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做个“贤”人丨《论语》第3课 学习笔记 Back

做个“贤”人丨《论语》第3课 学习笔记


本课看点


在藏地,个别古大德称孔子为“贡则楚吉杰布”。“贡则”是“孔子”,“楚吉杰布”是“幻化王”,认为孔子是文殊菩萨或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本课导图




学而篇第一——宣讲正论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子夏所言,应跟孔子所讲的一样值得思考和分析

(1)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战国初期非常伟大的学者。

(2)对孔子思想的弘扬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3)与佛经当中有许多佛陀的弟子等说的很多真理,这些真理可以与佛陀所说的真理完全一样来理解相同,《论语》里面有很多孔子弟子的忠告或者教言。


2、“贤贤易色”:内在功德很重要

(1)有不同解释方法

1)因为《论语》可能没有真实的传承;

2)所以没有一种特定的解释方法。

(2)藏传佛教如何解释经论

1)虽然有不同的观点,但在大的一些观点上比较一致,差异并不大。

2)因为它们一直有一种传承、有一种规则的,这个规则是不会违越的。

(3)不同解释可建立不同的学说

1)解释孔子思想的有各种领域的人,他们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来解释,这挺好。

2)因为圣者、大德的语言实际上有许多甚深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挖掘,完全是可以的。

3)对于不同的看法和解释的不同观点,完全可以建立不同的学说。

(4)上师开示四种释义方式

1)以“贤”为贤,因为“贤”是一种内在的美德,是最妙最好的。

2)因为“贤”可以“易色”,就是外在的容颜可以改变。人一旦对内在的功德特别重视,对外在的相貌就并不是特别的在意。

3)作为妻子,以她内心的贤善为主,她的美色并不是很重要。

4)如果一个人有内在的贤善功德,那外在的色法也可以很容易改变。

5)结论:

①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在的功德超越外在的形象,内在改变了外在。

②这里“易”也有“移动”的意思,内在的功德改变了外在的形象。

(5)举例说明战国时期非常重视内在的德行

1)远古时代的“中国四大丑女”之一——嫫母,因其智慧超群、心地善良、宽容等等很多非凡功德,为国君出谋划策,并取得一定胜利的人。她还发明了古代的石镜。

2)诸葛亮的妻子长相也并不那么好,但她以远超诸葛亮的智慧,给予诸葛亮很多战略思想的支持和规划。

(6)现代人颜值代表一切的偏颇

1)在某种意义上,人的长相也很重要。

2)但仅仅依靠外表来解决很多问题也是很困难的。

3)最重要的还是人心的善良。

4)故:一方面长相很重要,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内在的智慧。

(7)举例马克龙和他夫人的故事阐述内在功德最重要

1)世间人对于长相比较关注,不过最重要的,从长远和实际意义上讲,最好的是内在的功德。

2)因为人外表的美其实非常短暂。

3)如果仅仅依靠外表,外表随时都会改变,而常有的、伴随生生世世的,就是我们内在的美。

(8)法王如意宝教言

不害任何众生的善良的心,也许在某种社会群体当中会受到别人的侮辱啊、歧视啊、轻毁啊,有这种可能性;但是从长远来看,心地善良不管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对自他都是有利的。

(9)总结

1)这里的“贤贤易色”,说明古人最重视的就是内在的善良。

2)内在的善良从某种意义上说,远远超过外在的美色。

3)外在的美色也许吸引个别人,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如果内在的功德或者德行跟不上的话,也许给自他都带来许多痛苦。


3、“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力范围内竭尽全力尽孝

(1)东西方对“事父母,能竭其力”的理解不同

1)西方年轻人考虑自身超过了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认为父母对自己有一点恩德,但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机缘,帮我来到这个世界而已。

2)东方的儒家思想、佛教思想认为。每一个人来到世界,最根本的还是靠父母。如果父母没有慈悲的维护,自己根本没办法成功、壮大。

3)呵责不合理:有些人认为“父母对我不好,所以我也可以对他不好”。

①依靠父母的恩惠,从刚刚生下来弱小的生命,不管是吃的、穿的、教育等,一直保护到今天,没有饿死、冻死、腐烂。

②只要有良知、有心的有识之士,就一定会有感恩之心,不应有仇恨之心。

(2)教诫:我们要竭尽全力孝顺父母。


4、“事君,能致其身”:于自己的国君要付出一切来维护

(1)谴疑:“为什么对父母是尽心尽力,对君主是付出一切呢?”

1)一种解释

①父母毕竟只是自己家庭内的,对他们尽心尽力孝顺就可以了;

②君主涉及到很多人,他是一个社会的主尊,是社会群体的领导者,所以对他应该用一切的身心来维护。

2)虽然有人对此思想持不同观点,但某一个特定的阶段或某种社会体系,这种思想完全可以被认可。

①举例说明:南宋末期的一位宰相,带着八岁的皇帝跳崖离世的公案。

②藏地说法:“不愿意带着狐狸的尾巴活着,宁愿做庄严的老虎而死去。”

③很多国家也是这样,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都献出去了。

(2)其他包括有些宗教,很多宗教徒为了宗教或上师,也愿意付出自己宝贵的性命。

(3)结论:对家人应该是以善良的德行为主,于父母要尽力承侍,于国君要付出一切来维护。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定要有诚信、信任

(1)世人对信任的不同态度

1) 西方人非常讲究所谓的信任。

2)世人经常讲“如果连信任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可谈的”。

3)所谓信任,每个人的状况不同。

①有些人很难信任,自己的心特别浮躁,很难信赖别人,别人也不容易信任他。

②有些人思想非常复杂、疑心很重,自己很痛苦。

(2)以牦牛比喻说明做人简单最好

1)现在人朋友间顾虑很多,特别容易生嗔恨心,关系越来越复杂;

2)人活在世,生命非常短暂,关系没必要太复杂。

3)朋友之间,不管金刚道友还是其他素不相识的人,应该有种大智若愚。

①重要的事情以智慧分析;

②不重要的事情不去计较。

4)结论:亲朋好友之间、金刚道友之间,关系简单最好。

(3)举例一个喇嘛在上师身边时顾虑太多的经历,说明:

1)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应该互相信任。

2)否则再怎么掏心掏肺,内脏掏出血肉也是没有办法的。

(4)结论:

1)跟别人合作,或者一起修行,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是很好的

2)如果没有信任,人是复杂的动物,每个人有不同的一些诡计、各种狡猾的手段,那样越远越复杂也是没用的。

(5)总结

1)上师希望:以后佛教徒发挥所有的智慧重视、分析、研究、研讨有意义的事情;没有意义的或区区小事应该装得笨一点、简单一点。

2)上师劝诫:不管什么事情,你要有兴趣去做就是,不要有很多的顾虑。尤其是利益众生和学习佛法方面,坚持做下去最有意义。


6、“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知识不等同于教养

(1)知识跟教养不能混为一体

1)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教养。

2)“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几个是“学”的根本。

3)现在的教育不重视这几方面的教育,很少教育学生重视内在的德行、好好承侍父母、如何承侍国君、对朋友要如何信赖等等,所以我们有了知识不一定有教养。

4)人活在世,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修养、德行。否则光有知识,也会显现出很多丑陋的行为。

(2)举例说明上述观点

1)飞机上两人因为拿行李用法语、日语、英语互怼。他们精通三门语言,但素质都很差,这件事情值得大家思考。

2)有些人从大学读到博士后,很了不起,但接触时傲慢、嫉妒、贪嗔痴、负面情绪应有尽有;除了学识渊博以外,善良、功德方面很差。这种人自己也不一定很快乐,给别人也带来各种不同的麻烦。

(3)《论语》的道理与我们息息相关

1)不管有没有信仰、古人还是现代人、东方还是西方人,都值得学习《论语》的道理。

2)我们遇到事情时,懂得道理,但关键的问题需要依靠这些道理去思考、身体力行,并把这些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4)结论:佛教人规与现代文化需要结合

1)作为佛教徒,佛教的教理知道得非常多,像麦彭仁波切、萨迦班智达、还有贡塘丹毕准美等祖师大德的人规教言方面的内容,大家懂得这些道理很重要。

2)也可以从佛法方面来理解《论语》。如蕅益大师有时也从佛法方面来解释。不同的角度分析,对我们应该也有帮助。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君子不重,则不威”:言行举止稳重者具威严

(1)释义:君子语言、身体、心态不稳重或者说不淡定的话,就不会有威严,行为轻飘,别人也不会放在眼里。

1)谴疑:有人说:“你们怎么不把我放在眼里?目中无人!”其实这可能跟他自己的言行举止有关系。

2)说明:此处的“君”不是指国君、国王,“君子”就是有一定品德的人,或者正在学习将来成为有品德的人。

(2)君子的身体、语言都应该庄重

1)教证说明身体方面应庄重

①正面:麦彭仁波切说:“身体稳重如狮子一样,语言庄重如仙人一样。”

②反面:《二规教言论》中讲:“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2)教证说明语言应该稳重:麦彭仁波切说:“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

①语言不但不严谨,甚至经常夸夸其谈,一直说这个说那个。

②有些人经常说别人的过失。

③经常说自己的烦恼,在众人当中根本没有节制,没有观察自己的能力,想什么就口无遮拦地一直说,这种人就像乌鸦一样。

④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语言。

3)教证说明心应该稳重:麦彭仁波切说:“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①如果心一点都不稳重,胡思乱想,特别飘的话,身体也会飘的,就像落叶被水冲。

②如果心没有稳重的能力,特别浮躁、轻飘,心不淡定,行为会特别糟糕。

(3)从佛教层面讲,身口意庄重很重要

1)身口意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把他当作重要的人。

2)如古大德所说,一个真正的君主,就像国王不离他的宝座一样,身语意一定要庄重威严,这个很重要。

3)结论:“君子”你如果不庄重,就不威严。

(4)在重视身口意的庄重上,《二规教言论》和《论语》不谋而合。


2、“学则不固”:不断学习,心就会减轻顽固

(1)呵斥世间人顽冥不化的愚痴

1)有些人认为特别顽冥不化是个性,其实是一种愚痴,难以调伏。

2)学了知识以后修养人格会完全不同。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一定书以后,整个修养人格就不同。不是那么顽固,比较调顺、调柔。

②尤其学习了佛法,会有很大的差别。

a、行为上、心态上、利他方面都和没有学习佛法有一定的差别;

b、如华智仁波切说的:“修学佛法没有,看能不能调伏烦恼,吃得好不好看脸色。”

(2)应该多观察

1)学了以后性格不要那么粗糙。

2)说话、做事特别粗鲁、野蛮、武断,这样子很不好。

3)不要一会儿说这个过失,一会儿说那个过失。

4)我们的相续应像华智仁波切讲的一样:学到一定、修到一定时候,就像棉花一样调柔。

(3)应随学高僧大德

1)每一个上师都有利他心,他们就像灯油全部为众生燃烧,并把相续中特别珍贵的教言传授给我们。

2)我们有机缘遇到很多具德上师,应该通过精进闻思、反复串习、修持调柔自相续。


3、“主忠信”:做任何事情,既要有忠,又要有信。

(1)“忠”就是尽心尽力,或者说忠诚;

(2)“信”应该按承诺来执行,或者说要讲信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这样。


4、“无友不如己者”:依止他人的长处,修行自己的短处

(1)好坏观待而安立

1)“三人行必有我师”,所有的人都有可以依止的地方。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上很多好坏其实观待而安立,也许某些方面我不如他,也许某些方面我超越了他。

(2)随喜赞叹别人,改变自我心态

1)学着从各个方面深入赞叹别人,能够改正自己平时看不惯别人的心态。

2)教证:如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讲:“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长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

3)以前那些上师们,他们自己很有学问,包括有些堪布、堪姆,都很谦虚,经常听取别人建议,听别人的辅导,自己很虔诚地问问题。

(3)结论:我们依止朋友的时候不要太傲慢了。


5、“过则勿禅改”:人最可怕的是隐藏自己的过患

(1)自己有了过失,要忏悔改正。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2)人都会有不同的过失,但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隐藏自己的过患。

3)教证说明:《长阿含经》中讲:“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2)自己有了功德,不要去宣扬。

(3)有了过失应该发露忏悔,佛教和儒家一致认可:有错即改。

1)《大般涅槃经》中讲:“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智者有两种,一种根本不造恶业,生来身口意就特别寂静;另一种,虽然造了恶但是很愿意忏悔。

2)及时忏悔很重要: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讲:“早上造罪上午忏,下午造罪晚上忏,与罪不同住过夜。”比如两个金刚道友之间发生口角或矛盾,尽量不过夜,要互相忏悔。

3)业增长广大:如果不即时忏悔,罪业越来越重。

《三戒论》中讲:“密宗的罪业不断增长,若过三年后,即生中不能忏悔清净;如果忏悔,二者都会毁坏。”

4)有智之人犯错后会马上忏悔

①希望学密法的金刚道友之间的矛盾不要过夜。

②法王如意宝以前规定:凡是互相不说话的人不能常住学院。

③金刚道友之间、包括师徒之间的誓言很严厉,不守誓言对大家都有非常大的损害。

(4)教诫

1)我们的金刚道友,即生中弘法利生实在做不到不要紧,但应尽量履行法王教言:“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2)如果实在自己的业力现前、烦恼现前,实在没办法,也不要过夜去忏悔。

3)随学阿底峡尊者的修行行为,哪怕产生一个恶念,尊者都会马上停下来用木头做的曼茶罗来忏悔。

4)没有什么个性是不能改的,以前奔公甲性格恶劣,修行佛法以后性格变得非常调柔。

5)如果实在没办法改的话,最好也不要危害佛教群体。否则的话,因果不虚,最后也许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和痛苦。

(5)希望

1)大家在道场和睦相处,不要有嗔恨、忿怒。

2)作为佛教徒,比其他没有任何信仰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有调柔的心。

3)如果有不如法的行为,要经常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

4)作为佛教徒应该很好的沟通

①比如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应该通过沟通解开仇怨。

②这样道场比较清静,护法神也欢喜,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缘起。

(6)法王如意宝以前讲:“戒律清净、团结和合、闻思修行、利益众生”,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大家和睦相处,再闻思修行,然后再利益众生。

(7)结论:“吾日三省吾身”,希望大家不要观察别人,应该用正知正念反观自己。


发心:定解F03     

审核:定解F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讲记

《论语》第3课 原文讲记和音频下载地址:

https://zhibeifw.com/jx/cf/lun-yu/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