也不是那么广大,因此应该修持安忍。
对于我们而言,修安忍不会遭受嗔恨和苦恼的折磨,来世能够成就人天的福报;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以菩提心摄持修安忍能够积累成佛的善根,从而最终获得佛果。
因此,修持安忍对自己现世、后世、世出、世间都有大利。
那么对他人有没有利益呢?如果我们灭除嗔恨,就消除了对对方的伤害之心,更不会造作伤害对方的行为;而且修习安忍,可以截断了冤冤相报的缘起链。
如果我们之间仍然有怨恨的因缘,总有一天痛苦的果报会现前,但如果我们已经化解了于众生的嗔恨,就可以直接利益到自己,间接利益到对方。
修安忍可以清净罪障,获得自他二利,成就殊胜功德。
《入行论》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六波罗蜜多经》
菩萨如是以安忍力,所生之处容貌端正,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对修安忍的人来说,不仅众生喜欢见到你,你自己也会得到好名声,而且相貌美,寿命长久,后世享安乐。
《摄波罗蜜多论》
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相好饰。
安忍能够成就人天的妙好色身,究竟能够成就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功德。
《六波罗蜜多经》
譬如大地,一切草木依之得生,一切有情依之而住,安忍亦尔,一切菩萨摩诃萨,于十地中修习六波罗蜜多,依之生长由斯而住。
这是通过比喻说明修习安忍具有殊胜功德。
因为安忍,我们在困难中会时时保持清醒的判断力,不会轻易地被负面情绪击垮,不会因冲动做错事;因为安忍,我们会以适当的、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对众生造成伤害。
安忍能让我们宽容、理性地和人相处,建立人和人之间的良好友谊,这也是我们希望在修行中得到的。
《格言宝藏论》中讲到了这样一个公案。
从前,在森林中住着一位菩萨化现的犀牛,它性格忠厚,心怀宽广,具大悲心。在森林附近还有一群猴子,它们每天都肆无忌惮地欺负犀牛。对于猴子的欺凌,犀牛菩萨从不反抗,听之任之。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
住在森林里的一个夜叉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忍无可忍,便对菩萨说:“这群可恶的猴子天天害您,您怎么不反击呢?您的角是金刚角,连坚硬的岩石都不堪一击,摧毁这些猴子更是易如反掌。”
但是菩萨化现的犀牛却说:“它们能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多,它们也很可怜,所以不能报复。”夜叉听了犀牛的话非常钦佩,悄然而去。
翻开佛陀的传记,可以发现佛陀在因地常常行持此类安忍之行。我们可以思惟一下,自己平时在受到欺辱、诽谤的时候是怎么对待他人的。
以后再遇到此类对境,我们思考一下佛陀是怎样对待众生的,我们要不要随学。在了知这些道理之后,想必我们也会努力像佛陀一样去对待众生。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 >在线学习 >慧觉法师
《修心八颂》浅释 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