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37 | 探索内心科学的精髓 Back

智慧之旅37 | 探索内心科学的精髓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2-11-05



2012年12月20日,老师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以及其他系的同学们,一起讨论了“探索内心科学的精髓”为主题的内容。老师从羊群效应谈起,引导大家追求物质与精神的时候应该讲究次第,同时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的方式,老师说,要做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是需要有信仰。

在整个主题演讲中,老师让同学们明白了探索内心的精髓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从自己的信仰中汲取善心、爱心、慈悲心,成为一盏灯,照亮别人,照亮无数的人,让精神永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 成立于1977年,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性地进行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新时期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6大学部,研究范围覆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领域。

历史上曾集聚了郭沫若、范文澜、陈垣、潘梓年、金岳霖、陈翰笙、郑振铎、吕振羽、侯外庐、吕叔湘、冯至、尹达、于光远、孙冶方、许涤新、钱俊瑞、丁声树、夏鼐、何其芳、刘大年、顾颉刚、俞平伯、罗尔纲、贺麟、钱锺书、宦乡、张友渔、徐梵澄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建院40年来,几代学术大师和专家学者努力传承中华文明,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奉献了一大批对文化积累和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能够代表国家水准的重大研究成果。截至2016年底,全院共完成专著12938部,学术论文147003篇,研究报告27140篇,译著3724部,译文23473篇,学术资料33266种,古籍整理514种,教材1108部,普及读物1819种,工具书1886部。此外,还有大量的理论宣传文章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自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实施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有31人次参与授课,内容包括法律、党建、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研究所的多名学者参加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法律和领导人讲话起草等工作,承担一系列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重大研究任务。近年来建成院级、所级、专业化智库共18个,推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理论研究、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功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2016年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智库中排名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校训是:笃学、慎思、明辨、尚行


01

大家知道,当今人类在价值取向上,因为教育导向或自身缺乏理性思维等原因,常有盲从现象:不管是在生活领域还是科学或宗教研究领域,当一个新事物被提倡时,人们便会蜂拥而上,可遗憾的是,他们最终获得的利益不大。也许这就是“羊群效应”了。

羊群是一个散乱组织,每只羊都没有主见,因此当一只羊有什么反应时,便会骤然引起整个羊群的巨大骚动;甚至一只羊受惊跳崖,其他的也会跟着坠入深谷。

人类社会不也如此吗?一个人穿件好看的衣服,大家都穿;广告说某个营养品有益健康,大家都买……实际上,人人都要这么穿吗?一定要这么补充吗?不一定。



02

放眼中国历史,其实信仰一直都有,尤其是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时期,人们总会崇尚精神追求,“信点什么”。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时代,没人讲究什么精神追求。莫言坦言,那时他的目标就是吃顿饺子,后来写文章也是为了温饱。此前人们对释道儒的信仰还在,家家供佛,供太上老君或孔子、孟子的像,而“文革”一来,这些供奉就被无神论摧毁了。很特殊的年代。

改革开放了,人们的生活渐有起色,各方面也有了自由空间,于是,被压抑的心灵开始寻找归处。

人就是这样:在他不必特别关心饮食的时候,会向内心寻求精神食粮。这就是人跟动物的差别。



03


据说有科学家观察过:当把一个人和一个动物同时关起来,在不给食物的情况下度过几天后,放出来时,两者最先需求的都是食物。动物也找吃的,人也找吃的。

但之后就不同了。动物得到吃的以后,还是找吃的,除了吃的,没什么其他品位。而人在解决了吃的问题以后,就开始考虑衣服、房屋等各方面生存需求;接下来,非常自然地,人会在心灵或精神上寻找慰藉,这就是人的不同。

当然,在人类社会里,这种进程也是有先有后。西方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1993年我去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时,见他们在物质方面已相当富足,人人有车有房,那时他们的心也转向了精神需求。




04
 
今天是2012年12月20号,对我今天的这个身心来讲,就是它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天,明天以后不会再有了。的确是末日。

然而,如果是像人们传的那种“世界末日”,我在不同场合都说过,是没有依据的。我家乡就有人说:“地球马上毁灭了,不要呆在家里,到外面住……”我跟他说:“整个地球都毁灭了,你到外面搭帐篷有什么用?”

在我们的生活里,也常有人打着“科学”的旗号,“你要吃这个、吃那个,再不吃就完了……”,或者顶着什么“教”的名义,“你要这么这么做,不然肯定有灾难!”
其实我们的灾难,是不理性。



05
 
我大概了解过“测不准原理”,它认为,当你观测一个亚原子时,因为观测器发射的光子的影响,让被观测的物质微粒的现状发生改变,从而无法精准测量。

这比较符合唯识的认知。依唯识观点看,粒子改变的原因,与观察者的意识介入有关。当意识介入时,原有的客观存在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我来测试,粒子会随着我的意识改变;专家来测试,粒子也会随着专家的意识改变,所以就测不准了。由此你会发现,在现实世界中,纯粹的客观实体并不存在,心反而起着主导作用。

随着一个人的意识运作,它不仅可以让外在事物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可以发出特别广大的波,有如银河系般无边无垠。这种波是眼睛看不到、手摸不着的一种能量,要确定测量当然很困难,就像粒子的不确定一样。



06

你可以尝试着有个信仰


都市里的人每日奔波,为家庭、为工作、为各种事物忙碌着,但是我们得到了多少快乐?很多人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穿着体面,也过着有档次的生活,但是在这些人里面,真正快乐的又有几个?

也许你们不了解山里人。在我出生的那个山沟里,直到今天,很多老人、孩子没见过飞机、火车、高速公路,没上过网,也没看过电影,一如古代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

“什么享受都没有,这是什么生活?”

可是他们很快乐,论幸福指数,可能远远超过那些拥有财富、地位、名声,但缺乏精神生活的人。

我不是说因为贫穷才幸福,这样的话,乞丐就最幸福了。我是说,当佛教的信仰从小注入他们的血脉,让他们在知足少欲和乐观的心态中成长,此后不论过上什么生活,碰着什么境遇,都会体现出那份天然的快乐。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它是快乐的源头活水。




07
 

没有信仰的富人很苦恼。听说西方有些巨富因为不知道怎么使用财富,非常苦恼。其实这个好解决。如果你懂得因果道理,知道这是你前世的福报,以及今生自己努力与他人帮助的结果,自然会感恩社会,也会乐意扶贫济困。那时你心里不仅没有吝啬,反而会充满快乐。

有信仰的穷人不必苦恼。虽然活着离不开物质,但是当信仰带给你的知识,让你因为生存本身或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感恩,甚至满怀慈悲地平等待人、爱任何人,那即使你身无分文,也一样可以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08
 
什么都不信的人是比较空虚的。上班、下班,看电视、睡觉;第二天也是上班、下班……一天天这么过。当然,日子可以这么过,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谈及意义,谈及我们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可能还是需要一些思考。

而对有信仰的人来说,如果你从自己的信仰中汲取到善心、爱心、慈悲心,我认为这是最大的收获。前几天在社科院的这个论坛上,我仔细聆听了四十几位发言人的讲话,也认真作了笔记。结果他们讲的没有别的,全是这些理念,以及追随这种理念所付出的实践,无一例外。

当时我有些感慨:人,表面上是一样的,各个国家的人也都差不多,但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有些人活一辈子,只是为自己活着,为生存活着;而有些人在为自己活的同时,也成为一盏灯,照亮别人,照亮无数的人。






09
 
的确,有钱人和有钱人不同,有地位的人和有地位的人也不同,但是看待这些不同,旁观者一般会有一种比较一致的评判,大家会问:“这个人,他为社会做了什么?”

你有地位,这是你的能力,但也是社会给你的,那你用这个地位为社会做了什么?你有财富,这是你的福报,但也是你从社会中获取的,占去了一定的资源,那你用这些财富又为社会、为地球,回馈了什么?

想想看,人生不过几十年,当我们走过这段生命历程,我们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想留下,当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那些东西,我们能带走吗?



10

一个人生存于世,即使交游不广,但只要怀着一颗助人之心,对你的亲人、同事以及你所接触的动物之类,时时刻刻奉献无私的爱,生命就是有意义了。你的奉献不一定会载入史册,但它在你意识的“蓝本书”里,一定会被记载的。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